求那跋陀罗译师
2024-10-06 09:26
◎李 安
求那跋陀罗(意译功德贤),中天竺人,本是婆罗门,因读《阿毗昙杂心论》有了体会,改信佛法。出家学小乘,后又深通大乘,当时的人都尊称他为摩诃衍。刘宋元嘉十二年(435)他经过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等地泛海到达广州,住在云峰山的云峰寺。广州刺史车朗报告于宋文帝,文帝就派人接他到南京,安顿在只垣寺。当时的博学名士颜延之对他很敬仰,宋室的彭城王义康和谯王义宣也尊他为师,这样使他的译经工作很快就开始了。
他最初在只垣寺,集义学诸僧译出《杂阿含经》五十卷(《开元录》载于瓦官寺译,梵本法显赍来。现存本实只四十八卷,其中第二十三与第二十五两卷,是求那跋陀罗译的《无忧王经》误抄进去的)。接着在东安寺译出《大囧琺鼓经》二卷、《相续解脱经》二卷。元嘉十三年(436)由丹阳郡尹何尚之为施主,在他那里译出《胜鬘经》一卷。又在道场寺译出《央掘魔罗经》四卷、《楞伽经》四卷(《开元释教录》卷五说此经是元嘉二十年--西元443年译)。当时有徒众七百余人,宝云传语,慧观笔受,往复咨析,妙得本旨(见《高僧传》卷三)。元嘉二十三年(446)谯王义宣出镇荆州,请他同去,安顿在辛寺。他在那里译出《无忧王经》一卷、《八吉祥经》一卷(现存本误题僧伽婆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四卷,由他的弟子法勇传译度语。除以上九部六十八卷以外,据《李廓录》记载,确为求那跋陀罗译的书还有《大方广宝箧经》二卷、《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三卷和旧题作出于《小无量寿经》的《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一卷。总计十二部七十三卷,今都存世。《高僧传》载他还译出一卷《无量寿》(《小无量寿经》)《泥洹》《现在佛名》《第一义五相略》等,均已散佚。至于《长房录》载《老母女六英经》《申日儿本经》等十七种也是他所译,那是不足信的。另外《李廓录》、《长房录》记载他所译的《虚空藏菩萨经》等二十一种,现在都是缺本,确否待考。
他在荆州,还应谯王义宣之请,讲过《华严》等经,弟子法勇传译,僧念为都讲,虽然要靠译人传言,但能往返表达出玄妙的义解。孝建初(454),谯王阴谋作乱,经他劝阻不听;因他在群众中的威信很高,逼他一道东下。后来王玄模督军打败了谯王义宣,依孝武帝预先命令,护送求那跋陀罗重回南京。他在荆州时写给谯王的信没有片言只字牵涉到军事,孝武帝后来查明了越发敬重他。有一次问他想念谯王否,他回答说:受供十年,何可忘德,请许为之烧香三年。孝武帝重他的义气,慨然允许了。明帝泰始四年(468)卒,年七十五岁。
求那跋陀罗的翻译比较质直,仍不失原意。法慈说他又谨传译,字句虽质而理妙玄博(见《出三藏记集》卷九《胜鬘经序》)。他在《楞伽经》中翻译如来藏识藏、识藏名如来藏等用语,虽然识藏二字没有照汉文的意义倒转过来,而有回文未尽之嫌,比较元魏菩提留支译的如来藏识不在阿黎耶识中,把阿赖耶与如来藏截然划分为二,显得符合于原意,可见法慈评语之正确。
求那跋陀罗的翻译能够有系统地传播他所宗的瑜伽一系学说。这一系学说来源有:上座部的禅法,以《杂阿含经》作依据;从如来藏发展为藏识的说法,以《央掘魔罗经》《胜鬘经》作依据;从胜义谛无性发展为三自性的说法,以《相续解脱经》(《解深密经》)作依据。这些经典求那跋陀罗都译了出来。最后瑜伽学系通过唯心所现的理论,组织独到的禅观法门,详细叙述于《楞伽经》,求那跋陀罗对它更一字不遗地做了直译功夫。这在修辞方面没有能够文从字顺,但就意义言,可算忠实于原本的。由于求那跋陀罗传播了这一禅法的种子,后来得到达摩、慧可等人的培养,形成一派专讲《楞伽经》的楞伽师,终至蜕化为中国的禅宗。在楞伽师的传承里,本来就认求那跋陀罗为第一代祖师,并传有他所教导的禅训,说了一些安心的方法,成为楞伽师理论的重要根据。由这些事实,可见求那跋陀罗不单是个禅师,并还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位宗师,他和菩提留支、真谛等的地位是不相上下的。
摘自《中国佛教人物篇》
End
◎ 李 睿从前,城里有位财主叫首陀罗,虽然家财万贯,但一直没有孩子。于是首陀罗收养了一个弃儿,把他当做自己的亲生孩子,精心抚育。但没几个月,首陀罗的妻子竟然怀孕了。首陀罗喜出望外,有心想遗弃收养的弃儿
◎ 李 安求那跋陀罗(意译功德贤),中天竺人,本是婆罗门,因读《阿毗昙杂心论》有了体会,改信佛法。出家学小乘,后又深通大乘,当时的人都尊称他为摩诃衍。刘宋元嘉十二年(435)他经过狮子国(今斯里兰卡)
须跋陀罗尊者◎如 意须跋陀罗尊者是佛陀在涅槃之前所教化的最后一位弟子,也是佛陀的关门出家弟子。由于须跋陀罗跟从佛陀求法的坚定信心和决心,他也因此成为后世佛弟子求法的榜样和典范。须跋陀罗,又称作苏跋陀罗
嗔是怒、生气,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又作嗔怒、嗔恚等。《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
佛不是神仙,佛也不是救世主。佛是全知,但不是万能的!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回归宁静、光明、智慧的本心;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众生能够究竟解脱,能够离苦得乐。学佛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读经也不是高深莫测
因陀罗作为护法神,他的主要职责是保护佛陀、佛法和出家人。如佛陀在树下修道时,恶魔进攻扰其禅思,帝释即吹响贝螺,保护佛陀;佛陀涅盘时,因陀罗又显身,念诵颂诗;他还保护佛陀的舍利。有关因陀罗的佛传故事常常
因缘是原始佛教的义理之一,用佛教故事的形式来传播这一道理,称之为因缘故事。因缘是梵语尼陀那的意义,汉译为因、所因、因缘、缘起等,因缘之作用即缘起。因缘是原始佛教的义理之一,用佛教故事的形式来传播这一道
因陀罗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吠陀”时代,他是手持金刚杵、骑着白象、投掷雷电的战争之神。佛教传入中国后,有的寺庙作少年帝王像,男人女相;有的作青年女后像并附有侍女三人。因陀罗入佛教后,其形像通常呈天人形
本为印度教之神,于古印度时,称因陀罗。据诸经论所载,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此类记载系印度自吠陀以来,至佛教时代,将其因陀罗之神格具象化而成者。
因陀罗于佛教中之地位,与梵天同为佛教之护法主神,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第二位天王,乃十二天之一。镇护东方,居于须弥山顶之忉利天,其城称善见城。左右有十大天子侍卫其侧。他曾率诸天神以牛头旃檀树为佛陀及诸
很多人都有念过经,但是还是不会念经。所以有时候我常常说他们念经是念给佛听的。这个经本来就是佛讲的,但是我们还是念给佛听。所以比较有趣。有句话叫做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要达到有口无心,不是很容易的。第一,
因陀罗(Indra)是古印度神话中的雷电之神和众神之王。在吠陀时代,他是最重要的神灵,光是在《梨俱吠陀》中就有250首关于他的颂诗,远远超过其他神灵。因陀罗有许多称号:“天神之王”“宇宙之王”“慈悲者
帝释天(梵文:Śakro devānām indrah),全名为释提桓因陀罗,简称因陀罗,意译为能天帝。本为印度教神明,司职雷电与战斗,后进入佛教为护法神。在梵文中,释迦(Śakra)意为”能够、有能
曼陀罗花是密宗的神秘图案,其在佛经中,曼陀罗花是适意的意思,就是说,见到它的人都会感到愉悦。它包含着洞察幽明,超然觉悟,幻化无穷的精神。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就可以成为曼陀罗仙。曼陀罗花又名彼岸花,传说上
《佛说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之功德利益,首先是大随求心咒嗡(ong)、跛囉跛囉(bo,la,bola)、三跛囉三跛囉、印捺哩野(yin,da,li,ya)、尾 戌达尼(xiu,da,ni)、吽吽
据《大日经·密印品》所述,此位菩萨大士之扫除一切障碍真言为:拿摩瑟曼得部塔囊(Namahsamantabuddhnm!归命一切佛!)阿(ah!,除障之种子字,)萨埵系达譬乌德戈得(Sattvahitb
咒章第一句是皈命除一切盖障菩萨摩诃萨。这里面有两曾密意:一是目前很多人都知道的,念诵时,我们心中皈依的是除盖障菩萨这位十地菩萨,祈愿获得他慈悲垂赐加持,令我们能够消除各种业障和违缘,一切顺利。这是在事
咒章第二句:生起甘露,疾速获得大乐,圆满成就甘露,梵语amrta,巴利语amata。音译阿密哩多、阿蜜栗多。意译作不死、不死液、天酒。即不死之神药,天上之灵酒。吠陀中谓苏摩酒为诸神常饮之物,饮之可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