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祈愿的目的
2024-11-16 09:20

当我们接触到究竟的层次,接触到涅槃、真如、如来藏,接触到神,我们就能接受当下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已抵达平安喜乐的国度,无须再受苦。无论可以再活10年还是5年,已无关紧要。在那一刻,我们已经改变了看待世界的观点。

我们都有心愿和渴望,这些愿望通常就是祈愿的动机。我们或许为了感恩,或是为了寻求明确指引而祈愿。通常人们都是先为自己祈求,然后为所爱的人祈求。我们通常不会为陌生人祈愿,尤其不会为那些我们怨恨,或使我们及所爱的人痛苦的人祈愿。

我们最想要什么呢?我们想要身体健康。身体病痛时,我们就动弹不得。其次,我们希望做什么都会成功。无论是和尚还是商人,都想成功。第三,大多数人都希望有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或爱。如果人际关系不好,生活不可能快乐,所以我们祈愿每天和他人都能和睦相处。无论老少或来自世界何方,大多数人想要的就是这三项。

先说健康。我们都希望完全健康,但这只是种想法,在生命中不可能实现。我们至今仍活着,就是因为过去曾生病,身体产生了抗体,所以对某些疾病免疫了。没有人从未有过任何病痛,我们都常常觉得不舒服,尤其是小时候。病毒和细菌总是威胁着人们,空中、水中、食物中总是有微生物,我们总是被微生物包围和攻击,因此我们能产生抗体保卫自己。因为我们生过病,所以能保护自己继续活下去。

别希望毫无病痛。没有病痛,就没有健康。我们必须认清事实,并安详、喜悦地与疾病共存。即使肚子胀气,也不要说因为肚子胀气而不能坐禅。当肚子有少许胀气而你坐禅仍觉得平静喜悦,这才叫懂得修行。不要想象只有胀气完全消失时,才能安乐地坐禅。你所体验到的不舒服就是一个修行的机会。如果我们只在身强体健时才祈愿或禅修,那么我们将永远无法产生安详和喜悦。我们必须签署一个和平协定,能和疾病和平共处。

因此,当我们祈愿时,别梦想身体完全没有病。在《弟子恭敬礼》中,我们希望身无疾病,是希望身体的病不至于令我们不能修行,这样就可以算是无疾病了。当然,我们需要有基本的健康才能成功修行。我们可能有个园林,里面种了三百种漂亮的树:松树、柏树、菩提树、柳树、杏树、梨树及苹果树。园林中也许有三四棵树死了或长得不太好,但这不表示园林将不再漂亮。我们的园林仍然欣欣向荣。

我们的身体也是这样,可能身体有一个、两个或三个部位不舒服,但身体其他部位仍然非常健康。你的眼睛还好吗?肺还好吗?两只脚还能走吗?为什么我们不去觉察这些健康的部分,而总是问为何这里痛,那里痛呢?我们要能觉察正面的元素。我们当中有些人能活到80岁、90岁甚至100岁仍然健康,不要幻想完全无病,佛陀也曾经肚子痛,疾病和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人们常祈求的第二件事是成功。每个人都想成功。商人希望生意成功;作家希望出名,好让书能畅销;电影制片人希望影片获得高票房。每个人都希望在各自的行业中名利双收。每到新年,我们就互相祝福升官发财。但功名财富真是幸福的必要条件吗?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此外,某人获利可能使另一人损失,许多价值都只是相对的。或许我们觉得富足就是要拥有的比别人多,但永远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如果我们的富足是比别人多,这并不会带来幸福。所以,当我们祈求幸福时,只要祈求足以维持健康所需就够了。我们祈求温饱,好让我们得以享受当下。

所以幸福与否并不是靠财富成功,而要靠我们的人际关系。因为如果没有爱,就不可能幸福。通常我们祈愿自己与所爱的人、家人以及所处的社会之间相爱并和睦相处。我们能做什么或祈求什么来改善关系吗?又该如何祈愿呢?

出家人的祈愿

即使你不常祈愿,也不大重视灵修,还是会祈求健康、成功、财富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出家人及认真的灵修者来说,祈愿还有另一层目的。在《弟子恭敬礼》中是这么说的:依靠佛恩,慈悲护持,身无疾病,心无烦恼。

为什么要身无疾病、心无烦恼?以能每天平静喜悦地修习妙法,超越生死轮回,体证不生不灭。这是出家人的祈愿。当然,出家人也会祈愿健康、成功及和睦,但不是只有这些。出家人有更深刻的祈愿,那就是要明白:我从哪里来?为何在此?又将去往何处?我死后是否仍然存在?我和佛陀、神之间有什么关系?我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这些是出家人最深刻的祈愿。

如果出家人只祈求健康、成功及良好关系,那还不是名副其实的出家人。真正的出家人必须更深入地祈愿。我们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洞见万事万物相互依存的本质?我们要发现并体验事物的精髓。当这个愿望满足时,无论健康好坏,我们仍然幸福。无论所做成功与否,我们都不会痛苦。当我们幸福时,就不会和人争论或令人痛苦。自然而然地,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和谐。

如果是这样,这种祈愿有何不同?是在祈愿的层次上不同。当我们接触到究竟的层次,接触到涅槃、真如、如来藏,接触到神,我们就能接受当下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已抵达平安喜乐的国度,无须再受苦。无论可以再活10年还是5年,已无关紧要。在那一刻,我们已经改变了看待世界的观点。

以前我们还没有如此的觉悟,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我们就会深深地受苦。但当我们接触到一切事物的精髓,那么即使得不到所求,也无所谓了。以前当我们得不到所求时,就觉得人生失败了。但当我们联结到究竟的层次时,无论是寺院、禅修中心被焚毁了,还是有人诽谤、冤枉我们,我们都能安详、喜悦如常。我们不再需要世俗所谓的成功、快乐,因为我们的幸福是在究竟的层次上,超越成败之上的。

当我们体会到自己与一切生命在本质上是同为一体的,怎么可能还有隔阂?怎么可能不和谐?我们和神、佛陀都是一体,所以怎么可能会有隔阂?出家人最深切的愿望就是要一探究竟真理。一旦我们接触到究竟层面,健康就会自然改善,在修行和帮助别人方面也会成功,而且还能建立非常平安、喜乐的僧团,大家幸福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即使达不到所预期的成功,我们也不会难过痛苦。因此,我们看到出家人的祈愿是很深刻的。对出家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够突破世俗的障碍,进入究竟的层次,见到自己和周遭世界一切现象的相依性。

当我们祈愿时,必须要有智慧。大多数人祈愿是为了要菩萨为我们做些什么,要神为我们做些什么,或为我们所爱的人应许这个或那个。我们认为如果佛菩萨、神做了这件事,我们就能幸福。但我们又如何有这样的智慧,想要开一张清单,要神、佛陀或菩萨照办?

对于生态环境,我们要如何祈愿呢?我们祈愿树木不会被采伐,生物不会被杀害,不会绝种。但我们的视野,足以让我们开一张这样的清单给神照办吗?在神的清单中,有生起,有幻灭。如果有成百万的蝗虫,只需几秒钟,整个山区的庄稼就会消失。有些细菌能够消灭其他细菌,我们有足够的智慧设计一个生态环境吗?每一件事都是由万千因缘形成的,只要有生,必然有死。我们有智慧让一切平衡安稳吗?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能力,而祈求一切事情都按照我们的意愿而发生,这些祈求只是显示了自己的愚昧或贪婪。所以我们必须深入觉察,祈愿必须要顾及整体而非只是某一部分。因此,在祈愿时我们必须有智慧,不要祈求完全健康,这样的要求无理可言!

End

刘素云:人生酬业,就这四个字是我们来到人生的目的

我们也时常面对老病死,为什么我们不悟?因为我们是凡夫。菩萨高明就高明在这里,菩萨悟,我们不悟,菩萨悟了之后帮助我们悟,告诉我们人来到这个世间干什么?四个字「人生酬业」,就这四个字是我们来到人生的目的。

僧教育之目的与程序

◎ 太 虚本院自去年改组为世界佛学苑教理院以来,由台源、常惺诸法师担任其事,观一年间经过之成绩,颇堪告慰。唯太虚因应务各方,未能在院尽教导之责,对于台、常、各法师抱歉之至!现在在座虽有居士与小学校之学

当知念佛目的,必须归于无念

毛凌云居士念佛一法,尤为断念方便之方便。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转换一个念头。而念佛更视作观亲切,念佛则是净念,换一个清净念,以治向来染浊之念。并令一心念之,又是以纯一之念,治向来杂乱之念。且佛者觉也,念

念佛七的目的意义和一心不乱

念佛七的目的意义和一心不乱我们的念佛七今天开始了。我想在这里谈两个问题:一、念佛七的目的及意义打念佛七,这个打字,就是举行的意思,我们平常说打普佛的打字,也是举行的意思,七就是七天的时间。打念佛七,就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祈愿的目的

当我们接触到究竟的层次,接触到涅槃、真如、如来藏,接触到神,我们就能接受当下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已抵达平安喜乐的国度,无须再受苦。无论可以再活10年还是5年,已无关紧要。在那一刻,我们已经改变了看待世界

佛七的目的意义和一心不乱

昌臻法师我们的念佛七今天开始了。我想在这里谈两个问题:一、 念佛七的目的及意义打念佛七,这个打字,就是举行的意思,我们平常说打普佛的打字,也是举行的意思,七就是七天的时间。打念佛七,就是举行七天专门念

于凌波:为什么要学佛?学佛的目的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就是我辈众生了生死脱轮回的问题。因此,释迦牟尼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他的目的就是在使众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

于凌波:学佛的目的及修持的方法

学佛的目的及修持的方法于凌波一、学佛的目的《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就是我辈众生了生死脱轮回的问题。因此,释迦牟尼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

早晚课诵的目的 你真的知道吗?

和诵经求福相关连的一件事,是在家学佛应当如何做早晚课诵的问题。每个人走入佛门,一定有一个基本的动机。依我个人的观察,许多人会信佛,是因为对现状感到困惑,觉得需要解决这些疑问,才寻求宗教的慰藉。处在现今

一日禅:修行的真正目的

真正的修行人,不是没有烦恼,而是面对一个烦恼,解决一个烦恼;不是没有痛苦,而是同体众生痛苦,内心生起慈悲。我们要放下心中执念,不要刻意去逃避烦恼痛苦。使心无挂碍、念不凝滞,让身心变得通透,才是修行真正

雪漠:自主是修行的目的

若人悟自心,得定做主人。不作诸邪恶,常修诸善行。如果你能真正明白心空,并借此指导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你就可能得定。什么叫定?有的人以为,只要打坐的时候心无旁骛,那便是得定。这种看法非常片面。为什么?

四谛的修行目的是什么

佛教用修行的方法去掉修行者自己的欲望,罪孽和烦恼,以达至善,摆脱轮回,进入不(转)生不死的涅盘境界。基督教则认为,人的灵魂不灭,人死后,灵魂或上天堂,或下地狱,本来就是不(转)生不死。人靠自身的力量是

祭祀的目的是什么

祭祀祖先是表达我们对祖先的孝敬,对祖先的感恩与怀念;是不忘根本,懂得饮水思源,知恩报恩的高尚德行的具体表现。对于千百年来的祖先我们永远不忘,感恩戴德。同时,我们知道了祭祀祖先的重要性,那么,对于我们

达摩祖师东来目的是什么

佛教:达摩祖师东来目的是什么,有六个故事被传为美谈,你知道吗。一、达摩祖师东来达摩祖师是家喻户晓的一位得道祖师,达摩祖师是天竺国的王子,自幼拜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之后的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罗为

持咒的目的是什么

修法持咒的目的,即是防护自心免于继续造恶,并能不断长养慈悲心与菩提心。由于能防护自心,因而能逐步净除业障;由于能长养慈悲心与菩提心,因而能累积广大的福德资粮,此种 殊胜的力量即是所谓的“法力”。例如,

朝圣的目的是什么

曾经有位大成就者说到: 朝圣的目的是什么?人们去旅行,长途跋涉和爬山,是因为他们想取得某种成就;他们想征服什么;他们想提高他们的生命体验。但是朝圣的目的是让自己谦卑。人们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旅行。探险者

持戒的目的是什么

持戒的目的是得清净心、得平等心。清净心是小定,事一心;平等心是理一心,得大定;觉是彻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大乘教里最高的指导原则,跟世间法不一样。试想想看,整个宇宙如果每个星球没有规律地高速运

参禅的目的

我们都是听说过参禅的,因为参禅,是禅宗用以学人求证真心实相的一种行门。但是现在的人们却是对参禅并不是很了解的,比如参禅的目的是什么呢?宗门住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