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四)
2024-11-20 07:39

已二、释为成办彼誓愿显示方便之教授分二:庚一、正释教授;庚二、修教授义。

庚一、正释教授分二:辛一、结合;辛二、释义。

辛一、结合

论身建立:发心与教授。问:发心之后说教授是何因由?答:其因由者,谓已生起大乘发心欲乐境,引生得一切相智,需要获得教授实修,应当了知是所为故,名为前后结合。附说差别,是说初生起菩提心时的菩萨,能如实希求已生的菩提心,及由此成为自己生法故,以护持所得的功德利益,为现前增长故而开示教诲者名为教授。

辛二、释义分二:壬一、总示教授;壬二、别释难通达。

壬一、总示教授有十种

颂曰:修行及诸谛,佛陀等三宝,不耽著不疲,周遍摄持道。

五眼六通德,见道并修道,应知此即是,十教授体性。

一、修行:教授修行自性,开示二谛。

二、及诸谛:修行所缘境,开示四谛。

三、佛陀等三宝:修行所依,开示三宝。

四、不耽著:断除贪著恶事,开示不怯弱。

五、不疲:对治退屈,开示不疲劳。

六、周遍摄持道:对治自轻懈怠,开示摄持。

七、五眼:教授修行不依仗他,开示五眼。

八、六通德:教授修行一切功德圆满之因。

九、见道:教授修行究竟之因。

十、并修道:教授修行究竟之因。

总此十种教授:应知此即是,十教授体性。

观察抉择听闻教授有五种:

一、听闻大乘教授的所依身:总之,能听闻大乘教授有未入声闻道补特伽罗的菩萨,已得大乘上品资粮道能亲闻佛的教授。如是初发大菩提心时的菩萨,能如是希求无上菩提,如《庄严经论》云:得静虑神通,现前修行者,往一切世间,于无量诸佛,供养故听闻。是说亲自听闻胜应化身佛的教授,亦有未入道的补特伽罗,如《道智经》云:诸天子,未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者,当发无上圆满正等正觉菩提心。

二、依何因听闻:若已得大乘上品资粮道,依法流三摩地即能亲闻胜应化身佛的教授,如《疏》云:由以下诸道亲见佛,及于闻佛说法的粗障碍一般皆能净治,能亲闻胜应化身佛的教授,特别是生起止观双运三摩地者,是法流三摩地的定相。但彼之因要具足在多劫中积集资粮;戒律清净;大乘种性具足;多闻;一般需要远离种性四种过失所缘。(一缘烦恼过失,二缘熏修过失,三缘依止恶友过失,四缘衰损贫困不自主过失。)

三、听闻何境:经中所说住十方诸佛,是说宣说大乘法者有:佛、菩萨、及未入道的善知识、声闻、独觉有多种。

四、教授的体性:为大乘发心,所求方便宣说不错的大乘语者,是大乘教授的定相。可分为:教诫大乘之教授,谓已得功德为令增长,是教诫大乘教授的定相。及随教典说法的大乘教授,谓先未得功德为令新得故,是随教开示大乘教授的定相。

五、界限:若就得大乘发心为缘,从大乘资粮道乃至佛地。

第一、释大乘教授十法之一教授修行自性

第一、修行自性,开示二谛之教授。

释世俗谛及胜义谛为修行的自性,即是开示二谛之教授。释彼经义,谓修行。就词义门释,是显示菩提差别,教授般若与教授方便二种,是故此处分析二谛有七种:一、二谛的差别事(事物本特征、属性或状态依存之处。);二、数决定;三、各各差别自性;四、释名;五、观察一与异;六、了知的利益;七、不了知的过失。

一、二谛的差别事:二谛的差别事者,谓是所知境(任何事物均可为有情之心,及至佛心所,皆可了知的共同境界),即是彼故。

二、数决定:于所知境决定为二谛数者,如《父子相会经》云:如来说证悟世俗胜义二谛者,亦当了知世俗胜义二谛此中尽已。

三、各各差别自性分二:一、胜义谛,二、世俗谛。

(一)胜义谛:谓由自己亲证的现量境,以息灭二现为方便所证的境,即是胜义谛的定相(有内心外境分别存在的感觉,名二现)。于彼胜义谛若就空所依事分有:二十空,十八空,及十六空等。但唯除言诠,体性作用无有差别者,谓所破彼等唯破谛实,于无遮[3]同一类故。唯于胜义若就言说正理门分有:有境(内心)胜义和境胜义二种。

初有境胜义者,就言诠正理分有:异门胜义和非异门之有境胜义二种。初如通达无我之理智比量,是说由理智比量的所量境,如芽无谛实,为异门胜义,因为未制伏胜义谛有二现的戏论。二如见胜义谛的圣者根本智,是说圣者根本智前息灭彼等二现一切戏论相,说明非异门胜义。

二境胜义者,有异门境胜义和非异门境胜义二种:初如芽与无我聚义,二如由芽谛实空的空性。如《总义论》云:如无谛实的无遮胜义事,如无谛实芽聚之非遮[4]者,安立为顺胜义,须知辨别境与有境二种故。

《二谛论》云:已破于生等,真实相顺故,我许是胜义。《中观庄严论》云:胜义相顺故,于此名胜义,真中离戏论,聚等是解脱。《中观光明论》云:如是无生,此与胜义相顺故,名为胜义,非是真胜义,真胜义者谓真性超越一切戏论故。是说此中所说的主要义,是以有境为缘所说,及附带以境为缘所说有二种。初分有境亲胜义,及顺有境胜义二种。初者,于谁观见前就灭除一切二现戏论,尚未通达现证真如之理智者,是有境亲胜义。以真如总义以为方便,通达的理智比量者,虽能断除自己心前实执戏论,但由不能断除二现戏论,虽是顺有境胜义,但不是有境亲胜义的境。第二者,芽无谛实者,谓在通达芽无谛实之理智比量前,虽是能断除实执戏论的胜义,但在彼理智比量前,不是能断二现戏论的亲胜义,而在圣者根本定体性前,乃是远离二现戏论的胜义,及是顺胜义。

(二)世俗谛:以自己现证的现量,就有二现门所通达,是世俗谛的定相。《入行论》云:世俗与胜义,许此为二谛,非胜心行境,许心是世俗。于彼若就言诠正理门分,有正世俗与倒世俗二种。正世俗与倒世俗随其一种,能作自显现境的心,非似现,一般世间人不能通达,是正世俗的定相,譬如色与虚空等。(对内外缘起道理,进行正确思维,从十善而生起因果)如《无尽慧经》云:云何世俗?谓世间名言,名言文字语言所表。《入中论》云:痴障性故名世俗,假法由彼现为谛,能仁说名世俗谛,所有假法唯世俗。彼色与虚空随其一种,非如是现,一般世间人能通达,自性在名言中有,随一皆由量堪能破除,是倒世俗的定相。譬如镜中的面貌影像及补特伽罗的我等。如《二谛论》云:似现有作用,能故不能故,是正非是正,二世俗差别。彼《释》云:于识显明境相,如有显现境相,如是显现有作用(有为法),当知有虚妄与不虚妄之差别者,如水等及阳焰等,通达正与不正。如《入中论》云:有患诸根所生识,待善根识许为倒。又云:无患六根所取义,即是世间之所知,唯由世间立为实,余即世间立为倒。

四、释名:瓶的法性(有法),说汝是胜义谛的因由者,谓胜义心不错乱,有圣者根本(定)智现见前以为谛的因由,作如是说故。瓶(有法),说汝是世俗谛的因由者,谓在世俗心根识前为谛,由虚妄义作如是说故。根识(有法),说汝是世俗心的因由者,谓由能障见真如心,作如是说故。

五、观一与异(多):总则,对于一有:一事(事物)、一体、一自性、一义、一反体。对于异有:异事、异体、异自性、异义、反体同一。已破一的异等说有多种,此中于一体,相反为异,如所作与无常处者,谓无谛实与世俗中有,二为一体,相反是异故,因为虽在世俗中有,但与谛空非异体(世俗有不异谛空体,即世俗不异空体),虽然谛空,但世俗中有(谛空不异世俗有体),非异体故,因谛空有即是世俗中有是一体,世俗中有即是谛空一体故。如《般若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释菩提心论》云:离世俗者异,彼即非所缘,说世俗空性,唯空性世俗,若无定不生,如所作无常。《疏》云:二谛若是一,当成《解深密经》中所说的有四种过失(损害),若是异体,亦成四种过失,于一体,相反是异。是说《解深密经》是唯识师自宗所许二谛是一有四损害(过失),若是异体亦有四种损害,故成立二谛一体,相反立为异。如是在中观处,中观师自宗,对二谛一体,相反成立为异。譬如离法界,即非如是法,因为法界者,如《辩中边论》说:法界无作故。所以一切法由谛实空说为空性。

六、了知的利益:由于了知二谛现象,则具有殊胜利益,因为于佛语义不迷惑,并能积集广大二种资粮,是趣向佛功德殊胜海的彼岸故。如《二谛论》云:了知二谛相差别,则不愚迷能仁语,积集一切资粮已,圆满趣向世彼岸。《入中论》云:世俗真实广白翼,鹅王引导众生鹅,复承善力风云势,飞度诸佛德海岸。《释菩提心论》云:知诸法性空,通达因果理,甚奇中甚奇,希有中希有。

七、不了知的过失:若愚迷二谛现象者,是诸多过失的生源处,如《迦旃延那教授经》云:迦旃延那,何故此世间多贪著有及贪著无,由彼贪著有无为缘,则有生老病死,忧悲愁叹,众苦损恼,由错乱业不得解脱。佛经是说,耽著谛实有,及执世俗无,由是以增益[5]损减[6]恶见为缘而受种种痛苦故。又如《中论》云:不知彼等谛,彼二相差别,于佛圣教法,不见甚深性。《入中论》云: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别此二谛,由邪分别入歧途。清辩论师说:无正世俗梯,欲上真性舍,向上攀登者,不堪为智者。

有说:一切法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亦非有亦非无是究竟真性。如《经》云:一切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亦非有亦非无。又如《宝积经》云:迦叶,有者是一边,无者第二边,永断彼二边者,即名为中道。不合道理。

经初义是说:一切法胜义中非有无谛实,名言中非无彼亦无谛实,胜义中有与名言中无,二者俱亦无谛实,二者俱非亦无谛实义。第二义者,谓见真实有则是常见,见名言中无是显断见故。若不尔者,一切法(有法),应是有故,不是无故,定遍,因为若不是由自性无,必须是由自性有,如《回诤论》云:若遮无自性,当成有自性。

论义是说:有诸菩萨摩诃萨,真实中不见菩萨摩诃萨等经(有法),是开示修行自性者,谓不超越二谛境,就有境心处以方便智慧双运门来修习,开示是经的词句故。设若此南瞻洲等经(有法),是开示修行不共殊胜者,因为唯一是为自己与小乘作意意乐不共修行所证受。

第二、释大乘教授十法之二开示四谛

第二、修行所缘开示四谛之教授

释苦等四谛。

释彼经义,谓及诸谛,彼即就词义门释,是说于色等苦果由自性空。此分:别释与略义二种。

一、别释分四:

(一)苦谛果:经云:若学色空是名学,乃至学一切相智或不学即不见真实。经义是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及十二缘起结合二十空。如《十万颂》、《一万八千颂》中说,若学此等七种空性是名为学。《摧难论》中说,蕴、界、谛、缘起、一切法、有为及诸无为法皆由自性空七种,释《般若经》义。是说于色等苦果自性空,及与般若波罗蜜多真如体性为一性。其义谓色自性空等经(有法),是教授苦谛,是为教授破除于彼苦谛实执所知境故,是经词义故。

(二)集谛因:经云:色生有法或色灭有法真实中皆不见,乃至一切相智性空,性空者即一切相智。释彼经义,谓集谛性空及以色等因不异性,色等者非集、非灭、非杂染、非清净的(有法)。其义是说色生(有法)或经(有法),是教授集谛,是为教授破除于所断集谛的实执故,是经词义故。

(三)灭谛果:经云:何以故,舍利子,空性者不生不灭,非杂染非清净,不增不减,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乃至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若如是学者是名为学。释彼经义,谓灭谛性空,远离生灭杂染清净增减等者,谓无色乃至亦无无明生,亦无无明灭,无佛亦无菩提。其义谓空性不生等经(有法),是教授灭谛,是为教授于所得灭谛破除实执故,是经词义故。

(四)道谛因:经云: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我施波罗蜜多是名为学或不学,真实中皆不见,乃至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是名学般若波罗蜜多。释彼经义,谓于道于施等波罗蜜多,及我或内空等者,谓外空等,前际,后际彼此具足非不具足修行,道的体性皆以无分别而为方便,教诫出离。是教授道谛,是为教授破除道谛在身中的实执故。

二、略义此中分六:一、释名;二、数决定;三、次第;四、各各自性;五、一与异;六、认识十六差别法。

(一)释名:说四谛的因由,谓圣者所见住十六差别法,唯诸圣者是谛,如实修行观见了知,诸凡夫众生不能如实了知及如实见故,名为四圣谛,是说唯是圣者所见谛故。

(二)数决定:四圣谛数决定的因由者,谓但希求解脱所抉择为主要,故决定为四种故。于所抉择为主,有抉择杂染品为主要的苦集二谛故,抉择清净品为主的灭道二谛故,是于生死流转与还灭的因果关系决定有四。

对于生死,谓能系缚的因为集谛,已系绑的果为苦谛,决定有二。于清净,谓能解脱生死的方便为道谛,解脱的果体为灭谛,决定有二种故。

(三)次第:就因果义理次第相顺,应先说集谛与道谛,应后说苦谛与灭谛,因为苦谛自因是从集谛所生,而灭谛由道谛力所得故。此中就有境内心现证次第相顺为次第,如此显示的因由者,谓先缘生死总别过患,极善思维后,必须生起欲离苦之心。若彼心已生,能不能离苦,于苦有因无因,思维彼因是常是无常,即能考察于集。若加如是观察,即能觉知十二缘起支内的业与烦恼二者是为苦因后,由此生起欲断苦因之心,故先说苦谛,第二说集谛。若见能断除集,当见能作证灭谛,于作证灭谛皆依道在身中而作修习,所以灭谛在第三时说,道谛第四时说故。譬如初有某病,欲了知病,随后欲断除病因,其后欲解除彼病,然后乃出现依药。如《宝性论》云:病者应知病因者应断,所得乐住如药者应依,苦因灭彼苦因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证而应依。

(四)各各自性分二:一、略示;二、广释。

1、略示:圣谛有四者,如《集论》云:云何抉择谛,圣谛有四种,谓苦集灭道。

2、广释四谛:

(1)若是杂染品谛,皆是无常、苦、以另外的我空、及成为自性补特伽罗的无我,由四种为缘而分,是苦谛的定相。若分,有不净情与器二种世间。如《集论》云:何为苦谛?谓由有情生与生处亦应了知。于此分苦苦、坏苦和遍行苦三种,初苦苦,如病痛等受,二坏苦,如从贪爱食香味的受,三遍行苦,如五取蕴。

(2)集谛:何为集谛?谓从因、集、生、缘四种为缘而分,是集谛的定相。若分:有业集谛和烦恼集谛二种,如《集论》云:何为集谛?谓烦恼及由烦恼为缘所生的业。

1业集谛分为:由生死轮回所摄的福业、非福业和不动业三种。

初福业有能引生人中的业、及能引欲天的业二种。初引生人中的业,有能引生四大部洲人中的业四种,二能引生六欲天的业有六种。

二非福业,有能引生三恶道的业三种。

三不动业,有能引生色界和无色界和业二种。第一能引生色界的业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能引生的业有四:初禅能引生梵众天、梵辅天和大梵天的业三种。二禅能引生少光天、无量光天和极光天(光音天)的业三种。三禅能引生少净天、无量净天和遍净天的业三种。四禅能引生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和色究竟天的业有八种(加无想天为九种)。第二,能引生无色界的业有四:谓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及能引生三有顶非想非非想的业四种。

2烦恼集谛:谓有六根本烦恼和二十种随烦恼二种。初六根本烦恼者,谓贪、瞋、慢、有烦恼之无明、有烦恼之恶见、及有烦恼之疑六种。二随烦恼者,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骄、无惭、无愧、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及不正知有二十种。

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

(3)何为清净品的谛?谓以灭、静、妙、离四相为缘而分,是灭谛的定相。若分有从实假各各不分为缘,谓有甚深灭、语表灭、胜义灭、未圆满灭、圆满灭、无庄严灭、有庄严灭、有余灭、无余灭、及殊胜灭十种。如《集谛》云:云何灭谛?谓甚深、语表、胜义、未圆满、圆满、无严、有严、有余、无余、及殊胜。初如大乘圣者身中的灭谛,二如暂断世间道欲烦恼现行的断,三如圣者身中的灭谛,四如小乘有学身中的灭谛,五如小乘阿罗汉身中的灭谛,六如单从般若分解脱的有余涅槃,七如从二俱分解脱的无余涅槃,八如单从般若分解脱住有余涅槃声闻阿罗汉的灭谛,九如从二俱分解脱住无余涅槃声闻阿罗汉的灭谛,十如无住涅槃。若略有语表和胜义灭合为二种。假名者与是其它诸法性相。

(4)何为清净品谛?谓以道、理、行、出四相为缘而分,是道谛的定相。若分若以眷属为缘,有资粮等五道。初二是假名者,后三是性相。如《集论》云:何为道谛?由何道遍知苦;永断集;作证灭;及修道者此略摄为道的性相。五道者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究竟道。

(五)一与异:灭谛及余三谛,已破其一即是异,苦集二谛相反是异并不相违,因为集谛悉是苦谛故,彼与道谛相违者,因为若是道谛,必定不是杂染品谛,故道谛与苦不相违者,谓声闻修道身中的未知根、已知根的受,披二俱是苦故。

(六)认识十六种差别法分二:一认识十六种颠倒,二认识与彼相违的十六种行相。

1、认识十六种颠倒:于苦谛有四颠倒者,谓执取蕴常乐我净等故;于集谛有四颠倒者,谓执苦无因、执唯从一因作、执大自在天他心变化施舍所作、执自性常分位变异等故。于灭谛有四颠倒者,谓执本无解脱、仅于某一有漏(殊胜)差别执为解脱、仅灭某一苦的差别(殊胜)执为妙解脱、虽有尽苦但执为退转等故。于道谛有四颠倒者,谓执本无解脱道,证无我的智为解脱道执为不合理,于静虑的某一差别(殊胜、特点)执为解脱道,执无有毕竟能尽苦的诸解脱道故。如《释量论》云:谓依于四谛,执乐我我所,十六种颠倒,增益起偏爱。

二、认识与彼相违的行相:取蕴(有法),是无常,暂时生故;是苦者,谓是随业烦恼自在故,以另外的我空行相者,谓无有另外主宰的我故,无我之行相,谓无自在的我体故。十二缘起支内的业与爱(有法),名因的行相者,是自苦果的根本故。集的行相者,是数数能生自苦果故。生的行相者,谓是猛烈能生自苦果故。三有之爱(有法),名缘的行相,谓是自苦果的助缘故。由对治力毕竟能尽苦的离系(有法),是灭的行相者,谓是永断苦的离系故。静的行相者,谓是永断烦恼的离系故。妙的行相者,谓是利乐体性的解脱故。离的行相者,谓是不退转的解脱故。现证补特伽罗无我的智(有法),名道的行相者,谓是能趣向解脱道的住种性故。理的行相者,为正对治烦恼需要故。行的行相者,谓是心之真理修行不颠倒故。出的行相者,谓是能究竟尽苦之道故。

第三、释大乘教授十法之三开示三宝

第三、释修行所依开示三宝之教授

佛陀等三宝是说开示教授三宝为修行的所依境。此中分《般若经》中所说之理,及由论释之理二种。今初佛宝,如《般若经》云:复次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色不作一切相智行,如是于真实中不见色性。二如《论》释经义云:佛陀等三宝,此是就经的词义门而释,于佛与佛陀。

此分:别释与略义二种。

一、别释:分教授佛宝、教授法宝、教授僧宝三种。

一)教授佛宝:如《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色乃至菩萨。一切相智者谓菩提,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精进。经义是说,于佛陀与菩提以清净相一性,为修行佛法相一切相智皆不可得,不行于色等,当如是能缘所缘平等性。其义是说,于色不作一切相智行等经(有法),是教授佛宝,是为破除于彼佛宝真皈依处执为谛实故而教授,是经的词义故。

二)教授法宝:如经云: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真实中不见色有法,真实中不见色无法乃至不生恶慧心。《论》释经义,谓于法由三智性所摄,由体、对治以及所有一切行相所摄的一切法皆无自性。其义是说,不行色有法等经(有法),是教授法宝,是为破除作证彼法宝执为谛实故而教授,是经的词义故。

三)教授僧宝:除以上所说诸大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所余已,具寿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从何处没来生此间、从此没当生何处。佛告具寿舍利子,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安住此般若波罗蜜多,有从余佛国土没来生此间,有从覩史多天没来生此间。《论》释经义,所摄于此僧伽属于佛宝,除阿罗汉,由有住三果四向之差别,七圣位菩萨及麟喻独觉合为八种,由于有利钝根等之差别,说为趣入无生二十种住圣位菩萨有学不退僧。其义是说菩萨摩诃萨从何处没而生此间。等经义(有法),是教授僧宝、是为破除于彼僧宝修行善友执为谛实故而教授,是经的词义故。

二、略义,谓开示教授三宝

观察此处经义,可分为三种:一依《宝性论》中所说规则;二依《大乘庄严经论》中所说轨则;三受持修行之次第轨则。

一)依《宝性论》中所说轨则分四:一、辨别不共三宝;二、释皈依总建立;三、释世俗皈依和胜义皈依之差别;四、释宝的名义。

(一)辨别不共三宝:谓具有八种无为等功德的究竟皈依处,是佛宝的定相。其差别分为世俗佛宝和胜义二种。世俗佛宝,如佛的报、化二种色身;胜义佛宝,如佛的法自性身和智慧法身。如《宝性论》云:自性圆满住,是为胜义身,诸仙称号身,波罗蜜圆处。立量云:佛宝(有法)具有八种功德。1、远离生灭的无为功德;2、息灭有功用行的任运成就功德;3、于内心自显现境不是由似现能诠声及分别心所能如实通达的功德;4、如所有智和尽所智的功德;5、大悲心的功德;6、势力作用功德;7、自利功德;8、利他功德。如《宝性论》云:无为任运成,非他缘能证,智悲势力具,二利具足佛。此若略说,可摄为二。初三种是自利功德,后三种是利他功德,如《宝性论》云:初三句自利,后三句利他。

无思等八种功德随一具足的圣者身心中的清净谛(四清净:自性清净、所缘清净、成办清净和证得清净。)是法宝的定相。其差别,从言诠正理门可分为世俗法宝和胜义法宝二种。初世俗法宝,如十二部契经;二胜义法宝,如灭谛与道谛。立量云:大乘法宝(有法),具有八种功德。1、非由四句分别心所能如实思维的功德;2、无有业及烦恼随一种类的功德;3、无有非如理作意分别的功德;4、道体障碍及不共法悉皆清净的功德;5、显示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的功德;6、具有能对治(能对治烦恼等方法)、所对治(实执障碍和烦恼等)的功德;7、具有远离所有贪著的灭谛功德;8、具有谁能远离贪欲的道谛功德。如《宝性论》云:无思无二无分别,清净显明对治品,谁能离所有贪著,彼即二谛相有法。此若略说,可摄为二。初三种是灭谛的功德,后三种为道谛的功德。如《宝性论》云:二离贪者灭,道谛清净摄。

具有解脱智八种功德随一的圣补特伽罗,是僧宝的定相。其差别,从言诠正理门可分为世俗僧宝和胜义僧宝二种。初世俗僧宝与圣补特伽罗是一义;二胜义僧宝,如(圣者身心中的)灭谛与道谛。立量云:大乘僧宝(有法),具有八种功德。1、如所有智的功德;2、尽所有智的功德;3、内智明处的功德;4、5、6、三种随其自己根性贪、着、劣三种随类悉皆清净的三种功德;7、智功德;8、解脱功德。如《宝性论》云:如尽所有内,智观清净故,圣者不退众,无上功德体。此若略说,可摄为二。初三种摄为智明处功德,后三种摄为解脱功德。

(二)释皈依总建立:如《宝性论》云:学佛教法义,三乘作用三,三胜解增上,建立三皈依。其义,立量云:总的说来,佛经中所说三皈依的建立(有法),是有所为(目的、宗旨)的,因为是诸菩萨趣入大乘道,自己所得佛果的皈依处;其余众生身心中修行所摄的佛是因的皈依处;以及其余声闻独觉二种种性亦是因的皈依处;虽然未入道,但能信解恭敬供养佛宝,作诸殊胜事业为增上,是为建立皈依佛宝。已入独觉种性道所得的果位,及虽然未入道,但能信解正法作诸殊胜事业为增上,是为建立皈依法宝。已入声闻种性道所得的果位,及虽然未入道,但能信解僧宝作诸殊胜事业为增上,是为建立皈依僧宝故。以三种正因成立:佛宝是两足尊之殊胜;法宝是离诸贪欲之殊胜;僧宝是和合众的殊胜故。

(三)释世俗皈依和胜义皈依之差别。此分世俗皈依及胜义皈依二种。

1、世俗皈依。如《宝性论》云:断故妄法故,无故有畏故,二种法圣众,终非胜皈依。其义,立量云:由所化众生身心中所摄的十二分教(有法),非究竟皈依,因为现证教义究竟时犹如船筏所应舍故。又如《大乘庄严经论》云:由知义诸法,正理如船筏。又如《宝性论释》云:法者有二种,谓教法及证法,此中教法者谓言说经等教法,由名句文声所摄,彼是为了现证道的究竟故,犹如船筏。立量云:有学圣者身心中的道谛(有法),非究竟皈依处,因为在自己的观见前,似现远离一切自性垢染,实则尚未远离一切垢染,是虚妄的有法故。又有学圣者身心中的道谛(有法),非究竟皈依处,因为从有垢染分位至远离垢染分位尚须异转,是无常法故。又如《宝性论释》云:证法者谓由有因果二种差别,此谓道谛和灭谛,因为由谁与谁名为所应证,此中道者属有为相,名为有为相所属,此中道者属有为相,彼即是虚妄的有法故,若法是虚妄的有法,彼即非谛,凡非谛者彼即是无常,若是无常彼即非皈依处。立量云:无余涅槃(有法),非究竟皈依,因为仅以无烦恼及苦差别显示故。如《宝性论释》云:若不属道谛的灭法,如声闻理趣,如灯断灭,仅以无有烦恼及苦而无有显示者都不堪为皈依或非皈依处。立量云:第十地者、声闻、独觉、诸阿罗汉(有法),非究竟皈依处。因为有所知障的怖畏故。如《宝性论释》云:僧者具有三乘之名易于了知,然彼常有怖畏,尚有所学寻求出离皈依,不是趣入圆满无上正等菩提。问:有何怖畏?答:阿罗汉虽然断尽三有但习气未断故,未尽恒常相续一切想,即住于怖畏想中,譬如执剑的刽子手欲来害己,是故彼等并非毕竟无有出离,皈依者谓是正理寻求皈依。

2、胜义皈依。问:何为胜义皈依?答:有,唯独佛陀乃是究竟皈依故。因为佛陀是二谛究竟功德法的所依故。如《宝性论》云:趣入于胜义,皈依唯佛陀,能仁法身故。然于究竟皈依不全为三宝,何以故?全为三宝者谓三皈依圆满所显的僧,彼僧若成佛时乃成为彼僧皈依的究竟故。如《宝性论》云:虽众究竟故。又如《金鬘论》(宗喀巴大师的《现观庄严论疏金鬘论》)云:虽众究竟故,谓于究竟皈依,是为断除于三宝全与不全之疑的邪分别故所说。

(四)释宝的名义。立量云:三宝(有法),说汝是稀有珍宝是有因由的,因为与如意宝一样有六种法相似,作如是说故。六种法相似者,谓出现世间稀有、明净无垢、具有通慧等势力、善思维诸庄严殊胜、诸功德最胜、及不随贪瞋所转变故。如《宝性论》云:真实世稀有,明净及势力,能庄严世间,胜上不变等。是说宝有至宝、真实之义,为最上稀世之珍。1、由于未积集福德智慧资粮者而不能见,故是稀有;2、本非染浊之法,故是明净无垢;3、能成办自他利益,故是有势力;4、是诸众生善心之因,故是能庄严世间;5、最胜第一超出世间,故是最上;6、及性非可变,故是不变,具此六德者,堪称为宝。

二)依《大乘庄严经论》中所说轨则分三:一、略示五大皈依;二、广释;三、大乘皈依成就殊胜。

(一)略示五大皈依。立量云:凡是为胜乘故而皈依(有法),名为诸皈依内最极殊胜,因为所缘遍行,修行誓愿广大,证得殊胜,映蔽声闻独觉,从差别自性门是为特别殊胜故。如《大乘庄严经论》云:遍行誓证及映蔽,差别自性四相别,胜乘故善皈依宝,名诸皈依最殊胜。

(二)广释有五:1、立量云:智者佛子(有法),是遍行一切有情,因为是为度脱一切有情出离生死故。彼(有法),是遍行一切乘,因为是善巧修习三乘道故。彼(有法),是智慧遍行,因为具有善巧二种无我故。彼(有法),是涅槃遍行,因为证得三有涅槃法我空一味故。当知此处是智者菩萨所缘遍行,是为修行所摄故。如《大乘庄严经论》云:若向度脱诸有情,善巧遍行智慧乘,生死涅槃寂一味,当知智者此遍行。

2、立量云:圣佛子(有法),多由欢喜希求菩提殊胜,因为彼是了知菩提功德的菩萨故。圣佛子(有法),具有修行殊胜,因为利他无有餍足的难行能真实行故。圣佛子(有法),具有所得殊胜,因为从佛至佛一切断证功德悉皆平等故,当知此是圣者菩萨的誓愿殊胜,是为修行所摄故。如《大乘庄严经论》云:多喜希求胜菩提,无厌难行真实行,从佛至佛悉平等,当知智者誓愿胜。

3、对佛子(有法),具足证德殊胜,获得福德大蕴,成为三有之上师,得三有之大乐,能息灭纯大苦蕴,获得胜慧无分别智之大乐故。圣佛子(有法),具足果殊胜,因为积集众殊胜法蕴恒常身力资粮,息灭(止)二障习气,获得远离三有与寂灭涅槃边故。如《大乘庄严经论》云:获大福聚三有师有乐,息灭纯大苦聚胜慧乐,众胜法蕴常身善资粮,息灭习气离有寂灭边。

4、圣佛子(有法),是映蔽声闻独觉诸众,因为胜出声闻独觉善根广大,义利广大,恒常无边相续不断,具足无尽智的功德故。圣佛子四种善法根(有法),(四种善法根:一世间善根,二出世善根,三成熟善根,四神通自在善根,以四种善根胜出声闻独觉。)具足三种作业,谓能成熟世出世间诸有情,获得自在功德,能作无余功德无尽智故。如《大乘庄严经论》云:智胜声闻众善广大义,恒常无边无尽智映蔽,彼善世出世间能成熟,彼获自在寂蕴无尽智。

5、此大乘皈依(有法),体义具足,由于乐欲佛陀殊胜法,能誓愿皈依佛陀故。此大乘皈依(有法),因义具足,当知是从大悲心所生故。此大乘皈依(有法),果义具足,能获得一切相智性(或一切种智)故。作用具足,能安立一切有情利乐,利他难行无有餍足故。诸功德具足,出离所断事,显示福智二种资粮的功德具足故。其差别有二:一、粗则从语表名称所生;二、细则以法性力所得。此诸智者的皈依者,谓胜出小乘皈依最为殊胜,是为修行所摄持故。如《大乘庄严经论》云:乐欲佛法誓悲智,相智利难无餍足,出离诸乘德常具。

(三)大乘皈依成就殊胜。立量云:此大乘皈依(有法),具足自利广大,成为增长无量功德故;具足利他广大,能遍满悲愍诸众生故;具足加行殊胜,能广作无等圣教大法事业故。如《大乘庄严经论》云:于此皈依义广大,增长无量功德故,悲愍众生意乐遍,广作无等大圣法。

三)受持修行之次第轨则分五:一、依何境;二、依何因;三、如理皈依之轨则;四、皈依的功德利益;五、皈依后所学之次第。

(一)依何境。皈依的境者,谓诸希求解脱者,于无上究竟皈依处,是希有至宝。如《妙幢经》云:诸遭怖畏人,多皈依山林,及皈诸园囿,皈所供树木,其皈非尊胜,其皈非第一,虽依其依处,不能脱众苦,若时有皈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诸苦,八支圣道乐,当趣般涅槃。如寂天菩萨《入行论》云:故自今皈依,诸佛众生性,勤救众生事,大力除诸畏。又如《百五十赞》云:若谁一切过,毕竟皆永无,若是一切种,一切德依处。设是有一心,即应皈依此,赞此供养此,应住其圣教。月称论师《皈依七十颂》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解者依。是故,立量云:三宝(有法),是求解脱者所应皈依处,善巧远离自己一切怖畏,解脱他一切怖畏之方便,随顺大悲心悲愍他无有远近一切而转,作一切有情皈依怙主及亲友正士故。

(二)依何因。皈依的因者,谓了知自己一切苦而生怖畏,欲远离诸苦怖畏唯有三宝乃能救护,是皈依的因圆满,从依彼皈依圆满之因生起皈依之心坚定无疑故。

(三)如理皈依之规则。皈依的规则有道体二种之别,依此二种因,系心思维三宝,令心转变唯三宝能解救一切苦难,而安住许诺誓言所显之正理,是皈依的体故。如,《入行论》云:我由怖畏故,将自奉普贤,这是从皈依三宝体性门,以身语意业的三皈依,其所相(事相)者如以身顶礼等。

从皈依三宝胜劣门有下中上三士之差别。下士为自己解脱恶趣苦故而皈依三宝;中士为自己解脱生死轮回苦故而皈依三宝;上士为解脱一切有情生死苦故而皈依三宝。从界限门分,有因时的皈依及果时的皈依二种。初因时的皈依,如有情身心中的皈依;次果时的皈依,如佛地的皈依。从粗细门分亦有二种,粗分谓从诸语言所表生起的皈依;细分谓由法性力所得的皈依。又粗分如由其它和尚阿阇黎等说法受持的皈依;细分如由过去生中皈依宿业的习惯势力忽然现起所生的皈依;及由通达法性色之力所生的皈依。

(四)皈依的功德利益。皈依具有特别殊胜利益。谓能摧毁一切罪堕;能圆满广大福智二种资粮;能救护一切灾害;能新得别解脱戒等功德;及已得不失坏并能令增长;能令种性醒觉;能速得无上菩提等功德利益故。如《摄般若波罗蜜多论》云:皈依福有色,三(千)界器犹狭,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测量。

(五)皈依后所学之次第。皈依后所学之次第分二:一别所学,二共所学。

初别所学又分遮所学及修所学二种。初遮所学者,如《涅槃经》云:若皈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终不应皈依,诸余天神等。皈依正法者,应离杀害心,皈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二修所学,如龙树菩萨《亲友书》云:随工巧拙木造等,智者应供善逝像。

二共所学者,应学恒常亿念、爱惜、护持三宝比自己生命更为重要;并及应当恭敬、顶礼、供养三宝等,不信的心仅一刹那顷亦不应生,如是所作当成为一切乐善的基础故。如宗喀巴大师说:众生怖畏生死险,孤独无伴遍漂游,因无三宝皈依处,是故至心而皈依。

End

常说爱语庄严清净

◎ 林清玄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讲到了菩萨的四摄,非常令人感动。什么是四摄呢?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种摄受一切有情,令有情众生起亲爱之心,然后得闻正法的方法。四摄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和布施、持

如何获得庄严圆满的相貌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丑陋报:一者,好行忿怒;二者,好怀嫌恨;三者,诳惑于他;四者,恼乱众生;五者,于父母所无爱敬心;六者,于贤圣所不生恭敬;七者,侵夺贤圣资生田业;八者,于佛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概要

第一卷贰、概 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一

第一卷一、教起因缘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三、一经宗趣经之所崇向者,名之为宗。宗者要也。全经之宗旨也。又宗者,修行之要径也。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于辨体后,首应明宗。体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二、本经体性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无相,亦无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五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五、所被根器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四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四、方便力用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大智之显现,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八、译会校释“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甲本经译本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九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九、总释名题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再记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伍、再记丙寅暮春之初,本解三校甫竣。乃于篇末,再赘数语。此解因海内缁素大德之倡导,由东林寺提出申请,重印五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录自慈光半月刊岁己酉,台湾光复节日,师应台中莲社青莲谦益两念佛班之启请,为讲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曰:学佛须知行解,由解而行,方能入道,解而不行,是为说食数宝。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