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人类养生核心思想—“十养”论述
2024-12-07 11:42

二、自身养生

1人生的态度

古语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经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人师是宽人律己做楷模。所以学问好教,人师难做。人生的态度主要来源长者谆谆教诲的传播。

人才是打造出来的。造是生,打是克。生是必需的,克也是必需的。不生不能成长,不克不能成熟。想成为大家,什么磨难你都得受。庄稼在大菜棚里长不大,必须经过风吹日晒。人这辈子,不经过社会的风吹雨打,就不会成熟。其理来源古人对河图洛书、阴阳五行的理解。

2人生的智慧

人生智慧主要来源于宇宙自然经典的启迪。

修道者认为,观察世间万物的逆行规律,要懂得天、地、人三者同一场。人们小但要知冬避寒、夏避暑的道理,还要懂得自身的修炼。人的四肢百骸,五脏六腑,正应天地之数,而天地的一阴一阳又是它的运行规律。

一阴一阳之中,又包含着很多的物质。阴阳的协调是天地的协调,又是人体的协调。人若失去了这样的协调,就会走向死亡。观天之阴晴,知地之四时,察人事之万变,应万物之制化,养自身之脏腑,才能顺应自然,以达长寿。

人生智慧还来源于前人文化知识的总结。

郜子说:食、色,性也。在儒家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是说,人的形体和精神,要达到内养外修。首先是养身,进而是养家,要把家庭的兴衰作为自己的责任,而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反过来说,人做事应该量力而行,因为我们不是全能,可是我们也要为人类社会做到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要懂得以智慧挣钱,以能力挣钱,不要以意气用事去赚钱。我们时时要懂得,智慧不同于聪明,战略不同于战术,经济学家是为国而运筹,金融家是为银行而运筹,企业家则为市场而运筹。这就需要人们认清自己,才能够在现今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3人生的情怀

人生情怀,为公情怀应该多于为私,为他情怀应该多于为己,这样才符合天道。《道德经》云:天至公,用之至私。所以才完成了四季的变化,天损有余而补不足,才有了万物的兴盛。

为公情怀的典范,莫过于三国时代的诸葛亮。清朝康熙帝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憔诸葛亮能如此耳。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对诸葛亮的事迹甚为欣赏,曾作过数首诗赞许诸葛亮,当中《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

为他情怀的典范,莫过于东汉时候的范式。范式和张劭曾经结交为生死与共的朋友。后来张劭卧病不起,病情很重,同郡的郅君章、殷子征从早到晚照料看护他。张劭临死时,叹息道:遗憾的是还没能见一下我那生死与共的朋友。殷子征很不理解说:我与郅君章对您尽心竭力,我们如果不是你生死与共的朋友,那么你再想找谁来与你相见呢?张劭说:像你们这两个人,只是我活着时的朋友罢了,山阳郡的范巨卿,才是我所说的生死与共的朋友。

范式在梦中感应到张劭的死讯,快马加鞭地追上了送葬的队伍。他磕头吊唁,说道:走吧元伯,死者和生者走不同的路,从此我们永远分别了。范式握着牵引棺材的绳索向前拉,棺材这才向前移动了。范式就留在坟边,给张劭垒了坟,种了树,然后才离去。参加葬礼的上千人,都为他们的别离而淌眼泪。

生命是丰富的,是多维的。生命的价值,不只是衣食住行那么简单,尚有更深更远的精神内涵。在重视物质财富、人情日益淡薄的今天,这个故事足以震撼人的心灵。人间至真至诚的友谊,更是生命最高的境界!所谓自然养生,其实是得道的养生,就是所谓的全息的养生。

4主观意识的重要性

任何与生命有关的事情我们都在亲力亲为,也必须亲力亲为。呼吸、吃饭、睡觉以及爱情、事业、梦想一切你渴望得到的,关乎自身幸福的,渴望拥有和保护的,都要经过你自己的努力和作为才能得到,天道酬勤,养生也是这个道理,生者人之本也,对于生命、健康都不能主动去维护和追求的人,算不上智者。21世纪的养生文化发展不但要让全人类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健康的重要,同时还要他们深刻地感知主观意识,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养生绝不是一种消费习惯。

主观意识不是你想,而是你做。不是你叫别人做,而是你自己亲自做。生命给予了我们一切的可能,我们呢,能为健康做些什么?

5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孙思邈祖师说:通晓天的人,一定能在人的身上找到它的本体,熟悉人的人一定是以天为本休,所以天有春、夏、秋、冬和金、木、水、火、土。黑天、白日轮流更替,寒冬暑夏交换更迭,这是大自然在运动。自然界中的大气,合起来就成为雨,流动的时候就成为风,散发开去的时候就成为露,紊乱无序时就成为雾,凝聚时就成为霜雪,伸展扩大成为虹霓,这是大自然的正常规律。而天人相应,人体也有四肢和五脏,醒着、睡时,呼出吸进,吐故纳新,精脉和气血循环。流动就是血气循环,显现出来就是人的气色,放出来的就成为声音,这是人体的正常运动。阳用它的精华,阴用它的形体,这是天与人相同的,及至它违背了这正常规律就要生病了。蒸就发热,不然就生寒,瘀结就成为瘤赘,阻隔就成为痈疽,奔走过疚,就气喘嘘嘘用尽了精力,就会焦枯,根据表面的诊断,可以检查出身体内部的变化。从人体类比自然界也是这样。因此金、木、水、火、土的伸屈变化,星辰运行中出现的差错,日蚀、月蚀现象,慧星的陨落,这是自然界危险的征兆!寒暑颠倒,这就是外界的冷热失常啊。石头竖起,泥土跳跃,这是自然界的瘤赘啊。山崩地陷,这是自然界的痈疽。急风暴雨,这是自然界的喘乏。不降雨露,河流、湖泽干涸,这是大自然的焦枯啊!良医用药物进行输导,用针灸治病救人;圣明的人用高尚的道德和善于用贤任能来治理天下。所以身体有可以消除的疾病,天有可以去掉的灾害!

所以,人体就是宇宙的一个缩影,天体是大宇宙,人体就是小宇宙,人体要知道自身与宇宙的协调统一性,随时的调整自身状态,与宇宙自然达到和谐统一。

三、饮食养生

1民以食为天

中国有句俗语叫民以食为天,告子也讲:食、色,性也。认为求食和求欢乃人之本性也。人体每天都要吃三顿饭,日复一日,饮食自然成为了人体养生的一个再要的组成部分。吃的合理可实现养生的目的,否则,病从口入。

2食养的重要

古先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发现了食物的重要,食物不但可以让人们不再有饥饿感,而且吃过饭后精力旺盛,有的动植物经食用后还能缓解疼痛,祛除疾病,所以才有了,药食同源一词的出现。药物和食物都是来自动植物,食物也有一定的药物作用,怎样为我所用,关键在于了解它们的属性。因此,中国饮食文化还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就是食医结合。

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就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3五味之性

人体饮食过程中,实则是通过不同口味的搭配和需求,来满足自身机体的需要。五味:酸、甜、苦、辣、咸,辣的去湿、苦的走火、甜的生血、酸的生津,咸则为五味之主。

实际足类似于药物归经,酸入肝,苦入心,甜入脾,辣入肺,成入肾。试以咸举例,大量食用盐的后果大家都知道,尤其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现在提倡低盐。成入肾,直接影响的脏腑就是心,肾和心已经不是正常的相克关系,长期则会产生病变。另则,肝肾同源,必然也会映及肝脏,所以食物讲究适量,即使是人参、灵芝,过量也是有害,水银、砒霜,适量也可救人,饮食也是一样。肝气郁滞容易产生口苦症状。气机淤堵的河水,长时间流通不顺,死水就会腐败恶臭,身体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嘴巴干苦,而且常常口臭、口酸,一般是胃寒的症状,吐酸水,不敢吃生冷硬的东西。

另外老子讲五味令人口爽,是告诫我们饮食上尽量要清淡,不要厚味,而且尽量保持食物的原味,这样更有助于人体健康。

4熟食养生

熟食相对于身体,有其特殊功能。熟食是中国人饮食习惯的主流。

1熟食的起源

甲骨文的字里,并没有吃这个字。到了秦代之后,小篆中才有吃这个宁。这个时候的吃字,是从口,气声。写起来是比现代的吃字多了一横,是汉字巾比较复杂奇怪的字。事实上,中国人在吃的上面,也的确用尽了心机,不厌其繁。

以热食、熟食为丰,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涮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本味》)。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史书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尉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凋技术的高超,令人惊人惊叹。

中国熟食文化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夏商时期,人们将盐、香料等调味品置于铜器炊具中,加水与食物煮熟后用刀分割食之,这就是最初卤烹的雏形。《周礼》中记载,人们盛行将盐、香料、食物加水烹煮,卤烹技法由此形成。

没得吃,吃得差,吃得好,这是不同的等级,品质。中国人十分看重饮食,饮食的背后是对人的最基本的生存品质的看重。

2熟食背后的人情文化

熟食背后,是成熟发达的人情文化。

首先,从饮食方式看,中国人崇尚的是聚食制。中国人的家,餐厅是十分重要的单位,大家团团而坐,聚火而食。这种聚食的传统,一直相沿至今。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其次,从餐具角度看,中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筷子,古代叫箸,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礼记》中曾说:饭黍无以箸。可见至少在殷商时代,已经使用筷子进食。筷子一般以竹制成,一双在手,运用自如,既简单经济,又很方便,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在食文化方面的智慧。

5饮食之道最忌攀比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达,并不是道家所为。中国饮食文化发达的背后,也存在着致命的问题。过于发达的吃喝风尚,攀比风尚,有悖于素朴之风的流行。

别人家吃鱼,我也要天天吃鱼。不是身体的需要,而是心理的需要,这样的生活方式,一定做病。

饮食不是满足虚荣。尤其现在的生活,根本就不缺乏营养。

6适时、适量

1一日三餐

顿用七分。中医养生汤头歌讲:三餐不能少,顿吃七分饱。夜半一碗水,七十不见老。

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可是,如何知道自己缺什么?缺多少?

适时首先表现为三餐适时,即以饿为度。吃十天素,就知道自己想吃的便是你缺的。六天素,一天荤,这就是适时。

人家都知道,素食清血液、利心脑。鱼肉利骨骼,只有适时适量,才可谈其养生。

2一年四季

适时其次表现为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不吃反季节食品,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四季适时的饮食习惯,表现了古代中国人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的智慧。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这样的思想,在先秦就已经形成。《礼记》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则必有天殃。

7适度

1量的适度

《阴符经》李荃注:人因五味而生、五味而死。五味各有所主,顺之则相生,逆之则相胜。久之则积气熏蒸,人腐五脏,殆至灭亡。精辟地解释了量的适度。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类为了生存,消除饥渴之苦,人们才食用美味的食物。但使人不得长生的是,人们贪图美味,而逐渐耗蚀了人身机体的机能。人们明知道美食过量导致死亡,但无人愿意含弃这种爱好。

学道者明之,可食五味,顺应五脏。五味者,苦味去火,辣味去寒,甜味生血、涩味收敛、酸味解毒。

五味各有所主,顺之则相生,逆之则相胜。智者都应根据身体需要选择,顺其自然,这才能起到养生的作用。如肠胃有病就不应贪食辣味,久之则积气熏蒸,人腐五脏,殆至灭亡。

所以,人应该嗜欲知止,清心寡欲。

2味的适度

由于我困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据《黄帝内经》载:东方之域,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其民华食而脂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

3补的适度

补的适度,充满养生含量。例如,湖南人喜欢吃辣椒,就源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湖南古称卑湿之地,多雨潮湿,吃辣椒有驱寒、祛风湿的功效。其二,湖南人一年到头以米饭为主食,吃辣椒还可以直接促使唾液分泌,开胃振食,因而吃的人日渐增多,相延日久,便形成了嗜辣的风俗。广东南于炎热的时间很长,太阳辐射又厉害,人们流汗多而体力消耗大,因而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及易被吸收的养料,适应这种需要,广东的粥品特别丰富。以上这些饮食习惯与各地的地域特征是紧密相连的,地方风味正是来源于各地独特的地理环境给人带来的饮食需求。

8饮食疗法

合理的膳食结构是养生保健的关键。《素问藏器法时论》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的观点,堪称中华民族饮食和营养的纲要。《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中国保健食品的特点和优势是传统的中医药学、养生学与现代食品科学、营养学密切结合,既有几千年的丰富经验、系统理论,又有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及研制方法的优势互补,使保健食品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安全有效,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药物养生保健也是饮食养生的一部分。《本草纲目》中记载有养生作用的药物共约160种。后世医家分别制成膏、丹、丸、散等剂型,遵循中医理论进行君、臣、佐、使的配伍,适宜于长期进行养生保健。传统保健药物如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肾气丸、逍遥丸、归脾丸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保健佳品,受到国内外人士的欢迎。我们可以凭借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开发出能够改善亚健康状态、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疲劳及抗衰老的保健药品;可以根据现有的复方研究成果,如补肾填精方、益肾健脾方、脑力智宝方、葆春方等,以及古方如十全大补方、八珍汤、小建中汤、地黄饮子等进行再开发;也可以借鉴一些保健单味药的研究成果如银杏、白芍、月见草等,进一步开发研究。开发保健药品还可以在改变保健品剂型上下工夫,将保健药品制成简便易携带、方便易保存的中药制剂如胶囊、丸剂、膏剂、颗粒剂等,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End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一切法的核心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

一切法的核心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我们讲到修法要抓住一切法之核心,那究竟什么才是核心呢?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宗旨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故调心乃佛教最根本之法义,

注意你的思想

注意你的思想◎ 侯 松(编译) 注意你的思想,它们将变成你的言语; 注意你的言语,它们会变成你的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它们会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它们会变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决定你的

弥陀愿王大愿核心

五愿原文  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魏译第十一愿》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夏会本第十二定成正觉愿

十玄无碍思想

◎ 大 德十玄无碍是华严宗非常重要的思想,是智俨承杜顺而说。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智俨对十玄思想做了非常详尽的论述,但对十玄的次第并没有多加注重,其注重的乃是通过十玄,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法界无碍之境。

观音思想特点

观 音 思 想 特 点◎ 李利安 关于观音思想的主要特点,可以从三个大的系统来看。 一是来自因地观音信仰,即佛教在解释、论证观音于因地的修行历程时所呈现出来的思想,主要有:愿行并举、福慧双修、戒定兼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 虚 新的意义平常说新乃对旧的反面而言,而佛法真胜义中无新无旧,缘生义中则没有一定的分划,小至一事一物,大至一世界乃至无量世界,都刹那刹那生灭相续的迁流着而新陈代谢。然依佛法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无 性 自十八世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克尔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促使人们思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人

佛教思想史的思想性

◎ 天 河 古人云,欲为良史,须具才、学、识,号为三长,是史家运用文字对史料进行组织和叙述的能力,学为所习得的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非才无以成学,非学无以骋才。而识在三者之中最为重要,可以说是统帅才学二

度化思想与心理调适

◎ 清 木禅宗不仅追求个人的自在解脱,而且强调广结善缘、帮助他人达到开悟的境界,在烦恼中得到解脱。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一直激发着人们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了脱生死大事是佛教也是禅宗的最基本目的之一。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关于龙树菩萨的生平,历史记载不多,主要来自藏经中《龙树菩萨传》、玄奘《大唐西域记》与藏传《布顿佛教史》。其中,《大藏经》第五十卷《龙树菩萨传》,这部传记是由出生在龙树菩萨后一百多

弥勒的佛教思想

弥勒的佛教思想◎ 胡春业(1) 实践人间佛教的典范从佛陀本人的亲身师范看,大乘菩萨道无疑是究竟道,引导众生由此大道悟入佛的知见,乃佛陀出生说法的一大事因缘。菩萨道的修持离不开世间,离不开众生。弥勒比

曹溪不断思想

曹溪不断思想◎ 莲 池有诵六祖偈云: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扬扬自谓得旨,便拟纵心任身,一切无碍。坐中一居士斥之曰:大师此偈,药卧轮①能断思想之病也。尔未有是病,妄服是药,是

楼宇烈: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

圆瑛大师(1878-1953)与太虚大师(1889-1947)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为振兴佛教事业奉献出全部身心,而在佛学理论上又各有千秋的佛门双譬。1989年太虚大师诞生一百周年时,我写了一篇题为《太

徐文明: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

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徐文明一、生命伦理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众生之福祉、生命之和谐为目标。生态问题的提出,是由于现在生态恶化,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命系统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不正视这一现

抓住佛法的核心

抓住佛法的核心  ◎ 米拉日巴尊者阐释十度六度展开,就是十度。对于这十度,米拉日巴尊者曾解释说:断除我执外,无余布施度。在断除我执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布施度,因为断了我执以后,就没有不能施舍的东西。断除

习主席13分钟演讲全面论述中国佛陀教育

编者语:炼狱的历练是黎明前的混沌!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时下每个人,不管现在做什么,只要初心不改、信仰不移,必然涅槃重生。当我们明心见性、完成使命,人人皆可成圣贤!因为你最终的

【今日好文】揭秘人类被封印的超级能量

人们之所以领悟不到宇宙的秘密,是因为他们习惯于将自己桎梏在眼见为实的牢笼里,不允许自己尽情想象,大胆假设,从而掩盖了直觉的光芒。真理需亲自体悟,亲自实践,本文仅供参考。人类所具有的潜力和被封印的超级能

《道德经》的“大医”思想

精气之说老子在《道德经》第六章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二讲 百家争鸣 - 思想混乱的时代

第二讲 百家争鸣思想混乱的时代一、 婆罗门的堕落印度古代的婆罗门四吠陀时代的司祭者, 对于印度文化有值得肯定的贡献。他们是人民的导师, 在日常生活上予人民以呵护及指导。在佛教原始经典杂阿含的婆罗门经、

于凌波:如来藏思想的研究

如来藏思想的研究于凌波一九九九年三月净觉佛教研究所主办第九届中国佛教学术会议论文一、如来藏与佛性如来藏,又称如来胎,通常把它看作是佛性的异名。如来藏梵语tathagatagarbha,指隐藏于一切枣生

《道德经》道教思想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关于老子和《老子》这部书的时代问题,学术界争论较大,尚无一致的结论,一般认

陈兵:生死之谜——人类理智面临的尖刻挑战

以智慧生物自命的人类,生来便陷入了智慧与愚昧(用佛教术语,可称为明与无明)矛盾冲突的困扰中。诚如庄子所慨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无限的未知领域,如同宇宙空间那浩渺深邃、隐藏着无穷奥秘的黑暗,紧紧包

老子之道,启迪人类智慧的第一缕曙光!

老子之道,启迪人类智慧的第一缕曙光!老子是道家思想创始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祖师、享誉全球的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激励下,近几年纪念老子的活动尤为丰富多彩。推崇老子、喜欢老子的思

陈兵:佛学对人类认识能力与认识方式的考察

佛学研究真实,不是一味朝外看,把真实作为孤立的客体去研究,而是从缘起论的立场出发,首先对人认识真实这件事本身作客观、全面的分析。这是佛学真实论最为重要的特质。从缘起论观察,人认识真实,是处在认识主体与

人类养生核心思想—“十养”论述

二、自身养生1人生的态度古语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经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人师是宽人律己做楷模。所以学问好教,人师难做。人生的态度主要来源长者谆谆教诲的传播。人才是打造出来的。造是生,打是克。生是必需的

揭秘人类修行的秘密真相

修行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修行指的是什么呢?修行,就是一个人心灵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心性提高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生命层次提升的过程。那么,修行的准确定义具体又是什么呢?修行的定义,就是一个人自主、自愿、主

中医养生思想是什么?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所 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

雪漠:人类的堕落

人类的堕落(2009年10月 上海图书馆讲座)人类最可怕的不是屠杀,而是对屠杀的讴歌。你可以翻开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或者文学史等,就会发现人类顶礼摩拜的,其实是屠杀自己同类的人。杀人越多,可能越被认为

雪漠:人类所有烦恼都源于分别心和执著

人类所有烦恼都源于分别心和执著要永远记住,人类的所有烦恼都源于分别心和执著。你富有,我贫穷,我就痛苦;你美丽,我丑陋,我就烦恼;你对他好,对我不好,我就失落……烦恼的起源,就是分别心。有了分别心,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