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养生核心思想—“十养”论述2024-12-07 11:42
二、自身养生
1人生的态度
古语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经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人师是宽人律己做楷模。所以学问好教,人师难做。人生的态度主要来源长者谆谆教诲的传播。
人才是打造出来的。造是生,打是克。生是必需的,克也是必需的。不生不能成长,不克不能成熟。想成为大家,什么磨难你都得受。庄稼在大菜棚里长不大,必须经过风吹日晒。人这辈子,不经过社会的风吹雨打,就不会成熟。其理来源古人对河图洛书、阴阳五行的理解。
2人生的智慧
人生智慧主要来源于宇宙自然经典的启迪。
修道者认为,观察世间万物的逆行规律,要懂得天、地、人三者同一场。人们小但要知冬避寒、夏避暑的道理,还要懂得自身的修炼。人的四肢百骸,五脏六腑,正应天地之数,而天地的一阴一阳又是它的运行规律。
一阴一阳之中,又包含着很多的物质。阴阳的协调是天地的协调,又是人体的协调。人若失去了这样的协调,就会走向死亡。观天之阴晴,知地之四时,察人事之万变,应万物之制化,养自身之脏腑,才能顺应自然,以达长寿。
人生智慧还来源于前人文化知识的总结。
郜子说:食、色,性也。在儒家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是说,人的形体和精神,要达到内养外修。首先是养身,进而是养家,要把家庭的兴衰作为自己的责任,而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反过来说,人做事应该量力而行,因为我们不是全能,可是我们也要为人类社会做到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要懂得以智慧挣钱,以能力挣钱,不要以意气用事去赚钱。我们时时要懂得,智慧不同于聪明,战略不同于战术,经济学家是为国而运筹,金融家是为银行而运筹,企业家则为市场而运筹。这就需要人们认清自己,才能够在现今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3人生的情怀
人生情怀,为公情怀应该多于为私,为他情怀应该多于为己,这样才符合天道。《道德经》云:天至公,用之至私。所以才完成了四季的变化,天损有余而补不足,才有了万物的兴盛。
为公情怀的典范,莫过于三国时代的诸葛亮。清朝康熙帝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憔诸葛亮能如此耳。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对诸葛亮的事迹甚为欣赏,曾作过数首诗赞许诸葛亮,当中《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
为他情怀的典范,莫过于东汉时候的范式。范式和张劭曾经结交为生死与共的朋友。后来张劭卧病不起,病情很重,同郡的郅君章、殷子征从早到晚照料看护他。张劭临死时,叹息道:遗憾的是还没能见一下我那生死与共的朋友。殷子征很不理解说:我与郅君章对您尽心竭力,我们如果不是你生死与共的朋友,那么你再想找谁来与你相见呢?张劭说:像你们这两个人,只是我活着时的朋友罢了,山阳郡的范巨卿,才是我所说的生死与共的朋友。
范式在梦中感应到张劭的死讯,快马加鞭地追上了送葬的队伍。他磕头吊唁,说道:走吧元伯,死者和生者走不同的路,从此我们永远分别了。范式握着牵引棺材的绳索向前拉,棺材这才向前移动了。范式就留在坟边,给张劭垒了坟,种了树,然后才离去。参加葬礼的上千人,都为他们的别离而淌眼泪。
生命是丰富的,是多维的。生命的价值,不只是衣食住行那么简单,尚有更深更远的精神内涵。在重视物质财富、人情日益淡薄的今天,这个故事足以震撼人的心灵。人间至真至诚的友谊,更是生命最高的境界!所谓自然养生,其实是得道的养生,就是所谓的全息的养生。
4主观意识的重要性
任何与生命有关的事情我们都在亲力亲为,也必须亲力亲为。呼吸、吃饭、睡觉以及爱情、事业、梦想一切你渴望得到的,关乎自身幸福的,渴望拥有和保护的,都要经过你自己的努力和作为才能得到,天道酬勤,养生也是这个道理,生者人之本也,对于生命、健康都不能主动去维护和追求的人,算不上智者。21世纪的养生文化发展不但要让全人类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健康的重要,同时还要他们深刻地感知主观意识,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养生绝不是一种消费习惯。
主观意识不是你想,而是你做。不是你叫别人做,而是你自己亲自做。生命给予了我们一切的可能,我们呢,能为健康做些什么?
5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孙思邈祖师说:通晓天的人,一定能在人的身上找到它的本体,熟悉人的人一定是以天为本休,所以天有春、夏、秋、冬和金、木、水、火、土。黑天、白日轮流更替,寒冬暑夏交换更迭,这是大自然在运动。自然界中的大气,合起来就成为雨,流动的时候就成为风,散发开去的时候就成为露,紊乱无序时就成为雾,凝聚时就成为霜雪,伸展扩大成为虹霓,这是大自然的正常规律。而天人相应,人体也有四肢和五脏,醒着、睡时,呼出吸进,吐故纳新,精脉和气血循环。流动就是血气循环,显现出来就是人的气色,放出来的就成为声音,这是人体的正常运动。阳用它的精华,阴用它的形体,这是天与人相同的,及至它违背了这正常规律就要生病了。蒸就发热,不然就生寒,瘀结就成为瘤赘,阻隔就成为痈疽,奔走过疚,就气喘嘘嘘用尽了精力,就会焦枯,根据表面的诊断,可以检查出身体内部的变化。从人体类比自然界也是这样。因此金、木、水、火、土的伸屈变化,星辰运行中出现的差错,日蚀、月蚀现象,慧星的陨落,这是自然界危险的征兆!寒暑颠倒,这就是外界的冷热失常啊。石头竖起,泥土跳跃,这是自然界的瘤赘啊。山崩地陷,这是自然界的痈疽。急风暴雨,这是自然界的喘乏。不降雨露,河流、湖泽干涸,这是大自然的焦枯啊!良医用药物进行输导,用针灸治病救人;圣明的人用高尚的道德和善于用贤任能来治理天下。所以身体有可以消除的疾病,天有可以去掉的灾害!
所以,人体就是宇宙的一个缩影,天体是大宇宙,人体就是小宇宙,人体要知道自身与宇宙的协调统一性,随时的调整自身状态,与宇宙自然达到和谐统一。
三、饮食养生
1民以食为天
中国有句俗语叫民以食为天,告子也讲:食、色,性也。认为求食和求欢乃人之本性也。人体每天都要吃三顿饭,日复一日,饮食自然成为了人体养生的一个再要的组成部分。吃的合理可实现养生的目的,否则,病从口入。
2食养的重要
古先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发现了食物的重要,食物不但可以让人们不再有饥饿感,而且吃过饭后精力旺盛,有的动植物经食用后还能缓解疼痛,祛除疾病,所以才有了,药食同源一词的出现。药物和食物都是来自动植物,食物也有一定的药物作用,怎样为我所用,关键在于了解它们的属性。因此,中国饮食文化还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就是食医结合。
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就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3五味之性
人体饮食过程中,实则是通过不同口味的搭配和需求,来满足自身机体的需要。五味:酸、甜、苦、辣、咸,辣的去湿、苦的走火、甜的生血、酸的生津,咸则为五味之主。
实际足类似于药物归经,酸入肝,苦入心,甜入脾,辣入肺,成入肾。试以咸举例,大量食用盐的后果大家都知道,尤其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现在提倡低盐。成入肾,直接影响的脏腑就是心,肾和心已经不是正常的相克关系,长期则会产生病变。另则,肝肾同源,必然也会映及肝脏,所以食物讲究适量,即使是人参、灵芝,过量也是有害,水银、砒霜,适量也可救人,饮食也是一样。肝气郁滞容易产生口苦症状。气机淤堵的河水,长时间流通不顺,死水就会腐败恶臭,身体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嘴巴干苦,而且常常口臭、口酸,一般是胃寒的症状,吐酸水,不敢吃生冷硬的东西。
另外老子讲五味令人口爽,是告诫我们饮食上尽量要清淡,不要厚味,而且尽量保持食物的原味,这样更有助于人体健康。
4熟食养生
熟食相对于身体,有其特殊功能。熟食是中国人饮食习惯的主流。
1熟食的起源
甲骨文的字里,并没有吃这个字。到了秦代之后,小篆中才有吃这个宁。这个时候的吃字,是从口,气声。写起来是比现代的吃字多了一横,是汉字巾比较复杂奇怪的字。事实上,中国人在吃的上面,也的确用尽了心机,不厌其繁。
以热食、熟食为丰,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涮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本味》)。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史书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尉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凋技术的高超,令人惊人惊叹。
中国熟食文化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夏商时期,人们将盐、香料等调味品置于铜器炊具中,加水与食物煮熟后用刀分割食之,这就是最初卤烹的雏形。《周礼》中记载,人们盛行将盐、香料、食物加水烹煮,卤烹技法由此形成。
没得吃,吃得差,吃得好,这是不同的等级,品质。中国人十分看重饮食,饮食的背后是对人的最基本的生存品质的看重。
2熟食背后的人情文化
熟食背后,是成熟发达的人情文化。
首先,从饮食方式看,中国人崇尚的是聚食制。中国人的家,餐厅是十分重要的单位,大家团团而坐,聚火而食。这种聚食的传统,一直相沿至今。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其次,从餐具角度看,中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筷子,古代叫箸,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礼记》中曾说:饭黍无以箸。可见至少在殷商时代,已经使用筷子进食。筷子一般以竹制成,一双在手,运用自如,既简单经济,又很方便,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在食文化方面的智慧。
5饮食之道最忌攀比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达,并不是道家所为。中国饮食文化发达的背后,也存在着致命的问题。过于发达的吃喝风尚,攀比风尚,有悖于素朴之风的流行。
别人家吃鱼,我也要天天吃鱼。不是身体的需要,而是心理的需要,这样的生活方式,一定做病。
饮食不是满足虚荣。尤其现在的生活,根本就不缺乏营养。
6适时、适量
1一日三餐
顿用七分。中医养生汤头歌讲:三餐不能少,顿吃七分饱。夜半一碗水,七十不见老。
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可是,如何知道自己缺什么?缺多少?
适时首先表现为三餐适时,即以饿为度。吃十天素,就知道自己想吃的便是你缺的。六天素,一天荤,这就是适时。
人家都知道,素食清血液、利心脑。鱼肉利骨骼,只有适时适量,才可谈其养生。
2一年四季
适时其次表现为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不吃反季节食品,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四季适时的饮食习惯,表现了古代中国人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的智慧。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这样的思想,在先秦就已经形成。《礼记》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则必有天殃。
7适度
1量的适度
《阴符经》李荃注:人因五味而生、五味而死。五味各有所主,顺之则相生,逆之则相胜。久之则积气熏蒸,人腐五脏,殆至灭亡。精辟地解释了量的适度。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类为了生存,消除饥渴之苦,人们才食用美味的食物。但使人不得长生的是,人们贪图美味,而逐渐耗蚀了人身机体的机能。人们明知道美食过量导致死亡,但无人愿意含弃这种爱好。
学道者明之,可食五味,顺应五脏。五味者,苦味去火,辣味去寒,甜味生血、涩味收敛、酸味解毒。
五味各有所主,顺之则相生,逆之则相胜。智者都应根据身体需要选择,顺其自然,这才能起到养生的作用。如肠胃有病就不应贪食辣味,久之则积气熏蒸,人腐五脏,殆至灭亡。
所以,人应该嗜欲知止,清心寡欲。
2味的适度
由于我困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据《黄帝内经》载:东方之域,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其民华食而脂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
3补的适度
补的适度,充满养生含量。例如,湖南人喜欢吃辣椒,就源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湖南古称卑湿之地,多雨潮湿,吃辣椒有驱寒、祛风湿的功效。其二,湖南人一年到头以米饭为主食,吃辣椒还可以直接促使唾液分泌,开胃振食,因而吃的人日渐增多,相延日久,便形成了嗜辣的风俗。广东南于炎热的时间很长,太阳辐射又厉害,人们流汗多而体力消耗大,因而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及易被吸收的养料,适应这种需要,广东的粥品特别丰富。以上这些饮食习惯与各地的地域特征是紧密相连的,地方风味正是来源于各地独特的地理环境给人带来的饮食需求。
8饮食疗法
合理的膳食结构是养生保健的关键。《素问藏器法时论》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的观点,堪称中华民族饮食和营养的纲要。《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中国保健食品的特点和优势是传统的中医药学、养生学与现代食品科学、营养学密切结合,既有几千年的丰富经验、系统理论,又有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及研制方法的优势互补,使保健食品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安全有效,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药物养生保健也是饮食养生的一部分。《本草纲目》中记载有养生作用的药物共约160种。后世医家分别制成膏、丹、丸、散等剂型,遵循中医理论进行君、臣、佐、使的配伍,适宜于长期进行养生保健。传统保健药物如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肾气丸、逍遥丸、归脾丸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保健佳品,受到国内外人士的欢迎。我们可以凭借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开发出能够改善亚健康状态、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疲劳及抗衰老的保健药品;可以根据现有的复方研究成果,如补肾填精方、益肾健脾方、脑力智宝方、葆春方等,以及古方如十全大补方、八珍汤、小建中汤、地黄饮子等进行再开发;也可以借鉴一些保健单味药的研究成果如银杏、白芍、月见草等,进一步开发研究。开发保健药品还可以在改变保健品剂型上下工夫,将保健药品制成简便易携带、方便易保存的中药制剂如胶囊、丸剂、膏剂、颗粒剂等,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