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人人都要准备好“临终”
2024-10-29 09:07

嘎玛仁波切

导语:生、老、病、死是每个人必经的人生旅程,任何阶段都需要关怀。但面临死亡的恐惧,是任何时刻的恐惧都无法相提并论的。如果希望从容面对死亡,必须现在就要懂得带着慈悲心,去关怀和利益他众,跟随具德上师系统闻思修佛法,只有实修能让内心清净,做好准备,坦然迎接此生的终点。

人类对生充满着喜悦与赞叹,每个人都欢喜新生命的到来,却往往忽略了死亡也时刻在周边示现,因而平时很少人研究临终关怀这个主题。所以,多数人不太理解临终关怀的意义,也不知道如何适当地去做临终关怀。

一、什么是临终

临终,意思是到边或到终点;生命的临终,就是一般所谓的接近死亡,也是佛经中所说人生无常的一部分。无常是指无恒常性,所以人生无常是指人生无恒常性,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大致分为两种情形,一是短暂性的不同,例如暂时离别自己所熟悉的人事物或环境;一种是长时间的改变或消失,例如一个生命的死亡。

佛教认为,就总体而言,整个广大的轮回没有临终,因为生命一直在延续,众生一直在造业,只要在轮回中,便是无始无终;没有边,也就没有临终的存在。可从分别上来看,个别生命的轮回都有临终;一个人的生命从出生到死亡为止是个小轮回,因此有临终存在。

二、人人都要准备好临终

对临终关怀这件事,一定要从准备好面对自己的死亡开始,你要知道自己应该做好什么样的准备,在将死的那天如何面对亲戚朋友。其次,当有人临终需要我们照顾时,可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尤其是临终前的关怀,这种关怀必须建立在无始以来人性本善的基础之上,将内心深处所有善的潜力散发出来,以便对自己或需要关怀的人,产生真实的帮助。因此,人人都要做好临终的准备。

人生无常,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既然如此,就要为将来一定会发生的临终做好准备。

三、人类最无助的四种境况

以佛陀的教言,在人生的历程中,最感无助的情形有四种:

1.从母胎降临到世间的生时;

2.从生趋向死亡的过程中,身体四大逐渐衰退的老时;

3.遭遇病痛的病时;

4.面临死亡的死时。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阶段,而在任何阶段,人们都需要关怀。

就一个生命的成长来说,从我们在母体中成为胎儿开始,便得到母亲小心翼翼地呵护;一出生,医护人员即耐心照料我们,而在成长过程中,更须仰赖父母及他人无数的付出与关爱,才能长大成人。

在此过程中,若别人给予我们的是真挚之爱,我们的成长会比较健康;若我们所得到的关爱,并非他人真心的付出,只是虚伪的敷衍,又或是在富裕的环境中,享有极大的自主权主导自己的生命,而无人在一旁提供正确的指引协助时,我们的成长也会不太健全,甚至对性格会造成很多负面影响。

四、平日修行最重要

能正确的理解临终及临终的程序,对我们往生时有很大帮助,但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佛菩萨的净土,必须要累积资粮、忏悔清净罪障,这必须要通过修行。没有修行,就无法获得真正清净的心。

活着的时候,若没有这方面的训练,缺乏善良的心,对轮回也没有很深的理解,当真实的死亡境界来临时,就算现在嘴上说不怕,到那时一定会恐惧;而且其它时刻的恐惧,都无法与那时的恐惧相提并论。

要避免这种恐惧,从容面对死亡,必须在活着的时候有真实的慈悲之心,懂得去关怀他众,利益他众,对死亡也要有充分的准备。

能够跟随具德上师系统闻思修佛法,好好实修,无论什么时候临终,心中都不会有恐惧和遗憾。功夫要花在平时,而不要临时抱佛脚。

临终关怀可简要分成三种。首先是对自己的临终关怀,其次是对周边亲朋好友的关怀,第三种是对与我们毫无相关的其它生命之关怀。

无论哪一种临终关怀,都是从心灵层面开始,因此向一切众生发出真实无伪的菩提心,知道每个生命在临终时都会有很多痛苦,因而力所能及去给与他众帮助,也是佛弟子们要具备的愿行。

End

逆境顺境都要忍

◎ 圣 严人之所以起瞋心,是由于个人的欲望、贪爱不能得到满足;或是虽然得到了,但又失去了。因为非常在乎自我,所以只要能够顺自己的意就不会起瞋心,偏偏世间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于是心中常常有火气,火气就是

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

◎ 大 安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至诚才能感通啊!如果带着虚伪的心来做人做事,就很难维持长久,迟早他人发现,自己就一钱不值,人家就不愿跟你打交道了。所以真诚是做人与学佛最大的德行。儒家圣师孔子了达众生

刘素云:要在人事物中磨炼,你都要经受住

你刚闻佛法你就想引导家人学佛,太快了吧,因为你还没学出个模样。你先学出个模样,一个好样子,给家人做好样子,家人自然就跟上了,身教胜于言教。你叨叨、叨叨去说,可能时间长了,人家会烦的,会反感的,会逆反的

刘素云:人事物的磨炼你都要经受

老法师还有这么一句话,说我们要学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慈悲就是什么?就是原谅人、爱护人、不责备人。原谅他、爱护他,不责备他、不批评他的意思,这些做到了,你才是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我就想姐姐是观世音菩萨大

信愿念佛临终必然往生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说《阿弥陀经》,赞叹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劝诸众生发愿往生。经中说: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鞞佛等,南方有日月灯佛等,西方有无量寿佛等,北方

念佛最重要的是临终那一念

智谕法师有些人不知道念佛怎么念。现在我来告诉你,念佛的时候,要把嘴巴张开,把声音放出来。这时候,有一种开朗的感觉,容易得到受用。假使嘴巴张不开,声音放不出来,就会有一种郁闷的感觉,这就得不到受用。怎么

人人都要准备好“临终”

嘎玛仁波切导语:生、老、病、死是每个人必经的人生旅程,任何阶段都需要关怀。但面临死亡的恐惧,是任何时刻的恐惧都无法相提并论的。如果希望从容面对死亡,必须现在就要懂得带着慈悲心,去关怀和利益他众,跟随具

五位高僧大德的临终往生体验

印光大师: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往生前,预知时至。公元一九四0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现一点小病,隔日即召集大众,宣布妙真法师为苏州灵岩山寺之住持。于是大众选十一月九日为升座日期,印光大师说:太迟

行住坐卧都要不忘念佛

大安法师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

生死智慧与临终关怀

◎ 郑晓江佛教是一种了生死之学,释迦牟尼佛出家寻道便是为了解决生死大事。明憨山大师云: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为开示此事而已,非于生死之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梦游集》)

临终要诀

临终要诀善导大师凡人临命终时,欲得往生净土者,须先准备不得怕死贪生。常自思念我现在之身多有众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即得往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见佛闻法,离苦解脱,乃是称意之事。如脱臭敝之

临终三大要

临终三大要◎ 印 光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不知佛法者,

学佛并非都要出家

◎ 慧 律谈到出世,连带就会说到出家。好多人都误以为信仰佛教后一定得出家,因而裹足不前。出家是源自印度佛教的制度,我国社会因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此误解极深。譬如:有时会听人说起,如果每个人都学佛,则人

临终关怀应有的认识

临终关怀应有的认识◎ 弘 一其实对于临终的病人,不用给他太多的建议,不要弄巧成拙!尤其有时在家人会很好心,告诉他:你一定要吃某某药、某某食物等等。其实这个时候,他需要的不是这些,往往需要的就只是身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