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忍辱无嗔
2024-11-07 10:14

忍辱无嗔

◎陈浦燕

佛陀成道之后,严格持守戒律,广为度化有缘众生。在弘法过程中,即便受到恶人辱骂,佛陀也会忍辱无嗔。曾有一个恶人听说佛陀行大仁慈,心中十分恼火,于是前来骂佛。当恶人骂佛时,佛陀默然不语。等到恶人骂完了,佛陀问: 你拿礼物送给别人,这个人不接受你的礼物,礼物还是你的吗?恶人回答说。当然是我的。佛说:你刚才骂我,我也不接受, 这种罪过就要由你来承受了。作恶的罪过就如响应声,如影随形,最终都无法脱逃,切不可 随意作恶。恶人听佛教诫之后,大为惭愧,从此改恶向善。

佛陀不仅是忍辱无嗔的典范,还告诫弟子,当有恶人听说你修善行,故意前来扰乱时,你应当禁闭自心,忍受恶行,切不可心怀嗔恨,责骂恶人。你若能做到忍辱无嗔,作恶者会自感无趣,就不再继续作恶了。忍辱无嗔是学佛者必备的基本修养,佛陀在诸多经典中都讲到忍辱无嗔的功德利益,如《大集经月藏分》云: 忍能息诸怨,不害于众生;忍能离偷盗,忍能舍淫欲;忍能业妄语,两舌绮恶言;忍能除贪嗔、及离邪见意;忍力成施戒,精进及禅那,般若波罗蜜,能满此六度。佛陀指出,忍辱能够使人远离贪嗔痴三毒,成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等六度。《出曜经》也说: 不可怨以怨,终已得休息;行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

佛陀认为,一个人现世之所以被人侮辱加害,都是往昔因缘的果报。当自己被人所辱时,要想到是自己往昔造作恶业的果报,如今当修慈悲心,怜悯作恶众生,做到忍辱不嗔。 《优婆塞戒经》说:我身若被截斫分离,不应生嗔,应当深观往业因缘,当修慈悲,怜悯一切,如是小事不能忍者,我当云何能调众生?忍辱即是菩提正因,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忍辱果。我若不种如是种子,云何获得如是正果? 对于忍辱的方法,诸多经典都有论述,如《佛遗教经》云: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一个人若勉强忍辱,心中一定会有嗔恨和不满,这种忍辱还不能称为真正的忍辱。真正的忍辱,是要对人辱骂如饮甘露之味。《法句经》云:舍恚行道,忍辱最强。经文告诉我们,真正的忍辱是舍弃嗔恨心,忍受侮辱,精进修道。

忍辱无嗔一个学佛者为人处世应当具备的基本修养。不仅诸佛菩萨劝人忍辱无嗔,古圣先贤也都警示世人要忍辱无嗔。明末高僧憨山大师在《醒世歌》中说: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大师指出,一个人为人处世应当做到忍辱无嗔,随缘度世,安分守己。

明代圣贤之书《围炉夜话》云:莫大之 祸,起于须臾之不忍,不可不谨。格吉指出,在遇到令自己发怒之事时,应当学会忍辱无嗔,若是小辱不忍,则将遭致大的祸患,因此,当谨慎对待外来之辱。

《增广贤文》中又说: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即劝人要忍辱无嗔。人活于世,总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自己生气发火。在遇到发怒生气之时,切不可太过于冲动,更不可作出丧失理智的事情,否则就会遗恨终身。因为,当人在极度发怒的时候,做事会不计后果,等到怒气消除,再回首自己行为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追悔莫及。

《增广贤文》中有很多格言,都劝人要忍辱无嗔。如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人们常用缩头乌龟来骂人遇事忍辱躲避,不敢与人相争。这种得缩头时且缩头的做法,虽然看似懦弱,但却能做到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憨山大师在《醒世歌》中也说从来硬弓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说的是一个人太过于刚强,而不知道得缩头时且缩头,往往会受到更多的挫折和磨难。

关于忍辱无嗔的格言,还有很多,诸如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灭却心头火,剔起佛前灯等等,这些格言都劝人在遇到各种与人争论,或者令人发怒的事情时,能够少说一句不善之语,暂时忍耐一下心中的怒火, 则可化解矛盾,平安度世。

忍辱无嗔,不仅可以全身远祸,还可与人结下好的人缘。曾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一起旅行。途中,两人因为一件小事争吵起来,其中一个人还打了另外一个人一记耳光。被打的人觉得深受屈辱,一个人走到帐篷外,一言不发地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他们继续往前走,一直走到一片绿洲,停下来饮水和洗澡。在河中,那个被打了一巴掌的人差点被淹死了,幸好有朋友的奋力救助才得救。在被救起之后,他拿了一把小剑在石头刻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他的好朋友好奇地问道: 为什么我打了你之后, 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昵?他笑着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容易忘记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如果被朋友帮助,要把它刻在心灵的深处,那里任何风都不能磨灭它。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当忘记别人对自己的伤害,时常铭记他人的恩德,即便是无端被人羞辱,只有能够做到忍辱无嗔,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结交真诚的朋友,赢得他人的尊重。

摘自《雪窦山佛教》

End

不从小事来学忍辱,没法来成就大事

如瑞法师忍耐是说忍辱和耐力,也可以说成安忍。我们在生活当中常常会碰到不如意的事,最容易起的就是嗔心,而对治嗔心的方法就是安忍。在众修法当中,持戒的功德虽然大,但如果不忍辱,持戒也持不来,所以持戒也要从

忍辱的人福报大,且能消业开智慧

忍辱的人福报大,且能消业开智慧广钦老和尚1.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

忍辱为衣

忍辱为衣◎ 憨 山法锦自言性多瞋习,老人因以方便调伏,而示之以忍辱法门,更为开导之曰:永嘉大师有言:我师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是知忍之一行,为成佛之第一妙行也。故我师释迦老子,生生世世,为提婆达

忍辱是修行之本

忍辱是修行之本◎ 广 钦 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有功夫的

忍辱即智慧

◎ 广钦忍辱是修行之本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有功夫的人,

忍辱无嗔

忍辱无嗔◎陈浦燕佛陀成道之后,严格持守戒律,广为度化有缘众生。在弘法过程中,即便受到恶人辱骂,佛陀也会忍辱无嗔。曾有一个恶人听说佛陀行大仁慈,心中十分恼火,于是前来骂佛。当恶人骂佛时,佛陀默然不语。等

忍辱六个层次

忍辱六个层次黄念祖忍辱有六个层次,即力忍、忘忍、反忍、观忍、喜忍、慈忍。我们学佛后知道六度波罗蜜中有一度叫忍辱,修忍辱是菩萨成佛必经之道,也是我们凡夫在当世生活是否得到安乐的重要修行手段。我们凡夫要修

教忍辱与压抑的区别

◎圣 严问:对治瞋怒之道,心理治疗法鼓励不要压抑内在情绪并建立宣泄的管道,例如在独处时大声叫喊、捶打枕头,或是找合适的对象倾吐,具有丢出去的倾向。但是佛法反其道而行,要人们忍一口气并靠自己消化之,属于

忍辱的人福德大福报大

忍辱的人福德大福报大广钦老和尚1.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

关于“忍辱”,你不得不知的几个真相

1、忍是一种心境,忍不是纵容,是我们心里不要起嗔怒,用慈悲心来忍辱2、上马杀贼、下马学佛从慈悲而非嗔恨的角度令恶性众生命断,也是慈悲的体现,虽是杀业,但内心出发点不一样,果报当然也不一样。3、对付懈怠

悟显法师开示:忍辱波罗蜜

世间人不能忍受别人对他的侮辱,所以常常会因为自己受到侮辱,而去伤害其他人,甚至伤害国家,或为了自己的私仇,而报复全国的人民,这状况在古代就有,这都是因为不能忍辱。所以佛教导学佛人行六度,要能忍辱,忍受

忍辱波罗蜜的含义

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对于自己修行的佛法是需要有一定的了解的,这样才能更好的修行,从而领悟其中的智慧,特别是在修行忍辱波罗蜜的时候,也是如此,需要先了解忍辱波罗蜜的含义,才能更好的去学习。忍辱波罗蜜:

黄柏霖开示:佛陀示现如何修忍辱波罗蜜

这一段经文里面事实上在讲佛陀的因地故事。佛陀在还没有成道以前,修得五百世的忍辱,学习如何对治瞋恨,这个故事我们讲了很多遍。但是各位,如果每遍都听,每遍都自我勉励,你学学佛陀的精神,要成就佛果,要修行有

忍辱波罗蜜的十种利益是什么

(一)火不能烧:为什么火不能烧你?因为你里边没有火了,外边的火就没有法子来伤害你;你里边若有火,外边的火才烧你呢!所以说“没有内虚,不招外感”,你内里头有了毛病,外边的病也就来。好像人伤风了,因为你内

广钦老和尚讲解:修“忍辱波罗蜜”的原因

1、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2、有功夫的人,耳朵不听人的是

如何正确认识修忍辱波罗蜜

想要很好的修行忍辱波罗蜜,就一定要先对忍辱波罗蜜的含义了解清楚,这样才能知道如何修行,从而通过正确的修行,让自己收获更多,具体要如何正确认识忍辱波罗蜜呢?波罗蜜,是梵语音译词,翻译成中文意思是到彼岸。

修忍辱波罗蜜的六种境界是什么

想要很好的修行忍辱波罗蜜,不是光说说而已的,而是需要付出行动的,也就是说,需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更好的去修行忍辱波罗蜜,那么具体要达到什么境界呢?第一种叫“力忍”,要用力量才能忍。也就是说,别人无缘

为什么要修“忍辱波罗蜜”

修忍辱波罗蜜是一种心态和行动的修行,要放到生活工作中才最能检验是不是在真修,整日对自己说要忍辱,可是你就是说一万遍也白搭,遇到事方能看出来。夫妻之间,同事之间相处久了,难免会有摩擦,会闹些矛盾,摩擦和

宣化上人讲解:勤修忍辱波罗蜜的好处

凡是佛菩萨,皆坐在大莲花之上,这是表示「开悟」。若是不开悟,那就没资格坐在莲花之座。你想坐大宝莲花吗?首先要勤精进,不可懈怠,不可放逸。修道最大的障碍,就是懒惰。所谓「不怕慢,只怕站;站一站,二里半」

菩萨乘:忍辱

菩萨行者要忍耐种种苦。忍可分为忍辱与忍之不同。忍辱是忍受种种的恼害。六度中的忍不止是忍受各种恼害而已,它可分为三种:①、生忍(耐怨害忍):忍耐众生对菩萨所做的损害。②、法忍(安受苦忍):菩萨在修道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