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正不怕鞋歪,身正不怕影斜。
心正不怕雷打,人正不怕乱世。
到什么时候都要记得,
做个好人,修颗善心。
到什么时候都别忘了,
善有善报,恶有恶果。
平生未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
素来与人无恩怨,好人一生总平安。
人不怕鬼:
就怕心里有鬼,心中有愧。
做人并不难:昧心事不做,
昧心话不说,黑心钱不赚。
人行一世,是口碑的积累。
你亮出真心给人看,
必有朋友共患难。
你拿出虚假在人前,
必有陌路在后面。
你将心比心给人暖,
必得千金难买好情缘。
你勾心斗角给人乱,
必将自食恶果无人伴。
为人,头顶天,脚踏地,
行的端,才能走的正。
处世,莫欺人,莫欺骗,
怀揣真,才能收获暖。
人在做,天在看,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苍天有眼,人心有感,
要想活的理得心安,
时刻要把良心放中间。
人活一世,人品大于天。
人若违心,暗生惭愧;
人若正直,问心无愧。
人若亏心,面目全非;
人若有爱,暖心暖肺。
人若计较,处处生悲;
人若糊涂,了无所谓。
人若恶毒,众叛亲离;
人若善良,价值不菲。

人在做,天在看,那是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意思是:别以为你做的事神不知鬼不觉,天老爷看着呐,这话说了多少年了,天是谁?考证下来,天有三,有三重天。
有话叫天地良心,还有说法叫天良。良心是天,什么是良心?良心就是良知,就是道德,由好知与好德组成。每个人做事,头上顶着道德这片天,道德两只眼盯着你看着你,对与不对,该做不该做,都有评判。道德之天对人是软办法,软中有硬,两手抓,一手赞扬,一手谴责。你符合道德,就是符合天意,就赞扬;你违反道德,就是违反天意,就谴责。
日月经天,谁能经天?经天的是法律。法律又称天平,能平天下,有法律才有天下太平。法律至高无上,没有天外有天。人类社会走上法治,不是一个人一群人的恩施,是日月经天,必然如此。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都必须依法而行。道德是软的,法律是硬的,一软一硬,治国之道,不可或缺。每个人不管做国家之事,还是做个人之事,都要依法而行。道德之天在头上,法律之天在眼前,依法而行康庄大道,违法而行寸步难行。权大法大,一时可以权大,可以无法无天,但长不了不会久,法律终有一天会找到你。
百姓是天,百姓是地。天地百姓,早就连在一起。衣食父母,衣食如父母,提供衣食的是百姓,百姓也是父母。历史少不了帝王将相,唱主角的是人民群众。天上布满了星星,那星星就是百姓的眼睛。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是真理。为官为民,庙堂之上庙堂之外,为公为私,天上星星都看着。东窗事发,有百姓有眼睛就会事发。何谓把权力置于笼子之内,一置于法律之内,二置于百姓监督之内。心中有天,就是心中有法律有监督。
人要敬天畏天,有敬畏之心。
道德之天、法律之天、百姓之天就是实实在在。
得道德之天,你可以润;
得法律之天,你可以安;
得百姓之天,你可以乐。
中国有句老话:头上三尺有神灵,又作离地三尺有神灵,意思是说,神灵无时无地不在,你若做了什么亏心事,你或许可以骗得了人,但你骗不了神灵,而且或迟或早会遭到一定的报应。古往今来,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所以人们又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善恶皆报。
举头三尺有神明。不要以为自己在心里起淫念或是自己在心里意淫没有人会知道。古时候许多有修养的大德自己单独一人,做人做事起心动念仍然是如履薄冰,就是因为他们清楚:人在做,天在看,所以对于不好的事情,想都不要想。
道家劝善书《太上感应篇》里也有类似的记载: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三台北斗是中国民间道教供奉的四尊神明。上台管人的生死,中台管人的福报,下台管人的禄命。一个人生死寿夭,富贵穷通,都有鬼神在掌管。道教除了北斗星君,还有南斗星君。南斗主人生,北斗主人死。人到阳间来投生,南斗星君他来记录此事,人到寿终死亡的时候则由北斗星君来记录。这些天地鬼神常常轮流降临在世间。
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一举一动都有天地神明鉴察,《道德经》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End
脚正不怕鞋歪,身正不怕影斜。心正不怕雷打,人正不怕乱世。到什么时候都要记得,做个好人,修颗善心。到什么时候都别忘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果。平生未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素来与人无恩怨,好人一生总平安。
真身(佛教解释)亦即诸佛之法身、报身之谓。大智度论卷三十(大二五·二七八上):‘佛身有二种,一者真身,二者化身。众生见佛真身,无愿不满。佛真身者,遍于虚空,光明遍昭十方,说法音声亦遍十方无量恒河沙等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只要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只要不是太执着,就能让心,逐渐的清净下来。心清净了,就会生出智慧,然后再用佛法智慧,拨开迷雾,看穿事实的真相。佛经中有许多这类经典
我国大都用“居士”一词来代替优婆塞,因为“优婆塞”是外语音译,难入汉语系统,而“居士”是汉语,意思明白易懂。居士可以受持“八关斋戒”,以暂时过出家人的生活。还可以受持菩萨戒,比如《梵网经菩萨戒》,其成
梵文为Upasika,是指在家信佛教的女子,俗称居士。佛教称正式皈依的女子为优婆夷。古代一般把受持五戒的女子才叫优婆夷,皈依的叫信士。我国大都用“女居士”一词来代替优婆夷,因为“优婆夷”是外语音译,难
据说,为了续佛慧命,使法乳长流,摩诃迦叶把正眼法藏和衣钵以单传的方式授予阿难,如此历经二十七代,这衣钵便由般若多罗手里传到了西天二十八祖(亦即东土初祖)菩提达摩手里,上述说法过为玄妙,恐怕真正信服的人
在佛教界向有“继承衣钵”的说法,已经流传为成语。这是怎么回事呢?说到继承衣钵,这就要先说“嗣法”。所谓嗣法,字面意思是继承法度或方法。在佛教界是指弟子对师傅所传之佛法的继承。佛教传至唐朝时期被立为国教
1.上香早,晚各烧一次香.早香吉时:6点,8点,10点.晚香吉时:下午4点,6点,8点,晚10点.每天上香的时间最好固定.佛台最好请的是白色站着的观世音菩萨.佛台需要供水果(水果以苹果,橙,菠萝等为
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这个位于东方的净琉璃世界,是佛教理想中的净土乐园。药师佛曾立下十二大愿,要使净琉璃世界的一切居民、无病无灾,丰衣足食,解脱苦厄。药师佛除与释迦佛、弥陀佛在大雄宝殿共同享用
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须陀洹是小乘佛教修行证得的第一个果位。小乘佛教认为,一个凡夫要修成阿罗汉果,前后要经历四个位次,也就是四个果位。换句话说,就是断一分烦恼,证
小乘四果罗汉分别都有哪些呢?第一个就是“须陀洹果”,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罗汉也就是“阿罗汉”。这些名称都是梵文译音。首先我们看小乘里面第一个证“须陀洹果”。这名词是梵语,用我们中文意思
文/嘎玛仁波切什么是五浊恶世呢?五浊恶世包括了劫浊(时间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寿命浊等五浊。一、 劫浊劫浊(时间浊)来临时,站在时间上的观点来讲,我们的财富会慢慢减少,所用的物质,品质会慢慢变质
抄经有很多好处,除了很大功德利益之外,还能培养我们的定力。一个人能够集中精神之后,就比较不容易为外界所动摇,而且也能断除种种杂念,以达到一心不乱之境。“一心不乱”就是一种定力,我们知道:念佛可以一心
佛陀的比喻佛陀曾作过一个的比喻。一位大富长者有很多小孩,住在个大房子里,这房子年旧失修,并且着火了,但小孩子们不懂事不怕火,继续在房子里玩,长者也没有能力自己把小孩一一抱出去,这时长者就对小孩子们说,
五智虽为一身所具之智德,而为引摄众生,自本体出生四方之四智四佛,此时法界体性智住于本位,而为中央之大日如来。由大圆镜智而成东方之阿閦如来,主发菩提心之德。由平等性智而成南方之宝生如来,主修行之德。由妙
‘五阴无我’的这句经文,是佛教的‘无我观’。五阴是什么?五阴就是‘我’的代名词。五阴即指色、受、想、行、识。我人是由物质和精神聚集的和合体;所谓物质,在佛法里叫做‘色’;所谓精神,在佛法里是指受、想、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吃饭时,当观饭菜来之不易,从农夫竭力躬耕,粒粒辛苦。众施主功劳,我今安坐受食,信施难消。岂敢计较食物多寡,存好恶之心。二、付已德行,全缺应供要用智慧去思索自己的德行,如持戒、坐禅
〔一、蕴魔〕,谓色受想行识五蕴为魔也。盖贪着五蕴之法,起惑造业,障碍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蕴魔。〔二、烦恼魔〕,谓一切烦恼之惑为魔也。盖贪着五尘之境,起诸烦恼,障碍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烦恼魔。(
妄念,拼音:wàng niàn,指一切自己挥之不去的想法,但是又要必须依靠别人(物)才能完成(实现)的念头(想法)。指不切实际或不正当的念头。宋 陆游《禹迹寺南有沉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诗:"年
问:佛教“五明”指的是哪些?答:释迦牟尼佛应此贤劫第四个文明纪百岁人寿时出世,说法四十五载,佛教五明(即五大类学问)内容包括五大方面:一是内明:阐述生死涅槃因果,内含人生规律(古人称之为“道”者);
四加行,大乘佛教法相宗指五位中加行位。即暖、顶、忍、世第一。亦名四善根。此四通言加行者。谓此行人。欲求见道。革凡成圣。遂起暖等四心。修四谛观。以定资慧。加功用行。故名四加行。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也。四谛者
佛家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恢复自己清静无为的本性。这也是在世间人们努力打拼、奋力追求的结果。向往自由、渴望自由、冲破束缚,奔向无拘、无束自由祥和的境地是一切生命存在的最终目标。 然而这是一条曲折蜿蜒、艰
“五乘”指运载众生到善处的五种法门。‘乘’乃梵语ya^na之译,有道、船、车,或运载之义。此处喻诸佛教法犹如舟、车,可运载众生至所期之果地。又ya^na音译作‘衍’,故五乘又名五衍。在《盂兰盆经疏》所
“念佛法门”是净土宗行持方面最为重要的实践方法。莲池大师在其所著《阿弥陀经疏钞》中介绍念佛法门如下:1.称名念佛:即《阿弥陀经》所说的持名念佛。唯系心一佛,专心称念名号,念念相续之法。2.观像念佛:
在两千五百年前(按我们中国汉历记载是三千年前),佛陀出生在被印度,就是现在的尼泊尔。佛陀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年),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年)灭度。中华民族的大德们,对佛入涅槃的纪念日,就是按的这
世尊佛的尊称,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以智慧等法,破彼贪嗔痴等不善之法,灭生死苦,得无上觉,天人凡圣,世间、出世间,咸皆尊重,故号世尊。佛教之祖,即释迦牟尼佛。指创立佛教的释迦牟尼。(Sakyamuni
具体来说,「三藏」系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载,藏,是「摄」之义,即总摄一切所应知之意。若依觉音之说,则藏为「谙记」之义,即以谙诵之法而师徒口传。另据《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
梵语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载,藏,‘摄’之义,即总摄一切所应知之意。若依觉音之说,则藏为‘谙记’之义,即以谙诵之法而师徒口传。另据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中载,藏为‘器’之义,即容受所应知之一切教法之意
数息观,指的是数出入之息,停止心想散乱之观法。为佛陀所教导禅定修行法门之一,由于此观法对治散乱和不净观(对治贪欲)一样很有力,所以被称为“二甘露门” 这两个甘露之门可以让我们获得禅定,同时,如法的思维
声闻法界,就是刚刚超出六道,进入第七道。声闻法界也叫阿罗汉道,修证的是阿罗汉果,是四圣谛的圣果。四圣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你们如果不想轮回最起码要修到四圣谛的圣果。声闻,在初果要断见惑;二果要
横三世佛和竖三世佛分别指空间和时间。根据印度哲学,时间和空间是混淆的,因此三世佛分为以空间计算的“横三世佛”与以时间计算的“纵三世佛”。“纵三世”和“横三世”共同构成了佛教的核心体系,使之成为一个完整
三十七道品也称为三十七菩提分法,是四圣谛中道谛的详细分解,总共有七类三十七项,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内容,也是帮助众生获得解脱与开悟的基础。这七类一是四念处,即身念处,念色身皆不净;受念处,念众生都是苦;
佛法界,自觉觉他觉行共满之境界也;菩萨法界,为无上菩提修六度万行之境界也;缘觉法界,为入涅槃修十二因缘观之境界也;声闻法界,为入涅槃,依佛之声教修四谛观法之境界也;天法界,修上品十善,兼修禅定,生于天
上师是指佛学的老师,是在寺院教育或佛学教育当中最权威、直接、无上的导师。因为他的慈悲高尚、智慧无上,因为他对佛弟子所传授的心法乃是最殊胜、最圆满、最上层的教育,所以称他为上师,或最无上的引导者。西藏佛
龟兹语为 Samanen,未满二十岁出家的女子,受过沙弥十戒后,称为沙弥尼。出家男子称“沙弥”。初出家而仅受持十戒之年少女子。五众之一。七众之一。音译室利摩拏理迦、室罗摩拏理迦等;意译勤策女。与沙弥、
不可在看经的桌面上,摆置杂物,或躺着看经书,更不可以污手触经。不得口吹经上灰尘,应以专用净布拭去。书房和睡房若是同一间(限单身净房),睡觉时应用干净的布将经书盖好,且要安置在头的那一边。 不可在经典
(一)成劫:成劫为世界成立时的第一期。初一小劫成器世间,后十九小劫成有情世间。一切有情业增上力,空中渐有微细风生,风渐增盛乃至金轮的成立。成劫初有一有情从光音天(极光净天)下生初禅大梵天中,是为梵王。
四劫:指四个极长的时期。在印度人的宇宙观之中,世界是反覆地依循着成立、存续、坏灭、空无等四个阶段在演化的。这四个阶段是:成劫、住劫、坏劫、空劫。(一说是坏、成、中、大四劫)。‘劫’,即不能以年月日计算
shìjì示寂[Parinirvana;passing away of a monk or nun]佛教指佛、菩萨或高僧死去示寂是比较谦虚的说法,圆寂的证量是比较高的,一般人达不到,一些高僧大德往生
此是佛法的四条原则,即bai 于三法印,再加du上一切有为法皆苦之苦zhi法印,称为四法印。又作四法本末、四忧檀那(梵uda^na )。乃显示诸法真理之四标印,可作为佛教特征之四种法门。即:(一)一切
佛教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佛教用三法印来辨别佛法的真假。佛教认为但凡是符合三法印的,就可以称为佛正法。三法印的作用如同世间的公文,凭借印鉴即可辨别公文的真假,故名法印。一切法若是与三
东方善德佛:善德佛,位于东方,其佛国名“无忧”。据《宝月童子所问经》云:“佛告宝月:东方去此,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恒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无忧。其地平坦,七宝合成。紫磨金缕,交络道界。宝树罗列,以为庄
但空并不等于没有,如果空是没有的,那连因果、善恶岂不都是没有的了?显然不能这样去理解。很多人因为误解了空的意思,甚至会走在歪了,如果把一切都想象成是没有的,谁还去行善积德呢?所以对空这个字,我们一定要
四大金刚即四大天王,出自婆罗门教即印度教神话的二十诸天,分别是: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二十诸天是吠陀神话中八部众之中的诸位天神。佛教创立之初尚处于哲学范畴,随着佛教逐渐发展,将印度教
一、苦谛:人生如同苦海泛舟佛教认为人的一生是由各种苦恼贯穿的,共有八苦:1.生苦:胎儿出生,皮肉细嫩,在接触和适应外界的过程中,充满痛苦。2.老苦:人到老年,发白脱落,牙齿老化,嚼食困难,耳聋背驼,行
⑴杨枝(dantakas!t!ha)︰即齿木,为清除口内臭气之用的木片。⑵澡豆︰指由大豆、小豆、豌豆等磨成的粉末,沐浴、洗涤时所用。⑶三衣︰指僧伽梨(san%gha^t!i^)、郁多罗僧(uttara
佛教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1、佛宝,是指已经成就圆满佛道佛教三宝的一切诸佛。成就圆满佛道,是为佛宝之条件,换言之,佛宝为佛陀从觉悟中发展的心灵力量和圆满智慧的德行。具足佛
《涅槃经》云:“诸菩萨等,凡所给施病者医药,所得善根悉施众生,而共回向一切种智,为除众生诸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障者,贪欲、瞋恚、愚痴,忿怒、缠盖、焦恼、嫉妬、悭悋、奸诈、谀谄、无惭无愧,慢慢慢、不
毗婆尸佛是过去七佛的第一尊佛,又译作毗钵尸佛、惟卫佛,意译为胜观、净观、胜见及种种见。毗婆尸佛的八相成道之相大致与释迦牟尼佛相同。据《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中所述,在过去九十一劫、人寿八万四千岁时,
又音译为毗婆尸,意译为观,义曰胜观,种种观,种种见等。因为他的智慧如月圆之时,所以也被称为胜观、胜见,是七佛之首。据说其出世的时间,距今有九十一劫(按佛教的说法一是为十三亿四千万年),他举行过三次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