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儒、道、墨三家的核心思想,以儒做人,以道养生,以墨爱人!
2024-11-29 11:27

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术局面,在百家争鸣中其中有三家较为突出,儒家、道家和墨家提出的思想精华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学派不仅仅对当时的政局、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他们都提出了以其思想为核心的独特人生价值观。他们所提倡的人生价值观可以取其精华,进行传承和学习。

儒、道、墨三家的核心思想,以儒做人,以道养生,以墨爱人。

1、儒家人生价值观,是围绕着提升自身价值而来的

儒家思想是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视教化,是国富民强的必由之路。重教化也就是主张人们提升自己的教化水平,这跟孔子的思想核心仁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高素质的仁者爱人,人民之间互敬互爱,那么社会就自然和谐了。

儒家主张爱人,人与人之间互相尊敬爱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提倡宽容,求同存异。孔子为了提升人民的综合素质,创立私学,并提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思想,当时贵族垄断教育的不当局面被打破。贵族垄断教育本就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只有所有人的受教育水平都得到提升,仁才能最大范围的普及。

可以看得出,儒家的思想是为集体服务的。儒家的价值观是一套入世的价值观,他倡导提升自己的才能和道德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做服务的,而提升自身价值就能更好的提升集体或是国家的综合实力。

2、道家顺应自然,功成弗居的价值观

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想要理解道家的价值观首先就要了解道是什么。老子认为道是世界本源,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同时道也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而且,事物之间两极的相互转化也是由道完成的,祸福是相依的,荣辱沉浮有可能顷刻之间就会改变。

正因为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由道来维护,所以他才提倡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这种无为并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干,而是遵循道的意志,以自然为重,法天地而为。而且道中还蕴含着事物两极相互转化的奥秘,顺应自然而行

所以道家所提倡的不是让你消极的避世,而是倡导功成弗居后的隐退。

3、墨家学说的兼爱利他

兼相爱,交相利是他们所有学说的基础。墨家认为战国当时的动荡局面和战争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缺少相互的爱,这也是为什么提出兼爱思想的原因。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兼爱,也就是爱人如爱己,不分贵贱。那么相互的尊重和平等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如果这样的局面普及开来,利益的冲突减少,那么国与国之间的动荡和战争也能相应减少。

兼爱所提出的爱人思想要比儒家的仁者爱人更加广泛,更加注重无差别的爱,墨家思想代表当时国家内较为底层的平民的利益,平民是最需要团结的。在百家争鸣时期,墨子的学说一度成为当时的显学也是因为兼爱思想的广泛性。从根本上来说,兼爱的思想是一种利他的思想,对他人无差别的奉献,发光发热。

儒、道、墨三家的价值观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儒家的提升自身价值的积极价值观可以鼓励我们学习和工作;而道家的价值观又能磨炼你的心性,做到荣辱不惊,功成弗居;墨家的兼爱利他思想能够提升你工作和生活的热情。这三家的价值观就像是中国文化漫漫星河当中的三颗最亮的星,正在熠熠闪光。

End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一切法的核心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

一切法的核心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我们讲到修法要抓住一切法之核心,那究竟什么才是核心呢?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宗旨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故调心乃佛教最根本之法义,

刘素云:爱人喜欢钓鱼我怎么劝他

问:爱人喜欢钓鱼我怎么劝他?答:你给他讲故事,我给你先讲故事,把你教会,你回去再给你爱人讲故事,讲钓鱼的故事。有一张往生的光碟,是一个老太太,这老太太可能将近九十岁了,整个往生的过程记录下来,就是没往

注意你的思想

注意你的思想◎ 侯 松(编译) 注意你的思想,它们将变成你的言语; 注意你的言语,它们会变成你的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它们会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它们会变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决定你的

弥陀愿王大愿核心

五愿原文  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魏译第十一愿》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夏会本第十二定成正觉愿

十玄无碍思想

◎ 大 德十玄无碍是华严宗非常重要的思想,是智俨承杜顺而说。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智俨对十玄思想做了非常详尽的论述,但对十玄的次第并没有多加注重,其注重的乃是通过十玄,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法界无碍之境。

观音思想特点

观 音 思 想 特 点◎ 李利安 关于观音思想的主要特点,可以从三个大的系统来看。 一是来自因地观音信仰,即佛教在解释、论证观音于因地的修行历程时所呈现出来的思想,主要有:愿行并举、福慧双修、戒定兼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 虚 新的意义平常说新乃对旧的反面而言,而佛法真胜义中无新无旧,缘生义中则没有一定的分划,小至一事一物,大至一世界乃至无量世界,都刹那刹那生灭相续的迁流着而新陈代谢。然依佛法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无 性 自十八世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克尔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促使人们思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人

佛教思想史的思想性

◎ 天 河 古人云,欲为良史,须具才、学、识,号为三长,是史家运用文字对史料进行组织和叙述的能力,学为所习得的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非才无以成学,非学无以骋才。而识在三者之中最为重要,可以说是统帅才学二

度化思想与心理调适

◎ 清 木禅宗不仅追求个人的自在解脱,而且强调广结善缘、帮助他人达到开悟的境界,在烦恼中得到解脱。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一直激发着人们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了脱生死大事是佛教也是禅宗的最基本目的之一。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关于龙树菩萨的生平,历史记载不多,主要来自藏经中《龙树菩萨传》、玄奘《大唐西域记》与藏传《布顿佛教史》。其中,《大藏经》第五十卷《龙树菩萨传》,这部传记是由出生在龙树菩萨后一百多

弥勒的佛教思想

弥勒的佛教思想◎ 胡春业(1) 实践人间佛教的典范从佛陀本人的亲身师范看,大乘菩萨道无疑是究竟道,引导众生由此大道悟入佛的知见,乃佛陀出生说法的一大事因缘。菩萨道的修持离不开世间,离不开众生。弥勒比

曹溪不断思想

曹溪不断思想◎ 莲 池有诵六祖偈云: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扬扬自谓得旨,便拟纵心任身,一切无碍。坐中一居士斥之曰:大师此偈,药卧轮①能断思想之病也。尔未有是病,妄服是药,是

楼宇烈: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

圆瑛大师(1878-1953)与太虚大师(1889-1947)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为振兴佛教事业奉献出全部身心,而在佛学理论上又各有千秋的佛门双譬。1989年太虚大师诞生一百周年时,我写了一篇题为《太

徐文明: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

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徐文明一、生命伦理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众生之福祉、生命之和谐为目标。生态问题的提出,是由于现在生态恶化,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命系统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不正视这一现

抓住佛法的核心

抓住佛法的核心  ◎ 米拉日巴尊者阐释十度六度展开,就是十度。对于这十度,米拉日巴尊者曾解释说:断除我执外,无余布施度。在断除我执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布施度,因为断了我执以后,就没有不能施舍的东西。断除

儒释道三家之静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摩诘诗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李太白诗云: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苏东坡诗言: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其实,静坐并非只是诗人的专利,从儒释道各家对其的态度中,我们可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之

《道德经》的“大医”思想

精气之说老子在《道德经》第六章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二讲 百家争鸣 - 思想混乱的时代

第二讲 百家争鸣思想混乱的时代一、 婆罗门的堕落印度古代的婆罗门四吠陀时代的司祭者, 对于印度文化有值得肯定的贡献。他们是人民的导师, 在日常生活上予人民以呵护及指导。在佛教原始经典杂阿含的婆罗门经、

于凌波:如来藏思想的研究

如来藏思想的研究于凌波一九九九年三月净觉佛教研究所主办第九届中国佛教学术会议论文一、如来藏与佛性如来藏,又称如来胎,通常把它看作是佛性的异名。如来藏梵语tathagatagarbha,指隐藏于一切枣生

《道德经》道教思想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关于老子和《老子》这部书的时代问题,学术界争论较大,尚无一致的结论,一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