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如何达到无我境界
2025-01-12 12:52

无我之后,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中了。战中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不和平啊?就是因为大家都有自我啊,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你对我不好,我对你不好,我、我、我……打起来了。如果大家都无我了,老公心中就想着老婆,老婆心中就想着老公,你说怎么会吵架呢?没有自己,只有别人,学佛人要把“无我”这两个字延伸出来。

“无我”这两个字,在佛法当中是非常重要的。

师父刚才讲了“无我”是学佛人的根基,想成菩萨的人,必须要无我。无我在小乘佛法中就要修了,无论是小乘佛法,还是大乘佛法,实际上用人间佛法来讲就是四个字:自度度人。小乘佛法就是自度,大乘佛法就是度人。佛是靠着自度度人,要先自度,才能度人,自度度人实际上就是佛法的经典。你自己不能度自己,你怎么去度别人?所以,自度度人就是先说小乘佛法。在小乘佛法中,“无我”两个字就有很大的讲究。你们不要以为做了大菩萨,才会有无我。实际上你们现在只要学佛,就必须要无我,这一点很重要。

小乘佛法中有一个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这个三法印实际上就是三足鼎立的一个基础,是学佛人的一个基础。其中佛说了,诸法无我,也就是说,我们把人间称为法界,在这个法界当中,你所做的一切,你所行的一切,你所想的一切,你必须要全部地无我,这叫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就是说,我们所有的行为,我们在人间所有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无常的,刚刚想好去做一件事情,突然之间改变主意了,无常。刚刚想做某一件事情,被人家说了一句话,又不去做了。想想看,是不是你所有的行动都是无常的?昨天还说,我应该怎么样,今天却是那样了,无常,道理就是这么简单。菩萨讲的三法印里面,每一句话都点出人生的哲理。

师父问你们,你们现在做的哪件事情是能够长久的?

你们很多女孩子长得比较胖,说从今天开始,我要天天锻炼身体、减肥,变得窈窕一点,结果呢,锻炼了一个礼拜后,早上躺在床上爬不起来了,呼呼大睡。这就是因为人没有一种韧性、没有一种恒心,这就是无常。为什么会离婚啊?结婚的时候都说,“我要永远跟你在一起”,永远了吗?没有永远,这就是诸行无常。

涅槃寂静,不要以为“涅槃”这两个字是一种结束,

涅槃在梵文里是开悟的意思。涅槃开悟的人,他的心马上就静下来了,他马上什么都不想了,他马上什么都知道了,人间宇宙空间所有的一切他全明白了:哦,原来这个世界是这个样子啊。原来这个世界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来到人间什么都没带来,我走的时候能带走什么呢?没有,空空如也,连你的身体器官也带不走,只有业随身。你的感情能带走吗?一辈子爱你的人,你能把他带走吗?带不走的。无常,没有一样东西是属于你的。所以要懂得,只要开悟,什么都静下来了。一个人要死的时候,开悟了:原来这就要结束了?什么都带不走啊?一下子,寂静了,所以叫涅槃寂静。一切都静下来了,死了,没了,最后慢慢地一口气没了,边上哭的声音都听不见了,眼睛一闭走人了。不要以为死亡离我们很远,哪一天睡了醒不过来,你就寂静了。但是你不一定涅槃啊,只有高僧大德、完全开悟了悟的人,他才会涅槃。

师父把话拉回来讲, 佛说的诸法无我,

还是讲的 “无我”两个字,实际上“无我”着重讲的一点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讲诸法,不去讲人间的一切,在法界所有的一切,哪怕说得天花乱坠、说得再好,名利等都是诸法。如果你能在人间活着,把什么东西都看清楚,把什么东西都觉得没有“我”了,那你就是菩萨,你怎么会瞋呢?你怎么会贪呢?那些都不是你的东西啊,你知道这些东西是根本留不住的。

佛说,一切法均无自性。

就是说,人间的所有一切东西都没有你从你的本性里带来的东西。你今天看了这个房子很好看,不是你本性带来的东西,只不过是人间法界的一个东西而已。今天我很爱的一个人,他是给你带来欢乐,也是人间法界的一个东西而已。所以,它没有自性,它没有一个让你能从真正本性当中得到来挽救你在人间的灵魂的,能让你明白道理的东西,这是有自性的东西。 师父问你们, 你们有这么多的钱, 能带走吗?钱有自性吗?自性就是本性当中带来的吗?本性中带来的是你们的良心,本性带来的是你们的感情,真诚的东西。所以,人间的一切全部无常的话,就根本不存在有自性的东西。

佛说,一切源自于本性,本性源。

孩子生出来良心很好,看见妈妈出血了,他哭了,这是本性。后来长大当医生了,天天给病人开刀,看血多了,觉得很脏,他根本没有这种良心出来。所以师父跟你们讲,要达到一切法均无自性,什么意思啊?你要明白这个世界上,所有给你带来的一切思维,全不是你自己本性带出来的东西,是这个地球上本来就有的东西。所以,不是你从自性带来的东西,你一定不能把它带走。现在师父问你们,棺 材里能带走什么东西啊?骨头、头发、眼睛都不是你的,因为它不是来自于本性的东西,是你带不回去的。那么只有来自于本性的东西,你才带得走,那是什么?就是你的良心啊。但是很多人的良心被狗吃了,本性都找不到了,那就下地 狱、做畜 生去。师父叫你们修成佛性,修成菩萨性,就是叫你们提升境界啊。因为只有这个思维灵魂属于本性,是可以带走的。明白了吗?一切来源于本性。

师父跟你们讲,我们没有自性的东西,

就是不是来自于本性的东西,你不要去把它当回事。举个简单例子,比方说,你对人间的看法、做法、想法,这些东西,因为你到了人间之后,你才会看到、想到,你才会去做这些事情,这个东西已经不是你本性的东西了。所以,当有一个难过的事情发生时,当一个烦恼的事情发生时,实际上这些是因为你经过人间的这些烦恼之后,反馈到你的自性当中,你才有这种感受。这都不是你的本性带来的,你根本用不着对它有什么怀念,有什么想法,因为它是带不走的啊。我们小时候被人家欺负了很难过,那种难过现在还有吗?不要说带走了,就说带到年纪大都没带到,不是本性的东西是带不走的,你们要好好体会。

你既然知道人间的一切都是带不走的,

而且很多东西都是通过法界的事物和思维所反馈给你的一种意念体,意念是有一个形体的,这个时候你就要明白无我,不是你的就叫无我,菩提心就是从无我当中发出的。师父讲话你们仔细听啊!菩提心就是菩萨的心,这个人良心好从哪里开始啊?这个人为什么良心好啊?因为他没有自己,他一定帮助别人,他不会跟人家去争,不会跟人家去斗,因为他没有自己。一个妈妈怎么会跟孩子去吵呢?因为妈妈心中没有自己,只有孩子,明白吗?所以学佛人必须要无我,就“无我”这两个字,师父可以跟你们讲三个月。

10无我之后,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中了。战中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不和平啊?就是因为大家都有自我啊,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你对我不好,我对你不好,我、我、我……打起来了。如果大家都无我了,老公心中就想着老婆,老婆心中就想着老公,你说怎么会吵架呢?没有自己,只有别人,学佛人要把“无我”这两个字延伸出来。

End

开悟的人是什么境界

◎ 梦 参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佛,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如果不识文字就从文

憨山大师融贯诸法的境界

◎ 宋智明 秋天的八月,天高气清,大师渡过孟津,观看武王观兵处,在这里作了一首吊诗:片石荒碑倚岸头,当年曾此会诸侯。王纲直使同天地,应共黄河不断流。游到夷齐扣马地,又做了一首吊诗:弃国遗荣意已深,空余

悟后的人,在其本人是何等境界?如何处世?

月溪法师问:悟后的人,在其本人是何等境界?如何处世?月溪禅师答:见性的人,自性之中,本无生死可了,无佛法可修,修与不修是两头话,但随缘度日,有缘说法度众生,无缘随便,如古人,船子和尚撑船过生活,疏山和

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环境

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环境广钦长老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环境,越是能修忍辱,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环境。心要怎么修我们说出家修心,心要怎么修?就是没有分别心,心净则是佛。我们轮当执事人,与十方

最高境界

◎ 傅 雷中国哲学的理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能控制感情,而不能让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

一切境界历事炼心

诸佛如来的教学,我们要能体会,他只是教导而绝不勉强一个人,你做也好、不做也好,所以佛菩萨的心永远清净。不是说教你照做了,他就欢喜,不做了,他就生烦恼,佛菩萨变成凡人了。佛菩萨永远是佛菩萨,高明在此地

宝峰禅师的境界

宝峰禅师的境界◎黄夏年 《宗鉴法林》是一本介绍禅宗公案境界的书,作者集云堂以某一具体公案为例,然后再对此公案进行解说,之后再附上历代禅师的悟境,以此说明公案的作用。《宗鉴法林》卷三十六曾举金陵高峰寺

人生的四境界

依据冯友兰所著的《新原道》一文,可将人的心境分为四个层次。冯友兰提出人生的四境界是: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一、自然境界,顺习而行二、功利境界,生物之理三、道德境界,尽伦尽职四、天地境界,天地合一自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南怀瑾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接着福田菩萨之后,另一位更大的菩萨出来了,华严菩萨,华严的境界更大了,一花一世界

修行境界不可乱对人说

修行境界不可乱对人说◎ 印 光  【原文】若凭空造楼阁,妄说胜境界,即犯大妄语戒;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其罪甚于杀盗淫百千万亿倍。其人若不力忏,一气不来,即堕阿鼻地狱;以其能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故也。汝

五眼境界各不同

◎ 宣 化要是开了法眼,念经不需要拿经典来念,尽虚空遍法界都是经典。肉眼碍非通 天眼通非碍法眼唯观俗 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 照异体还同肉眼碍非通:什么叫肉眼?因为它能看见一切的人和东西。这个肉眼,不是

善恶境界

印光念佛所见之境,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欢喜,但摄心正念,必有所得。谓业消智朗,然有浅有深,不可即生满足想。摄心正念,善境或愈显,或即泯,切勿以为念。但使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即已。

水的境界

一位年轻人被朋友出卖,人财两空,痛不欲生。为此,他几欲轻生。经过多番思量,他始终找不到问题出现的根源。无奈之下,再度决定跳湖自尽。不过这次,他在湖边碰上了一位禅师。年轻人喜出望外,急忙上前将自己的悲惨

念佛三昧的境界

念佛三昧的境界,只有证到的人才道得出来,广钦老和尚讲过念佛三昧的境界。据书中记载:一般人只知道老和尚是参临济禅开悟,不知师是于念佛先得力而后参禅。师于鼓山寺佛七中所见,只能从一外国参访者与师的对话中,

元音老人:什么是明心见性_明心见性的境界是什么

明心见性一词简约总括地解释起来,就是:从究明人们的心(本心)的形相与作用,而彻见、领悟、神会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体与真理,以觉醒迷梦,而了生脱死,证大涅槃。它的意义详细分析起来,至为深广,因为它是

心中有佛的境界

心中有佛的境界仁清法师有人说我心中有佛就行啊,以前有个小伙子说,师父我也不想出家,我也不想学佛了,我心中有佛就行啊。我说非常好,非常好,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这是一种相当的功夫呀,马上我问他,请问,你几

开悟的境界

开悟是什么境界?晋美彭措虽然一切苦乐全部是心所造成的,但当我们去寻找时,心的本体却找寻不到,它无生无灭犹如空中的烟雾。就像在梦中寻找大城市,或在空中绘画一样没有意义,从来不存在的法我们就不要去寻找,我

世界读书日谈读书的三层境界

人总是走着走着,突然就读懂了某个句子。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袁枚曾说: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是不一样的。而会读书的人和不会读书的人也是不一样的。清代文学家

行善的最高境界:不是施舍,而是引路!

行善的最高境界不是施舍,而是......有一天亿万富豪丹尼尔在散步时,发现一个小男孩蹲在路边,手里拿着一根草茎在地上摆动着。丹尼尔好奇地俯下身子,抚摸着小男孩的头,问道,小朋友,你在干什么呢?小男孩头

一日禅| 精明的最高境界是笨拙

佛说,凡事都讲究个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好在适度。精明过度,乃智者大忌。深谙处世的精明,要收得住锋芒,才靠得近智慧。小聪明撑不起大智慧,小算计也称不上精明。在精明与笨拙的博弈中,懂得顺从天性,傻三分

用人三境界: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孔子的学生曾子有句名言: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这说出了用人的三个层次与结果。古代君王想的是王霸之后怎样才能传于万世?对今天的领导者就是如何永续经营?用人如用刀,建立好的人才体系是关键。国的文化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

糊涂的智慧,表面上似乎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内心里比谁都清楚。糊涂的人一般呐于言,不是不会说,防祸从口出。闲聊80%的话都是废话。即便这样,不知不觉中,加进了感情色彩,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祸从此始。有些人

生命的最高境界,就一个字!

生命的最高境界,就一个字:给!高尔基说:如果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像鲜花啦,好的思想啦,还有对你的美好回忆啦,那你的生活该有多么愉快啊!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

道家经典五十句,背完立即提升一个境界!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

君子四修,有境界,有肚量,有锋芒,有涵养!

一、有境界,看得远境界,包括一个人的格局和眼界,境界越高,看得越远。境界高,就好像一个人站的位置比别人高,自然能看得远!清代名将年羹尧,以平定青海之乱而立下赫赫战功,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

道外无心,心外无道:体悟即心即道的自然境界

周因朴,活动于五代末、北宋初,上承司马承祯、王玄览的坐忘论思想,凝练出修道即修心修心即修道的精要论断,对内丹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当下对周因朴《大道论》的关注较少,因此我们应当对这

曾国藩:三分精明,七分厚道,做人最高境界

大道至简,最有用的道理最浅白。大智若愚,最笨拙的处世最精明。做人也如吃饭,要有粗有细,才能营养均衡。只要精明不要厚道,是小聪明;只要厚道,不要精明,是假厚道。三分精明,七分厚道,才是做人的大智慧。三分

一日禅:宽容的至高境界

一个人,能容忍别人的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容忍别人的傲慢无礼、狂妄无知,却很难容忍对自己的恶意诽谤和致命的伤害。但是,惟有以德报怨,把伤害留给自己,减少一些不幸,回归仁慈、友善与祥和,才是宽容的至高境界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样活着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样活着老子曾经说过上善若水,是说做人要像水一样,帮助万物,默默不争。水很接近于道的品性,它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以水悟道,可以看到成功人生里的七种境界

知足是一种智慧,知止是一种境界!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知止,是中国哲学中独有的一种智慧,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就是说,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因此,圣人不仅要有优秀的道德修养、完美的人格魅力

一日禅|人生最高的境界,是苦而不言,喜而不语

星云大师说:一个愿意倾听你、对你的痛苦感同身受的人,远比那些否定你的想法、纠正你的人更能得到你的青睐,而能够将两者有机结合的善知识你不一定有福报遇得到。正因为身边的人没有太多有耐心听我们的抱怨、而且能

生命的最高境界。

人生的最高境界忙中不说错话乱局不看错人复杂不走错路自律的最高境界无功不受大禄无助不受大理无能不得大位生活的最高境界常与高人交往闲与雅人相会每与亲人休闲事业的最高境界爱岗尽职无憾养家小康无忧自己开心无悔

一日禅 | 静,通一切境界

静能生慧。让心静下来,你才能看淡一切。静中,你才会反观自己,知道哪些行为还需要修正,哪些地方还需要精进,在静中让生命得到升华洗礼,在自观中走向觉悟。让心静下来,你才能学会放下。你放下了,你的心也就静了

一日禅:自由的境界

人之最大的不自由,是心灵的不自由。如果心灵没有达到自由的境界,身到何处,也是不自由。可怕的是看不透生活,可悲的是在失败中不能自拔。而一个智者,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太极是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境界

太极拳的基本构想,在世界任何拳术、武功、搏击方法中是独一无二的。我相信这是老庄哲学在拳术中的体现。用在政治上,那是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用在拳术上,便是以柔制刚的太极拳。道理是一样的,以自然、柔韧、沉着

养生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善养生者,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由此可见,养生,不单单是锻炼身体养筋骨。吃饱吃好养形态。更要滋养我们的心神,荣养我们的心智。而现在的社会环境,压力很大,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的为了名利生活。无暇顾

一日禅:人生三境界

近代大学者王国维提出治学有三种境界,完全可以看作人生奋斗的三种境界。即1、晏殊《蝶恋花》里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2、柳永的《凤梧桐》里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3、辛弃疾《青玉案》里的众里寻

做个有境界的在家修行人!

1、认清身份厘定目标在座的大多都是在家佛教徒,对信仰佛教的人来讲,做一位有境界的修行人,是大家的共同目标。其实,人不管做什么事情,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有目标。不但人的一生要有目标,甚至在每一年中,自己

雪漠:世间法的最高境界

世间法的最高境界世第一法者,能断障碍慢。摄受增上乐,舍离加行观。心灭实非灭,无缘非无缘。能所似无分,寂静不缠绵。为什么叫“世第一法”呢?世第一法亦称“世第一位”。《成唯识论》中说:“依无间定,发上品如

易经四个字,道破人生四种境界!

易经四个字,道破人生四种境界!《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汉初刘向校书时《三易》仍存,汉后下落不明),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易经》讲道,而对于道

虚云老和尚:为什么你总是被境界影响缺乏智慧?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世法佛法都是一样,要学而时习之。佛

宽见法师:精进念佛后,遇到境界就攀缘,该怎么办?

问题:师父,我现在迷失了。当时我学佛,黑夜白天不停地持诵阿弥陀经,精进念佛。现在遇到境界我就去攀缘,一个不善的念头就把我的境界全转了,忘记念佛号,黑白不停地念不善的念头,前途一片渺茫。我现在不知道该怎

正觉和开悟的境界是什么

觉者,知者,是发现自己真实而美好、充实而适合人性发展的真正的生活者那个人,他不畏惧任何人生的难题,也不害怕任何人生的困境,为了找到真理,不退缩,不回避人们遇到的一切问题。终于,他抛弃了所有的城市中人们

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不同的境界有什么

佛门中是分有正法时期、像法时期、和末法时期三个时间,在不同的时期修行的效果也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就一起去简单的了解三个时期的修行境界是什么吧!在正法时代,所有的圣人,都示现于世,来助佛弘扬佛法。当时,跟

行善的最高境界!

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施善人人赞,但要有底线,宵小邪恶不可施善。善良的人,心最软,情最真,只知施舍,不思索要,宽宏大度可委屈自己,善念存心可包容他人,行善自有天眷顾,作恶迟早被铲除。一个人,做一件

如何达到无我境界

无我之后,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中了。战中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不和平啊?就是因为大家都有自我啊,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你对我不好,我对你不好,我、我、我……打起来了。如果大家都无我了,老公心中就想着老婆,老

无我境界是怎样的?

“无我”是一种智慧的境界,就是内心证得诸法空性,无有颠倒、无有挂碍、无有恐怖。经过有序的修行,依师、闻思、戒定,最终就能证得这种智慧。无我,不是说“没有我”,不等于不存在,而是去除了内心对“我”的执著

郭耀华:第七章 第五节 与北传佛经究竟涅槃境界比较

第七章 第五节 与北传佛经究竟涅槃境界比较第五节 与北传佛经究竟涅槃境界比较一、北传佛经究竟涅槃的概念原始佛教即以“烦恼永尽,心无取执,解脱诸漏”来解释涅槃,一切有部以“择灭”解说涅槃,大乘中观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