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
问:众生习性难改,我下决心要改,在生活中如何具体有针对性地对治自己的心量小、易瞋怒,如何让自己性格更好一些?
答:首先你能够了解自己有烦恼习气,也下决心要改变,这是一个善心。但要付诸行动不容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说要改,境界现前,依然如故,碰到冤亲债主现前,无明火又会冒起来。
易瞋怒,这也是因为业缘关系。世间人和人之间,有的一看就生欢喜心,很有亲和力,这是好的因缘;有的一看,就是心里不舒服,就不想见他,甚至见了就想骂他,想打他;或者对方都也是,你怒目圆睁,对方也是对你很凶巴巴,这就是冤亲债主,冤家路窄。冤家,一定是路窄的!因为多生多劫,你欠了人家的命债、情债、财产方面的债,或者很多的怨气,人家报复你,一定要追随你--你在哪一道,就跟着你到哪一道去。然后跟你还得要有关系,或者是你的父母,或者是你的子女,或者是你的夫妻,或者是你的上级,或者是你的下级,总是跟你产生关系,这个债务关系才能了断。如果你生在震旦国,他生到了非洲,你一辈子不能碰面,这也不行。所以,易瞋怒,这确实要回光返照,这是自己的业力。易瞋怒,就是对方可能无缘无故地骂你,诽谤你,打击你,你会觉得:为什么他这个样子?作还债想,没有无缘无故的,一定是有原因的。
修忍辱波罗蜜。所以修行人特别不能瞋怒,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这个瞋恨是障碍慈悲心的。瞋恨心一上来,就会一定要把对方置于死地,他才痛快的。但这样去做,无论是他得罪你,还是没有得罪你,你都是在造很重的恶业。
所以怎么把心量打开?怎么去修忍辱波罗蜜?学布袋和尚。我们天王殿供的大部分都是布袋和尚--唐五代时示现在宁波的一个布袋和尚,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他笑容满面,憨憨的,呆呆的,肚子很大,包容一切。布袋和尚包容到什么地方?有个偈子,有点打油诗的样子。就是:有人骂老拙--老拙就指自己;老拙只说好--骂得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躺倒--你要打我,我自己躺在地上去;有人唾老拙--在你脸上吐痰,这不是很侮辱人吗?让它自干了--擦都不擦;我也省力气,他也省烦恼。他修忍辱修到这个程度,这就要般若智慧了,这就要无我的精神了。有般若的无我的精神,心量才能打开,才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就是包容世间难以忍的人和事。
佛陀给我们示现了一个榜样。提婆达多多恶劣,诽谤佛,骂佛,要杀佛,要破和合僧,要争取僧团的领导权,公然对佛陀说你老人家年纪大了,该休养休养了,僧团归我来管了,诸如此类。直到最后一次,提婆达多爪上放了毒药,以跟佛陀礼拜的机会,来把这个毒药刺到佛陀的脚上。这个太恶劣了!地下裂开洞口,这就生身陷入阿鼻地狱。但是提婆达多有善根,阿难尊者一看,地狱都现前了,叫他赶紧南无佛陀--让他忏悔,南无佛陀。提婆达多也念了一句南无,还没有念下句,来不及念了,哗!下去了。
对于这样的恶人,佛还惦记着他。有一次跟阿难说:提婆达多,你是不是去看望一下他,看看他在地狱里面活得怎么样?阿难尊者乘神通过去了。鬼王会问:你找谁呀?他说:我要看望提婆达多。鬼王就问:你要看望哪尊佛的提婆达多?这一问很有意思,就说明每尊佛来到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都带了一个提婆达多过来。这很有人生哲理,说明要成佛离不开提婆达多,这是逆增上缘。这就是一把钝刀,要磨得犀利,恰好在粗砺的磨刀石上,才磨得犀利,所以一定要有阻碍的。
阿难说:我要看望释迦牟尼佛的提婆达多。那就见到了提婆达多。提婆达多说:你来了,感谢你。阿难说:我是代表佛陀来慰问你的。他说:你告诉佛陀,我生活得很好。虽然在地狱里面,但我享受三禅的快乐。说明提婆达多是示现的--佛是示现八相成道,提婆达多也是示现恶人,他不是真实的恶人。
这在大乘佛经才由本垂迹,告诉真相。《法华经》专门有一品叫《提婆达多品》。提婆达多曾经作过释迦牟尼佛的老师,传授《法华经》的,所以这一期是以老师的身分来示现一个冤亲债主、冤家对头。在声闻教里面是授记提婆达多为辟支佛--就是未来他会成辟支佛,辟支佛的名称就叫南无。在《法华经》,他授记作佛--提婆达多是我的善知识,我由于有提婆达多故,快速地圆满菩萨的六度,快速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提婆达多在未来多少多少劫之后,劫名是什么,住多少劫,他的佛号叫天王如来。
我们看佛陀的示现,他对于这样的示现的恶人宽宏大量,没有一念的怨恨,而在慈悲地关爱他,在下地狱的时候还要拯救他,以后还给他授成佛之记。
所以我们一定要打开心量,特别对冤亲债主,得要像对亲人一样地对待,这叫怨亲平等。虽然对凡夫来说很有挑战性,但我们要向这个方向奋斗。
End
大安法师问:众生习性难改,我下决心要改,在生活中如何具体有针对性地对治自己的心量小、易瞋怒,如何让自己性格更好一些?答:首先你能够了解自己有烦恼习气,也下决心要改变,这是一个善心。但要付诸行动不容易,
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只有因果,没有偶然,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成就别人的人,最终将成就自己。100多年前的某天下午,在英国一个乡村的田野里,一位贫困的农民正在劳作。忽然,他听到远处传来了呼救的声音,原来
我们很多人都是命不好、运气不好。总觉得自己活得累、活得痛苦、活得没有意义,这叫命不好。从来都没有让自己满意过、知足过,这叫运气不好。实际上,我们就是自己命运的建筑者,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怎么改
所以有同修说,读不读经?什么时候可以把经教放下?师父在讲经过程当中,给我们立了一个标准。有的人也问,说刘老师,你现在读《无量寿经》吗?我告诉你们,我将近三年多没有读《无量寿经》,而是天天听《无量寿经》
◎ 弘 一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气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乖是违背的意思;沴(读立)是水流不畅的意思。乖沴指不和之气、邪气。与人交往时态度温和柔顺,一片慈悲,真
◎夏坝仁波切少心中的妄念,如果妄念来了,我该怎么办?我说,根据佛经当中所言,大致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暂时压服,第二个是彻底根除。《心经》中说:依般若波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一切法的核心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我们讲到修法要抓住一切法之核心,那究竟什么才是核心呢?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宗旨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故调心乃佛教最根本之法义,
明海法师管钱,钱不讲话,随你用度;管物,物也不开口,随你搬动。管人也还不太难,最难的,是要管自己的心!管理学的最高境界,是管心,你会管心吗?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管理,比如带着几个人,管着一点事
觉察自己的偏执圣严法师人生在世,总有许多烦恼。佛教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断除烦恼,怎么做呢?方法很多。当我们追究烦恼的根源时,会发现有一种烦恼,是来自于自己主观的立场,不能得到外在环境或周围的人认同。每
圣严法师在混乱、紧张匆忙的时代里,人的情绪时时刻刻都在浮动,所以懂得如何控制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不要总是将焦点放在情绪的爆发点上,可以利用散散步、喝一杯水、听一首柔
智者可以左右自己的命运◎ 达 真行为分两种:一种是高尚的行为,一种是卑劣的行为。若是你行持高尚的行为,今生来世以及生生世世都能获得安乐;若是你行持卑劣的行为,今生来世以及生生世世都会遭受痛苦。其实,
真正皈依处即在自己的心阿姜查禅师这次雨安居我不太有力,身体欠安,所以来山上呼吸点新鲜空气。人们来拜访,我也无法如往常般接待他们,因声音沙哑,气息奄奄。大家现在还能看见这身体坐在这里,也算是种福份,很快
看 住 自 己 的 嘴◎ 妙 祥问:佛未出世时如何?师曰:绝毫绝厘。曰:出世后如何?师曰:填沟塞壑。曰:出与未出,相去几何?师曰:人平不语,水平不流。--《五灯会元》只要张口说话,都是毒药。只不过是用
人生其实是非常公平的,它就像一面镜子,你善待你的人生,人生就会善待你;同样,你内心深处敷衍了事,满不在乎,表面看起来好悠哉,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的福报就在敷衍了事中,慢慢溜走。在《阅微草堂笔记》里
大安法师我们一定要爱惜五谷粮食,不能浪费,浪费粮食就是暴殄天物,是最损福报的。即便你是亿万富翁,也没有资格去浪费粮食。对于这一点,我们尤其要注意。也许是好客,也许是为面子,有些人一请客就点很多很多菜,
心量的大小全在于自己的一念之间有人询问恩师法语中为什么心量能大能小,是怎样的一回事,再次公开一则佛教公案故事,细心参悟,自然了知,心的大小,善恶,都在于一个人自我的抉择,是选择行善布施,还是作恶害人?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学会以正念保护我们自己的艺术一行禅师阅读提示:本书诉说一行禅师和他的学生在战时修习和平的故事,并且为我们提出许多简单、有力的建议,可以在每天的生活中实行,终止内心的暴力,让和平在我们身上保持活跃,积极
印度和西藏都有一种传统,就是哪里的山好,就说那边有山神,哪棵树好,就说有树神,或者哪里的山泉特别甘甜,就说那里有水神。所以到处都有天神,大家也都忙着去供养、祭祀那些神明。从环保的角度来说,这倒是个不错
怎样订您自己的功课呢?当然每个人不会相同。我也订过不少不同的功课,试验过好几种法门,我目前的结论共有四点,想贡献给大家。第一点,要决心起早,自己订一早课。晚上订的功课,极容易因一天工作的疲劳或者因为有
人心越宁静,越能客观地认识世界。常常,不是没能力看透,只因心太乱。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能生智,智者之所以不惑,除了学问,更重要是心静。想要把这个世界看清,先要沉淀自己的心。心乱一切乱,别
运气这个东西看起来似乎很玄,但它其实是可以被掌握的。什么努力都不做,就祈求事情有好的走向,自然是概率极低的事。想要做好一件事并且有运气的加持,最重要的是自己已经完全准备好了,准备好的事自然不会有大出错
太宰治在《正义与微笑》里写:不懂的,就说不懂。不会的,就坦承不会。若是摒弃故作姿态,人生之路似乎意外的平坦通途。承认自己的无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如果做到了,生活也会跟着简单起来。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使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古人说: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修炼口德,就是修炼自己的气场,一身正气才能
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如果你不仔细阅读,妄求一夜之间,学到一个秘法然后摇身一变成为功力高超的大师,那就是你自己的失误。学道也好学法也好,一般刚完成第一次修炼的时候,容易心浮气躁。你有没有觉得念咒的速
有一天,佛佛祖告诉阿难:我看天地万物,各自都有他们的宿世因缘。阿难见佛跟他说话,于是赶紧前来顶礼佛陀,跪著问佛说:是怎么样的因缘呢?这些弟子大家都想知道。请您敷演讲说,以开示度化不知道的人。佛就告诉阿
如何摆脱命运控制?培养正确观念,树立坚定信仰,广结良善人缘,严持清净戒律,如此,不但不为命运所制,且能自由自在调御命运。信仰可以改变命运,持戒可以改变命运。(图片来源:资料图片)习惯、迷信、感情、权势
荣耀来到时,要检查自己的心,否则傲慢的高墙会隔绝自己的视野;烦恼临头时,要检查自己的心,否则嗔怒的火焰会焚毁自己的功德;处境纷乱时,要检查自己的心,否则贪欲的洪流会淹没自己的意志;得失忧患时,要检查自
◎问:既然佛教能扩大人类的智慧,那为什么许多善的人不能控制局面,相反,倒是有许多恶的人控制某些局面呢?●雪漠:因为人类的贪婪,远远大过人类的智慧。一个贪婪的群体,必然比追求觉悟和真理的人多。人类的本性
就容易起执著造成伤害。有人把脾气发在无辜的人身上,有人受不了心头剧烈的郁闷而自我麻醉或甚至自杀。依四念处的修行法看,这就是因为人没有把受念处修好,充分看清那只是自己的一个感受。人往往不自觉地把一东西扩
该怎样排解自己的情绪文/如孝法师实际上情绪是长时间养成的。每种情绪的产生基本都带着挫折感,是挫折感的一种反弹。我们每天的生活内容虽然很多,但是对于心来说,它的反应要么是对抗,要么是逃避。这种对抗或者逃
我们现在专心一致来念观世音菩萨,也要念自己自性中的观世音菩萨。我们修行,外面有什么,内里也有什么,外边有观世音菩萨,内边也有观世音菩萨。所以念观世音菩萨,要念内外一如,自他无二。我们的自性中,具足十方
做一次功德,是否可以都回向给法界众生及自己的冤亲债主、再生父母?释宽见:可以,没问题的,不过别把自己搞得太忙,太忙也受不了的 :)※※:师父说没问题,不过别把自己搞得太忙,弟子看到后,也觉得自己定的回
弟子:自己固有的种性怎么转变?好像很难触动。宽见法师:是经过种种的外缘和内缘,如果说我们是断灭种性,比如说听闻佛法之缘,同样是被触动,他只是说很难触动,不是说绝对不能触动,难度大。所以说,我们尽量去创
摩诃迦叶年纪大了,仍然穿着破旧而沉重的粪扫衣,对此,佛陀亲自去劝他:汝今已老,年耆根熟,粪扫衣重,我衣轻好。所谓粪扫衣,是用破布连起而成,非常沉重,摩诃迦叶年纪大了还穿着这样的衣服,怎么办呢?于是佛陀
因为就我个人而言,已经能够感受得到法喜充满,所以我无比知足和感恩。我们不要再去抱怨:谁对不起我了,因为没有一个实在的人对不起我们,是我们执着自己对不起自己。更何况世俗谛上的因果建立就是:好人好自己,坏
信心危机。今天整个危机的核心就是信心,对古圣先贤不相信。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感应,出现现代这新一批年轻的量子力学家,把阿赖耶的三细相发现了。这是给大家一个信心,有科学证据,这个不是假的。说万法皆空,现在科
沙弥殊卡智者善于调御自己的欲念10~17灌溉者引水箭匠之矫箭木匠之绳木智者自调御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沙弥殊卡。殊卡七岁时在舍利弗尊者座下出家为沙弥。有一天,他跟随师父外出化缘,路上他看
高估自己的僧人观骸骨无欲望11~4犹如葫芦瓜弃撒在秋季见灰色骸骨谁还有欲望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一群高估自己的僧人。一群僧人向佛陀取得禅观题目后到树林僻静处禅修。他们勤奋努力于禅定的修习
罗睺罗是释迦牟尼佛未出家前所生的儿子。后来佛陀出家修道,在悟道的那一年,小小年纪的罗睺罗也跟着出家做沙弥,礼拜舍利弗尊者做师父。十多岁的小孩,仍保有孩子嬉闹的习性,不是短时间可以改正。罗睺罗身处这样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