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如何发四弘誓愿
2025-02-03 08:43

《劝发菩提心文》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参禅学道,应该以发心立愿为下手的工夫。在世间上,读书求学,做人处事,也都要立定自己的志愿、目标;参禅学道,当然更要发心立愿了。

在佛教里,古来多少高僧大德,为了“正法能久住,众生得离苦”而发下弘愿。譬如:玄奘大师“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终于完成西域取经的大愿;监真大师“为大事也,何惜生命”!终于将佛法弘传到日本;宋朝永明延寿禅师,屡用公帑买鱼虾等物放生,事发被判死刑,面无惧容,只愿“将此一命,布施众生”。唐朝沩山禅师,发愿做一头老牯牛,来为众生服务,所谓“欲为佛门龙象,先作众生马牛”。这些高僧大德们,因为有菩萨的行愿,所以能完成他们的道德、修行。

现在,有的人发愿往生后捐出遗体、器官,这也是需要有大愿心、大勇气,如果没有愿力,如何肯这样牺牲自己,成就别人?所以,这个世间,如果人人有牺牲奉献的愿心,就不会有自私自利的人;如果人人肯发心为人,就能为世间点亮明灯,增加热力。

发愿,有别愿和通愿。所谓别愿,例如:阿弥陀佛以四十八大愿来成就西方极乐世界,成就普度众生的心愿;观世音菩萨有十二大愿,所谓“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文殊菩萨也是发十二大愿,他用智能活水润泽世间;普贤菩萨有十大愿:“礼敬诸佛”,这是对人格的尊重,“称赞如来”,这是语言的布施等等;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像这种伟大的愿心,不但完成自己,也照亮了人间。所谓通愿,就是通于一切、普遍一切。例如: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每一个佛弟子都应该发的弘愿,称为“四弘誓愿”。

根据经典记载,过去诸佛,莫不由发愿而成。所以,有了大愿,才能成就。发心立愿既然这么重要,我们如何来发“四弘誓愿”呢?

众生无边誓愿度

学佛修行,除非甘心做个小乘的自了汉,否则弘法度众就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所谓“弘法为家务、利生是事业”,只要是大乘行者,都应该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心。

如何才能度尽无边众生呢?《金刚经》说:“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因此,度众生的究竟之道,就是布施佛佛法,帮助众生解脱烦恼、了悟生死,不再受轮回之苦,而不只是给他们吃穿饱暖,衣食无虞而已。

度众生,并非喊口号,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比方说爱惜时间,时间也是众生,爱惜时间就是度生;爱惜金钱,不要奢侈浪费,进而节约勤俭,就是度生。在政治上,爱护国家社会,树立国家、社会良好的形象,也是度生。和合众生、不挑拨离间、不诽谤别人的名誉,这都是度众生。乃至于一朵花、一棵树,尤其大自然的山水生态,我能保护它,不污染它、破坏它,不浪费水电资源等,这就是护生。所以,过去有的禅师不是拜佛,他不妄走一步;不是看经,他不随便点一支蜡烛。保护生态、爱惜资源,这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基础。

烦恼无尽誓愿断

学佛,其实就是在与自己的烦恼魔军作战,能够战胜烦恼,自然能显发自己的真如佛性,自然能趣向佛道;反之,如果连自己的烦恼都无法断除,而在生死苦海中轮回不已,更遑论度人。所以学佛首先要健全自己,要誓断一切烦恼。

烦恼,能恼害我们,烦乱我们,让我们不得安宁。例如贪欲,为了贪欲,种种的辛苦,种种的麻烦;瞋恚,为了瞋心,种种的不安,种种的苦恼;愚痴、邪见,更是蒙蔽我们的智能,使我们不能走上正道。所以,我们要发愿断尽贪瞋痴烦恼,所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尤其要不断的忏悔,忏悔如法水,可以洗净我们的烦恼,烦恼净化,那就是解脱,那就是自在。

法门无量誓愿学

俗云:“万贯家财,不及一技随身。”一般在家人士,要想生活无虑,都必须具备各种知识、技能,何况学佛修行,既然发心要度众生,不但要具备各种知识、技术,还要有佛法,所以,无量的法门,我们都要学习。世间的知识,出世的佛法,各种的技能,各种的服务,对一个真正学佛求道的人,要像“泰山不辞土壤,大海不拒细流”,才能成其高,成其大。在古代印度有所谓的“五明”,即:

声明:语言学、声韵、训诂、音乐。

工巧明:科技工艺的知识。

医方明:卫生保健、医药的知识。

因明:逻辑推理、论理学。

内明:专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学,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学。

以上五明,涵盖面虽广,然而在今天多元化的社会,似乎已不敷所需,这不过是在说明菩萨为度一切众生,当学一切法门。

佛道无上誓愿成

古德说:“没有天生的释迦,没有自然的弥勒。”成佛须经“百劫修相好,三只修福慧”,要经过千辛万苦的修行才能成就。成佛虽然不容易,但是我们要难行能行,要“见贤思齐”;尤其不仅自己要誓成佛道,更要发愿度尽一切众生,共成佛道,这才是真正的“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弘誓愿是大乘佛法,也是小乘佛教里所讲的“苦集灭道”:因为众生受苦,所以我们要发度众生的弘愿;因为众生有烦恼,所以我们要发愿断烦恼;因为众生要学道才能脱苦,所以我们要誓学无量法门;因为灭尽贪瞋痴烦恼的涅槃寂静,才是究竟的自在安乐,所以我们要发愿成就无上佛道。所以,小乘的四圣谛,就是大乘的四弘誓愿。

四弘誓愿,一般人大都只是用来做为早晚课的时候,在佛前唱诵,平时不敢讲,更别说要去实践了。因此,六祖大师勉励我们要发四弘誓愿。不只是要敢讲、敢说、敢唱而已,尤其希望大家今后都是四弘誓愿的实践者;能够把四弘誓愿落实在生活中,才是真正的大乘行者。

End

黄念祖:发大誓愿 第六卷

发大誓愿 第六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法藏菩萨遵从世自在王的训示,在大会中宣说自己所发的大愿。法藏菩萨成就阿弥陀佛,世人称为大愿王。一切佛没有一个不是大愿的,没有大愿怎么能谈是佛呢。但唯独弥陀称为大愿之王

因地誓愿与果上度生

◎ 净 宗 在因地发誓愿,然后到果上成正觉、度众生,因愿和果地的正觉、度众生是什么样的一层关系呢?当知,成佛之后度众生的方法、效果完全取决于成佛之前所发的誓愿,和誓愿完全吻合,没有差别。法藏菩萨因地发

药师十二神将在药师经的誓愿

在药师经中,南无十二药叉大将听完本师佛的开示,明白了药师佛十二大愿之慈悲微妙,再逢「救脱菩萨」向「阿难」解说九种横死的因缘之后,十二药叉大将即时同声面佛起誓:『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闻世尊名号不复更有恶

卢志丹:一只乌龟的成佛誓愿

一只乌龟的成佛誓愿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释迦牟尼佛舍卫城传法时,有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得到了罗汉果,天界的八万天子得到了圣果。众比丘禁不住赞欢:善哉!善哉!世尊以殊胜妙法,满足了五比丘及八万天子之

卢志丹:佛道无上誓愿成

佛道无上誓愿成纪念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出家日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是梵文的音译,义译为汉语,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而佛是佛陀的简称,也是梵文的音译,义译为汉语就是觉,这种觉,有别于世间的所谓

何为四弘誓愿呢?

何为四弘誓愿呢?一、众生无边誓愿度,菩提心以大悲为体,所以先说度生。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愿一切众生,皆能断无尽之烦恼。三、法门无量誓愿学,愿一切众生,皆能学无量之法门。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愿一切众生,

四弘誓愿的出处

四弘誓愿的出处《道行般若经》《道行般若经》卷八〈贡高品〉云(大正8·465c)︰‘诸未度者悉当度之,诸未脱者悉当脱之,诸恐怖者悉当安之,诸未般泥洹者悉皆当令般泥洹。’《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云(大正

什么是四弘誓愿?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四弘誓愿实在讲就是以这一愿为主体,一切都是为了度众生。诸佛如来出现于世,究竟是为什么呢?就是为了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为什么众生有苦有乐?佛告诉我们,苦是从迷中来的,众生看不清事实真

如何发四弘誓愿

《劝发菩提心文》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参禅学道,应该以发心立愿为下手的工夫。在世间上,读书求学,做人处事,也都要立定自己的志愿、目标;参禅学道

佛陀的四弘誓愿是什么意思?

“四弘誓愿”指的是一切菩萨于因位时所应发起的四种誓愿。具体解释如下:1、第一句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虽然众生的数量无量无边,多到无法计算,但是我发誓全部都要度脱他们离苦得乐,出离生死的苦海;2、第二句是烦

四弘誓愿是什么

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无边无际,充斥六道,因而我们要“誓愿度”,讲的就是度化众生,而不是要别人来度我们,这可不要弄错了方向。很多人都在祈求佛和菩萨给予他实惠,但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度化周边人、世人、众生。我

四弘誓愿的基本解释

【四弘誓愿】 一未度者令度 二未解者令解 三未安者令安 四未涅盘者令得涅槃次十二因缘。而辩四弘誓愿者。上二卷所出法门。或是凡夫共法。或与二乘同有。并未明菩萨诸佛不共之道。故今此一卷。略出二十科法门。皆

四弘誓愿排的顺序

四弘誓愿排的顺序,我们要会看。学佛第一个发菩提心,不发心,佛法跟你没有缘,一定要发心,特别是大乘。净宗是大乘。菩提心是什么心?救度一切众生的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菩提心。发了之后怎么渡?先度自己,然

四弘誓愿的详细解释

详细解释一一未度者令度 此弘誓缘苦谛而起故缨络经云。未度苦谛。令度苦谛。今明苦者即是生死也。生死有二种。一分段生死。谓六道众生。所禀阴入界身。果报既粗。有形质分段之成坏也。二变易生死。谓罗汉辟支。及大

四弘誓愿是什么?应如何理解?

四弘誓愿是:1、众生无边誓愿度;2、烦恼无尽誓愿断;3、法门无量誓愿学;4、佛道无上誓愿成。第一条是教我们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条是教我们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而烦恼有见思烦恼、尘沙烦恼

洪启嵩:誓愿宏深的药师如来

『归命满月界,净妙琉璃尊,法药救人天,因中十二愿,慈悲弘誓广,愿度诸含生,我今申赞扬,志心头面礼。』法药师救人天的大愿王,梵名(Bhausajya-Guru-Vaidurya-Tathagata)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