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如何理解慧眼和法眼
2025-03-03 10:36

看自己的那只叫做慧眼,就是一个人能认识自己的,是有智慧的人。看见别人的,这叫法眼。“法眼唯观俗,慧眼直缘空”。

有法眼,能智别一切法;有慧眼,能空掉一切分别。

我们平常所谓的情绪,苦乐这种情绪,就是第六意识的分别。“集起名心,思量为意,了别为识”。

“若人心地平者,则一切大地本自平整”。内心的心地不平,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很不公平,到处有陷阱,到处有坎坷。如果心地平了,这个世界完全是平的。

修道者如果悟道了,则一了百了、乘悟并销。后来说一个方便法:“你理上悟到了,事相还去修”。其实这个话是多余的。因为你悟到了,你就在道上,人我、内外都没有了,然后这个业习他自己断。不要你说“我还需要经历这个位次”,那就变成有我执了。

所以真悟道的人,他一下子就到位,他见修同时,一下就到位了。

实际上有没有历诸位呢?有!过程都有,只是不在意。所以,在这个顿悟的法门当中,自修行的人,他自己是不会感觉到位次的区别,尽管位次非常清楚。他一悟百悟,就是悟了以后,理上事上、凡夫圣贤,全部一棒子打死了。

认识自己心的本源,从有为造作的法当中,观察到一切事物的本质是无为无造作的。

我们感觉到自己的心向外弛求,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觉。假如看到妄想生起来,只是外在的因缘聚合,内在的习惯性的思维,惯性的业力所驱,除此之外,更无余物。所以,心当下本来就是无念无造作的。

我们大家如果想认识自己心的根源,有一个办法非常好。平常我们这双眼睛总是看别人,看外界;事实上这一双眼睛,我们要一只眼睛看自己,一只眼睛看别人,不要两只眼睛都看别人。

看自己的那只叫做慧眼,就是一个人能认识自己的,是有智慧的人。看见别人的,这叫法眼。“法眼唯观俗,慧眼直缘空”。看世俗,看一切分别法,看春夏秋冬、是非好坏,看得清清楚楚,善恶这些都能看清楚,这是法眼。有法眼,能智别一切法;有慧眼,能空掉一切分别。

所以,认识自己,就是把眼睛转过来,要看自己。认识自己哪里呢?要识自心源。心的源头在哪里?我们大家学唯识就知道,要认识心的源头,第一步,先看见自己。

我们平常所谓的情绪,苦乐这种情绪,就是第六意识的分别。“集起名心,思量为意,了别为识”。就是我们对外界能认识,说“这个人是我认识的,那个人不认识的;这个是喜欢的,那个是讨厌的;这个是佛法,那个不是佛法”,这一生分别的心,都是第六意识在起作用。

你静下来后再去观察:我怎么会产生这些想法的?唯识告诉我们:是意根缘法尘才有想法的。我们这个心,它就有这个功能。它将你感受到世界的所有一切全盘记录,这是恒审思量。那么这些记录在哪里呢?当这些记录过来了以后,它就存在了第八识。第八识叫“集起名心”。集起就是收集起来,把所有人生的经历、阅历、想法,都收集在阿赖耶识当中。

外在的一切,都不是谁求就能求来的。因为内无所有、无所得了以后,你生命的这一切都是无所求而呈现。所以,当明白了无为法,对外界就不会去攀缘、去贪求。不去攀缘,不去贪求,随业就能受报。

你心中的这个业,如果稳定了,即是“若人心地平者,则一切大地本自平整”。内心的心地不平,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很不公平,到处有陷阱,到处有坎坷。如果心地平了,这个世界完全是平的。因为外界只是随因缘而呈现,所以,内心感觉到无所得,没有患得患失,对外界也无所求。

修道者如果悟道了,则一了百了、乘悟并销。后来说一个方便法:“你理上悟到了,事相还去修”。其实这个话是多余的。因为你悟到了,你就在道上,人我、内外都没有了,然后这个业习他自己断。不要你说“我还需要经历这个位次”,那就变成有我执了。

所以真悟道的人,他一下子就到位,他见修同时,一下就到位了。自己感觉到是完全到位,如果在家,你觉得在家没啥关系,你出家,出家也没关系,你说按照渐教的说法,你现在是初地,你十地也是一样。你现在有天眼通、他心通,有没有?没有跟有一样,他明天有了,也跟没有一样,所以说“不历诸位”。

实际上有没有历诸位呢?有!过程都有,只是不在意。所以,在这个顿悟的法门当中,自修行的人,他自己是不会感觉到位次的区别,尽管位次非常清楚。他一悟百悟,就是悟了以后,理上事上、凡夫圣贤,全部一棒子打死了。

认识自己心的本源,从有为造作的法当中,观察到一切事物的本质是无为无造作的。要把向外弛求的这颗心收回来,实际上也没有一颗向外弛求的心。我们感觉到自己的心向外弛求,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觉。假如看到妄想生起来,只是外在的因缘聚合,内在的习惯性的思维,惯性的业力所驱,除此之外,更无余物。所以,心当下本来就是无念无造作的。

End

具有觉悟的慧眼才能看见人间真相

具有觉悟的慧眼才能看见人间真相有一次,大学士黄山谷去拜访祖心禅师,见禅师日日轻松安稳,处处安详自在,于是总觉得禅师肯定有处世秘术未曾传授。一日,他们一起走在山坡上,道路两旁开满了各种鲜花,姹紫嫣红,散

刘元春:法眼宗精神简论

提要:作为中国禅宗中最后创立的宗派,法眼宗祖师文益、延寿等人都曾针对当时禅门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判,并对整个佛教信仰中思想倾向和弊端进行了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思想,体现出了可贵的精神风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一节 正法眼藏

第一章 总述第一节 正法眼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载:『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灵鹫山与大比丘八万人俱。尔时世尊从多宝塔入,塔下,大众围绕,飞行东方千百里程。有一国土,名大七宝震旦,此时世尊住东方,说示观世

吴立民:第十章 法眼宗风 三、延寿振宗风

三、延寿振宗风永明延寿禅师(905-975),字仲玄,号抱一子,余杭王氏子。总角之岁,归心佛乘,既冠,不茹荤,日惟一食。持《法华经》,七行俱下,二十八岁为华亭镇将,一日乘舟归钱塘,见渔船之万尾戢戢,恻

吴言生:经典禅诗 第六章 法眼宗禅诗 二、一切现成

法眼宗禅诗二、一切现成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133135页二、一切现成文益悟道机缘中,知性的努力臻于极限,山穷水尽之际,蓦地透露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绝好消息

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 第七章 法眼宗禅诗

禅宗诗歌境界 第七章 法眼宗禅诗在中国禅宗五家中,最为晚出的是法眼宗。由于它的开创者文益885~958圆寂后,被南唐中主李璟谥为大法眼禅师,后世遂称此宗为法眼宗。法眼宗在宋代初期极其隆盛,后来逐渐衰微

佛教的“慧眼”是怎么回事

我们从某些佛教图像中,可以看到脸部有出现三只眼的情况,也就是在两眼之间的眉心处另开一眼。事实上,人类不可能有三只肉眼,所谓的第三眼只是象征,也就是在一对肉眼之外另有心眼。心眼的意义有深有浅,浅的指普通

慧眼的意思是什么

慧眼,五眼之一,能看出一切事实真相的眼,智慧有识别、洞察事物的功用,犹如眼能辨色一样,故名慧眼。慧眼是罗汉所证,见十二因缘、生死流转的征象,所以能出生死轮回,不受身心世界的束缚,离五蕴、出三界。这和世

南怀瑾开示:什么是慧眼

佛经的三藏十二部,就是把佛经作十二种的分类,其中一种是「自说」,就是自己开始讲,不是人家提出来问的。这一节就代表了十二分类的自说,是佛提出来的问题。这里没有讲「佛」字,而讲「如来」。如来这个名辞代表形

开启慧眼的好处有什么

愚痴蒙蔽了我们的慧眼,如同乌云遮蔽了阳光,大地呈现一片昏暗。漆黑夜,若没有灯光照明,则寸步难行。佛告诉我们:大千世界,尘点劫来;无明长夜,轮回受苦;不知出离,不知修要;真理不明,假相所骗。我们之所以被

慧眼和天眼哪个更高明

慧眼比天眼又要高明多了。慧眼是断除见思烦恼,证得阿罗汉果的圣人就会具足慧眼。慧眼看到一切事物皆是因缘和合而生,皆是空相,宇宙万物的本体都是空相,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比如说我们这些人,就拿我们人作比

慧眼观六道的故事

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天,于最后一天夜里悟道成佛,此时佛陀以无碍的慧眼,观看这娑婆世界里六道众生的情形,想要了解众生的根机,以及度化的因缘。天人们住在黄金、玛瑙等七宝建构而成的宫殿中,终日游乐

觉悟的慧眼为什么能看见人间真相

有一次,大学士黄山谷去拜访祖心禅师,见禅师日日轻松安稳,处处安详自在,于是总觉得禅师肯定有处世秘术未曾传授。一日,他们一起走在山坡上,道路两旁开满了各种鲜花,姹紫嫣红,散发着香气。祖心禅师问黄山谷:“

天眼和慧眼有什么区别

如果能得天眼,便能于物质世界中自在地观察,而不受距离、体积、光度的限制。不过天也有层次:有地居天、空居天和禅定天。地居天就是一般民间所信的福德鬼神以及四天王和忉利天的天神;空居天是指耶摩天至他化自在的

如何理解慧眼和法眼

看自己的那只叫做慧眼,就是一个人能认识自己的,是有智慧的人。看见别人的,这叫法眼。“法眼唯观俗,慧眼直缘空”。有法眼,能智别一切法;有慧眼,能空掉一切分别。我们平常所谓的情绪,苦乐这种情绪,就是第六意

要如何理解佛教之中的“慧眼”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常常有一些典籍会涉及到探讨未知的事物甚至神秘方面的内容,如《周易》和唐代的《推背图》等,都是这一类内容的经典著作。但这一类内容,在佛教之中,却是被称为外道,因为佛陀本人是不赞同神

什么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教五眼详解

佛教五眼是什么?「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是佛学里、佛法的五眼,五种眼睛的分类,文字都差不多。是佛先提出来问,「须菩提,于意云何」,你的意思怎么样?佛有没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经的三

【佛教常识】【法眼】是什么意思?

法眼,五眼之一,是菩萨之眼,能观照诸法的差别性,能够清楚的见到一切法妙有的道理。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肯定是要多多的了解法眼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关于法眼的内容。法眼为初地以上的菩萨所具,能见万法的本性──

法眼的简介

在法眼层次的人们,同时具有天眼和慧眼的功能,不仅仅能够看见事实,也能看清其来龙去脉,同时本身的能量够大,还能够介入事物的根本结构里面,去造成事实的改变。释义:法眼读音:fǎ yǎn词性:名词释义:佛教

佛教禅宗之法眼宗

法眼宗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法眼宗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中

学佛法要有择法眼

学佛法的人必须要有择法眼,认识是与非法,黑与白法,善与恶法。切记不要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或将黑作白,拿白当黑,或以善为恶,以恶为善,这都是颠倒。想认识这些法,一定要有择法眼。首先要无我相,若有我相,就

【法眼看世间】解惑:佛教认为有第一位佛吗?

既然诸佛依法成佛,那么第一位佛依什么法成佛?依法成佛,佛又说法,无法众生成不了佛,无佛众生也说不了法。佛生于法,因此,将般若法称作“佛母”。诸佛出世,第一大事是说法,因此,法生于佛。“佛法”虽然是佛说

佛教所说的“法眼”是指什么?

佛教的基础就是“因缘”,它是佛教的核心,也是佛教的认识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看待生命以及生命中的问题与烦恼,如何看待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互动……所有这一切,佛教都是以因缘的立场来认识的。佛陀说:“见缘

【法眼看世间】佛教强调的是智慧的信仰

当佛入灭以后,因对佛的崇敬首先导引出对佛本身的崇拜。这样信仰逐渐由对法的崇拜转而为对佛的崇拜,又发展至对僧的崇拜。对佛力的无限崇敬,变成为对佛的无限依赖。所谓“念佛一声,功德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恒沙。

佛家五眼【深入浅出】-法眼

很多的人都是知道佛教五眼的,佛教五眼指的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而今天要讲的是法眼,什么是法眼呢?一个人得到了慧眼之后,能不停滞留恋在「空」的境界里,却体认到:虽然他在不同的境界里所看到的都是

佛法中的肉眼、天眼、慧眼和法眼

很多的人都是知道法眼的,其实佛法中所说的“眼”,虽然从字面意思解读成“眼睛、眼根、眼识”等等,又分成五种不同的层次: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通常称之为“五眼”,与“六通”连用,但并不是说修道人可

禅宗文化:正法眼藏浅解

正法眼藏,又称为清净法眼。本指释迦世尊一生所说的无上正法。正法眼藏又指彻见真理的智慧之眼,透见万德的秘藏之法,也就是佛内心所证悟的境界。禅宗用来指佛陀和历代禅宗祖师教外别传之心印。据《释氏稽古略》卷一

禅宗五家:法眼宗:针贬时弊 除恶兴善

刘元春佛教法眼宗现实批判精神简论法眼宗是中国佛教禅宗中最后创立的一个派别。它始于五代,盛行宋初。其宗脉,历经文益(885-958)、德韶(891-972)、延寿(904-975)三代。因南唐主李璟曾谥

禅宗五家:法眼宗:法眼宗天台德韶国师

天台山德韶国师,处州龙泉陈氏子也。母叶氏,梦白光触体,因而有娠。及诞,尤多奇异。年十五,有梵僧勉令出家,十七依本州龙归寺受业,十八纳戒于信州开元寺。后唐同光中游方,首诣投子见同禅师,次谒龙牙,乃问:雄

禅宗五家:法眼宗:法眼宗禅诗

在中国禅宗五家中,最为晚出的是法眼宗。由于它的开创者文益885~958圆寂后,被南唐中主李璟谥为大法眼禅师,后世遂称此宗为法眼宗。法眼宗在宋代初期极其隆盛,后来逐渐衰微。到了宋代中叶,法脉即告断绝,其

禅宗五家:法眼宗:五家语录(法眼宗)

师。讳文益。余杭鲁氏子。七岁。依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落发。弱龄。禀具於越州开元寺。属律匠希觉师。盛化于明州郧山育王寺。师往预听习。究其微旨。复傍探儒典。游文雅之场。觉师。目为我门之游夏也。师以玄机一发。

禅宗五家:法眼宗:法眼宗精神简论

刘元春提 要: 作为中国禅宗中最后创立的宗派,法眼宗祖师文益、延寿等人都曾针对当时禅门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判,并对整个佛教信仰中思想倾向和弊端进行了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思想,体现出了可

禅宗五家:法眼宗:正法眼藏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言离心无佛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著心相。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即是离心相也。离佛无心者,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生,而佛未尝生心。亦如鱼生于水

禅宗五家:法眼宗:法眼宗的发起_法眼宗的三大祖师

作为中国禅宗的五家七宗之一,法眼宗是最后产生的一个宗派,由唐末五代的清凉文益禅师(885958)开宗。禅宗自六祖惠能大师建立南宗,分传出荷泽神会禅师、南岳怀让禅师、永嘉玄觉禅师、南阳慧忠禅师和青原行思

禅宗五家:法眼宗:法眼宗禅诗与大乘佛典

禅宗五家七宗都重视教外别传,同时对佛教经典也给予了充分的注意。从法眼宗的禅修实践来看,法眼宗对经典最为看重,并擅于熔铸经典义理而形成自己的宗风特色。五家七宗中,其他诸宗多是以开创者弘法之地来作为该宗的

禅宗五家:法眼宗:法眼宗传承

法眼宗的传承,在南唐、南越至五代间,据《五灯会元》、《传法正宗记》资料统计,其传承约一八三人,据本书末附录传承图统计,则有三百六十余人,法眼文益法嗣中,著名的有天台德韶、清凉泰钦、百丈道恒、净德智筠、

禅宗五家:法眼宗:法眼宗心物一体论辨析

海军官校 讲师 陈美妃摘要法眼宗同样是继承了慧能禅宗的心性论学说,都主张从生命现象上去体认自我的本心、本性,也就是在把握本心、本性的基础上去克服主体与客体、有限与无限、短暂与永恒的对立,超越烦恼、痛苦

禅宗五家:法眼宗:法眼宗理行并重的融合精神

法眼宗在禅宗五家七宗之中理论著作最为宏富。1、在理论上,博采众长,圆融自在。文益在《宗门十规论》中认为,其他禅宗门派虽差别于仪规,且无碍于融会。他在《华严六相义》中作颂有诸佛意总别,何曾有同异?这显然

禅宗五家:法眼宗:法眼宗门庭(温金玉)

法眼宗在五家禅中成立最晚,它的开创者为清凉文益。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以大法眼禅师之号,故称他所创的宗派为法眼宗。文益(885-958)是青原下第八世,余杭人,7岁依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出家,后来到

禅宗五家:法眼宗:法眼宗三大代表人物

文益文益(885~958),是青原下第八世,余杭人,七岁依新定智通院全伟出家,后来到明州鄮山育王寺从律师希觉学律,兼探究儒家的典籍。既而改习宗乘,到福州,参谒雪峰义存的法嗣长庆慧棱,住了不久,即为大众

禅宗五家:法眼宗:法眼宗的传说

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法眼是一位神秘论者,不过他的神秘不是在于自然和宇宙的不可

禅宗五家:法眼宗:“法眼宗”和延寿法师

法眼宗是佛教禅宗五家之一。创始人是五代时僧人文益,南唐中主李璟赐谥为大法眼禅师,故用法眼命名该宗。法眼宗以三界唯心,万物唯识为纲宗,认为同异具济,理事不差,否认外界真实的差别和矛盾。其禅风概括为对病施

禅宗五家:法眼宗:“一切现成”法眼宗

玄沙师备雪峰义存禅师门下得法者共五十六人,除云门文偃为最上首外,玄沙师备也是很突出的禅师,后来的法眼宗,即是师备再传的结果。师备本与义存是师兄弟的关系,曾从同师剃度。后义存得法,在雪峰弘法,师备又协助

禅宗五家:法眼宗:法眼宗的祖师法眼文益

法眼宗的建立者是法眼文益(公元八八五至九五八年),这是五宗里最后成立的宗。虽然它的寿命不长,但影响却非常深远。如果要真正认识它的特质,必须了解它的根本不仅深植于中国的佛学里,而且在整个中国传统的文化里

禅宗五家:法眼宗:论法眼宗对佛教经典的汲取

摘要:在禅宗五家七宗中,法眼宗对佛教经典最为看重,并以熔铸经 典义理而形成自己的宗风特色。法眼宗通过汲取楞严三昧、金刚般若、圆觉了义、维摩不二 、楞伽妙谛、华严法界等教乘菁英,铸成其法眼,形成了法眼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