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如何理解转世
2024-12-25 13:10

众所周知,佛家理论,博大精深,佛教典籍,浩浩繁繁,为世界所有宗教望尘莫及。虽然佛家理论是各宗教理论中最好的,但其自身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佛家理论的基础是因果,最终目的是用智慧冲破因果,而它的主体却是“性空无我”。如果我们深入地分析其理论的来源、主体和推论,就会发现其间有着根本的矛盾。

在印度,很早就有轮回转世的说法,婆罗门教(后来发展成印度教)也采用了这种说法。这就是说,宇宙是由一个主神主宰的,这主神是弥漫在宇宙之中,与宇宙一体的。人们由于在世上造了业,所以主神罚他们在世间轮回转世。人们只有通过修炼,才能免除轮回,使自己回到主神身边去,享受主神乐园中的幸福。

后来,印度的轮回思想有了新的发展,那就是认为人们在世间轮回转世不是主神决定的,而是由人们自己造的业决定的,即自己造业自己受。这种思想把人受神的主宰推进到了人自己主宰自己的高度。

轮回和业的思想,本质上就是因果理论的表现,而因果理论也就是从业和轮回思想中归纳出来的。所以,因果理论、缘起理论、三世轮回、业都不是佛家的。

释迦牟尼的发展仅在于他悟到的“缘起性空”。也就是说,因果本质上也都是空的,都是幻相。我是幻相,事物是幻相,法也是幻相。这些无非都是由各种因缘瞬间聚合而成,瞬间又消亡了。不存在一个自性,不存在一个我,这一切实际上都是空。

据此,释迦牟尼创立了一套理论体系。但是,任何一个体系都不能凭空造出来,而只能是从以前的理论一步一步前进。释迦牟尼的理论是从婆罗门教发展来的,因此他也把婆罗门教的几乎全部都接了过来,就连神都接了过来。这种继承是必然的,原因有三:

①释迦牟尼是王子,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当然包括婆罗门教的教育。出家后,他也是进行的婆罗门教的修行。所以婆罗门教的东西在他的思想中是根深蒂固的,他根本不想完全否定之,而只想能更好地解释它。

②释迦牟尼理论本身就是建立在婆罗门教理论体系之上的,只不过向上提高了一步。如果把婆罗门教的理论体系都抛弃掉,释迦牟尼也就只剩下一个新思想,再高的天才也不能一下子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体系。

③释迦牟尼的理论最终还是要向人民宣传的,要让人民相信的。可是当时人们熟悉的只是婆罗门教。如果不接过婆罗门教,人们将很难理解佛教的理论,甚至根本不会相信。

释迦牟尼既然把婆罗门教几乎都接过来,当然也没有丢掉轮回转世,只不过把轮回转世进行了改造,即:在不承认轮回由神决定的同时,也不承认有一个“自我”作为轮回的主体。

但是这样一来,问题就产生了。如果“缘起性空”、“性空无我”,那么,转世是谁在转世?人们造出的业又由谁来承受?这些问题当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就有许多比丘提出来过。后来,历代高僧也都一直关注这一问题,提出了许多解释的名相。直到后来唯识宗提出第八识即阿赖耶识,此问题才有了一个比较圆满的解释。

但是阿赖耶识太有点像灵魂了(甚至有的书中竟把阿赖耶识与中阴身等同!),太有点像前述人们自己主宰自己的转世的思想(即有轮回主体“自我”),而释迦牟尼破的就是这种思想。因此佛家又提出:阿赖耶识也是空的,也是缘生缘灭,它只不过起了一个前后业的传递作用。至于大乘中观空宗根本就不承认阿赖耶识,认为阿赖耶识是“头上加头”,是变相的轮回主体“自我”。但是大乘中观空宗的解释就更加无理了:只要业灭,就产生转世,根本不需要什么“自我”、“种子”。(最后,竟然有解释为:“业”就是轮回主体。)

到此,矛盾本质上没有解决。

从以上的分析看出,佛教的根本矛盾在于“性空无我”和“轮回转世”之间的矛盾。仔细分析佛家的理论,性空无我和轮回转世都有问题:

1)性空无我:这是从因果律推出来的,实际上是一种思想方法。佛家认为,任何事物,包括我,都是由各种因缘瞬聚瞬散的,不存在一个真实的事物,不存在一个真实的我,也不存在自性,所以一切都是空。

其错误在于:如果从修炼的角度出发,性空无我只强调变化性、无常性,因而使修炼者的心能够不停留或执着于一事一物,那么性空无我倒是修炼中的极高见地。但是把性空无我作为对真实客观世界的普遍认识,那就完全错了。

2)轮回转世:这是因果律的一种表象。很可能印度早期的因果律就是从轮回转世归纳出来的。无论如何,它也只是印度哲学中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但是因果律并不一定导致轮回转世,甚至,既使因果律是从轮回转世中归纳出来的,轮回转世在实际上也可能不存在。事实上,几千年来轮回转世还没有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明。证明轮回转世的有以下两种主要观点,但都不值一驳:

①真的有人能回忆起前世的事。

按佛教对轮回转世最圆满的解释——唯识学说,阿赖耶识中不存储记忆,记忆只存储在第六识之中,而第六识不能转世,因此这根本不能成为轮回转世的证明。

这实际上是此人感应到了真如性海中的信息,前已述及并详细地分析了几种情况以及与轮回转世完全不同的几种推论。事实上,能回忆起前世的人极为希罕,只是百万分之一、千万分之一,就如三条腿的蛤蟆、五条腿的牛,完全是偶然的。

②高功师能用神通看到前世。

这在当时即被佛祖所否定。释迦牟尼认为,有些婆罗门用神通能看到做坏事的人得坏报,但也有的婆罗门用神通能看到做坏事的人得好报,因此这是不真实的。实际上,一切唯心;真如性海中的信息被感应到的情形完全看心的状态。没有经过修炼的人,主观性还小点。经过修炼的人,主观先入之见非常厉害。前面关于真如性海的感应中也已详细地讨论过这种情况。

阐明轮回转世的有以下三种主要观点,也都不值一驳:

①如果没有轮回转世,那么“业”是干什么的?

其实“业”也只不过是说明人的思想行为都会产生后果,因此也无非就是因果律的一种原始朴素的表述方法。在因果律已经被归纳出来以后,“业”的概念再要不要也都没有意义了。其实,现在抛弃轮回转世和业不仅对因果律没有影响,反而对修炼有极大的好处。

②有些高僧大德在证明轮回转世时都使用了类似这样一句有力的话:“如果没有因果报应,那人们不都去做坏事了吗?”

佛学大师说这样的话,可真是充分证明了轮回转世的不可信性,因为轮回转世已经变成了一种吓唬人的工具。事实上,人民不是由于被轮回转世吓唬住了,才不去做坏事的。人们实际上是按社会道德行善。统治中国的一直是儒家思想,广大中国人民也没有都去做坏事,反而还使佛教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与佛家有缘。世界上众多国家根本就不知道轮回转世,那里的人民也并没有都去做坏事。倒是那些做恶多端的亡命之徒在轮回转世中找到了解脱:“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③更多的佛学大师这样阐述:“轮回转世体现了公平原则。”

这明显是一种愿望,说到底是一种道德观念。人们看到做恶的人不受惩罚,当然很不舒服,甚至气愤,因而制定了各种法律来惩罚。至于那些法律也惩罚不了的,人们就只能寄希望于来世。这样,不仅自己可以“阿Q”一下,而且也确实可以吓唬一些愚昧的世人。可是,来世受没受惩罚有谁知道呢?反正心理得到了平衡,伦理得到了维护。

其实,不公平是绝对的,公平是相对的。人们看到现实生活实际是不公平的,所以只能把公平寄托于虚无飘渺的未来。可是,公平是以道德观念来衡量的,而道德观念随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的变化,当时认为做了坏事的人,到了转世报应时可能已经被认为是做了好事,这种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还谈什么报应,还谈什么公平。

最后必须要谈谈阿赖耶识。按照唯识理论,阿赖耶识只是一个种子,而不是实体。“我”是不存在的,五蕴结合的“我的实体”也在死后消散了。因此有人用“蚕”变“蛹”、“蛹”变“蛾”的过程来比喻轮回转世是非常不合适的,因为蚕、蛹、蛾的转变是实体的连续变化,正如一个人的“五岁”、“四十五岁”、“八十五岁”一样,形体看起来也有相当大的差别。按照唯识的阿赖耶识理论,真正合适的比喻是“鸡”、“蛋”、“鸡”,或者“人”、“精子(卵子)”、“人”。其中“蛋”和“精子”类似与阿赖耶识。因此阿赖耶识也只是遗传了前人的某些特性(业)而不是人(我)或者人的实体。例如一个人因做某些不好的事染上了病,而此病由“精子”转给了他的儿子,但是他儿子并不是他,与他是完全的两个人。阿赖耶识也是一样,把前人的“业”转给了与他完全是两个人的后人身上。父亲和前人由于缘尽五蕴消散而无,他们的病和业自己不承受而转给了儿子和后人,让儿子和后人来承受,儿子何罪!后人何辜!

总之,为了证明、阐明、解释这个根本就没有的轮回转世,佛家费了那么多人力和精力,结果是越抹越黑。

纵观佛家理论主要是两大派:中观空宗和唯识有宗。这两派理论各在佛教中起了两大主要作用:中观空宗对修炼有最高的指导作用,相当于方法论;唯识有宗对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给出了最圆满的体系,相当与世界观(指狭义的世界观。广义的世界观包括方法论)。中观空宗是性空无我的发展,而唯识有宗却是轮回转世的奴隶。性空无我是佛教的基石,而轮回转世是佛教的魔头。佛家为了“轮回转世”这个似是而非无从证明的推测(古印度人的一种基于美好道德观念的推测),耗费了多少人力、时间,造出了多少概念和名词。以致后来的禅宗不得不以拈花微笑来冲破这些名相的束缚。这一切都是为了解决轮回转世带来的困难。

如果不要轮回转世行不行?回答很干脆:完全可以!

其实轮回转世不就是引出了因果定律吗!既然因果定律已经有了,就不必再死抱着轮回转世不放了。过了河,船还有什么不可舍弃的。

那么,人在世上所做的一切,将得到什么果呢?很明显,人的一举一动,一思一念,一言一行都已使周围的时空、精神、物质起了变化。都已得到了果。非要把每个人的行为得到的果返回到自身,而且还要好行为返好结果、坏行为返坏结果,这实际上是人们的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美好愿望。

因果循环,是一种宏观的规律,在具体微观上并不是每个事物都一定能循环返回到自身。比如:雨水下到河里海里,然后又蒸发到天上变成云,再变成雨,形成一个循环。但是并不是具体的每一滴雨都能循环回自身。不排除有个别的千万分之一、万万分之一的回到了自身,但那是极偶然的,绝大多数都永远回不到自身。人,也如上述,不排除有极个别的类似转世所说的现象(注意:类似的现象,而本质不是),这种极偶然的事件绝对形成不了规律。因此,轮回转世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是没有充分证明的。

现在,我们排除转世学说,看看怎么样。

首先,因果律不受影响,十二因缘不受影响;其次,缘起性空不受影响,性空无我不受影响;再次,苦集灭道不受影响;最后,解脱成佛也不受影响。

释迦牟尼接收轮回转世是由于当时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前已述及。而我们现在再来宣传因果思想及其指导的修炼理论,则完全可以不借用轮回转世来说明。这样就可以去掉那个根本是为了解决轮回转世困难而生造出来的“阿赖耶识”以及由它而产生的一大堆似是而非晦涩难懂的名相(名词和概念)。这对于冲破学佛的所知障有多么大的益处啊!

显然,为指导修炼的中观般若空宗得到了极大的成功,而为解释世界本原的唯识瑜珈有宗陷入了极大的矛盾,但是,认识世界本质、解释世界本质的工作是完全必要的,它也最终必然影响到修炼方法。

真如性海的理论也是对世界本质的一种认识和解释。它完全能解释目前已知的所有特异现象,包括某些类似轮回转世所说的现象,但是彻底排除了轮回转世的说法。

End

念佛专精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念佛集句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水本静而流动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以佛心为心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智威与慧威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居士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静心曲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诗 四 首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怎样发心报恩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居家的修行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看不见的网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禅诗赏识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理法不依言传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论出家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示 众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念 佛 偈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养生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一月在天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关注存在的善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无声经行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折福与积德的事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相从心转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报冤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莫离世间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认人为兄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法供养与伎乐供养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

禅在当下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禅家自静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   --真净禅师 看禅诗请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个角度,那你将不知他个中的奥妙。所谓禅家,讲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

春 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摘自《弘一法师文集》

独觉

独 觉柳宗元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作品鉴赏  首联两句写景,写诗人清晨刚醒来时的所见所闻。第一句诉诸视觉,诗人略开睡眼,扫视窗外,路上别无行人,田野

禅 诗

◎佛 印麻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堪笑坐禅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选自《禅诗百首》

老 僧

老 僧景 云日照西山雪,老僧门始开。冻瓶粘柱础,宿火焰炉灰。童子病归去,鹿麂寒入来。斋钟知渐近,枝鸟下生台。         摘自《全唐诗卷808)

插秧诗

契 此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摘自《禅诗精选》

闲居

◎ 唐永明延寿闲居谁似我,退迹理难过。要势危身早,浮荣败德多。雨催虫出穴,寒逼鸟移窠。野径无人翦,疏窗入薜萝。 摘自《诗僧集》

扫地

唐齐己日日扫复洒,不容纤物侵。敢望来客口,道是主人心。蚁过光中少,苔依润处深。门前亦如此,一径入疏林。 摘自《全唐诗》

偏与正

◎ 费 勇 什么是偏、正呢?从前,吕文懿辞掉宰相的职位,要回自己的家乡。当时他的声望犹如泰山北斗,受到大家的敬仰。不想他刚回到老家,就有一个喝醉了的同乡,在吕家门口破口大骂。吕文懿并不生气,交代自己的

分身有术

◎ 周国平智慧和聪明是两回事。聪明指的是一个人在能力方面的素质,例如好的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反应灵敏等。具备这些素质,再加上主观努力和客观机遇,你就可以在社会上获得成功。但是,无论你怎样聪明,如果

刘经臣居士悟道因缘

◎ 法 宝签判(官职名)刘经臣居士,智海本逸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兴朝。少年时以才高俊逸,登上仕途。当时他对佛法并不相信。三十二岁时,刘经臣偶然与东林照觉常总禅师相识,相谈甚欢。在常总禅师的启迪下,刘

怀让

◎ 吴 平怀让是金州(今陕西安康)人,俗姓杜,在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四月八日佛诞节这天出生。相传他出生的时候,不但满室芬芳,而且全身发出白光。这道白光一直射进京都长安,被掌管天象的官吏观察到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