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如何破除所知障
2025-01-24 11:49

成唯识论九卷四页云: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此所知障,决定不与异熟识俱。彼微劣故。不与无明慧相应故。法空智品,与俱起故。七转识内,随其所应,或少或多,如烦恼说。眼等五识,无分别故;法见疑等,定不相应。余由意力,皆容引起。此障但与不善无记二心相应。论说无明唯通不善无记性故。痴无痴等,不相应故。烦恼障中,此障必有。彼定用此为所依故。体虽无异;而用有别。故二随眠,随圣道用,有胜有劣,断惑前后。此于无覆无记性中,是异熟生;非余三种。彼威仪等,势用薄弱;非覆所知,障菩提故。此名无覆,望二乘说。若望菩萨;亦是有覆。

所知障是因为对法界实相正理的无知,导致无法证知法界的真实相,无法证知一切法的根源,因此而无法成就佛道,这就是所知障;说的是对于法界实相的所知不足,所以成为佛道上的障碍,故名所知障。世人由于不知法空,而执著诸法,产生种种错误的知识,障碍菩提的生起,故称为障。经云:“法执不除,生所知障,障碍菩提。”所知障又称无明惑、无始无明、智障等。为二种无明之一(一念无明和无始无明)或三障之一。

破除所知障抄的前提是生起菩提心而成为大乘菩萨(小乘只有声闻罗汉和独觉罗汉,没有菩萨果位),然后要具备证得空性的智慧,之后才能悲智双运而破除所知障。其实破袭除所知障和成佛是一个道理。但要记住,如果没有福慧二资粮的扶持,是无法破除所知障的。所知并不是罪过,如果把自己的所知变成了障碍,那就错了。原因是过于度执着自己所知,把所知变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用“观念”看问题回是不符合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的。破除的方法就是放弃“执着”。否定答自己的“观念”,因为自己看走眼的时候很多。

所知障又称智障或称无始无明,这其实是对於法界实相的无知,而不是对於世间法知道的太多,这也是佛教近来浅俗化的一个原因。而要破除所知障的方法,第一步就是要开悟明心,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而这个世界要开悟,以参禅入手极快,明得本心,便知般若经典所述的非心心、无念心、无心相心、无相心、无心心到底是在说什麼了,也知禅宗公案的千圣不传之如来秘藏。到此以后,才能正式进入佛法大门进修。而要开悟明心,应当广行外门六度万行,齐修不偏废,待得因缘成熟,必有悟入之时节。

End

所知障是什么意思

所知障梵语jn~eya^varan!a。指执着于所证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所知障又称无明惑、无始无明、智障等。为二种无明之一(一念无明和无始无明)或三障之一。三障是烦恼障、所知障、业障。烦恼障又称为

所知障简介

世人由于不知法空,而执著诸法,产生种种错误的知识,障碍菩提的生起,故称为障。经云:“法执不除,生所知障,障碍菩提。”所知障指执着于所证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所知障又称无明惑、无始无明、智障等。为二种

所知障是不是种子

所知障乃是一种状态,就像屋子里有十盏灯,若未开灯,则屋子里是暗的,这个暗是一种状态;假如开了一盏灯,那个暗就会因为那一盏灯的明而消失一部分,那个消失一部分暗有一部分明也是一种状态,所知障即是类似此种状

所知障的解释

二障之一。世人由于不知法空,而执著诸法,产生种种错误的知识,障碍菩提的生起,故称为障。经云:“法执不除,生所知障,障碍菩提。”所知障指执着于所证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所知障又称无明惑、无始无明、智障

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区别

1:二障之“因”:佛于《楞伽经》中说,以我执产生的执著为烦恼障,以三轮法执产生的分别心及习气为所知障。2:二障之“本体”:弥勒菩萨于《宝性论》中云:“三轮执著心,许为所知障;吝等恶分别,许为烦恼障。”

对于所知障的误解

不少人,甚至有些佛学大师都认为所知障就是:“学人就是因为所知太多而障碍修道。”,典型的依文解义了。把烦恼障断尽就可以成阿罗汉,把所知障断尽就成佛了。菩萨明心开悟,初破无始无明。那么依此逻辑,就有以下一

如何破除所知障

成唯识论九卷四页云: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此所知障,决定不与异熟识俱。彼微劣故。不与无明慧相应故。法空智品,与俱起故。七转

什么是所知障和烦恼障

烦恼障和所知障是三障的其中二障。"所知障"和"烦恼障",是我们常说的"愿消二障诸烦恼",就是我们常说的两种烦恼。粗略的讲,"烦恼障"就是我们的贪、嗔、痴等自我的、本能的欲望一样的烦恼,束缚着我们在生死

多闻与所知障

凡人多半眼高手低,能说不能做。聪明人和知识分子尤其是这样。这些人读书读得多,有机会认识很多人的思想见解,加上天生聪明,能举一反三,可以说得比别人更好。但是,检查他们的行为,往往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

何谓所知障

所知障:于诸法实相懵无所知,不晓一切法界之实相,障碍一切种智之成就,人不得成佛,故名为障。谓如有一,心怀变悔;依因净戒,不生欢喜。不欢喜故;不生适悦。如是乃至心不得定。心不定故;无如实知,无如实观。由

冯培德:我所知道的佛教

我曾经是一个研究比较宗教学的人,毫无成见。在我看来,各种宗教乃发展于不同文化历史背景,各有其道理及优点。信仰通常是由理性情感或传统选择的,我本人选择佛教是由于纯粹理性,并非由于情感或迷信。我研究比较宗

冯培德:我所知道的慈济

初次与慈济结缘,是七八年前,好像是在一九八三年吧!谢冰莹教授从三藩市写信给我,叫我为慈济基金会写一篇英文文章,介绍慈济及帮助慈济在美国注册成立美国分会。这是我接触慈济的开始。名作家谢冰莹女士的名著女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