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如法斋僧
2024-12-26 09:59

斋僧的功德是很大的,很多的法师都是开示过的,近代禅门宗匠虚云老和尚云:“佛、法二宝,赖僧宝扶持,若无僧宝,佛法二宝无人流布,善根无处培植,因此斋僧功德最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如法斋僧呢?
诸事,发心为要。
供佛斋僧,你是否真的舍得?我们对供品是否舍掉了吝啬和贪心,这个问题很重要。
如果你供养三宝,但因心存吝啬,自己又想拿回的话,在供佛斋僧的过程中就很难获得欢喜心,反而心生烦恼,甚至还有可能会对寺院或出家人生起烦恼或嗔心。这样布施修不成反而背了因果就得不偿失了。

供佛斋僧,你是否出于恭敬之心、感恩之心?佛教讲上报四重恩,其中有师长恩,佛陀是我们的本师,三宝(佛法僧)让我们懂得怎样去认识真理,才知道怎样修行,怎么摆脱烦恼和痛苦。因此,应生感恩心。供佛斋僧时,刚好可以去验证我们的心,我们恭敬诸佛菩萨是否是因为我们对他们有所求?亦或是你享受“施舍”带来的高高在上?还是说你打心底想到佛菩萨也是由凡夫经过修行而成就的,打心底觉得要效仿佛菩萨,愿意依教奉行,精进修持,成就和佛一样圆满的福报与智慧。我们做供养是借以供养佛菩萨、斋僧的行为来表达对佛菩萨、三宝的恭敬与虔诚之心,我们用最喜欢的物品来供佛及僧,不仅克服我们自己自私自利与贪吝的心、更是降服了傲慢之心,让我们的心更慈悲、更调柔,其实供佛斋僧是在修我们自己。
普劝大众,植福修慧,常随佛学,信心清净,深入智海。

End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那么佛弟子过年怎么过才如法?1一切转为道用过年期间,人人都会在这段时间重视亲友之间的交流,所以应酬无法避免,佛子应该把这些世俗之缘转为道用。如果觉得应酬是在浪费修行时间、耗费金钱
问:一个朋友认识了一个上师,道理讲得非常令人尊重,后来又发现这个上师还有神通,她就皈依这个上师。但后来发现这个上师有很多不如法的地方,并要求她做她不愿意的事情,她应该怎么办?答:选择上师这件事情,在密
问:如法的皈依是什么?怎样皈依才能获得皈依戒、皈依体?答:如法的皈依,在显教里就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经典中讲得很清楚。首先要认识到佛是无上的导师,认识到法是无上的真理。区分清楚它跟外道、跟世间的
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十七集)2004/11/30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档名:52-115-37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谈到整个修身从六个方面著手,从「言忠信
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十一集)2004/11/28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档名:52-115-31我们刚刚提到「修身」当中第二个重要的科目,就是「行笃敬」,我们的行为
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十九集)2004/11/30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档名:52-115-39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刚刚提到了处事应该有哪些原则,就是要以道义
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十八集)2004/11/30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档名:52-115-38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提到了处事应该有的原则,就是要遵循道义
弟子:我们放生爱放带籽的鱼,因为一条相当于很多个生命。我们就让卖泥鳅的人去给我们找怀孕的鱼宽见法师:就这样放生吗?你知道,因为你这句话,有人就知道你就喜欢这种带籽的鱼,就会专门去捕这种鱼,无形中就形成
斋僧的功德是很大的,很多的法师都是开示过的,近代禅门宗匠虚云老和尚云:“佛、法二宝,赖僧宝扶持,若无僧宝,佛法二宝无人流布,善根无处培植,因此斋僧功德最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如法斋僧呢?诸事,发心为
金刚经注疏六 无为福胜 尊重正教 如法受持无为福胜①分第十一[古文]“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等恒河,于意为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
作为净人,首先需要自身是净的,就是要“信佛”,是真正意义上的深信,如菩萨般畏因。谨慎万分,才不会在培福中反犯下罪业。为僧服务的净人,既不可代僧接受“供僧的金钱”,也不可接受“为僧置办物资的钱”,只可接
很多人都只看一些表面现象,寺院就看规模大的,佛像就看价值高的。若是寺院规模大,佛像庄严,就觉得是正法道场,或者是正规的寺院。其实不应该以这些来衡量,应该以是否有三藏和三学来衡量,即有没有人讲解或听闻经
字字如法,寻思何曾说一法怀念严北溟先生[《改变命运的六十天严北溟与国共和平谈判》上下集于九月六日、七日晚上九点正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播出。寻出这篇为复旦大学哲学系建系五十周年而作的纪念文章,以纪念我的
大德关于学佛的发心开示:发心阶段,我们需要注意的第一点就是依教奉行因为我们终归是个凡夫,刚发心,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不知道怎么去做,还有很多的习气和毛病。有时互相要产生抵触,自己的知见可能胜于别人。那我
所谓佛法,并不离世间法,其目的无非在使心净心。人之根性不同,故法亦有异。皆由浅而深,取其最易者,莫若诵经念佛。念至功夫纯熟,心中自然清净。平日应注意:1、即佛的戒律须遵守,外面环境再奢侈繁华,都应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