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儒家养正气,道家修大气,佛家化怨气
2024-12-03 13:09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释、道也是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看似矛盾斗争中完美融合,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

时代在变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分别能带给我们什么人生启迪呢?

归纳来说,就是跟儒家养正气,跟道家修大气,跟佛家化怨气。

儒家养正气

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儒家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中正做事,自省、中庸做人。要想做到这两点,就需要心有正气。

何为正气?

文天祥《正气歌》中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正气于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间的至大至刚之气;于人,正气便是光明正大、刚正不屈之气。

这就是孟子浩然之气的含义,他写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集义而生,非义袭而取之也。

这里讲的养气就是培养精神,培养人格。具体说,就是培养正义感,培养一身正气的儒家人格。

如孔子说,立乎其大者,其小不能夺也。

家有正气家不衰,国有正气国不亡,人有正气是脊梁。浩然正气是怎么养出来的呢?

气概浩大的孟夫子也跟我们说了:夫志,气之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

志,是气的统帅,志向着哪里,气就跟随到哪里。

养气,先要立志;立什么样的志,就会养什么样的气;要养浩然之气,必靠浩然之志。

立志就是要在思想深处确立人生目标和远大理想,明确的目标可以确定努力和前进的方向。

志向一旦确立,便不容易被改变。立志是对于每个人来说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

除了立志,王阳明还强调,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四十岁时,他与黄绾论学,说了一句颇富禅意的话: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蚀(bān gu b sh)之镜,须痛刮磨一番,尽玄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不消费力,到此以识得仁体矣。

翻译成白话就是说,凡人之心,如同生锈的铜镜,必须时时痛刮邪气,方可得仁体。

要想让自己一身正气,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自省、自查、改过。

一个人骄奢淫逸,为邪气所主,为声色所迷,又能做成什么事业?

这是人生的悲剧。

时时警惕自己的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煎销恶习,正气自然滋养。

人生如此又有什么事情做不成?读书,经商,人生各种事业有此何事不成?这是人生的大根本,本立则道生。

自省也是提高自我修养的重要方法,在不断的反省自己,克制自己中,才能不断的深化自我道德修养,让正气萌发。

自省是为了反省自己,可是反省过后如果不改过,那么自省,其实是无意义的行为。

一个充满正气之人,行为应当光明磊落,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亦应当坦荡承当并加以改正。

人无完人,但这绝不是放任自己的借口。只有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去改正它,才是对自省最好的实践。

所以元代王冕(miǎn)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正气满乾坤;西晋杨泉言:一身正气为人师,两袖清风能生威。

道家修大气

说完了儒家的正气,我们又该向道家学习怎样的人生态度呢?

道家的特质,就是大,眼界大,气象更大,直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这种眼界与气象来自何处?来自将眼光投向天与地,将洞察直抵道与气。

合之,才有了内敛其内的大道,与显明其外的大气。

于是老子才看到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才推导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才郑重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这一切,都由一句话来贯通--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概括成一个词,便是大气。

所以真正的大气,可以通天彻地,一气贯通而天地和。

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居天地间而法天地之大气,这种境界便是庄子《齐物论》里那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有了这种眼界和气象,世间那些迷人眼的东西又算什么?为人处事自然可以大气豪迈。

大气是一种心态。心态如何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幸福感。

人在世上走,不如意事常八九。

若不时与人争利置气,心情肯定好不了,且极易产生郁闷、烦躁的心情,也就会相应形成偏执或暴怒的性格,于心于身均为不利。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一的办法就是调整心理,学会放弃,看得长远一点,风物长宜放眼量。学会简单,坚持用阳光心态面对生活。

大气是一种美德。遇到矛盾纠纷,不要两眼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没有受到损失,自己是不是又吃亏了,而是能够权衡利弊,通盘考虑,为大家考虑,替他人着想。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有的人豪气干云,义薄云天,为人爽快利落,喜交朋友,善交朋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凡事多为别人多想一点。

这样的人自然得到众人的称赞,四海之内皆是兄弟。

对于那些凡事斤斤计较,目光短浅,鼠目寸光,心胸狭隘之人,人们自然是嗤之以鼻,避之唯恐不及。

这样的人,不会走得很远,因为在前进的路上只有他自己的利益,没有朋友的扶持,不会生活幸福,天天只是担心自己的蝇头小利,患得患失,寝食不安。

怎样才能学到道家的这种大气呢?

要以大道为心,以自然为意,以日月为双眼,以天地为视野。别怕高不可及,说白了,就是以大观小,以全看缺。

在做人做事、看待问题上,只要能力求更有高度、更加整体,不狭隘、不偏颇,便已经是在抵达大道、通往大气的路上。

佛家化怨气

现今的人由于生活压力大,许多人人内心浮躁。

浮躁的内心又让人们负面情绪膨胀,愤怒、嫉妒、苛刻、挑剔、计较、索取常常占满了人们的内心,于是失落、绝望、后悔、懊恼等等心情让大家眉宇间布满乌云。

这种负面情绪总结起来,就是怨气二字,也就是贪嗔痴中的嗔。

《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hu)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

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

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

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

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ji)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如何化解我们心中的怨气呢?佛学上说要看破,放下。

看破什么?《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由条件构成的现象,都是虚幻的,好像梦幻泡影,好像露水闪电一样,应该这样看待这个世界。

在痛苦、烦恼和生气时,常常会听到朋友的劝说:看开些,人生一世,就是那么一回事。赤溜溜地来到这个世上,最后,又是光着身子离开这个世界。人真是生带不来,死带不去。

是啊,空,空,空,人生到头一场空。

不仅空,人生还充满了无常。就像一场没有彩排的戏,谁也料不到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今天腰缠万贯,一夜之间就可能负债累累;今天高居庙堂,明朝就有可能远走他乡;今天合家欢乐,明朝就有可能妻离子散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

看透了空的人生本质,你才能放下。放下的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五欲六尘的享受,而不是什么事都放下。

一个人如果无论什么都放下了,他的人生还能拥有什么呢?

所以正念要提起,正行要提起,正语要提起,正见要提起,慈悲要提起,道德要提起,善缘要提起,精勤要提起,不把这些提起,人生的价值、意义在哪里呢?

看破,放下就会心中无事,就会心中无物,更别提区区怨气了。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到处都是净土莲华,无有挂碍。

禅宗有言大隐隐于市廛,小隐隐于山林。

这也就是说,心有无所执,身无有所系,不管生活在什么环境,都自由自在。

山林的穷山恶水,毒虫猛兽,都不能使你烦恼;市朝的繁华喧嚣,人来人往,都不能让心动摇。

End

做人要有大气象

◎ 南 山气象就是做人的气度、境界和景象。一个拥有大气象的人,不执迷于一时之得失,不计较于一念之取舍,万事万物在心中皆为匆匆过客,把生活打理得风烟俱净,又风生水起,心中拥有大胸怀、大写意、大格局。胸怀

佛家的语言礼仪

走进寺院,会遇到一些出家人,怎样和他们打招呼?与他们交谈有哪些礼节?这可能是许多人不知道而且想了解的。佛家在称呼上有一些特殊的名词,有特定的规矩。比如一寺的主持叫方丈,也叫住持。住持是住于世而保持法统

佛家的慈悲的特点

惟贤法师答:为人处事,要道德,家庭社会国家都必须要有一个道德,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道家讲清净无为,要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属天人境界。诸葛亮讲淡泊以明志,宁静

佛家慈悲与世俗善良

惟贤法师中国的儒释道传统文化讲究为人处事要有道德,家庭、社会、国家都必须要有道德。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道家讲清净无为,要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属天人境界。诸葛

道家经典五十句,背完立即提升一个境界!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

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

道家内丹功,《洗髓经》静功日常练习!

仙山之中有座雲行草堂,住着海龟师公,一云、一鹤、二位道长,兔龟龟、熊龟龟等道童,挂单一颠僧,耕种着十亩地、守护着道家智库。干活之余,兔龟龟和一云道长开着道家云车游山访道。《洗髓功》原是道家内丹功《易筋

道家静坐十二心法,打坐不是坐着就行了!

一、灵独觉法当做工夫时,宜绝念忘机,静心定神;提防动心起念,惟有一灵独耀,而归真返朴;此时便易入无为正定,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尽皆消殒,归于寂灭。在一灵独耀境中,不可动心思量,才涉思维,便成剩法。故宜

陈兵:佛家密宗修持脉轮与明点

印度佛教晚期盛行的密乘,受印度教瑜伽学的影响,立足于大乘如来藏思想,重在从法界本具妙有的一面建立瑜伽体系,至无上部瑜伽,从身心不二论出发,对身体及心识的物质基础更为重视,有一套颇不同于显教的身心境缘起

道家十大人生天机,说尽人间至理

道家既有指导实际生活的经验性方法、技巧,也有待人接物的理论性原则、价值,更有超越实际生活、追寻心灵自由的超越性境界。充分挖掘道家处世之道,有利于我们深入传统,寻找解决其自身面临的困境。浮躁的时代,学一

儒家养正气,道家修大气,佛家化怨气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释、道也是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看似矛盾斗争中完美融合,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

道家古人的“八观八验”,预测当事人的未来!

在用人识人方面,魏征给李世民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建议: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因其才而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这个建议的内容最早可以上溯到

雾霾下 小寒中 道家如何养生

道家养生之要妙,在天地人和。让人体之气血运行,与日之出没,月之盈亏,地之运转相合。《翠虚篇》:每当天地交合时,夺取阴阳造化机,地球气场变化的节点就在二十四节气,2017年的1月5号就是小寒节气开始,是

跟道家学想得开,跟儒家学拿得起,跟佛家学放得下

所谓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作为中国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其实并不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开,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儒释道的最高境界,就

道医学堂丨 道家养生的成就

一、道家养生的三大超越道家养生的成就,突出体现于道家文化对人类三大科学文明的超越,实现了人类文明的三个终极,实现了人类的全面解放。1成丹的过程最好的物质是什么呢?是车吗?是房吗?是高楼大厦吗?这些都是

道家清肠奇效秘方,在家简单排毒!

道家清肠奇效秘方,在家简单排毒!中国道家养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主旨是让人们的生活方式以道法自然规律生活,进而因而制之自然规律达到乐天知命,掌握人类自身生命密码,同时掌握宇宙天地人大自然万物生命变化

道家修行养生方法_道家养生修练十大方法

修行是一个过程,通过修正言行意,符合特定风格的生活方式,以期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人生即是一场修行。学习啦小编现在就告诉你道家养生修行十大方法,快来看看这篇文章了解详情吧。道家养生修练十大方法据元代李道

佛家的正觉是什么意思

正觉,即正确的觉悟。正觉为佛教修为的最高境界,被佛教诸多经典著作中广泛提及,在佛教典籍中被描述为“无上正等正觉”,寓意是宇宙中的所有生命体,在通过不断的修为,诸如学习、生活、思考、锻炼等过程中,领悟或

佛家所谓五浊恶世,五浊是指哪五浊?

五浊是指:劫浊、众生浊、命浊、烦恼浊、见浊。1、劫浊,心之生住异灭不净。2、众生浊,心中诸法不净。3、命浊,心中诸法余寿不净。4、烦恼浊,心中烦恼不净。多贪、多嗔、多痴。5、见浊,心中见不净。1、时劫

什么是佛家五蕴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五蕴的“蕴”是

什么是佛家五戒

佛教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1、不杀生戒:如果知道是有生命的众生,而起了杀害对方之心,并且具体实施了这种行为,造成了对方死亡的结果,就叫杀生。如果不做此事,叫不杀生戒;2、不偷

佛家五盖指的是什么

佛家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恢复自己清静无为的本性。这也是在世间人们努力打拼、奋力追求的结果。向往自由、渴望自由、冲破束缚,奔向无拘、无束自由祥和的境地是一切生命存在的最终目标。 然而这是一条曲折蜿蜒、艰

麻天祥:佛家说“吃”

人生在世,所为何来?又何者为苦,何者为乐?自古及今,这也像人性问题一样,是永远谈不完,也永远说不清,却又不能不说的问题。就拿吃来说,孔子早就指出,食、色性也。吃无疑是人生头等大事,因为不吃就不能生存,

佛家讲“随缘”,到底随的什么缘?

随缘,是指随顺因缘、顺应机根之缘而定行止。例如“随缘化物”,是说佛菩萨顺应环境、顺应众生各自的因缘和根性不同,用最适应对方的方法来教化他。还有“随缘不变”,不管外在的机缘千差万别,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成

佛家说的四大皆空、六根清净,是什么意思?

1.四大皆空佛教所说的“四大”,乃是指构成世界的地水火风4种基本元素。佛教中的“四大”是从属性上而言的,“四大”包括:坚性的地大,湿性的水大,暖性的火大,动性的风大。佛教的“四大”最早出现于佛陀所说的

佛家的三障是什么

释义一(名数)障正道害善心者有三:一、烦恼障,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惑。二、业障,五逆十恶之业。三、报障,地狱饿鬼畜生等之苦报。见涅槃经十一。【又】一、皮烦恼障,三界中之思惑也。贪嗔等之惑,对于外之六应而起

15句经典的佛家偈语

佛家禅语:“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惟有宽容大度,才能庄严菩提;惟有宽容大度,才能成就一切佛家禅语: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帮助,勿以善小而不为。无求的行善,心

佛家的禅宗和净土宗有哪些区别

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宗派。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又由于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心性的本原佛性为主旨,故又称为“佛心宗”。他渊源于印度佛教,而形成于传统文化之中,于隋唐时正式创立

佛家净人是什么意思

诵经有以下几点应注意的事项:1.诵经前要将双手洗净,且不论吃素或吃荤食,诵经前都应先刷牙漱口。2.选择无人打扰之处,避免他人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打断自己诵经。3.学佛的人宜戒除洋葱、葱、大蒜、韭菜、香菜

佛家戒律有哪些?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最基础的佛教戒律称为“五戒与十善”,其核心内容是“一

赖永海:近现代“人生佛教”与儒家的“人本”哲学

近现代人生佛教与儒家的人本哲学从学理层面说,佛教的中国化、本土化,主要表现为佛教的儒学化(其次为老庄化),作为结果,是中国佛教逐步走上也世俗化、伦理化的道路,这种世俗化、伦理化,到了近、现代终于演化出

佛家果位排序是那几个阶层?

佛家果位分大乘三种和小乘四种。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和须陀洹。大乘佛教:共有三个果位,分别是佛、菩萨和阿罗汉。1、原始小乘佛教,按照从低到高,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

佛家五眼【深入浅出】-法眼

很多的人都是知道佛教五眼的,佛教五眼指的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而今天要讲的是法眼,什么是法眼呢?一个人得到了慧眼之后,能不停滞留恋在「空」的境界里,却体认到:虽然他在不同的境界里所看到的都是

斗战胜佛在佛家中的说法

斗战胜佛是佛教里著名的三十五佛中的一位。佛就是觉悟者,是佛家的说法。“三十五佛”指常住十方一切世界的三十五佛。《决定毗尼经》中说过犯了五五间业的人,应在三十五佛面前诚心忏悔。何以号为“斗战圣”只因私心

佛家经典禅语有哪些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经典二:不可说。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经典五:一花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