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儒家养正气,道家修大气,佛家化怨气
2024-12-03 13:09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释、道也是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看似矛盾斗争中完美融合,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

时代在变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分别能带给我们什么人生启迪呢?

归纳来说,就是跟儒家养正气,跟道家修大气,跟佛家化怨气。

儒家养正气

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儒家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中正做事,自省、中庸做人。要想做到这两点,就需要心有正气。

何为正气?

文天祥《正气歌》中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正气于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间的至大至刚之气;于人,正气便是光明正大、刚正不屈之气。

这就是孟子浩然之气的含义,他写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集义而生,非义袭而取之也。

这里讲的养气就是培养精神,培养人格。具体说,就是培养正义感,培养一身正气的儒家人格。

如孔子说,立乎其大者,其小不能夺也。

家有正气家不衰,国有正气国不亡,人有正气是脊梁。浩然正气是怎么养出来的呢?

气概浩大的孟夫子也跟我们说了:夫志,气之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

志,是气的统帅,志向着哪里,气就跟随到哪里。

养气,先要立志;立什么样的志,就会养什么样的气;要养浩然之气,必靠浩然之志。

立志就是要在思想深处确立人生目标和远大理想,明确的目标可以确定努力和前进的方向。

志向一旦确立,便不容易被改变。立志是对于每个人来说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

除了立志,王阳明还强调,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四十岁时,他与黄绾论学,说了一句颇富禅意的话: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蚀(bān gu b sh)之镜,须痛刮磨一番,尽玄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不消费力,到此以识得仁体矣。

翻译成白话就是说,凡人之心,如同生锈的铜镜,必须时时痛刮邪气,方可得仁体。

要想让自己一身正气,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自省、自查、改过。

一个人骄奢淫逸,为邪气所主,为声色所迷,又能做成什么事业?

这是人生的悲剧。

时时警惕自己的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煎销恶习,正气自然滋养。

人生如此又有什么事情做不成?读书,经商,人生各种事业有此何事不成?这是人生的大根本,本立则道生。

自省也是提高自我修养的重要方法,在不断的反省自己,克制自己中,才能不断的深化自我道德修养,让正气萌发。

自省是为了反省自己,可是反省过后如果不改过,那么自省,其实是无意义的行为。

一个充满正气之人,行为应当光明磊落,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亦应当坦荡承当并加以改正。

人无完人,但这绝不是放任自己的借口。只有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去改正它,才是对自省最好的实践。

所以元代王冕(miǎn)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正气满乾坤;西晋杨泉言:一身正气为人师,两袖清风能生威。

道家修大气

说完了儒家的正气,我们又该向道家学习怎样的人生态度呢?

道家的特质,就是大,眼界大,气象更大,直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这种眼界与气象来自何处?来自将眼光投向天与地,将洞察直抵道与气。

合之,才有了内敛其内的大道,与显明其外的大气。

于是老子才看到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才推导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才郑重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这一切,都由一句话来贯通--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概括成一个词,便是大气。

所以真正的大气,可以通天彻地,一气贯通而天地和。

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居天地间而法天地之大气,这种境界便是庄子《齐物论》里那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有了这种眼界和气象,世间那些迷人眼的东西又算什么?为人处事自然可以大气豪迈。

大气是一种心态。心态如何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幸福感。

人在世上走,不如意事常八九。

若不时与人争利置气,心情肯定好不了,且极易产生郁闷、烦躁的心情,也就会相应形成偏执或暴怒的性格,于心于身均为不利。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一的办法就是调整心理,学会放弃,看得长远一点,风物长宜放眼量。学会简单,坚持用阳光心态面对生活。

大气是一种美德。遇到矛盾纠纷,不要两眼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没有受到损失,自己是不是又吃亏了,而是能够权衡利弊,通盘考虑,为大家考虑,替他人着想。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有的人豪气干云,义薄云天,为人爽快利落,喜交朋友,善交朋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凡事多为别人多想一点。

这样的人自然得到众人的称赞,四海之内皆是兄弟。

对于那些凡事斤斤计较,目光短浅,鼠目寸光,心胸狭隘之人,人们自然是嗤之以鼻,避之唯恐不及。

这样的人,不会走得很远,因为在前进的路上只有他自己的利益,没有朋友的扶持,不会生活幸福,天天只是担心自己的蝇头小利,患得患失,寝食不安。

怎样才能学到道家的这种大气呢?

要以大道为心,以自然为意,以日月为双眼,以天地为视野。别怕高不可及,说白了,就是以大观小,以全看缺。

在做人做事、看待问题上,只要能力求更有高度、更加整体,不狭隘、不偏颇,便已经是在抵达大道、通往大气的路上。

佛家化怨气

现今的人由于生活压力大,许多人人内心浮躁。

浮躁的内心又让人们负面情绪膨胀,愤怒、嫉妒、苛刻、挑剔、计较、索取常常占满了人们的内心,于是失落、绝望、后悔、懊恼等等心情让大家眉宇间布满乌云。

这种负面情绪总结起来,就是怨气二字,也就是贪嗔痴中的嗔。

《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hu)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

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

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

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

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ji)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如何化解我们心中的怨气呢?佛学上说要看破,放下。

看破什么?《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由条件构成的现象,都是虚幻的,好像梦幻泡影,好像露水闪电一样,应该这样看待这个世界。

在痛苦、烦恼和生气时,常常会听到朋友的劝说:看开些,人生一世,就是那么一回事。赤溜溜地来到这个世上,最后,又是光着身子离开这个世界。人真是生带不来,死带不去。

是啊,空,空,空,人生到头一场空。

不仅空,人生还充满了无常。就像一场没有彩排的戏,谁也料不到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今天腰缠万贯,一夜之间就可能负债累累;今天高居庙堂,明朝就有可能远走他乡;今天合家欢乐,明朝就有可能妻离子散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

看透了空的人生本质,你才能放下。放下的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五欲六尘的享受,而不是什么事都放下。

一个人如果无论什么都放下了,他的人生还能拥有什么呢?

所以正念要提起,正行要提起,正语要提起,正见要提起,慈悲要提起,道德要提起,善缘要提起,精勤要提起,不把这些提起,人生的价值、意义在哪里呢?

看破,放下就会心中无事,就会心中无物,更别提区区怨气了。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到处都是净土莲华,无有挂碍。

禅宗有言大隐隐于市廛,小隐隐于山林。

这也就是说,心有无所执,身无有所系,不管生活在什么环境,都自由自在。

山林的穷山恶水,毒虫猛兽,都不能使你烦恼;市朝的繁华喧嚣,人来人往,都不能让心动摇。

End

做人要有大气象

◎ 南 山气象就是做人的气度、境界和景象。一个拥有大气象的人,不执迷于一时之得失,不计较于一念之取舍,万事万物在心中皆为匆匆过客,把生活打理得风烟俱净,又风生水起,心中拥有大胸怀、大写意、大格局。胸怀

佛家的语言礼仪

走进寺院,会遇到一些出家人,怎样和他们打招呼?与他们交谈有哪些礼节?这可能是许多人不知道而且想了解的。佛家在称呼上有一些特殊的名词,有特定的规矩。比如一寺的主持叫方丈,也叫住持。住持是住于世而保持法统

佛家的慈悲的特点

惟贤法师答:为人处事,要道德,家庭社会国家都必须要有一个道德,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道家讲清净无为,要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属天人境界。诸葛亮讲淡泊以明志,宁静

佛家慈悲与世俗善良

惟贤法师中国的儒释道传统文化讲究为人处事要有道德,家庭、社会、国家都必须要有道德。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道家讲清净无为,要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属天人境界。诸葛

道家经典五十句,背完立即提升一个境界!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

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

道家内丹功,《洗髓经》静功日常练习!

仙山之中有座雲行草堂,住着海龟师公,一云、一鹤、二位道长,兔龟龟、熊龟龟等道童,挂单一颠僧,耕种着十亩地、守护着道家智库。干活之余,兔龟龟和一云道长开着道家云车游山访道。《洗髓功》原是道家内丹功《易筋

道家静坐十二心法,打坐不是坐着就行了!

一、灵独觉法当做工夫时,宜绝念忘机,静心定神;提防动心起念,惟有一灵独耀,而归真返朴;此时便易入无为正定,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尽皆消殒,归于寂灭。在一灵独耀境中,不可动心思量,才涉思维,便成剩法。故宜

陈兵:佛家密宗修持脉轮与明点

印度佛教晚期盛行的密乘,受印度教瑜伽学的影响,立足于大乘如来藏思想,重在从法界本具妙有的一面建立瑜伽体系,至无上部瑜伽,从身心不二论出发,对身体及心识的物质基础更为重视,有一套颇不同于显教的身心境缘起

道家十大人生天机,说尽人间至理

道家既有指导实际生活的经验性方法、技巧,也有待人接物的理论性原则、价值,更有超越实际生活、追寻心灵自由的超越性境界。充分挖掘道家处世之道,有利于我们深入传统,寻找解决其自身面临的困境。浮躁的时代,学一

儒家养正气,道家修大气,佛家化怨气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释、道也是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看似矛盾斗争中完美融合,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