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是本经的经题,一般以人、法、喻立名。佛菩萨名号归于人类;佛所说法归于法一类;以净妙宝贵的东西喻经的好处,归于喻一类。药师七佛是人,本愿功德是法,琉璃光是喻。药师即日常所诵消
一、《弥陀经》文之佛性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疑。 彼佛二字毋庸猜疑当然是指阿弥陀佛。但广义说来,并非单指阿弥陀佛,是指一切众生之佛性。因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之本觉妙体与佛同体不二,所谓在
由于武则天是虔诚的佛教徒,她对于《华严经》非常地爱好,初阅《华严经》时,因体会佛法的高妙稀有,非常欢喜,故有感而发,给这个大经题了一首开经偈,这就是我们现在念的《开经偈》。这首偈语可以说是充分地表达了
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被奉为净土五经之一,作为修证念佛三昧以往生西方净土的宗本。实际上,此章为经中所示二十五圆通法门之一,二十五圆通法门,乃释尊为示教阿难及后世众生修三
百论释义提婆菩萨造论婆薮开士注解鸠摩罗什翻译刘常净释义前 言中观三论的教义,是直承《般若》、《华严》、《法华》、《无行》、《思益》、《维摩》等诸大乘经而建立的。它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理论,也是方等圣典的中
乙二 观有果无果门本论宗旨是要从十二个门入于空义。前因缘门说明因缘及因缘所生法皆空,就是使人从因缘门悟入于空义。如果从因缘门明了诸法性空,因缘便是入空的要门,如果不能从因缘门悟入性空,那么因缘对这个人
十二门论释义龙树菩萨原著 鸠摩罗什翻译刘常净 释义十二门论释义序刘常净《十二门论》是中观法门的要略,般若名教的玄底,佛法全理的所在,断惑证真的楷模。所以论说:“是十方三世诸佛甚深法藏,为大功德利根者说
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1)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释品名题,略明三义:一说明各品为何长短不齐,二正释品名,三略分章段。第一, 说明各品为何长短不齐在解释之前,需要说明的,今此论文,凡有十品,每品五偈,照此
乙三 观缘门这一门来意简单说有五种:?一者,“因缘门”总就因缘中求果生不可得,第二“观有果无果门”别就因中求果生不可得,今此门别就缘中检果亦是无生。就总别因缘中显诸法无生,要具备三门义理才周圆。?二者
四 本论的组织义趣次第此论梵本有一百偈,计二十品,每品五偈。罗什说:后十品五十偈,于此土无益,故缺而不翻。现在的《百论》只是原梵文的前十品五十偈。这十品依次是:《舍罪福品》、《破神品》、《破一品》、《
绪 论一 中观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在解释本论之前,首先谈谈《十二门论》和中观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它的基本思想,其次再简单叙述翻译经过和传入中国以后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正确深入理解本论的思
二 释论名题提婆菩萨所造《百论》不止一部,今所知者有三:一是《经百论》、二是《四百论》、三是《字百论》。又有《法百论》、《辨百论》、《广百百论》的名称,此三皆是《四百论》的部分别名,详在后说。今此《百
百论释义破常品第九此论七品破法,叙其来意有以下几点,一者前六品破无常法完毕,此品破于常法,明常与无常诸法皆无实体,显一切法空。二者若约总别来说,《一》、《异》两品总破常与无常,大有是常法,瓶等是无常,
一、作者、注者和译者作者《百论》作者,是提婆菩萨。提婆,南天竺人,婆罗门种族,或云是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人。佛灭度后八百年中出生,约在公元三世纪。梵语提婆,此翻为天。罗什存其梵语,直称提婆;玄奘翻成汉
正释论文释此论文,分作三大段,第一,总叙造论的意义。第二,释“十二门”以为正宗。第三,总结一论旨归无生毕竟空。??甲一 总叙造论的意义乙一 标明造论的宗旨说曰:今当略解摩诃衍义。?此论偈颂和长行都是龙
三 百论的宗旨大意根据嘉祥《玄义》三论皆以破邪显正为宗旨。所谓破邪,就是摧外道、折毗昙,排成实,呵大执。凡有定执,尽皆破之。所谓显正,就是申明如来正教,实相正法,无住无著,无依无得,故三论通以无得正观
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2)乙二 破外吉义外曰:汝经有过,初不吉故――修妒路破舍吉义,就是舍罪。罪恶总说有两种:一是旧有的罪恶,如前所说,杀盗邪淫等十恶,自古已来,任何国家,任何时代,任何人作了都会被认
佛教菩萨名。梵语的音译。意为“清净”。密宗列为莲华部六观音之一。其形相作三目十八臂。密宗列为莲华部六 观音 之一。其形相作三目十八臂。清 钮琇 《觚賸·佞佛》:“ 魏里 丁清惠公 之后,有伯仲二人,绩
观世音菩萨,全称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的名字蕴含了菩萨大慈大悲济世的功德和 思想。据《妙法莲华经普门品》记载,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
《十善业道经》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定业和不定业所谓定业是受报时间及轻重皆已决定,反之
一种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在道德上所产生的结果会影响其未来命运的学说。“办事”--- 僧团按照戒律的规定,处理僧侣个人或僧团事物的各种活动,如受戒羯磨、忏悔羯磨等。(* 印度传统宗教包括印度教、锡克教、佛教
文Loke·vara,亦译世饶王佛、饶王佛。饶即自在之义。又作世间自在王,指济度众生而得自在之佛。音译为楼夷亘罗佛。据《无量寿经》卷上载,此佛乃次于过去锭光佛乃至处世佛等五十三佛之后而出世之佛,为法藏
一.佛陀善知识的定义(具足断、证二种圆满的胜士);断——指完全断除了烦恼和所知二障。证——是指完全圆满了二种智慧。二.地上菩萨的善知识是指初地到十地之间各地不同断,证诸功德。此中又以第八地以上之菩萨具
凡学佛修行的人,都希望能够了脱三界火宅,六道轮回,生死苦恼,而达到即身成就,超凡入圣的境界。从凡夫发愿修行,由入道而证果,也要经过许多层次阶段,才能圆满究竟。在此所谓“道”者,是能通达的意思。由凡俗
在佛教典藉中,三十七道品又被称为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或三十七助道法等,其意思都是一样的。佛教认为按照这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循序渐进,依次修行,就能掌握佛教所说的菩提之智,证得无上觉悟。这三十七种修
三十七道品的五根五力如下:一、五根: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3、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4、定根知,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5、慧
三十七道品也称为三十七菩提分法,是四圣谛中道谛的详细分解,总共有七类三十七项,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内容,也是帮助众生获得解脱与开悟的基础。这七类一是四念处,即身念处,念色身皆不净;受念处,念众生都是苦;
凡学佛修行的人,都希望能够了脱三界火宅,六道轮回,生死苦恼,而达到即身成就,超凡入圣的境界。从凡夫发愿修行,由入道而证果,也要经过许多层次阶段,才能圆满究竟。在此所谓“道”者,是能通达的意思。由凡俗
三十七道抄品,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为四圣谛中道谛的仔细开展,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内容,是趋向解脱、获得证悟的道路。循此
三十七道品也称为三十七菩提分法,是四圣谛中道谛的详细分解,总共有七类三十七项,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内容,也是帮助众生获得解脱与开悟的基础。这七类一是四念处,即身念处,念色身皆不净;受念处,念众生都是苦;
三十七道品,为梵语bodhi-pakşaka之意译,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为四圣谛中道谛的仔细开展
其实很多佛教经论中都有提到三十七道品,譬如说我们熟知的《佛说阿弥陀经》里面就有提到三十七道品中的一部分,经中的原文是这样的: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
七菩提分要干什么?择法觉分、念觉分、喜觉分、精进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八正道呢?八正道也是行法。行法从哪里来?从身语意来。身语意就是正语、正业、正命三个;然后产生正念,这个正念就跟这个念一样
涅盘梵语nirva^n!a,巴利语nibba^na。又作泥洹、泥曰、涅盘那、涅隶盘那、抳缚南、匿缚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或作般涅盘(般,为梵语pari之音译
《大品般若经》中说:又作善本、德本。即产生诸善法的根本。比丘知善、知善根,是谓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于正法中。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不善根则为贪、嗔、痴等,即称三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