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沙弥五德及应具备的德行
2024-11-08 13:02

智随法师

沙弥,是出家最基础的阶段。沙弥发心出家,也要具足相应的德行。戒律讲,沙弥应具足五德,也就是五种功德利益。

第一、发心出家、怀佩道故

沙弥出家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放下世间的染污,发心要离开世俗。踏进佛门,头发一剃,这时候就跟世间断绝关系了,不属于世间人了,从身相上讲,已脱离世俗。

怀佩道故,是讲为道而来,心中要怀道。出家人跟世间人的不同就在于此,心怀大志是要求道的,不是来求财。有句话讲出家人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佛门当然也不离财,但如果为了发财来出家,就不是出家人了。要为道而来,不光是沙弥,所有出家人都应该要有这样的志向,从沙弥开始就要有这种德。

第二、毁其形好,应法服故

毁其形好,须发一剃,这就是毁坏世间之形象。儒家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都不能随便剪,更不能剃(古人都是长辫子)。但是佛门就不一样了,进了佛门,一刀剪断,这就是破我们的执著,破除对形象的爱惜。

世间人放不下的就是头发,尤其女众;佛法恰恰相反,就是要让我们毁掉这个形象。很多人剃头的时候,看到头发要剪掉,就哭出来了。世间人执著外在形象,佛法就是先从身相上破除我们对形象的执着。

应法服故,出家人穿的是法服,不是俗服。看上去虽然都是衣服,但是出家人穿的衣服称法服,统称为三衣一钵:它不是世俗的衣服,这是佛的威德之相、法幢之相、福田之相。这是沙弥第二个威德。

第三、永割亲爱,无适莫故

出家是要放下世间情感--永远地割舍了父母、亲人。世间感情最深的就是亲人,一出家,这些情感全要放舍。要出家的话,已经成家的要离婚,这是必须的,因为这是染污最重的一面。

从原则讲是要放下,身份要独立,要割舍世间的恩爱。我们之所以轮回生死,就是因为世间的恩爱所导致的,所谓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断。

无适莫,不分亲疏、不分厚薄。在家人亲疏、厚薄非常明显。是亲人关系就很密切,是陌生人就很淡薄,见死都可以不救。要是对亲人见死不救的话,那会被人唾骂。在家人的亲疏感情是非常明显的。

出家人就不一样了,一切众生都是父母,平等地对待众生。虽然身份上是父母,一旦出家就视同一切众生,没有亲疏之分。所以出家人跟世间家庭,从情感上是脱离这种关系了。

当然,现代人跟以前不一样。古代交通、信息不便,经济条件落后,基本一出家就跟家里没什么往来了,可能一出去,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再有见面的机会。现在因为交通、经济条件不一样,出家人也会回去看望父母,安父母心,并劝其念佛。

虽然和父母有往来,但应当知道出家目的,就是要割舍这种世间的恩爱。对父母兄弟以及其他人,都要一视同仁,这样才符合道心。当然,并不是说没有父母之情,这种情会淡化到跟众生平等。我们看佛陀成道后去皇宫度化父母,亲情就转为法情了。因为佛视众生平等,其他众生要度,父母当然也要度。只要因缘成熟,人人都有得度的因缘。

尤其像净土法门,不分彼此。父母师长、历代冤亲债主,都可以劝化念佛往生。所以出家人具有平等慈悲的心,从这里可以展现出来。

第四、委弃身形,遵崇道故

委弃身形,就是不顾身体形躯。出家人,这个身体形躯是要放下的,出家人要淡化乃至破除我执。世间人把身体形躯看得很重,我执坚固,出家人就不一样了。很多人修苦行,甚至燃指供佛,包括常期食素,乃至有些人日中一食,夜不倒单,世间人谁愿意干这种事啊?

所以出家人把身体看得比较淡,不像世间人把身体看得比较重。相对来说,看得越淡,反而身体越好;看得越重,身体越糟糕。

世间人为了保养身体学养生之道,但医院里依然人满为患。出家人不注重养生,反而大多数身体状况还行,很少去医院。把身体放得下,看得开,更容易符合天道,也更符合自然,符合生命的规律。不执著身体,放得开,身体的生命功能会自然调节,何况还有佛法的力量?所以佛门的养生,是超越养生理念的,是不养自养、依法而养。

当然委弃身形,不是指去修无谓的苦行,折腾身体。有很多人为了求道,故意折磨身体,那就违背佛法道理了。委弃身形不是故意伤害身体,是要放下身心。

第五、志求大乘,为度人故

这是沙弥五德中最重要的一点。出家人要求大乘,不是小乘,不是求自了汉。印光大师讲说做自了汉,是站在根机的角度讲,并不是从发心上来说做一个自了汉。而是说我们众生根机差,即使发了大心,但没有能力度众生,那就做个自了汉先自度吧。自度是为了度他,所以印光大师讲的这个自了汉,跟小乘不是一个概念。不要认为印光大师是小乘修行,他学的是大乘法,只不过针对自己的身份而言先做自了汉,先解脱往生。这也正是净土宗立宗的根本,让我们先自度,往生成佛后再来度他。

从发心出家开始,本来是要有大乘的心,求大乘的心就是要上成佛道下度众生。出家目的,就是要度人。度人,当然就要学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才能够普度众生。

净土法门隐藏的是大乘心。先到极乐世界成佛,然后再回娑婆世界度众生。就是把成佛、度众生分两步。第一步,先往生;第二步,再度众生。大乘圣道门则不是这样,而是成佛度众生一并兼顾。既要发心自成佛道,又要同时广度众生,在修行成佛的过程中,就发心要度众生了。

还有一种观念认为,度众生才能成佛。不度众生怎么成佛呢?要在度众生过程当中才能圆满成就佛道。这一点要圣人才能做到,就像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实质上展示的就是另一个层面:就是要在度众生当中完成成佛的誓愿。度尽众生就自然成佛道了,当然地藏菩萨也并不是说不成佛,而是以度众生来成佛,众生度尽也就自然成佛了。这就是大乘佛法各自的立场不同,认识不一样,方向就不同。

实质上大乘佛法有三种层面:第一个就是先成佛再度众生;第二个是成佛度众生兼顾--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第三个是以度众生来成佛道,先度众生,自未得度,先度他人。很多人发心就是这样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虽然自己还没有解脱,但是为了代众生受苦,先入地狱,这是一种舍我的精神。能够做到这一点,要有大心量,要对自我执著的破除,一般人也做不到。

对于凡夫来讲,净土法门走的是第一条路线--先往生、解脱、成佛,再度众生。这是他力易行之道,最保险可靠,适合所有人。后面两种很难,都是靠自力修行,尤其第三条路最难--先下地狱去度众生,下去之后出不出得来就不知道了。

所以纵然有这种精神,但是没有能力的情况下很难走这条路。这条道路最起码要到破除我执、忍力成就的菩萨境界,像地藏菩萨就可以先度众生,然后成佛。

虽然是不同的路线,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要成佛,度众生。这就是大乘精神。沙弥虽然刚出家,也要有这种大乘心--出家是为了度众生。

沙弥五德,是出家的根本核心。

End

两个小沙弥

◎ 李 睿从前有两个小沙弥,他们各事其主,两座禅院只隔了一道山梁,他们下山同走一条路,因此二人经常见面。这天,两个小沙弥都下山前往市场买菜,他们便在路上相遇了。甲寺的小沙弥问:请问你到哪里去?乙寺小沙

可培养德行又能远离祸害的三种做法

不责备别人的小错,不揭发别人的隐私,不惦念以前的嫌隙,这三者不仅可以培养德行,还能让自己远离祸害。俗话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点过失都没有的人,世间上是找不到的。对于别人的缺点,就算有些地方看不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一集)

《沙弥律要节录》,这一百多条,诸位可以把这个节录跟经本对照,意思就更清楚、更明白了。节录的因缘是便于大家学习,古注虽然很详细、很周全,但是时间隔得很久,有许多地方跟我们现在实际的生活已经脱节。所以我们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五集)

【十二、易云:「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此是世间圣人。】这是《易经》里的一段话。《易经》在中国学术上可以说是根本。称之为「易」,「易」就是简单容易。凡是「至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二集)

【三、戒是禁戒,律即法律。防非止恶曰戒,处断轻重、开遮持犯曰律。】『戒是禁戒,律即法律』,这是解释戒律两个字的定义。『防非止恶曰戒,处断轻重、开遮持犯曰律』,这是把戒律两个字讲得很清楚。「戒」的精神与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六集)

【十五、蜎飞蝡动,微细昆虫,俱禀色心,同一觉源。欣生怖死,痛痒苦乐,与人无异。既同觉源,即是未来诸佛。】这是佛告诉我们,一般人往往疏忽小动物,再小的动物,蚊虫、蚂蚁也是一个生命,也是众生之一,它也受轮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三集)

【六、律制比丘,五夏已前,专精律部。若达持犯,办比丘事,然后乃学习经论。今越次而学,行既失序,入道无由。】『制』就是制定、规定。这是佛为弟子们在修学程序上做了一个制定。『五夏』就是五年。出家人要把世俗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四集)

【七、轻戒,全是自轻;毁律,还成自毁。妄情易习,至道难闻。拔俗超群,万中无一。】这是非常真实、恳切的忠告。因为修行不是凭口头上说的,也不是靠我们思惟想象的,一定是要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错误与正确的标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七集)

【二十、经云:施恩济乏,使其得安。若见杀者,当起慈心。】『乏』是缺乏,众生有缺乏,如果我们有多余的,就应当要帮助他,这是『施恩济乏』。他不缺乏,他的生活就安定了,情绪也安定了,所以这个『安』是身安、心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八集)

【二十三、见他人杀生,当生慈心,愍彼行杀者,罪堕三途;其被杀者,苦痛无地。怨业既结于今生,酬报则当来不已。愿得菩提,度令解脱。】这是十戒里面的第一条,「不杀生」。这一节文有三段,第一段是讲杀生的人,杀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九集)

【二十六、金银重物,以至一针一草,不得不与而取。】这是十戒里面的第二条,「不偷盗」。『一针一草』,这是很微贱的,不是贵重的。『不得不与而取』,只要是有主人的,即使一针一草,一定要主人同意才可以取;主人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十集)

【三十一、经云,佛告比丘:若人偷盗他物,命终生地狱中,猛火烧身,烊铜灌口,镬汤炉炭,刀山剑树,煻火粪尿,磨磨碓舂,受种种酸楚苦痛,不可称计。地狱罪毕,生畜生中,以偿他力。】这一条所说的跟《地藏菩萨本愿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十二集)

【四十五、经云:夫士处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应毁反誉,应誉反毁,自受其殃,终无有乐。】这一条是妄语戒,这是佛在经上说的一段话。『夫』是文言中的虚字,没有意义。『士』就是知识分子。在这个世间

钟茂森:女子德行之柔顺

女子德行之柔顺节选自钟茂森博士《窈窕淑女的标准【宋尚宫 女论语】研习报告》『女子出嫁,夫主为亲。前生缘分,今世婚姻。将夫比天,其义匪轻。夫刚妻柔,恩爱相因』。这是总说夫妇之道,这是讲到女子没出嫁之前,

钟茂森:女子德行之安稳

女子德行之安稳【女处闺门。少令出户。】印光大师,这是民国初年高僧大德,净土宗第十三祖,他在《文钞》里面反复的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说治国平天下,最重要的是家庭有善教。而家教当中,教女又尤其重要。教儿教

钟茂森:女子德行之谦卑

女子德行之谦卑节选自钟茂森博士《窈窕淑女的标准【宋尚宫 女论语】研习报告》「夫主为亲」,这是对于女性来讲,女性要把先生看作是一家之主、一身之主,这是一种自己谦卑的态度,然后妳才能柔顺。实际上两个都是主

古人德行的典范

《缁门崇行录》这一部书专门记载古时候修行人品德的风范。他们那种修持和涵养工夫,读后真令人感动,而有高山仰止的感叹。例如:(一)朴实方面1、永嘉禅师不吃锄头种的菜。2、慧林禅师一双鞋子穿了二十年,遇到平

德行不够,德不配位

古人说有德配位,也说德不配位。我们说一个人:别人坐在这个位置上都很和谐,很太平,为什么你坐上这个位置以后,单位就接二连三地出问题,内部也不和谐呢?通常我们会说这个人的福报不够。什么是福报?德行就是福报

修行的高低是看德行

大安法师修行的高低看德行,不在于外在的东西,无论是哪毕业的,无论是在家出家,真正有德行的就是真正修行的人,简单的说明:皈依了佛就该向佛学习,学习佛的觉悟,学习佛的慈悲,学习佛的愿力,学习佛的正知正见,

蔡礼旭: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德行?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德行,一个人是不是值得你学习,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1.存心仁厚第一个他的存心有没有厚道?孔夫子的学问都以一个仁字为核心,而仁绝对不是摆在《论语》,摆在《大学》里面,仁是在哪里?是

沙弥五德及应具备的德行

智随法师沙弥,是出家最基础的阶段。沙弥发心出家,也要具足相应的德行。戒律讲,沙弥应具足五德,也就是五种功德利益。第一、发心出家、怀佩道故沙弥出家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放下世间的染污,发心要离开世俗。踏进佛

佛说好医生应具备四个条件

佛说好医生应具备四个条件◎ 了 寂 释迦世尊在向四众弟子宣讲佛法时,为了令众生对所说的深奥教法能够明了,往往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加以说明。在种种比喻方式中,以医生应病与药来比喻释迦世尊针对不同根性众

中央数字电视-德行天下】傅冲老师专访

傅冲,著名影视演员。2009年9月傅冲开始一直在全国各地弘扬传统文化、弘扬孝道,她参加论坛几百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化大众学习圣贤教育、落实弟子规,回归伦理道德,并帮助众多家庭重归和睦,也使很多不孝儿

《道德经》:3种性格,命最好;3种德行,福最大

013种性格命最好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性格通过影响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进而对人的命运产生重要影响。一个人性格好,命也不会差。1 随和我们都知道上善若水,水虽柔,但能包容万物。我们常说百炼钢不

《道德经》:三种性格,命最好;三种德行,福最大!

三种性格命最好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性格通过影响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进而对人的命运产生重要影响。一个人性格好,命也不会差。1、随和我们都知道上善若水,水虽柔,但能包容万物。我们常说百炼钢不如绕

沙弥尼的含义是什么

龟兹语为 Samanen,未满二十岁出家的女子,受过沙弥十戒后,称为沙弥尼。出家男子称“沙弥”。其所受十戒同于沙弥。又,据《沙弥尼离戒文》所述,沙弥尼须守‘日常不得着缯彩衣’等七十三条威仪。此外,《四

比丘、、比丘尼、沙弥和沙弥尼之间有什么区别

比丘,佛教对于受过具足戒且年满20岁的出家人的称呼。比丘是佛教语,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和尚。为什么说一定是年满20岁的出家人呢?其实这和当初释迦牟尼的出家经历有关。当时释迦牟尼出“三门”见“老、病、死

如何理解沙弥尼

初出家而仅受持十戒之年少女子。五众之一。七众之一。音译室利摩拏理迦、室罗摩拏理迦等;意译勤策女。与沙弥、式叉摩那合称三小众。其所受十戒同于沙弥。又,据《沙弥尼离戒文》所述,沙弥尼须守‘日常不得着缯彩衣

沙弥尼能称师傅吗

这位沙弥尼师父,你们在家居士还是可以称她作{师父}呀!在台湾的三宝弟子称呼出家的法师都是称{师父},可是在中国大陆大都是称{师傅}。{师父}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敬意,而{师傅}这两个字容易和{

沙弥尼有几种分类

初出家而仅受持十戒之年少女子。五众之一。七众之一。音译室利摩拏理迦、室罗摩拏理迦等;意译勤策女。与沙弥、式叉摩那合称三小众。《摩诃僧祇律》及《四分律行事钞》以年龄区别沙弥尼为三种:(一) 驱乌沙弥尼:

沙弥尼是什么意思

未满二十岁出家的女子,受过沙弥复十制戒后,称为沙弥尼。沙弥尼【读音】:shā mí ní【释义】:未满二十岁出家的女子,受过沙弥十戒后,称为沙弥尼。【记载】:初出家而仅受持十戒之年少女子。五众之一。七

什么是沙弥尼

龟兹语为 Samanen,未满二十岁出家的女子,受过沙弥十戒后,称为沙弥尼。出家男子称“沙弥”。初出家而仅受持十戒之年少女子。五众之一。七众之一。音译室利摩拏理迦、室罗摩拏理迦等;意译勤策女。与沙弥、

沙弥尼和比丘尼是什么意思

未满二十岁出家的女子,受过沙专弥十戒后,称为沙弥尼。比丘百尼度知是指受道过具足戒的女性僧侣。比丘尼【读音】:bǐ qiū ní【释义】:比丘尼是指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僧侣。【记载】:关于比丘尼的戒律,在佛

沙弥尼如何理解

《摩诃僧祇律》及《四分律行事钞》以年龄区别沙弥尼为三种:(一) 驱乌沙弥尼:年龄在七至十三岁之间,尚无法担负其它任务,但已具有守护谷麦,驱走晒谷场上乌鸟的能力。(二) 应法沙弥尼:年龄在十四至十九岁之

沙弥尼指的是什么

龟兹语为 Samanen,未满二十岁出家的女子,受过沙弥十戒后,称为沙弥尼。出家男子称“沙弥”。初出家而仅受持十戒之年少女子。五众之一。七众之一。音译室利摩拏理迦、室罗摩拏理迦等;意译勤策女。与沙弥、

沙弥十戒

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戒、离歌舞等戒、不蓄金银财宝戒、离非时食戒。比丘及比丘尼应守的具足戒,在诸律中数目颇有出入,有比丘戒二二七条,二五○条;比丘尼戒三一一条

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是什么意思

比丘意思是乞士,称呼年满20岁的正式出家的男性佛教信徒。比丘要受“具足戒”,即对正式出家的佛教徒规定的较完整的戒律。是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三义,即:一、乞士

坚勇菩萨--学佛应具备的三点

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修行佛法了,可是有的人在修行佛法的时候会觉得很困难,然后慢慢地就自己将信心消磨掉了。这样是不对的,坚勇菩萨告诉过我们,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应该坚定自己的内心,我们要勇敢的去面对

出家沙弥净人须知

这个时代大家能发大心出家,说明具有多生多劫的佛缘和善根。出家跟俗世有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沙弥、净人阶段要完成由世俗人向出家修道人全方位的转变,不仅外在形态上剃除须发,穿上僧服,而且观念上

福寿绵长需要德行,享受福报懂得积德

如果以佛法讲的苦来衡量,他全部具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统统具足,他怎么不苦?苦苦、坏苦、行苦具足。何况目前享受这一点福报,是过去生所修,有福没有德,那个福报很快就消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