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并明
2024-10-22 12:45
◎ 圣 辉
《四十二章经》第四章--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第四章说的是善恶无性。你做善、做恶,就像反掌这么容易,随你自己去做。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有十种是众生可以做的善事。亦以十事为恶:虽然十事可以为善事,如果做得不对,就变成恶事。
你做得对了,就是善事;做得不对,就是恶事。
第一:身有三种恶业,即杀生、偷盗、邪淫。杀生便没有仁爱,偷盗便不够义气;邪淫便不合礼仪。没有仁爱、没有义气、没有礼仪,所以成了恶业。
第二:口有四种恶业,即是妄言、绮语、两舌、恶口、 妄言,是虚妄而不诚实的骗话。有些人专说假话,欺诳他人。说些巧言令色的漂亮话,或无益无义的污秽话,和现在一些人所讲的段子一样的话。为了讨好他人,以遂己利,不惜污蔑自己的灵魂,出卖自己的人格。两舌即是两边嘴,俗语叫两头蛇。同是一个人,而能说出两种不同的话,好像有两条舌头一样。如对张三说李四不好,对李四又说张三不好,意在离间他们的感情,弄到他们结冤成仇,不能相和。这种人最要不得,在广大的人群中是害群之马;他搬弄是非,颠倒黑白,往往使得朋友不和,家庭不睦,乃至社会国家的不和。恶口就是破口骂人,以恶意咒骂他人,他心里才安乐。佛告诉弟子们,这四种话都不是学佛的人所应该讲的,要是讲了,便犯了口业的过失。佛再三再四地劝人谨慎地戒绝,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佛注意到这-点,所以能苦口婆心,诲人不倦。
第三:意有三种恶业,即是心里于外境起贪,起嗔,起痴,看见人家的好东西,动了觊觎的念头,想占有,贪;如果贪求不得,大动肝火,妒恨他人,这叫做嗔。愚痴瞋怒,造诸恶业。
身、口、意三种恶业,最可怕的是意业。内心意欲的思想不正,形成外在的口业与身业,也成犯罪的行为。
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像前边这些不尊圣道去做,这叫十种恶业。
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这十种恶行停止了,就是十善行。
End
问:菩萨救人,不一定要称名而后往救,亦有虽未称名,菩萨亦必往救之,惟视其人善恶业力何如耳。且获救时环境,有须预先为之布置者,预先布置之时间,有在数日之前,或数年之前者,甚或远在数十年之前者,此是学者平
念即助对方往生。助念者对往生之道理与方法,必须清楚,对方才能得到利益。人临终时,各人神识不一。平日所为,此刻影子会一一现行,带著本性往外走。此时完全是业力在作主,力量大者,在前头。恶业多,则恶种子力量
念佛是正因,作善是助缘,这好比鸟有两翅,才能高飞。但是善恶的界线,普通人还弄不清楚,往往善事不知是善,分明恶事不知是恶。现在根据十善业道经,举出一个标准来。能戒住不犯就是善,若是犯了就是恶。请看下表:
善恶皆在一念间◎ 彭忠富唐朝元和年间,东都留守吕元应酷爱下棋,养有一批下棋的门客。吕留守规定, 谁如果赢了他一盘,出入可配备车马;如果赢两盘,可携儿带女来门下投宿就食。众门客欢呼雀跃,成日里研究棋谱
◎ 圣 辉《四十二章经》第四章--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
性 具 善 恶 辩◎ 谛 闲 读《大云报》第九期,程居士辨心性之管见,诚管见也,无可讳言。居士所辨之心,乃指《起信论》生灭门中第八识心之心,非出真如生灭二门之心,是谓迷真逐妄,弃本附末之见,是一大错也
◎ 广 钦只看到别人的过失,不审察自己的过失,是我们最大的无明习气。别人的是非善恶是别人的事,与你又何干?只要审察自己有无过失,不要去看别人的过失。别人的行为好,我们心里不起欢喜贪著心,行为不好,也不
印光念佛所见之境,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欢喜,但摄心正念,必有所得。谓业消智朗,然有浅有深,不可即生满足想。摄心正念,善境或愈显,或即泯,切勿以为念。但使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即已。
佛教的慈善事业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佛教都有兴办义学、修桥补路等多种领域的慈善事业。而藏传佛教将慈悲作为佛道之根本,也提倡无私利他、奉献众生的善行。佛教的慈善事业的形成与佛教的因果论、慈
此意生身与《华严经》提及佛十大身中之意生身大不相同。佛陀证得清净法身,故其意生身乃随愿所生,随其清净之愿力(至十方世界度众)而生。众生之意生身乃意识所成之身,形成元素为业力。彼已摆脱色身束缚,远较生前
天台宗心性论的最大特色在于以性具善恶理论来论说理体与心体的关系。台家也屡屡以之自炫。性具善,他宗亦多言之,唯性具恶乃天台宗之独创。一、一心与一念无明法性心作为天台宗心性论核心范畴的一念心,其全称为一念
论华严宗的染净善恶观与妄尽还源的修行路径编辑:杨维中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以性起说为根基的华严宗,便于解释净法的生起而拙于说明染法的存在。为弥补此拙,华严诸师以三性同异和染净缘起结合而构成了一个相当
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试着不为明天而烦恼,不为昨天而叹息,只为今天更美好。无论多么犀利深刻的话,都不会让你立刻清醒,只有你自己亲身走一遭,刻骨铭心地经历一次,才会在某个瞬间顿悟。有人在奔跑,有人在睡觉,
鸠摩罗多尊者生于大月氐国一个婆罗门家庭。修得佛法以后,他推行教化来到中天竺国。当地有个名士叫阇夜多,向尊者问道:“我家一向信奉佛法僧,但却经常疾病缠身;我的邻居一向恶人做恶事,但却身体安康强健。为什么
问:第八识之种子业习气,经谓因有善恶,果则无记。是否以法性宗约相因凡夫位而言,即无明薰染真如,亦即非无,故曰因有善恶,约体果圣地而言,熏习无自性,亦即非有。然非待成圣方称无记,即在凡夫位已是无记,惟不
问:第八识是无覆无记,第七识是有覆无记,则第八识中之种子因有善恶果则无记之无记,及三性中之无记,抑是有覆或无覆,抑何者为有覆何者为无覆,何以皆不标示明白。遍行既通一切识一切性,是否当以其通第八识者曰无
问:谛师谓意识若与发业无明相应,能造善恶引业,若与润生无明相应,能造善恶满业。请言发业与润生之差别,及其能造引业满业之理由。范古农答:发业无明,即痴烦恼。由痴而妄造,故曰发业。润生无明,即贪嗔等烦恼。
问:祖宗善恶,子孙得受其祸福否。若曰得受,则祖宗不受自果报,而因果之理不通三世矣。或曰祖宗仍受果报,则一因何有二果。倘子孙不受则何以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说。范古农答:佛说三世因
咒愿不能扭转善恶趣张慈田有一日,耆那教的聪慧弟子刀师氏村长来到那烂陀拜访佛陀。刀师氏恭敬问讯佛陀后,问说:「大德!西部地方的婆罗门拿着水瓶,佩带着百合花环,以水净身,以火祭祀,他们宣称做这样的宗教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