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法真的是难信之法,净宗是难信当中的难信。佛在经上说得好,我们要记住,我们要相信。对净宗能够相信的人,都是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如果没有这个善根,他不会接受的。无论是什么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只要他相信,我们就知道过去生中他的善根深厚。
深厚里面也有差别,为什么?有人全信了,一丝毫怀疑都没有,有人半信半疑,有人是相信了,还要去求证,这就是各人根性不一样。所以,我们决定不能够轻慢那些老阿公阿婆,他们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跟他讲他就完全相信,一丝毫怀疑都没有,那些人一般菩萨比不上,声闻缘觉更不必说。这是什么?无量劫的诸佛如来加持他,真的是善根深厚。
这样的人念阿弥陀佛,什么都不知道,问他什么都不懂,念个二、三年他往生了。说往生他是什么品位?善导大师说得好,「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品位高下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如果遇到的缘殊胜,他可以生到实报土上上品,真不可思议。

我们学佛的心态就知道了,真正学佛的人心态是一切恭敬,对一切众生没有不恭敬的,平等的恭敬,真诚的恭敬。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我们用现在科学家的名词说,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那是什么?那是一切诸佛。
以上就是对善根深厚的人有什么表现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在生活中人们都是希望和善良的在一起交流,因为这样是对我们有好处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个善良的人。
就凭真诚恭敬他就证得究竟圆满,所以《华严经》上说,「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我们这才明白了,普贤菩萨真正承认、肯定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他的诚敬从这里生起来的,一体!果无不穷,证到这样圆满的佛果,他怎么样?不舍因门。因是什么?认真学习《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沙弥律仪》,这是因门。
他不舍,他还是做得很认真,在那里表演,非常逼真。这是什么?这是帮助别人,他在这儿演戏,演得非常踏实,让众生看到、听到、接触到了受到感动,向他学习,接引众生。不肯认真的干,他没有证得真实。

证得真实的人一定非常认真干,为什么?那是他的义务,是他的本怀,是他的本愿,他非干不可。所以,我们在旁边冷静去观察,这个人学佛是不是真的老实、听话、真干,就知道他有多少善根福德因缘。
End
启七几日了,因病没能进堂,今日勉强供养数语而无气力,恐不能入众位之耳,希望讲经法师再为重说,使之达到目的。讲什么呢?在没启七前,梦中劝人尊重善根,恭敬善根,不轻慢善根,醒后想想以往讲善根时也有,但没
北宋名臣范仲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其高尚的道德和伟大的人格光耀千古,永为后世敬仰。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浩然正气,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和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念即助对方往生。助念者对往生之道理与方法,必须清楚,对方才能得到利益。人临终时,各人神识不一。平日所为,此刻影子会一一现行,带著本性往外走。此时完全是业力在作主,力量大者,在前头。恶业多,则恶种子力量
净慧法师学佛就是向佛学习,学习佛是如何觉悟的。佛就是觉,《六祖坛经》上讲,迷即众生,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一念觉即佛。生佛之间,只是一字之差。看似简单,可是真要觉,却不是那么容易,这中间要克服种种困难
◎ 龙树菩萨 造颂 达真 译讲颂词 数两盐转少水味 非能改变恒河水 如是当知微小罪 无法摧毁大善根 释义刚才讲了对境、意乐、时间和对治法。如前所述,把德田、恩田、悲田作为对境而做善法、功德,力量非常强
◎ 广 行善根指的是破恶、生善的根本。你可以把善根理解成好的根机、好的基础,善根主要是针对身口意三业的善法而言的,因为身口意三业的善坚固,所以称为根,根还有生长的意义,就像树根扎入土壤中,可以使树木长
【经典原文】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阿弥陀经》【经文解释】舍利弗,你知道吗?我就在这五浊恶世中来说阿弥陀经是太难太难了,行此难
我们说善根有几种,一个是退分善根,第二个是上进分善根,再来就是殊胜善根,最后就是无上善根这几种。退分善根就是《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的,在信位的菩萨因为信根不具,所以他经常会退离,退出于他在长养信根时所
要想生个福德智慧的孩子,首先要培养福德,德行厚重了,自然感召圣人来投胎。像虚云长老,弘一法师,他们的父母在当地,都被称为善人。善人的善报,不仅报在自己,也报在子孙。那如果行恶呢?就会感召到不孝的子孙
生而为人,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如己意或被他人损害,于是自然会生气。这心头火就是佛教讲的嗔心。这种愤怒、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会使人们身心产生热恼、不安,也是人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起被称
这是一个佛学术语。说的是,行为、语言、思想(即身、口、意)的三种善行(即三善业),坚固不拔,犹如大树之根,故称“善根”。又,三业清净能生妙果,生余善,犹树之根能生花果,故称“善根”。维摩经菩萨行品曰:
文:生西法师佛菩萨调化众生的时候,没有善根的众生让他种下善根,有善根的众生让他善根成熟,善根成熟的众生让他解脱,就是这样的过程。有一部分人以前没有善根,现在通过上师的加持开始种善根;还有一部分人以前有
我们可能常听到类似的话,“某某善根深厚,与我佛有缘啊……”那么如何评价一个人学佛的善根深浅呢?严格说来,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为妄想、分别、执着的遮蔽,不能显发。所以善根深浅主要是看被遮蔽的少
《大品般若经》中说:又作善本、德本。即产生诸善法的根本。比丘知善、知善根,是谓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于正法中。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不善根则为贪、嗔、痴等,即称三不善
善根,即善法的根,产生诸善法的根本。善根就是埋藏在每个人内心的慈悲与智慧的种子,它具备增长广大的潜力,就好比植物的根一样。人的内心有善法的根,就能慢慢积累起种种功德。反过来讲,恶法也有根,如果一个人常
佛法真的是难信之法,净宗是难信当中的难信。佛在经上说得好,我们要记住,我们要相信。对净宗能够相信的人,都是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如果没有这个善根,他不会接受的。无论是什么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
文:达真堪布我们的寿命就像一桶水,有些人桶里的水是满的,有些人只剩半桶水,有些人桶里只剩下一点点水——因为桶是漏的,里面的水一直不停地向外流——我们的寿命也是这样,每时每刻都在减少。死魔随时都在你的身
文/道伟法师通常,佛门里经常会赞扬一个人有善根。佛法中讲的善根,是建立在自他增长的菩提心的基础上而言的,不仅是诸恶莫作,更应是众善奉行。诸恶莫作的意思就是自律,众善奉行就是利他。或者说,用世间人比较熟
怎么样叫种善根呢?种善根,就是要在叁宝面前来种善根。供养叁宝,这是种善根。你恭敬叁宝,这是种善根。你信仰叁宝,这是种善根。这个善根,就是和这个恶根是两样。你不供养叁宝就增长你的恶根;你不信仰叁宝也增长
四善根张慈田在《阿含经》中没有说到证入初果前的阶位问题,在后来的论书中就提出四善根(或顺决择分),便修习解脱道的证入次第更加明确化,可以参考。四善根就是暖、顶、忍、世第一,它们都是持续修习四念处,并在
也就是说,人有纯粹的善良的习惯,长长久久保持不变,这就叫善根。就像树有根了,它能够吸收营养,维持生命,健康成长,开花结果。一个人内心培养成善意的习惯,不管遭遇如何,不会改变。当前我们学佛的朋友,生活中
信愿持名,是多善根,多福德,决生净土。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持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
一句弥陀,是多福德,非少善根。彻悟禅师在《念佛伽陀教义百偈》中,有一偈云:“一句弥陀,开往生门,是多福德,非少善根。”此偈的教义依据,出于《佛说阿弥陀经》经文云:“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