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上求下化皆不离的妙法
2024-10-23 12:21

大安法师

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这样的一个高度,进一步地就推断出九法界众生离开净土一法,上不能圆成佛道,这个是说得非常的究竟。一切修行人都不是想要圆满成就佛果吗?那这一点,印祖告诉一切修行人,离开净土一法,是不能圆成佛道的。

《华严经》最后一卷,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参一个善知识提升一个证位的阶位,已经参到了弥勒菩萨。最后又由文殊菩萨指点,让他最后参普贤菩萨。这个时候善财童子的证位已经是等觉菩萨了,按他自力修行,他也能够成佛。但是,普贤菩萨却以十大愿王令善财童子以及华藏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导归极乐世界。那这么一个举动就告诉一切菩萨们:圆成佛道的最好的归宿,就是到极乐世界去,能够快速地成佛,能够圆成大乘的佛果,能够作为法王的法王子。

《无量寿经》也告诉我们,有些菩萨想听闻净土法门,不可得,于是就有一亿数量的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因为菩萨在修菩萨道的过程当中,他容易退转。自身的烦恼重,然后他想去度化众生,众生又刚强难化,面对刚强难化的众生,他有时候也会生退转之心。于是自利利他都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就容易退失菩提心。那菩提心的退失,他就永远没有成佛的希望。

甚至到了三贤位的菩萨乃至十地菩萨,如果离开了往生净土一法,离开佛的加持,都有种种的陷阱。大家看《华严经》,七地菩萨,他这时候已经证入到上无佛道可求,下无众生可度的空性,他就想取证。这一取证,那他就不会再往前走了,还离成佛有很大的距离了。这时候十方诸佛都会伸出手臂来摩顶加持,提醒他不要忘记他因地的菩萨大愿,还要进一步地,虽知上无诸佛可求,下无众生可度,还要炽然地去上求下化。这样才能够通过实现他的度众生的愿力,到达八地菩萨的位次。所以,修行的陷阱很多。

如果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一去就是阿鞞跋致,就永远没有退转的风险。所以,从种种的迹象来看,九法界众生离开净土往生一法,上不能圆成佛道,这句话是真实不虚的。

《法华经》与会的这些声闻弟子,可是在尘点劫又尘点劫以前,在大通智胜如来座下已经发了菩提心的这些人,然而这么长的时间,就退转了,退转到声闻位。在声闻位,他能够圆成佛道吗?那遥遥无期。那是三百由旬的化城,还有五百由旬的宝所。他在化城里面可能就不想出来了,这叫得少为足,以为到家了,增上慢。所以圆成佛道很不容易,一定要得诸佛的加持。那诸佛对这些菩萨的加持,就是透过净土往生一法,体现这种加持力。所以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

下面一句,十方诸佛他要教化众生,度脱众生,如果舍去了这个法,对下面的众生来说,不能实现平等普度。这句话也是非常精要的。十方诸佛出世的本怀就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换句话说就是欲令众生了生脱死、圆成佛道。那要完成这桩大事因缘,就得要靠净土一法去体现。

那我们进一步思惟,十方诸佛如果不让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让他在这个世间生生世世地修道,生生世世地行菩萨道,能够实现普度吗?龙树菩萨谈的:没有证得无生法忍,想在这个世间度众生,无有是处。所以十方诸佛为了使所有的众生度脱两种生死之海,就得要特别指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法。不要在这个轮转的、生灭的六道,进进退退,进一退九,那是无量劫不得出头!

所以十方诸佛为什么要伸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不仅是赞叹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的两种稀有难得的事情,乃是同时在自己的刹土宣说净土一法,劝勉自己座下的声闻、菩萨弟子们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无量寿经》的下卷展开的极乐世界是整个法界的首都,他方世界无量的菩萨前来供养、赞叹、听法、得授记。那真是百川、江河、湖泊、溪流同归大海,极乐世界就是整个法界的汇归之处。所以十方诸佛就用这个净土一法,来实现平等普度一切众生的本怀。

End

“成佛的”《妙法莲华经》

◎ 大 安《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余字。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ndari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为喻,比喻佛法之洁白、清净

十界圣凡不离现前一念

◎ 谛闲论佛法之渊源,总不外于现前一念之心。心也者,万法之总持,圣凡之枢纽也,收之不见毫尘,放之圆赅空有,三千性相,百界千如,皆念于一念之中,无法不在里许也。请试言之,现前一念之心,不起则已,起则于十

刘素云:五个一和两个不离

下面我想跟大家简单说说,我是怎么样一门精进,长时薰修的,简单概括一下,就是五个一和两个不离。这五个一是哪五个一?第一,一部经就是《无量寿经》;第二,一句佛号阿弥陀佛;第三,一个老师净空老法师,就是听一

李炳南:平时训练往生的两个妙法

问:平素按时念佛,并不间断,如果突然遇到灾难,例如被汽车撞死,不能念佛,能够往生吗?李炳南老居士:念佛到一定境界的人,不会出现这样的奇祸。为了防止万一,平素应当练习第一念先念佛。什么叫做第一念先念佛呢

《妙法莲华经》释题

《妙法莲华经》是全经总题,本经是后秦弘始三年,龟兹国的鸠摩罗什法师所译,共七卷二十八品,此普门品即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品依于经,故先列经题,此题依古德七种立题中,是法喻立题,妙法是法,莲华是喻,乃释

上求下化皆不离的妙法

大安法师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这样的一个高度,进一步地就推断出九法界众生离开净土一法,上不能圆成佛道,这个是说得非常的究竟。一切修行人都不是想要圆满成就佛果吗

衣食住不离道

◎ 虚 云世界上人由少至老,都离不了衣食住三个字,这三个字就把人忙死了。衣服遮身避寒暑,饮食少了就饥渴,若无房子住,风雨一来无处躲避,所以这三个字一样也少它不得。人道如此,其余五道亦是一样,飞禽走兽

元音老人:念佛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妙法

佛说,以黄叶止小儿啼,是法无定法,应病与药,所以对症的药都是良药,各种法门都是一律平等,无有高下。末法时期,众生根基比较陋劣,业障深重。所以修法还是以净土最为恰当,契理契机,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

我在虚云老和尚身边朝夕不离有近三年时间

我在虚云老和尚身边朝夕不离有近三年时间净慧长老有些真正的修行人,走路脚步很轻,说话声音很柔软、很低,与人交谈满脸笑容、满脸慈祥,和蔼可亲,一切言行举动都有禅者的风度,给人一种飘然若仙的感觉,那就是轻安

觉醒之路!学佛必然的学习之道 万法不离于心

编者按:佛法教典所说,凡讲行持,离不了信解行证四字。信什么呢?信如来妙法,一言半句都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言语,千真万确,不能改易。修行人但从心上用功,不向心外驰求,信自心是佛,信圣教语言,不妄改变。

林克智: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

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林克智对于临终时不能自主生西,经助念亦未见佛来迎者,可用逆抚念诵法,助其往生。其法为:以两手掌向其温处逆抚而上,至于顶门,掌离体约2公分,行者全神贯注于全掌,口中作如是言:南无阿弥陀

十地菩萨,地地不离念佛

「《华严经》明,十地菩萨,地地不离念佛」,这句经文要记住。你说这个念佛法门比不上其他法门,为什么十地菩萨,从初地到十地,他们在没有登地之前,所学的法门不一样,真是八万四千法门;登地之后,统统修一门,就

张秉全:《妙法莲华经》题解

《妙法莲华经》题解《妙法莲华经》者,是释尊所说一代时教中被称为纯圆独妙的大乘法宝,经中之王。历代受持、读诵之盛,于众多教典中,无过此经。读诵此经法会,各地经常举行,但读诵而通达其义者,并不多见。殆由近

禅宗思想: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居士问:您刚才说的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指什么说法。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才更好运用到工作生活中?明基大和尚:学佛呢,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后面有一个觉,在世间觉悟。师父提倡生活禅,在生活中修禅,禅就是

印光大师:念佛是在家学佛的第一妙法

念佛是在家学佛的第一妙法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

印光大师: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

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

净土经论: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首偈语的意思是说:众生的本性原来是清净的,是不生不灭的;人生本来就没有来去,没有生死;众生本具佛性,不假外求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方便品第二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方便品第二这时,世尊结束禅定,安详地告诉舍利弗说:诸佛的智慧深奥无比,难解难入,所有声闻、辟支佛二乘之人不得知晓。为什么呢?因为佛之所以能成为佛,关键在于他曾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譬喻品第三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譬喻品第三这时,舍利弗欢喜无比,心潮起伏,他立即站起身来,双手合十,两眼注视着释迦牟尼佛那副尊严的面孔,开口对佛说道:今天,我们有幸从世尊这里听到如此微妙的法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叙品第一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叙品第一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 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所以,他们已没有各种欲望和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化城喻品第七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化城喻品第七释迦牟尼佛告诉诸比丘说:在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注:表示时间的数量单位,意为无数)劫,有一位名叫大通智胜的如来,具足佛的十号之德,即:应供、正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信解品第四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信解品第四这时,在座的长老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等大弟子们从释迦牟尼佛这里听到如此亘古未有的妙法,并亲眼看见释迦牟尼佛为舍利弗尊者授无上佛智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药草喻品第五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药草喻品第五这时,世尊对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说:好!好!迦叶善于演说如来的真实功德。诚如迦叶所言,如来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你们即使于无量亿劫之中不停地敍说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法师品第十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法师品第十这时,释迦牟尼佛借对药王菩萨说法之机,告诉法会中的八万大士说:药王,你看见了吗?参加这次法会的大众中有无量无数的天众、龙王、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授记品第六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授记品第六世尊说完如上偈语后,对参加法会的所有大众宣告说:我的这位弟子摩诃迦叶将来在未来世朝见三百万亿个佛,个个都悉心供养、恭敬、尊重、赞颂,并广泛宣传这些佛

净土因果:放生问答:妙法老和尚开示放生问答

引言:妙法老和尚的慈悲开示往往如醍醐灌顶,闻者无不茅塞顿开、法喜充满,现将部份妙语整理如下:问:有位居士想将来为建设道场多做些布施,请教您:怎样才能多聚钱财?答:财即是柴,多聚无益,常付之一炬,并容易

证严法师:时时刻刻不离静思

时时刻刻不离静思证严上人我们要天天感恩,时时静思。有了静思,才不会乱了心;有了静思,身口意三业才能很正确。每次看到老师们整齐的队伍,进出很有礼仪,心里就很赞叹!教学生就是要像这样。我一直对人心的净化很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禄三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释会异中二先问起。七会异者问佛有所说依四悉檀今解五义与彼会不。○次答出答中自分二前对五章次解四悉初文又二先对五章。答此义今当说先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七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七禄七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三不思议生灭中五亦先立意次为利下通立两根三正释四诸论下行相五结名。三不思议生灭因缘者破小明大。(△次通立两根)。为利钝两缘说界外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七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七侈七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次明最实位即一地所生之次位也故前立三教及以人天今唯在圆若不至法华开显安知一地所生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此之谓也故知三草二木各谓自立蒙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禄二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云何分别如日初出前照高山厚殖善根感斯顿说顿说本不为小小虽在座如聋如哑良由小不堪大亦是大隔于小此如华严约法被缘缘得大益名顿教相约说次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一 - 乾隆大藏经

释签缘起序禄一君山除馑男普门子属辞四教成列开合之旨蕴乎其中十子既往幽赞之功在人方绝惟三转遂周一乘载导经文显而约玄记博而深后进难窥蒙求尚壅不远而复存乎其时我哲匠湛然公当之矣公孩提秀发志学名成渊解得于自心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四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四禄四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七得用不得用者得谓自证用利他也于中为二先标。七明得用不得用者。○次释释中又二初举极果。夫四悉檀独有如来究竟具得微妙能用。○次举因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六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六禄六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三以偈结中二先明结意。复次百界千法纵横甚多以经论偈结之令其易解。云纵横甚多者于一一界各具十法故名为横按次第起名之为纵虽若纵若横无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八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八禄八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次释随智置于世人心所见者独明圣人所见二谛自为一番于中为五初立相次如眼下举譬三又如下引事四毗昙下重以譬显二谛深胜五故经下引教结名佛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五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五禄五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四正论今意又二先借光宅义以显今妙次正释初文为三先标次释三结。四正论今意为二先略用彼名显于妙义。○释中二先释次初约下判初文自四初约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三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三侈三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次明定圣行中三标列释。定圣行者略为三一世间禅二出世禅三上上禅。○释中三释判开释中自三初释世禅又自为二初列。世禅复二一根本味禅隐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九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九禄九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二论诸境同异)。○次诸境开合者文中二初明来意次正明开合六境依文次第以后后境尽向上合十如居初是故先以因缘合如四谛第三是故次以四谛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二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二富二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次明神通中标列释。第七明神通妙者。此为四意一明次第二名数三同异四粗妙。○前诸文中并立来意一门但寄在文前明之今则别列言次第者次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一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一侈一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次对七二谛明智者为二先例境略列次正释初文又三初总标意。三对二谛境明智者权实二智也。○次上真俗下例上开为七。上真俗二谛既开七种今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禄十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三问下料简先问。问世第一法有三品不。○次答。答一人无多人有身子上目连中余皆下就佛支佛声闻为三品。○次世第一法者下叹第一义先立全胜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四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四侈四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次明愿行观成具法中三先略引次引地持等广释离五怖畏等三约大经广明二十五三昧初文又七初明得无缘慈悲次修色下明具道品三遍舍下明具诸波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五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五侈五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次明圆五行中二初约教次观心初文又四初引经立行次此大下判因果三举此斥偏四若圆行下正明圆行。圆五行者大经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