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 安《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余字。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ndari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为喻,比喻佛法之洁白、清净
◎ 谛闲论佛法之渊源,总不外于现前一念之心。心也者,万法之总持,圣凡之枢纽也,收之不见毫尘,放之圆赅空有,三千性相,百界千如,皆念于一念之中,无法不在里许也。请试言之,现前一念之心,不起则已,起则于十
下面我想跟大家简单说说,我是怎么样一门精进,长时薰修的,简单概括一下,就是五个一和两个不离。这五个一是哪五个一?第一,一部经就是《无量寿经》;第二,一句佛号阿弥陀佛;第三,一个老师净空老法师,就是听一
问:平素按时念佛,并不间断,如果突然遇到灾难,例如被汽车撞死,不能念佛,能够往生吗?李炳南老居士:念佛到一定境界的人,不会出现这样的奇祸。为了防止万一,平素应当练习第一念先念佛。什么叫做第一念先念佛呢
《妙法莲华经》是全经总题,本经是后秦弘始三年,龟兹国的鸠摩罗什法师所译,共七卷二十八品,此普门品即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品依于经,故先列经题,此题依古德七种立题中,是法喻立题,妙法是法,莲华是喻,乃释
大安法师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这样的一个高度,进一步地就推断出九法界众生离开净土一法,上不能圆成佛道,这个是说得非常的究竟。一切修行人都不是想要圆满成就佛果吗
◎ 虚 云世界上人由少至老,都离不了衣食住三个字,这三个字就把人忙死了。衣服遮身避寒暑,饮食少了就饥渴,若无房子住,风雨一来无处躲避,所以这三个字一样也少它不得。人道如此,其余五道亦是一样,飞禽走兽
佛说,以黄叶止小儿啼,是法无定法,应病与药,所以对症的药都是良药,各种法门都是一律平等,无有高下。末法时期,众生根基比较陋劣,业障深重。所以修法还是以净土最为恰当,契理契机,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
我在虚云老和尚身边朝夕不离有近三年时间净慧长老有些真正的修行人,走路脚步很轻,说话声音很柔软、很低,与人交谈满脸笑容、满脸慈祥,和蔼可亲,一切言行举动都有禅者的风度,给人一种飘然若仙的感觉,那就是轻安
编者按:佛法教典所说,凡讲行持,离不了信解行证四字。信什么呢?信如来妙法,一言半句都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言语,千真万确,不能改易。修行人但从心上用功,不向心外驰求,信自心是佛,信圣教语言,不妄改变。
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林克智对于临终时不能自主生西,经助念亦未见佛来迎者,可用逆抚念诵法,助其往生。其法为:以两手掌向其温处逆抚而上,至于顶门,掌离体约2公分,行者全神贯注于全掌,口中作如是言:南无阿弥陀
「《华严经》明,十地菩萨,地地不离念佛」,这句经文要记住。你说这个念佛法门比不上其他法门,为什么十地菩萨,从初地到十地,他们在没有登地之前,所学的法门不一样,真是八万四千法门;登地之后,统统修一门,就
【论文】四?三一又契经说:住灭定者,身、语、心行无不皆灭,而寿不灭,亦不离暖,根无变坏,识不离身。【疏翼】第二引经申其理证或依经附理十证中,第九灭定识证。于中有三︰一、引经,二、遮余非,三、归本识,四
聆听妙法者只有少数人证得涅槃6~10在众人群中达波岸者少大多数的人在此岸徘徊6~11任何人能明晰根据教义过活这些人可超越难超越的死界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一群住在舍卫国的人。有一天,这群
摩诃劫宾那尊者智者乐妙法6~4喜闻妙法者心清净安乐智者常喜悦圣者所说法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估估塔瓦提国的国王摩诃劫宾那。有一天,摩诃劫宾那听到有些人转述佛法僧三宝后,就带领一些大臣前往
《妙法莲华经》题解《妙法莲华经》者,是释尊所说一代时教中被称为纯圆独妙的大乘法宝,经中之王。历代受持、读诵之盛,于众多教典中,无过此经。读诵此经法会,各地经常举行,但读诵而通达其义者,并不多见。殆由近
任何地方都有规矩,不管是禅堂、家庭、学校乃至社会,无规矩皆不成方圆。在佛门里,更是处处都离不开规矩。规矩的目的是约束我们的心性,让我们的心性保持清净,而不至于慌乱。故修行人须知,入了道场,便要守规,离
居士问:您刚才说的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指什么说法。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才更好运用到工作生活中?明基大和尚:学佛呢,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后面有一个觉,在世间觉悟。师父提倡生活禅,在生活中修禅,禅就是
念佛是在家学佛的第一妙法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
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首偈语的意思是说:众生的本性原来是清净的,是不生不灭的;人生本来就没有来去,没有生死;众生本具佛性,不假外求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方便品第二这时,世尊结束禅定,安详地告诉舍利弗说:诸佛的智慧深奥无比,难解难入,所有声闻、辟支佛二乘之人不得知晓。为什么呢?因为佛之所以能成为佛,关键在于他曾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譬喻品第三这时,舍利弗欢喜无比,心潮起伏,他立即站起身来,双手合十,两眼注视着释迦牟尼佛那副尊严的面孔,开口对佛说道:今天,我们有幸从世尊这里听到如此微妙的法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叙品第一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 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所以,他们已没有各种欲望和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化城喻品第七释迦牟尼佛告诉诸比丘说:在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注:表示时间的数量单位,意为无数)劫,有一位名叫大通智胜的如来,具足佛的十号之德,即:应供、正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信解品第四这时,在座的长老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等大弟子们从释迦牟尼佛这里听到如此亘古未有的妙法,并亲眼看见释迦牟尼佛为舍利弗尊者授无上佛智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这时,阿难、罗睺罗心中也想:我们常常私下暗想,假如能得到释迦牟尼佛的授记,那不是也非常快乐吗?想到这儿,二位尊者便从座位上站立起来,走到佛的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药草喻品第五这时,世尊对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说:好!好!迦叶善于演说如来的真实功德。诚如迦叶所言,如来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你们即使于无量亿劫之中不停地敍说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这时,法会中有一位名叫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的大弟子,从释迦牟尼佛这里听到关于佛以其智慧之力,广施方便,随宜说法的情况,又听释迦牟尼佛为诸大弟子授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法师品第十这时,释迦牟尼佛借对药王菩萨说法之机,告诉法会中的八万大士说:药王,你看见了吗?参加这次法会的大众中有无量无数的天众、龙王、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授记品第六世尊说完如上偈语后,对参加法会的所有大众宣告说:我的这位弟子摩诃迦叶将来在未来世朝见三百万亿个佛,个个都悉心供养、恭敬、尊重、赞颂,并广泛宣传这些佛
引言:妙法老和尚的慈悲开示往往如醍醐灌顶,闻者无不茅塞顿开、法喜充满,现将部份妙语整理如下:问:有位居士想将来为建设道场多做些布施,请教您:怎样才能多聚钱财?答:财即是柴,多聚无益,常付之一炬,并容易
时时刻刻不离静思证严上人我们要天天感恩,时时静思。有了静思,才不会乱了心;有了静思,身口意三业才能很正确。每次看到老师们整齐的队伍,进出很有礼仪,心里就很赞叹!教学生就是要像这样。我一直对人心的净化很
净慧法师:我在定中观察,千万人往地府去,可是读了此经的人有业报也往天上走过去佛入涅槃说《妙法莲华经》,开权显实,告诉化身佛这一生要教菩萨乘,哪尊佛都要说《妙法莲华经》,法华会必须开、龙华会必须开,这是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禄三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释会异中二先问起。七会异者问佛有所说依四悉檀今解五义与彼会不。○次答出答中自分二前对五章次解四悉初文又二先对五章。答此义今当说先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七禄七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三不思议生灭中五亦先立意次为利下通立两根三正释四诸论下行相五结名。三不思议生灭因缘者破小明大。(△次通立两根)。为利钝两缘说界外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七侈七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次明最实位即一地所生之次位也故前立三教及以人天今唯在圆若不至法华开显安知一地所生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此之谓也故知三草二木各谓自立蒙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禄二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云何分别如日初出前照高山厚殖善根感斯顿说顿说本不为小小虽在座如聋如哑良由小不堪大亦是大隔于小此如华严约法被缘缘得大益名顿教相约说次
释签缘起序禄一君山除馑男普门子属辞四教成列开合之旨蕴乎其中十子既往幽赞之功在人方绝惟三转遂周一乘载导经文显而约玄记博而深后进难窥蒙求尚壅不远而复存乎其时我哲匠湛然公当之矣公孩提秀发志学名成渊解得于自心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四禄四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七得用不得用者得谓自证用利他也于中为二先标。七明得用不得用者。○次释释中又二初举极果。夫四悉檀独有如来究竟具得微妙能用。○次举因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六禄六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三以偈结中二先明结意。复次百界千法纵横甚多以经论偈结之令其易解。云纵横甚多者于一一界各具十法故名为横按次第起名之为纵虽若纵若横无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八禄八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次释随智置于世人心所见者独明圣人所见二谛自为一番于中为五初立相次如眼下举譬三又如下引事四毗昙下重以譬显二谛深胜五故经下引教结名佛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五禄五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四正论今意又二先借光宅义以显今妙次正释初文为三先标次释三结。四正论今意为二先略用彼名显于妙义。○释中二先释次初约下判初文自四初约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三侈三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次明定圣行中三标列释。定圣行者略为三一世间禅二出世禅三上上禅。○释中三释判开释中自三初释世禅又自为二初列。世禅复二一根本味禅隐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九禄九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二论诸境同异)。○次诸境开合者文中二初明来意次正明开合六境依文次第以后后境尽向上合十如居初是故先以因缘合如四谛第三是故次以四谛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二富二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次明神通中标列释。第七明神通妙者。此为四意一明次第二名数三同异四粗妙。○前诸文中并立来意一门但寄在文前明之今则别列言次第者次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一侈一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次对七二谛明智者为二先例境略列次正释初文又三初总标意。三对二谛境明智者权实二智也。○次上真俗下例上开为七。上真俗二谛既开七种今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禄十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三问下料简先问。问世第一法有三品不。○次答。答一人无多人有身子上目连中余皆下就佛支佛声闻为三品。○次世第一法者下叹第一义先立全胜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四侈四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次明愿行观成具法中三先略引次引地持等广释离五怖畏等三约大经广明二十五三昧初文又七初明得无缘慈悲次修色下明具道品三遍舍下明具诸波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五侈五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次明圆五行中二初约教次观心初文又四初引经立行次此大下判因果三举此斥偏四若圆行下正明圆行。圆五行者大经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