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上师是你在镜子前映出的那张脸
2024-10-03 13:18

对于任何想走灵性道路的人来说,上师或者老师是非常关键的。

这种讲法就算在世俗的生活也是这样,譬如你想学骑自行车、学游泳,如果有老师教,你会学得比较快。当然,你也可以通过读书,或看视频来学,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强项,同时作为现代人通常我们也没有多少耐心,时间也很少,如果你有好的教练作为指引、作为向导的话,一定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里我必须很清楚地提醒大家:像前面说的,一个人就算是学骑自行车、学游泳,有老师指导是很重要,更别谈是学佛法了。但是在密续里面,指导学生是老师功用最少的一面。

实际上按密续来说,老师的重要性在其他方面。如果你要修持密续,那你一定得把上师的作用、上师功用搞清楚,因为你搞清楚这个,你就能避免像他一样,学了五十年密续,后来才觉得后悔。

一般来说我们学密,都需要有一位上师来教导,可是什么是教导?实际上教导的含义非常广阔。但现在我们认为的教导是指:有一个人跟你解释一些什么东西,或念一些什么东西给你听;这所谓的教导其实是幼儿园式的教导。在这方面,就算我自己,也是在学习很多很多年以后才把这个搞清楚。这也证明一个人的无知是可以多么固执。我跟过很多大堪布,受过很多教法,这些堪布真的很慈悲,也很博学,很多经论几乎都是滚瓜烂熟,可以倒背如流的程度,但这是老师一般的功用--教导的功用。

我其实是一个非常挑剔的人,根本不相信很多的喇嘛,到现在还是。所以我的根本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圆寂后,虽然我还是有很多问题,比如修持上的等等问题需要问一个人,可是等了很久之后,才去祖古邬金仁波切那里问一些问题,后来,我实在很后悔,说真不应该等那么久。

提起这个故事,我觉得很不好意思--在出发之前,我准备了很多要问的问题,比如某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个喇嘛这样讲,而那个喇嘛又那样讲,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讲,这些问题足足写下两页纸长。每一次我去拜访祖古邬金仁波切时,他都欢迎隆重,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祖古邬金仁波切对上一世宗萨钦哲确吉罗卓仁波切有着无以言说的尊重,还对敦珠仁波切的家族非常非常的尊崇,所以当我一去,祖古邬金仁波切变得非常非常挑剔:他的侍者是尼师,当这些尼师端来任何东西,哪怕是一点点小细节都非常严格,比如端茶的时间慢了、糖是不是放太多了、奶油是不是放少了,等等等等,花差不多一个钟头来挑剔侍者这个做不对,那个做不好。到后来我要走了,祖古邬金仁波切只说了一句:噢,不要担心。但是,就是这样的一句话,能足足让我大半年都感觉很舒坦,所以我才体会到:去之前写的那么多问题真的一点用也没有。

说到这些,主要是想提醒你,老师,尤其是一个密续、金刚乘的老师,基本上是你自己在镜子前反映的那张脸。虽然我们一再一再地被告知你的心就是佛,但对我们来说,这句话一点帮助也没有,所以你需要的是真正地去证悟到这一点。

举例来说:佛经、佛教论点说我们都有佛性,我们也能在某个程度上知道每个人都是有佛性的,就好像这几天我的侍者、保镖戴瓦,他当然是我自己的投射,但基于我的功德,只能投射出:戴瓦好像永远都是生活在云端的那种人。我只能看到、体会到这一种投射。

如果站在投射的立场上来看,无论我是对戴瓦的投射,还是对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的投射,其实都是一样的,但是因为对两人功德的不同,投射也就不同。

密续里面都讲你要把上师视为佛 这句话可以有很多不同层次的理解--其中一种幼儿园式的理解是我的上师是金色的,会发出十一道光芒等等。而我的功德、我的虔诚心看到的我的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只是:顶果钦哲仁波切的身躯非常巨大,长得很好看、很帅气,他是一个人类、偶尔会打瞌睡、会吃东西、会上厕所,只是到这个层次。这样说并不是对自己的投射有什么不满,实际上比较起看上师是金色的、会发光、四只手等等,我倒还希望我的上师会吃、会睡、会上厕所;很诚实地说:因为我们自己的染污,我希望他是一个鼻子而不是两个鼻子,我希望上师他做事的方式是个人类,具备一切被人类理解的特质,因为这样我就可以跟他沟通跟他谈。所以我很喜欢赞颂上师文里面的一句话上师是诸佛之源。因为有上师,诸佛才能被我们理解,我们才能与诸佛沟通。

我相信如果我的功德真的增长,染污减低,一定会把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看成一个很漂亮的女人,这其实是很好的,因为仁波切说他自己修持的本尊里面,有一尊是圣度母。其实这样说,我是有过体验的,这个体验也曾告诉顶果钦哲仁波切--因为很多人都把顶果钦哲仁波切看成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但我修文殊菩萨的仪轨时候,总是很难把顶果钦哲仁波切观想成文殊菩萨,没有办法修下去。但是,修白度母的时候,我就很容易把顶果钦哲仁波切观想成白度母,完全没有像修文殊菩萨仪轨的那种困难,也许我大概就是有把顶果钦哲仁波切观想成度母的功德,这个对我来说比较容易做到,比较容易沟通。这个,就是我观修本尊的体会。但很抱歉,目前对戴瓦先生我是没有办法这样做的。

实际上,我们应该这样做,因为每一件事情,都应该是对上师的投射,无上瑜伽有个修持就是视一切的现象都是上师,尤其你要修持大圆满,那你对于上师的虔诚心是绝对不能缺少的,下面我讲的这句话你应该好好地记下来--吉美林巴曾经说过:一个人证得自己本性的体验,和对上师的虔诚心两者是完全一样的,只是一件事情的不同描述。可是在另一方面来讲,相对看见自己的本性,对于上师产生虔诚心就容易得多,因为上师是实质的、可接触的一个人。

说到这,我必须要跟你讲:你千万不要认为我是受过大圆满的,已经见到自己的本性,千万不要这样这样欺骗自己。如果你是这样想的,那已经是足够丢人的了。这样讲不是在泼你冷水--因为骄慢和嫉妒两种烦恼,实际上是非常非常不容易察觉的,所以在你认为自己已证悟到本性的时候,实际你已经造了很多的恶业;对于有很多人问能不能有很多上师这类的问题,蒋阳钦哲旺波有113个上师,但密勒日巴只有一个上师,这要看人。但是我要恳求你,你千万不要到处收集上师,成为许多上师的弟子来增长你的我执,如果你这样做的话,你只会变成一种老茧,就像泡过水的皮革一样,再也软不下来了。

而需要上师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现代人已很难专注。首先因为现代人很喜欢批判,其次,现代人也很喜欢更新各种小玩意,被各种小玩意吸引住;所以专注就变得很困难--仅仅是因为这个理由,你有个具备资格的上师,或者说具备资格的教练,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说到修持实际的方法,修上师瑜伽的时候,一般来说都是鼓励修行者要自观成空行母,为什么要自观成空行母?这个原因其实也是蛮重要的,比较共同的说法:第一个原因是女性的能量是更有接受性,修上师瑜伽,是因为你需要接受加持。但更重要的原因:就比喻像我面前的这杯水,里面的水是智慧,杯子是方便,因为有了杯子,我们就能够更容易、更舒服地把水喝下去。

对于成佛,智慧和方便是没有阶级性的,它们同等重要;但是一定要分别阶级,用分别的眼光来看的话,水的地位是比较高,比较重要,因为你要喝的是水,外面的杯子只是用来方便你喝水。所以很重要的,你需要了解--上师是方便,你的智慧或者说找到你的本性才是目标。

因此,修持上师瑜伽,拥有女性的接受的能量,接受的智慧是很重要的,这点可以在佛经上找到印证,佛说你应该要自为皈依,自为依靠--你自己的本性才是真正重要,真正的目标。上师是方便,并不是说上师是你以外一个真实存在,要来控制、要来指引你生活的神。上师真不是这样的--这就是为什么在所有的上师瑜伽仪轨里,我从来没有看过在仪轨中上师是女性,这也就是在敦珠仁波切的黑亥母、钦哲旺波的黑亥母修持里面,把自己观成黑亥母,是女性,但顶上永远有一个上师,那个上师永远是男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女性的接受的能量,接受的智慧或功德才是我们真正要追寻的,而男性只是一种方便。 也许这种说法,女性解放主义者听起来会非常高兴。

End

上师是你在镜子前映出的那张脸

对于任何想走灵性道路的人来说,上师或者老师是非常关键的。 这种讲法就算在世俗的生活也是这样,譬如你想学骑自行车、学游泳,如果有老师教,你会学得比较快。当然,你也可以通过读书,或看视频来学,但是我们每个

离了妄想,你在什么地方

来果老和尚初发心的人,用功怕妄想;久坐的人怕昏沉。我说你们这一种人,不能用功,了生死没有你的份。何以呢?因为,你们不知道妄想的范围,亦不知道昏沉的出身处。要晓得:无量劫来,上天堂也是它,下地狱也是它,

生活是一面镜子

◎ 桑 杰也许每个人,都会犯同样的毛病。就是别人对我们有十个好,只要有一个不好,前面的十个好就被我们全部抹杀。记住了别人的缺点和错误,记住了别人慢怠我们的地方,于是,越看这个人越满身缺点,越看这个人越

陈兵:发现“上师”有很多不如法的地方,应该怎么办?

问:一个朋友认识了一个上师,道理讲得非常令人尊重,后来又发现这个上师还有神通,她就皈依这个上师。但后来发现这个上师有很多不如法的地方,并要求她做她不愿意的事情,她应该怎么办?答:选择上师这件事情,在密

庄子,看不惯的事物变少,证明你在进步!

01一个人难免会对周围的一些事物看不惯。当看不惯别人的时候,我们在想什么?其实无非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或者标准强加给别人,认为自己是怎样看待事物,别人也应该用这个标准来看待事物。殊不知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教

智敏上师:说戒律过时是没有见道的表现

道生律仪即无漏戒,是无漏法得到之后,同时生起的道共戒。见了道得了无漏法之后,他对三宝的信心不会被破坏了,对戒的信心也不会被破坏了,法尔,能够有些坏事不做。凡夫在没有见道之前,总是感到戒麻烦,束缚人的,

智敏上师:凡夫说一切不执著 听起来高深但是假的

我们修行的人,见、行两个是不能分割的。见,就是我们的知见,由闻、思、修,要从听闻正法来的。这个见解,最高的见解就是自性空与缘生因果、二互不违而相助出生。世俗的正见,我们说就是因果不昧。一切法,应该知道

雪漠:真心不是无情的镜子

真心不是无情的镜子非是无情物,本性自圆通。空寂灵知者,清净之心体。这个本元心,它不是无情之物,不是什么感觉都没有,而只是因为了知一切都像梦幻泡影一样虚幻多变,没有一样事物是独立存在的,因此能够享受当下

智敏上师:不能断恶 即便修善也非真善

我们说佛的功德主要的分三科:一是断德,二是智德,三是悲德。那么第一个断德是最重要的,在断(恶)的前提下,才能求智慧,才能有悲心,才能起作用。如果断的功德没有,你智慧再大,帮助你的烦恼,你悲心也不会纯粹

依止上师有哪几个阶段

依止上师有三个阶段:观察、依止、修习上师的意行。首先要用智慧来仔细地观察、分辨,当自己能确认他是个具德的上师善知识,再去依止。具德的上师肯定会有无伪的慈悲心、广大的智慧、清净的传承,也一定有圆满的灌顶

上师与活佛的区别

上师有传法上师和金刚上师的不同。传法上师具有一定的修证,可以传法,但没有灌顶的资格。金刚上师必须具备相当的证量,并经过大成就者或传承的认定,不是“自封”的。只有金刚上师才具备灌顶、传法、引导的资格。藏

上师指的是什么

上师是指佛学的老师,是在寺院教育或佛学教育当中最权威、直接、无上的导师。因为他的慈悲高尚、智慧无上,因为他对佛弟子所传授的心法乃是最殊胜、最圆满、最上层的教育,所以称他为上师,或最无上的引导者。西藏佛

上师是什么意思

上师两个字在汉语或汉地学佛群里真是个令人好奇、敏感、敬畏、带有强烈佛学色彩的词汇,很多人都对此很感兴趣。上师是指佛学的老师,是在寺院教育或佛学教育当中最权威、直接、无上的导师。因为他的慈悲高尚、智慧无

什么心态能对上师生起信心

放下一切,无计无力,净信上师。放下对红尘的牵挂,不要去算计一些东西,放下对今生的所有执著,甚至放下成佛的欲望和念想。早年,我甚至不去发愿往生哪个佛国。如果有来生的话,我也愿意帮上师来弘扬佛法。因为许多

上师的含义是什么

佛说:“谁想到我,我就在谁的面前。”现实中,想到佛的人很多,但见到佛的人却极少,是佛没有守约吗?有一个故事永远具有深刻的启示---创立唯识学的那位尊者无著,曾入山闭关十二年,专修弥勒菩萨观想法,期望见

上师和根本上师的区别

上师和根本上师的区别:我们皈依的师父、传一些佛和菩萨心咒的师父、传教显宗佛法的师父、讲一些佛法的师父、一般密法灌顶的师父,都可以叫作“上师”。上师不是上师宝,也不是根本上师,你拜了一位上师之后,还可以

上师对修行人的意义是什么

“上师”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修行道路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引路人。上师是指佛学的老师,是在寺院教育或佛学教育当中最权威、直接、无上的导师。因为他的慈悲高尚、智慧无上,因为他对佛弟子所传授的心法乃是最殊

对上师如何称呼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名讳,《事师五十颂》中也说,对上师不能直呼其名,须冠以“最尊贵的”、“尊敬的”等敬语。同时在尊长面前,也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从而藐视长辈。“称尊长,勿呼名”:我们在日常行为中,

上师是佛吗

上师两字在佛门中占有重要位置,影响也非常大,而且想要修行变得顺利也是离不开上师指引的。因为上师对修行有很大帮助,也能为修行指引方向,所以有的人就想知道上师是佛吗?关于这个问题来看看以下的回答吧!显宗里

上师具备什么功德

所谓的具德上师,一定要具备如下的功德:第一、相续清净从未违犯过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密三昧耶戒。相续中无比清净,这甚为殊胜。第二、博学广闻长时间清净地闻思修佛法,对经律论三藏的学习系统、细致、全面、深

阿旺上师开示:修学精进波罗蜜

对善业、善事向往、进取的心就是精进。精进是对善业、善事进取的心,对不好不坏或者恶的事情向往的心,不叫精进。比如,有些人在世间事业上很用心,只能叫勤奋,不能称为精进。精进分为三种: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

阿旺嘉措金刚上师讲述:禅定波罗蜜多

简单地说,让身心都定下来了就叫禅定。成就禅定后,会得到很多神奇的能力和功德。禅定可以分为身心轻安定、功德呈现定、利益众生定。(一)身心轻安定身心轻安,是成就禅定后的一种功德。如果修成了身轻安的定,身体

达真堪布上师开示:关于禅定波罗蜜

禅定分三种:1、凡夫行禅定;2、义分别禅定;3、缘真如禅定。1、凡夫行禅定:耽着明乐无分别的觉受。耽着:耽搁,执着。明乐无分别:是修行过程中的一种境界。沉迷执着在明乐无分别的觉受妙味里面而观修,称为凡

达真堪布上师讲述:六度中的禅定波罗蜜

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禅定波罗蜜。禅定是修行的必经之路,是修行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修法。佛法里讲戒定慧,定就是禅定,慧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从禅定中产生的。若是没有禅定功夫,无法开悟证悟,无法产生般若智慧,

阿旺上师讲解:持戒波罗蜜多

戒律是生起一切功德的基础。戒律的本质是断恶的心。如果没有断恶的意识,即使不做恶事,也不算持戒。持戒波罗蜜多有三种: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利益众生戒。(一)摄律仪戒能调伏身、口、意,使其不造恶业,就是摄律

参禅的三重境界,你在哪一重?

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悟道后: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问题,忽然有所觉悟,因而作未参禅前、参禅时、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