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善心善意
2024-10-27 07:52

◎ 学 诚

求快乐的本能。肚子饿了,要吃东西,因为吃东西能够缓解饥饿带来的痛苦;心情不好时,会找人倾诉,因为倾诉能够解除我们内心的痛苦。所以,从身心上,我们都有离苦得乐的本能。

我们也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触,做了一点点好事,内心就会很快乐,或者自己偷着乐;当我们心里面有善意、正面的想法时,我们也会有淡淡的喜悦与轻松。

以上情况共同的基点是我们内心当中善恶想法是得到苦乐的原因。佛教中业果法则的两个原理能够对此做解释。

第一,所有快乐和痛苦的果报,都是相应的善因和恶因所感得的,善因会得到快乐的果报,恶因则得到痛苦的果报。就好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种什么种子就收什么果实。

第二,业的增长。《佛说稻芊经》中说因果分为两种:外因果与内因果,它们都会增长扩大。外因果的增长,比如一粒小小的稻种,春天种下去,慢慢就会长成一株稻子,到了秋季就会收获很多的稻谷,所谓春播一粒种,秋收万颗籽。内因果也就是业果,它也会增长、扩大,而且增长的程度是外因果无法相比的。最初即使只是种下微小的善因,将来也会感得极大的善果。

我们有离苦得乐的本能,但我们不是能够时时保持快乐。当我们要去改变自己痛苦的状态时,首先要去改变我们的心理状态,让我们的心中所想由恶念转向善念,这样我们眼前的痛苦就会减轻一点,快乐就会得到一点。不断去转换,不断去增加正面的、善的力量,久而久之,行成正面的惯性作用,那么得到的快乐就源源不断。所以,这就是佛教讲的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通过这种方式来让我们快乐起来。

同时,佛教也善于创造更容易让人启发善心的环境氛围。我们可以看到,在寺院里面,一群人在一起有学有修,听经闻法,精进办道,大家互相赞叹、互相尊重,法喜充满,寺院三宝地就是最好的造善业、改善生命的地方。虽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有年纪大的,也有年龄小的,有出家众,也有在家众,彼此之间都亲如一家,和睦友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内心充满善意。内心和善了,就会散发出一种善业的力量,别人都能感受得到你的善心善意、善举善行。如此下去,和善的氛围就会越来越浓厚。这些都是大家发心的成就,只有大家共同发心造善业,凝聚善业,才能够有这样良善的环境氛围,自己也从中得到最大的受益。

最重要的是,不仅着眼于自身的提升,同时还发心利益众生。因为自己与众生是息息相关的,自利与利他是一体。

End

善心净资,同沾法利

◎ 印 光【原文】汝昆弟能如是为母念佛,兼又印施观音颂、文钞等。有此善心净资,并利人之事之功德,岂但汝母莲品增高。将见汝祖父母,汝父,并历代祖妣,同沾法利,同得往生也。光之所说,乃本理本情,非漫然为汝

善心善念可转化一切障碍

◎ 净 慧动和静,昏和散,这是一切事物乃至生命存在的基本形态。所有的宗教活动、宗教修持和修养,也都是把动和静结合起来安排活动。新加坡芽笼这条街,各种宗教场所林立。各个宗教的活动有动有静,有时以动为主,

善心善意

◎ 学 诚求快乐的本能。肚子饿了,要吃东西,因为吃东西能够缓解饥饿带来的痛苦;心情不好时,会找人倾诉,因为倾诉能够解除我们内心的痛苦。所以,从身心上,我们都有离苦得乐的本能。我们也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触,

一日禅|这世界没有理所应当的善意

升米养恩,斗米养仇。讲的不仅仅是行善,还是感恩;不仅仅是别人,更是自己。这世上,没有善意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一种接受,是可以心安理得的。对懂得感恩的人行善,会使自己的善意更有价值;而学会感恩每一份善意,

一念善心起,智慧必然开展

《 宗 镜 录 略 讲 》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所以啊,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所以叫作客尘,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