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少欲知足有什么好处
2025-01-26 10:19

何人稍财能知足,彼者财富用不尽,

若无知足求财者,恒临痛苦如雨水。

任何一个人,稍微得到一点钱财就能知足的话,那么他的财富就多得享用不尽。如果毫不知足地求取财富,痛苦就象雨水一样恒时连绵不断地降临到他的头上。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赞叹了知足少欲的功德:“离贪自在行,谁亦不相干,王侯亦难享,知足闲居欢……逐欲未得足,生恼复失意,若人无所求,彼福无穷尽。”一个立志于修道的人,以出世离尘的精神做入世救人的事业。如果讨厌物质环境艰苦,怕自己吃不好,穿不暖,那么他的心志已被物质的欲望分占了,又何谈修行呢?修德求道,必须要具足磐石般坚定的意志,一旦对外界事物生起羡慕的念头,就会陷入贪婪的境地。治国安邦也必须具足行云流水般淡泊的胸怀,一旦贪欲炽盛,便会坠入危险的深渊,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就很难实现。不知满足的人拥有再多的财产,也不会觉得自己富裕。以前的阿匿转轮王就是这样,他已拥有整个四大部洲的财产,但还是觉得自己很穷,终于在这种痛苦煎熬中死去。

俗话说:“贫有贫苦,富有富苦,世间诸人皆是苦。”言下之意,无论富贵与贫贱,若人没有一个满足的心,就都会感受痛苦,当然安乐的本身也不是完全建立在财产方面的。天津某家商场一件衣服售价竟达二万多元,想买而买不起的人心里肯定很痛苦;有能力购买的人买了也未见得很快乐,因为他一辈子不可能仅穿这一件衣服,始终要换,而新换的档次也不能亚于这件,就算是拥有一百万资财的富豪,若天天更换如此昂贵的服饰,也定会叫苦不迭的。

少欲知足的行人应该象章巴聪仁波切那样思维:“弃舍现世五欲不贪著眼前的享受为最好的布施;所作皆为有情即是最好的饶益众生;于何境皆能满足者乃最好的富翁;至何处都能适应即最好的家乡;于何地都能安睡乃最好的寝室;修证产生厌离朋友之心就得到了最好的朋友;修行能坚持到底就是最好的男子汉;能得自在即是最好的精进;心不随贪嗔之势而转为最好的悲心;不起非理作意就是最好的持戒;心具修证就是最好的空行摄持。”大德杰确巴也说:“心里没有负担的快乐是无比的,不作无意义之事的顺利是无比的,心无所求地坦然而住之利益更是无比。”

末法时代,一些修行人日益富裕,但常常却因心不知足而使烦恼猛增,此时若能将财富转为道用,观其如梦如幻无实意而舍弃对它的执著,随力将自己的有漏资财上供三宝、下施众生才可得到最究竟的安乐。不知足也不懂得正确使用财产的人已被贪婪的铁镣所系缚,在无穷尽的追求财富中,愚人会感受很多痛苦,就象秋天的雨水般连绵不断。故当以仲敦巴格西的警句加以约束:“我今求解脱,无须利敬缚。

漂泊轮回诸众生,昼夜拼命求财富,

知足之士虽得财,亦如菩萨施他众。

施舍一切圆施度,若起嗔恚增安忍,

人足亦可随喜故,布施修法之根本。

无始以来于轮回中漂泊流转的众生,夜以继日地拼掉性命为钱财奔忙。知足少欲的人虽然得到钱财,却象菩萨那样施舍给他人。施舍一切财物圆满布施的功德后,别人若对他起嗔恚之心,反而能使他增上安忍度。当受施者感到满足时,他也随之生喜,是故广行布施是一切修法的根本。

“诸众生”本来是指在六道中流转的一切有情,在此主要讲人类。因为求财与布施是智慧的人类所做之行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于滚滚红尘中忙碌的世间人,已将之淋漓尽述。置身繁华的市场,看一看起早摸黑做生意的商贩;到农村观一观辛勤耕耘的农夫;去工厂瞧一瞧聚精会神操纵机器的工人们,当知如是的勤苦和辛劳,大部分是为了积累一些财产,使生活过得更舒适。他们如此勤奋求财,倘若无有前世的福报作铺垫,则只能是劳无所得。了知此理,那些通过劳动但却未获得财富的人也就不要怨天尤人、大呼不平了。比如春天未曾下种的农夫,纵然每天都在田里辛苦劳作,到了秋天仍然不会得到自己所欲的果实,这能怪老天不公吗?不仅是人类,且连旁生蝼蚁也无时无刻不在为财食奔波。如空中匆匆飞行的小鸟,黑暗下冒着生命危险东张西望的老鼠……若人除了求钱取财之外什么善事也不做,懵懵懂懂地虚度人生,这与畜牲有什么差别呢?已得人身而不修行佛法,不为众生和自己做究竟有利之事,真有如往诣宝洲之人而空手返回一般,实诚可悲。

知足少欲的智者和大德高僧们对财产无有贪求,但因他们深厚的福德因缘所致,财富往往不求自得。在得到财产之后,他们就会象登地菩萨那样将之布施给一切众生,他们所施甚广,包括内身外物、正法甘露以及善根功德尽数奉出。依此善举终将圆满布施度,即可名副其实的荣称登地菩萨。现代人有的误持一种观念,认为有财产才能布施,而贫苦的人就永远没有布施的机会了,孰不知布施并非完全建立在财富之上,有无舍心才是至关重要。有的人对圆满布施度的界限模糊不清,以为要解除一切众生的贫苦才算圆满。寂天菩萨说:“若除众生贫,始成施度者,今犹见饥者,昔佛云何成?”又云:“心乐于众生,生财与果德,依此施度圆,故施唯依心。”所以布施圆满是指心能舍一切,而不是在外境上安立——所谓消除一切众生贫苦才算施度圆满。

因为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所以在布施之时,有些受施者非但不满足,反而会生起嗔恨或嫉妒之心,以致百般刁难。佛在因地行布施度时,常常遭致恶劣者的猜忌与陷害。久远劫前,提婆达多曾为天帝,因不忍菩萨行施的功德广大,故极尽险恶计谋之能事。他多次变化,先由乞讨银钱,进而讨要国家。在菩萨失国后,还两度讨去马车,继而又厚颜逼债,使菩萨陷入困境,最后又采用偷盗、杀戮、嫁祸于人的手段,欲置菩萨于死地。然而终究恶人报应昭然、天地称快。菩萨以神通力观察,明知天帝作恶而悯然不报,令人肃然起敬。如是菩萨在圆满布施度的同时也积累并增上了安忍的功德。

另一种人在得到惠施后会感到满足,因为满足高兴的心情容易生起善心,复对恩人满怀感激之情,并为之祈愿祝福。这一念善心的功德和加持也是不可思议的,为此,菩萨会随喜这份善心,以受施者的欢喜为自己的欢乐。如是以随喜心,菩萨便于无勤中又增上了善业功德。《汇集经》中云:“三千须弥可称量,随喜善根不可量。”因此佛说布施是修习一切佛法的根本,也是最方便易行而能得大福德的殊妙法门,并且也是菩萨六度万行,究竟成佛的第一因。所以,依靠布施行者非但不堕恶趣,且能得到善趣暂时的安乐乃至究竟解脱轮回的无上大乐。

End

心中少欲知足、无贪无求,才能轻安自在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心中少欲知足、无贪无求,才能轻安自在;人生什么都是幻化无常,假使存着计较的心,只会造成身心的苦难。所以《八大人觉经》的第二个警觉,就是让我们知道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

佛法提倡少欲知足的人生

◎ 济 群 什么是欲  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人类的基本欲望可归纳为财、色、名、食、睡五种,生活在欲界的每个人,

少欲知足

佛言: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 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

欲知来世果 今生作者是

【经典原文】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楞严经》【经文解释】办道的先决条件--深信因果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涂少他不了。佛云。欲知前世因

空腹喝水有什么好处,8个神奇的地方让你感到惊讶!

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人类就无法生存下来,可想而知水是多么的重要。其实水有很多神奇的功效,可以美白肌肤,促进新陈代谢,瘦身减肥,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等。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喝水。日本的肥胖率在全球是

静波法师:皈依三宝有什么好处_皈依三宝后怎么修行

皈依三宝有什么好处?能积集广大福德,得大富贵,如为人生前途造了平坦的道路,如苦海茫茫中有了舟航。依据《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记载,即使具足四事供养,乃至建立七宝佛塔,供养舍利,所得功德,不及皈依三宝的功

为他人助念有什么好处

帮助别人助念是一门学佛的必修课。去做这样的事情,对于学佛来说实在可贵,是菩萨道的体现,是自利利他的落实。但是,对于初学佛的人,或者说没有过助念经验的人,他们也会因为没有经验而手忙脚乱。如何正确帮助病人

修止观有什么好处

止观有四种:一为大止观,即《摩诃止观》;二名渐次止观,即《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三是不定止观,即《六妙门》;四是童蒙止观,也称小止观,即《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修止观的好处:能让修学者身心健康和安宁。自

坐禅有什么好处

坐禅是得复禅定的基础,经上说:深修禅定,能获得五种神通。要断除一切烦恼,必须有禅定的工夫,因为只有禅定,才能发显般若智慧,包括诸佛成道,入般涅盘,都在禅定中。 坐禅是打坐和参禅合并的语词,如只有打坐

晚课诵经有什么好处

一、先所作罪,皆悉消灭,所杀免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可能都是被自己的业力所牵引,虽然过去世做过一些功德,让我们能够得到人身,但是因为我们的无明,更是造作了无量罪业。怎么能够消

普通人做到五戒有什么好处

很多人一听说佛教,就立马绕路,因为佛教中的东西感觉太唯心了。特别是一些清规戒律,感觉要实施起来太难做到了。很多中国人有个传统的思想,做人只要不越界就行了,虽然做不到最好,但是比差的也要强得多。这种中庸

少欲知足究竟是什么

所谓知足少欲,就是认识到你现在已经相当好了。如果能知足少欲,无论你现在是什么身份,什么条件,当下你就圆满了。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缺这个,少那个:“我还要争取,还要努力。”这就是不知足,不少欲,所

少欲知足有什么好处

何人稍财能知足,彼者财富用不尽,若无知足求财者,恒临痛苦如雨水。任何一个人,稍微得到一点钱财就能知足的话,那么他的财富就多得享用不尽。如果毫不知足地求取财富,痛苦就象雨水一样恒时连绵不断地降临到他的头

什么是少欲知足

佛经中所常期勉信众的生活态度。对于自己尚未得到之物不贪求,谓之少欲(alpeccha),对于已得之事法,即使少得亦觉满足谓知足(sam!tus!t!a)。《长阿含经》卷十二〈自欢喜经〉云(大正1·79

少欲知足有什么功德

8.“云何八生法?谓八大人觉:道当少欲,多欲非道;道当知足,无厌非道;道当闲静,乐众非道;道当自守,戏笑非道;道当精进,懈怠非道;道当专念,多忘非道;道当定意,乱意非道;道当智慧,愚痴非道。——《长阿

少欲知足的好处有什么

【修于少欲。舍诸愦闹乐于寂静。舍诸世话观于实义。初夜后夜远离睡眠。观察思惟随行修习。舍于众务及诸戏论。修出世道慈念众生。】这一段是教给我们应当要修的。下卷经文到这个地方这是纲领,后面经文都是要详细跟我

为什么经常说少欲知足

佛教对欲望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呢?同样是遵循中道法门。佛陀不主张偏离中道的禁欲:他通过六年苦行,体会到一味禁欲对修道并无意义。盲目的自苦,既没有理论根据,也没有实际作用,就好比砂中榨油,不会有任何结果。但

索达吉堪布讲解:少欲知足的功德

若人无所求,彼福无穷尽,乐长身贪故,莫令有机趁。(《入菩萨行论》)昨天已经讲了,假如没有知足少欲的心,一个人即使拥有世间上的一切也不满足。那么今天以旁述方式(因为这里主要在讲身体的过患)宣讲知足的功德

为什么说少欲知足的人是幸福的人

挑灯夜读,十分欣赏明代王朝宗室朱载堉的散曲《十不足》:“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头缺少美娇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

为什么少欲知足是真正的快乐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有很多快乐的感受。例如功成名就时,别人对我们的称赞;或是当生活安定,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成人时,也会觉得很满足、很幸福。无论在家庭、事业或社会环境上,我们都会有许多快乐的想法或感受。

为什么说学佛的人要少欲知足

佛说三藏十二部经,归根结底,无非是教导世人对治烦恼的法门。佛并非神,佛弟子首先必定是无神论者,佛并不能赐予人解脱,生活中的烦恼,其实都是庸人自扰。所以,想要过得清净自在,就要成为向佛陀学习,成为像佛那

供奉娑婆三圣有什么好处

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供养本师释迦牟尼佛报恩的意思最重。他是佛陀教育的创始人。第一,代表尊师重道。第二,是名号表法。这个世间人毛病多,病根有两条,一是没有慈悲心,自私自利,佛的名号中“释迦”是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