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生财之道——布施波罗蜜
2024-11-20 13:36

生财之道--布施波罗蜜

◎ 体 恒

六度中的第一是布施。很多人对布施一词耳熟能详,但对它的真实意义却并没有多少了解,对于如何在现实中来修学布施法门更是所知甚少,甚至有些人为行布施误入歧途,所以要对布施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布施的名义

布施的梵语音译叫檀波罗蜜或檀那波罗蜜,布就是散布,施就是施予,向除你之外的一切众生散布、施予物质、精神等层面上的帮助都叫布施。一般而言,布施包括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

财施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将各种各样实物,包括钱财、宝物和各种生活用品等施予他人。

法施包括智慧和知识两个层面的布施:世间一切思想、理论、知识、技能,有因缘机会把它施予别人,这是知识层面的布施;如果你通达佛法,或者了解其中一部分,把所知道的施予他人,这是智慧层面的布施。另外,有人遇到了难事,你出个主意解决了,这也是智慧层面的布施,当然要是无偿的才行。

什么叫无畏施呢?无畏施指精神层面的布施。能够让别人得到不畏惧、不恐怖、安慰、安乐的话语与行为都叫做无畏施。在现代世界,布施的范围更加宽泛。如果你能够力所能及地给别人一些具体帮助,即使只是给别人一些鼓励,这都是无畏施。

比如乘车的时候看到老弱病残,正吃力地提着一个大包艰难行走,你若能上前帮他(她)一把, 这种力气的布施就可以算作无畏施了。这样顺手而为的事情,何乐不为呢!有时候别人遇到了挫折、困难、伤害,你只需要一句安慰的话,就可能使他(她)重新打起精神、振作起来,这样的情形也可以算作是无畏布施了。

人都有脆弱的一面,即使再坚强的人也一样。无畏施很重要,能使人升起精神与信心的一句话,说者也许并不太在意,对听者而言, 说不定就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一个由挫败到成功的转折点,一个由艰难到容易的转折点,甚至可能是攸关性命的转折点。有的人,需要在别人的表扬或者赞美下才能不断进步,如果你能适时给予他赞美,给予他鼓励,你的赞叹语言就将使他更加地上进,使他信心更加地充足,这样就可能成就了一个人。类似的话语都属于布施,力量不可思议。

大家知道,现在的社会有很多募捐活动,比如为贫困灾区募献钱物,为医院募血,为白血病患者募捐脊髓,这些事情如果能够随缘参与一些,则可以称之为爱心布施。布施的种类是很多的,我们力所能及地给予别人的帮助,不管是物质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的,都可以统称为布施。

 (二)、布施的功德

1、增加福报

布施首先能增加我们的福报。我们常说学佛人应该福慧双修,修福具体落实到生活中 ,布施占很大的成分,也就是说布施是我们修福报的主要法门。

同样的工作,为什么有些人所花费的精力与我们差不多,而成就却比我们大得多呢?比如,你二十岁开始工作,今年已四五十了,仅仅是衣食无忧而已;有人同样也是二十岁开始工作,现在则成了千万富翁或社会名流。这难道仅是偶然所致或是能力差异造成的吗?

人的能力差别再大,能差到哪里去呢!他比你大得多的成就中,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他过去生所积福报在此世的显现。古代的一个大学问家说书到今生读已迟,这不是悲观,也不是迷信,因为三世因果的学说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的法则。现代人不承认三世因果的学说,是因为他不理解,以他的能力、智慧还不足以达到那种认识境界。不相信这个法则,他就无法融入到这个自然法则中来 ,也就不能掌握这个法则,更不要说获得遵循这个法则所带来的利益了。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只有在果报现前的时候才知道可怕,而菩萨则知道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能防患于未然,大多数人做不到这一点。很多人感叹命运不济,却没有想到运用努力来改变际遇,只是在那里空叹惜,有什么用呢?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一点一滴地做起,即便现在依然是一贫如洗,起码将来是光明的,是有希望的。学佛人一定要突破这一层壁垒,目光要往远处看、往高处看、往宽广处看。我们可以容忍现在的清贫生活,但不能容忍不去修学布施这个能带给我们极大福报的法门。

布施的福报是不可思议的,举个例子。在古印度有个老太太,一生坎坷,青年的时候丈夫离她而去,中年的时候丧失了自己的儿女,到了年老孤苦伶仃,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过着人间最凄惨的生活。释迦佛陀听说了这个人的遭遇,想要帮助她,于是在托钵化食的时候,就走到她门前,对她说:老阿妈,我希望能得到您的布施!但是她找遍了茅屋的角角落落,也没有找出一点儿可以供养佛陀的食物,屋子里唯一的物品就是一个用来吃饭的烂瓦罐,她伤心极了,泪流满面地说:仁慈的世尊呀!我非常愿意供养你,可是老太婆实在太穷了,找不出任何东西可以布施于您。佛陀说:你有的,就看你愿意不愿意。 她说:世尊!没有什么不愿意的,把我的生命奉献出来都可以,只要能够供养如来。世尊说:那好!就用你的瓦罐去小河里为我舀半钵水来作为供养吧。

她就照着佛陀的话去做了。佛陀走后不久她就去世了,可是就这半钵清水的供养,老婆婆的来生就到了忉利天,还得以听闻佛法。

2、增长德行

布施能增长我们的德行。德是什么呢?是道德。按照善恶的标准来分,布施属于善法。既然它是善法,就能增加我们的善业;善业的增长,就能增加我们的善行;善行增加,道德就能增加;道德增加,相应的生命品质就得以提升。所以说,布施的第二个重大作用就是增长我们的德行,能让我们由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提升为一个非同一般的人。

我在南方住的时候, 听说过这么个故事:在寺院旁边的村里有个人原本很有钱,但性情凶戾,为人悭吝,天有不测风云,一次他突然得了急病,幸亏有人及时发现,还不计前嫌送他治病,他才得以幸存。他愧感交加,自此洗心革面做起了善事,把家里所有的积蓄拿出来布施穷人,他也越来越受人爱戴,后来因为德行的优异,被当地评为社会杰出人物。别人的帮助使他浪子回头,而他后来的成就就是布施的力量所致了。

3、增长心量

布施的第三个作用就是能够增长我们的心量。心量对于一个学佛人来说太重要了!举个例子,同样都是容纳,一个湖泊的容量能和一个大海的容量相比较吗?一个丘陵能和一座高山相比较吗?大海就是因为宽广才能容纳百川,高山就是因为宽广才能容纳万物。

如果一个人的心量是宽广的,那成就也是不可思议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如果心像虚空一样宽阔,那么世间所有的事,对你来说都不足为虑;如果肚量像十方世间一样的广大,那么你就可以在这个世界上悠游自在。寺院天王殿供奉的弥勒佛,两边的对联一般都是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说的就是心胸肚量呀!为什么常笑?因为他能容,所以自在、欢喜、安乐,能不常笑吗!这种笑肯定是欢喜的笑,要不人们怎么都叫他欢喜佛,没有人叫他愁苦佛呢!

佛陀之所以能成为佛陀 ,就在于他把胸怀打开了,他比众生的胸怀要宽广,所以他成就了佛身。我们之所以是凡夫,就是因为我们的胸怀不能释放,所以说我们是凡夫。人胸怀的宽窄、心量的多寡,就决定了他事业成就的大小,就决定了他人际交往的成功与否。

古人说 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的肚子真的大得能划船吗?并不是真的能撑船,而是形容。能坐到宰相的位置,必然是能够包容一定的人与事,如果没有这种胸怀也做不到宰相。古人又说器大者声则闳。桌子上放的这个小座钟,跟大殿里明代的大铜钟比,哪一个敲出来的声音大?大钟!因为器大呀!器大,声音就宽广、洪亮、深远。器小,当然声音就小。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本来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书生,可是却能让蜀国的五虎上将心服口服。就是因为胸怀宽广!可是,身为吴国三军统帅的周瑜,气量狭小,处处想胜过诸葛亮,却处处不如诸葛亮,胜不了就把气往肚子里憋,最后一命呜呼。

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当下发生,当下解决,过去了就不要再理它;如果你一直揪着不放,耿耿于怀,就永远无法从这件事中解脱出来。一件、两件、三件不停堆积, 就有承载不起的那一天,就会自我崩溃。河堤的承载力如果低于洪水的冲击力就会溃堤,溃堤是非常可怕的,一泻千里,一切的东西都冲光了,那是自然的大灾难。当人精神崩溃的时候,它对人的打击甚至会超过洪水的灾难。所以说,学佛的人要胸怀宽广,该放就放。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抓住当下一刻,你就能自在安乐。

4、拓宽胸怀

布施可以拓宽我们的胸怀。当你把一样东西真心实意地,不带任何条件地送给别人,送出之后,必然会有一种特别快乐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从扩宽的胸怀中来。你布施了,就把执著从内心深处释放走了。 就像房间,清理出去一点东西空间就多一些。布施一次,放出来一部分执著,心里的空间就会多一点,你就感觉自在一点,自在就能快乐。心胸宽广了,执著减少了,所以才有了快乐。

摘自《慧灯无尽》

End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

◎ 朱 棣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独尊,历旷劫而不。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

赞般若波罗蜜偈

◎ 龙 树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如虚空无染,无戏无文字,若能如是观,是即为见佛。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中)

┌诸法无性,缘生有相┐┌万法真如┼真如有不变性├无性真空,缘生幻色││└故万法即真如色即是空 ├体相不离,空色不二│ │空即是色┤├─中道一义,照了分别├幻外无真,故曰真空│ │├真外无幻,故曰幻色│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下)

纲丙无证果相┌智慧本具非可增节一 自性涅槃┤└非从外来何云得无智亦无得。(表解)┌成所作智┐┌一切智├妙观察智│┌智┼道种智┌┼平等性智├繁至七十余名智得┤└一切种智┘└大圆镜智┘└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宣化上人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四句是《心经》的精华要理。略释如下:观自在:是教你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自己若

任杰:心经略释_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释-任杰

心经略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定是何经,故说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任杰

心经 广释〔古印度〕扎夏萨生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妙吉祥童子及圣观自在菩萨此经当以十义显明释:(一)般若之名(二)因缘(三)入定(四)论议(五)趣入般若(六)般若之相(七)般若之所行境(八)般若之功德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 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

生财之道——布施波罗蜜

生财之道--布施波罗蜜◎ 体 恒六度中的第一是布施。很多人对布施一词耳熟能详,但对它的真实意义却并没有多少了解,对于如何在现实中来修学布施法门更是所知甚少,甚至有些人为行布施误入歧途,所以要对布施进行

王骧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述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 述义王骧陆居士著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四句为全经总持,首一句又为四句之总持,言修行成佛,须至大自在为止。自己自在,更度他人至自在者为菩萨,而其妙

王骧陆居士全集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兹逢佛天欢喜之节,正回都复国之时,寰宇腾欢,得未曾有。本会同人佥谋有以庆祝胜利,谨请王骧陆居士略说仁王护国般若经旨,以明护国因缘之胜。回忆民国十八年秋,大愚师尊曾传授仁王护国

虚云老和尚:念佛一法 具足六波罗蜜

文:虚云老和尚盖念佛一法,具足六波罗蜜。昔世尊住世四十九年说法,皆因时而化,对机而教,亦不离六种波罗蜜门。故而见贪心众生,教之以布施;见恶心众生,教之以持戒;见嗔心众生者,教之忍辱;见懈怠众生,教之精

观辉居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 前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白话解前言[题解]金刚坚无不摧,能摧碎一切邪魔外道。般若超常智慧,修习菩萨行进入甚深波罗蜜境界中获得的正确观察现前事景物的智慧。波罗蜜到彼岸,从有生灭的此岸,度到

十波罗蜜的介绍

佛学术语,出《华严经》,梵语波罗蜜。又作十胜行,或译为十度。修唯识行的菩萨,如何能证得大菩提大涅槃二种胜果呢?这要在十地中修十种胜行(十波罗蜜),断十重障,证得十种真如,而后始可证得转依,故十波罗蜜

何为十波罗蜜?

十波罗蜜,出自《华严经》,又作十胜行,或译为十度。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谓菩萨修此十法,化度众生,超生死海,到涅槃岸也。(菩萨,梵语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修唯识行的菩萨,如

什么是十波罗蜜?

波罗的意思是“彼岸”。在这里,蜜的意思是“到”。十波罗蜜就是指到达彼岸的十种方法,也称为十度等。布施十波罗蜜一是檀那波罗蜜,即布施的意思,是指为了求佛智菩提,把所有善根施与众生。这种施有三种:财施、

十波罗蜜的简介

佛学术语,出《华严经》,梵语波罗蜜。又作十胜行,或译为十度。波罗蜜有十个,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修唯识行的菩萨,如何能证得大菩提大涅槃二种胜果呢?这要在十地中修十

什么是佛经中讲的三种十波罗蜜?

什么是佛经中讲的三种「十波罗蜜」? 善男子。为求菩提。有其三种十波罗蜜。一者十种布施波罗蜜多。二者十种亲近波罗蜜多。三者十种真实波罗蜜多。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以七宝满于三千大

十波罗蜜的意思

十波罗蜜多是指十种菩萨行,十种到达涅槃彼岸的行持。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般若、善巧方便、愿、力、智慧」。也就是六波罗蜜再加上另外四种,这四种是助,辅助前面六度得以成就的辅助的行为。比如方

十波罗蜜多是什么意思?

十波罗蜜多是指十种菩萨行,十种到达涅槃彼岸的行持。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般若、善巧方便、愿、力、智慧」。也就是六波罗蜜再加上另外四种,这四种是助,辅助前面六度得以成就的辅助的行为。比如方

十波罗蜜的解释

波罗的意思是“彼岸”。在这里,蜜的意思是“到”。十波罗蜜就是指到达彼岸的十种方法,也称为十度等。十波罗蜜一是檀那波罗蜜,即布施的意思,是指为了求佛智菩提,把所有善根施与众生。这种施有三种,财施、无畏

十波罗蜜的种类

檀那波罗蜜梵语檀那,华言布施。运心普周曰布,辍己惠人名施。经云:菩萨为令众生心满足故,内外悉舍,而无所著,是名檀那波罗蜜。(内即内身,谓头目身命等;外即外财,谓金银财物等也。)尸罗波罗蜜梵语尸罗,华

十波罗蜜多的意义

十波罗蜜多是指十种菩萨行,十种到达涅槃彼岸的行持。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般若、善巧方便、愿、力、智慧」。也就是六波罗蜜再加上另外四种,这四种是助,辅助前面六度得以成就的辅助的行为。比如方

悟显法师开示:忍辱波罗蜜

世间人不能忍受别人对他的侮辱,所以常常会因为自己受到侮辱,而去伤害其他人,甚至伤害国家,或为了自己的私仇,而报复全国的人民,这状况在古代就有,这都是因为不能忍辱。所以佛教导学佛人行六度,要能忍辱,忍受

忍辱波罗蜜的含义

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对于自己修行的佛法是需要有一定的了解的,这样才能更好的修行,从而领悟其中的智慧,特别是在修行忍辱波罗蜜的时候,也是如此,需要先了解忍辱波罗蜜的含义,才能更好的去学习。忍辱波罗蜜:

黄柏霖开示:佛陀示现如何修忍辱波罗蜜

这一段经文里面事实上在讲佛陀的因地故事。佛陀在还没有成道以前,修得五百世的忍辱,学习如何对治瞋恨,这个故事我们讲了很多遍。但是各位,如果每遍都听,每遍都自我勉励,你学学佛陀的精神,要成就佛果,要修行有

忍辱波罗蜜的十种利益是什么

(一)火不能烧:为什么火不能烧你?因为你里边没有火了,外边的火就没有法子来伤害你;你里边若有火,外边的火才烧你呢!所以说“没有内虚,不招外感”,你内里头有了毛病,外边的病也就来。好像人伤风了,因为你内

广钦老和尚讲解:修“忍辱波罗蜜”的原因

1、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2、有功夫的人,耳朵不听人的是

如何正确认识修忍辱波罗蜜

想要很好的修行忍辱波罗蜜,就一定要先对忍辱波罗蜜的含义了解清楚,这样才能知道如何修行,从而通过正确的修行,让自己收获更多,具体要如何正确认识忍辱波罗蜜呢?波罗蜜,是梵语音译词,翻译成中文意思是到彼岸。

修忍辱波罗蜜的六种境界是什么

想要很好的修行忍辱波罗蜜,不是光说说而已的,而是需要付出行动的,也就是说,需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更好的去修行忍辱波罗蜜,那么具体要达到什么境界呢?第一种叫“力忍”,要用力量才能忍。也就是说,别人无缘

为什么要修“忍辱波罗蜜”

修忍辱波罗蜜是一种心态和行动的修行,要放到生活工作中才最能检验是不是在真修,整日对自己说要忍辱,可是你就是说一万遍也白搭,遇到事方能看出来。夫妻之间,同事之间相处久了,难免会有摩擦,会闹些矛盾,摩擦和

宣化上人讲解:勤修忍辱波罗蜜的好处

凡是佛菩萨,皆坐在大莲花之上,这是表示「开悟」。若是不开悟,那就没资格坐在莲花之座。你想坐大宝莲花吗?首先要勤精进,不可懈怠,不可放逸。修道最大的障碍,就是懒惰。所谓「不怕慢,只怕站;站一站,二里半」

宣化上人开示:该如何修忍辱波罗蜜呢

人们为什么不知足?因为多欲多贪,贪而无厌,贪求不已,所谓“欲望无止境”。白天醒时在贪,夜间在梦中也贪。为什么要贪?因为不知足。如果知足,就不会贪求。我们起贪心,是因为有欲望的缘故。若是没有欲望,那就不

“精进波罗蜜”是六度波罗蜜的首要

所谓“精进”就是心要专, 行要积极, 这就叫做精进, “精”就是心要专, “进”就是不退, 所以行要积极, 这才叫精进。“精进”是六度波罗蜜其中之一, 这六度就是六种方成佛的方法──布施、持戒、忍辱、

阿旺上师开示:修学精进波罗蜜

对善业、善事向往、进取的心就是精进。精进是对善业、善事进取的心,对不好不坏或者恶的事情向往的心,不叫精进。比如,有些人在世间事业上很用心,只能叫勤奋,不能称为精进。精进分为三种: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

达真堪布开示:六度之精进波罗蜜

要精进学修才能成就。若是没有精进波罗蜜,若是学修不精进的话;你再聪明,再有智慧,也不会成就。所以说精进非常重要!精进真正的本质是一种欢喜,一种迫切。喜欢学佛,愿意修行,都是主动的,不是一种刻意的勉强与

该如何供养精进波罗蜜呢

佛陀对于我们要供养精进波罗蜜,佛陀的开示是怎么样:“善男子!若有人能不作懈怠,不受不贪坐卧等乐,如作大事功德力时、及营小事,心亦如是,凡所作业要令毕竟。作时不观饥渴寒热,时与非时,不轻自身。大事未讫不

什么是精进波罗蜜

精进波罗蜜(梵 vīrya-pāramitā),又作进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精进,梵语毘离耶,意思是勇猛勤策进修诸善法,依照佛教

精进波罗蜜的四事

佛陀说进有四事:“进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庄严菩提者,因精进故得修善;修善法故,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修善法时,离恶懈怠,是名离对。因是善法得人天乐至无

精进波罗蜜的含义

“精进”是什么意思?人的成长也好,做人做事也好,学习修炼也好,需要具有坚韧不拔、自励自强、奋斗不止的精神,以这种精神而行动,就是精进。“精进”是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之一(精进波罗蜜)。六度第四位精进的含

净空法师开示:精进波罗蜜的功德

精是纯而不杂,进是进而不退,叫精进。精进是菩萨第一善根。世间人善根有三个,不贪、不瞋、不痴,叫三善根。菩萨的善根就一个,精进。因为不贪、不瞋、不痴,菩萨都做到了,三善根上加上精进,菩萨善根。精进也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