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生活就是修行,大道无处不在!
2024-11-23 12:53

所谓的修道就是远离尘世、谢绝一切往来、与物隔离吗?未必。无人触着,不遇境、不遇物,此心如何见得真静?

人生是一个有生活内容的有机结合,本性就是在生活中呈现,道教经典《阴符经》说:天性,人也;人性,机也,当心在与内外互动联系之际,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不被外界名利、富贵、恩爱等所扰,心安而虚,此时便是本性呈现。简单地说,就是在诱惑面前坚守立场。

因此,悟道应从实践中获取,从心里放下名利上着手。日常工作生活是最好的试金石,觉悟要从不断的磨合中得以升华,即使是住庙出家,仍不能处理自身的问题。

宫观的庄严,晨钟暮鼓有如神灵的召唤;礼忏仙经亦如祖师临坛,师父的叮咛在耳,还有众目的注视......这一切都可设置梦幻泡影,转过来还要面对现实中繁重的工作杂务、社会的责任。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古老的道教也应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真正的修行仍落在日常的行为之中,对于务道学者说就是在生活中修行。

在修行中生活,因为道就在我们生活中。生活的方式、艺术、困惑、态度、道理等生活的典范在道教的经典和教义中都有精辟的论述,只有学会生活,与现实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愿望不相矛盾,不离生活又升华生活,本性自悟也只能是生活实践的结果。

名师难求,在未得到有道之士的教导前,我们不妨从理解道教经典中下手,多读读几本如《道德经》、《阴符经》、《南华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等经典,不可急着拜师。

End

大道岂分贵贱

◎ 王丹桂大道岂分贵贱,人人个个圆成。休教方寸万缘生。念念常归清静。达了这番消息,不须屈体劳形。灵台皎洁胜冰轮。照破无明种性。 摘自《赠平州菩萨堂刘僧》

李炳南:门余大道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五十八年于善果林弟子徐醒民敬记解脱六道轮回之苦,人天皆不究竟。证罗汉果,断一百六十余品见思惑,本性已放光明,不再迷入轮回之路,若依大乘法修成佛果,则万德万能,最为究竟。解脱之法虽经

刘素云:大道至简,原来如此

一 梦的启示 发人深省我做了一个梦,梦中海贤老和尚从虚空中向我飘来,愈飘愈近。老和尚满面笑容,手里拿著一个条幅,上面写著八个大字:「大道至简原来如此」。我想问问老和尚,这八个大字是什麽意思?可是还没等

空身空心勘破大道

◎ 刘江川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悟而致升沉,何以故?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长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

生活就是修行,大道无处不在!

所谓的修道就是远离尘世、谢绝一切往来、与物隔离吗?未必。无人触着,不遇境、不遇物,此心如何见得真静?人生是一个有生活内容的有机结合,本性就是在生活中呈现,道教经典《阴符经》说:天性,人也;人性,机也,

智慧法语:佛说其实修行无处不在 浑身都是道场

编者按:道场是什么?你知道四大菩萨的道场吗?你的道场在哪里?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慈悲喜舍是道场,其实我们一言一行、时时处处都是道场。慈是道场,等众生故。悲是道场,忍疲苦故。喜是道场,悦乐

《易经》里的思维智慧:思辨之宗,大道之源

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中华文化有着多重内涵,对待中华文化,实有汲取精华、革除糟粕的必要。在丰厚广博的传统文化资源中,最具活性、最富启示意义的,当属古人观察世事的思维方式、对待事物的行事方法。这是蕴含于文化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九讲 证得涅槃的大道——八正道

第九讲 证得涅槃的大道八正道一、 佛陀的中道思想印度的传统宗教婆罗门教,向来有以修行而达到身心苦恼之解脱的思想。奥义书哲学的最终目的,即在于以修行而求得解脱。该书中尝曰:脱离住于彼胸一切之爱欲时,是时

金丹大道逆修返还之道的秘密

父精母血阴阳交媾成功,形成一个血肉腔子,或曰生理太极。此时人天相感,无极之道立即感知,无极而太极,太极真种子跃然而出,以圆坨坨、光灼灼先天一点灵光形式,进入母胞血肉腔子,成为吾人性命主宰的天命元神!胎

科仪立教,修斋阐事,弘我大道!

科仪立教,修斋阐事,弘我大道!斋醮科仪不仅是高层修炼,而且包含了道教所有的教理教义,是道教开展正常宗教活动的主要内容,是道众表达信仰的主要方式,是道教联系群众的纽带,也是群众了解和信仰道教的桥梁,总的

一日禅丨你无处不在修行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你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