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生下来,活下去2024-11-16 09:46
生活:生下来,活下去
◎ 谢 东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唐白居易《观刈麦》
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多为感叹时世、反映民间疾苦之作,这首《观刈麦》就是他观看农民刈麦时有感而发所作。诗人慨叹道:那些老百姓终年忙碌,最终还是一贫如洗,要靠捡拾麦穗充饥。而自己做事不多,每年的俸禄却有三百石,岁末还能有点余粮,一念至此,就十分惭愧不安。现在一般人的家境虽不及做官的白居易,但至少也是温饱无忧,可其中有几个人会对那些饥寒交迫的人们报以深深的同情呢?更不用说为自己的富足而愧对别人的苦难了。
当我们在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时,当我们在为了爱恨情仇苦苦挣扎时,当我们在为了理想与现实的问题争论不休时,当我们在忧郁地思考着生命、生活究竟有何意义时,我们是否想过,对很多人来说,生命不是苏格拉底豁达的为死亡所做的准备,也不是泰戈尔诗意的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生活也不是米兰昆德拉所言的在别处,更不是凯鲁亚克所说的在路上;对他们来说,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
生下来,活下去!多么苍凉却又充满力量的回答!佛陀慈悲,自然不会反对人们在红尘中取得温饱、富足,但是佛陀更关心的是人内心的富足和觉悟。佛陀这一称谓的意思不正是觉悟之人吗?佛陀当然希望更多的人觉悟正道,得到解脱。
佛陀告诉我们,觉悟之道往往不在那温饱之余的闲思里,而是在饥寒交迫时坚强地忍耐、深刻地体悟里。
一个女人死了丈夫,家乡又遭受了灾祸,不得已,母亲带着两个孩子背井离乡,辗转各地,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善良人家的同情,把仓库的一角租借给母子三人居住。那里空间很小,只有三张单人席大小。她铺上一张席子,拉进一个没有灯罩的灯泡,一个炭炉,一个饭桌书桌两用的小木箱,还有几床破被褥和一些旧衣服,这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为了维持生活,女人每天早晨6点离开家,先去附近的大楼做清扫工作,中午去学校帮助学生发食品,晚上到饭店洗碟子,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里已是深夜十一二点钟了。于是,家务的担子全部落在了大儿子身上。
为了一家人能活下去,女人披星戴月,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可生活还是那么清苦。他们就这样生活着,半年、八个月、十个月母亲不忍心孩子们跟她一起过这种苦日子。她时不时会想到死,想和两个孩子一起离开人间,到丈夫所在的地方去。
这一天,女人泡了一锅豆子,早晨出门时,给大儿子留下一张条子:锅里泡着豆子,把它煮一下,晚上当菜吃,豆子烂了后稍放点酱油。
经过了一天的辛劳和疲惫,女人回来了。她偷偷买了一包安眠药带回家,打算当天晚上和孩子们一块去死。
当她打开房门,见两个儿子已经钻进席子上的破被褥里,并排入睡了。女人发现大儿子的枕边放着一张纸条,便有气无力地拿了起来,上面这样写道:妈妈,我照您条子上写的那样,认真地煮了豆子,豆子烂后放进了酱油。不过,晚上盛出来给弟弟当菜吃时,弟弟说太咸了,不能吃。弟弟只吃了点冷水泡饭就睡觉了。妈妈,实在对不起。不过,请妈妈相信我,我的确是认真煮豆子的。妈妈,尝一粒我煮的豆子吧。而且,明天早晨不管您起得多早,都要在您临走前叫醒我,再教我一次煮豆子的方法。妈妈,我们知道您已经很累了。我心里明白,妈妈是在为我们操劳。妈妈,谢谢您。不过请妈妈一定保重身体。我们先睡了。妈妈,晚安!
泪水从女人的眼里夺眶而出。孩子年纪这么小,都在顽强地伴着我生活母亲坐在孩子们的枕边,伴着眼泪一粒一粒地品尝着孩子煮的咸豆子。一种信念在她的心中升腾而起:我要坚强地活下去。女人摸摸装豆子的布口袋,里面正巧剩下残留的一粒豆子。她把它捡出来,包进大儿子给她写的信里,她决定把它当做护身符带在身上。
是啊,孩子这么小都懂得体恤母亲,顽强地生活下去,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认真地活下去呢?其实,佛陀希望我们领悟的,从来就不是什么艰涩精微的奥义,而是这朴素却温暖的感情。生下来,就一起活下去。彼此体贴、相互温暖,关心家人,也关心粮食和蔬菜,在这活下去的过程里,慢慢体会生命的真谛、爱的真谛。
用勤劳的双手去耕作,用温暖的双眼去抚慰,远比用昏沉的大脑去空想,更接近佛陀的证悟之道,更接近我们完美的幸福生活。
摘自《人间的行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