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生活中修心的三个好习惯
2024-11-01 12:28

贤 宗

打坐

打坐,是回归内心、获得宁静的一种方式,也是自我反省、培养福德的方法之一。

当我们的心静下来以后,思维会变得清晰,更容易看清事物的本质。

如果有一天你身边的朋友突然对你破口大骂,让你感到很受委屈,你能否静下心想一想他为什么这样对你?也许仅仅是一个微笑就能转变一切,朋友之间也就不会闹到关系僵硬了。

突发性事件都是由不起眼的事情一点一点积累的结果,我们不仅要看到结果,还要追溯过程进而探寻原因。

能认识到事情的本来面目,就能够找寻到解决的办法。

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带给人们一种无形的压力,总是考虑速度,心态浮躁沉静不下来,心不沉静就容易被外界事物左右。

打坐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后,它的能量就能辐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开车、走路、工作、休息,做每件事都像打坐一样把心专注于一个点上,安安静静地去完成手中的事情。

这时候,生活中的活动都可以成为修行,比如晚上散步的时候,那种缓慢、自在、宁静的过程便是一种修行。吃饭时,每一粒米饭都认认真真地品尝、咀嚼,慢慢地感受其中的甘甜也是一种修行。

反思

只要静下心来,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充满欢乐,这种欢乐来自于内心的清凉。

有修行的人不会因为别人的嗔恨心而感到烦恼,只会对他人的贪嗔痴满怀悲悯之心。这样的人就像钻石,耐得重击、耐得高温。把自己锻造成钻石的过程便是修行的过程。

修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速度并非肉眼可见、自身可感,只有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的修行的程度和水平。

有修为的人,即使遇到再大的挫折,也能够不卑不馁,能够在喧嚣中保持心灵清凉。

困境其实是对人的考验,借此机会能够反观自己的修行层次。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曾经萦绕在心里挥之不去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再回过头看时,根本就是小事一桩,无足挂齿。当初为什么会无比纠结?因为阅历太少,懂得的道理不够多,还没有达到相应的层次。

阅历能够增加智慧,而反思和总结会增长阅历。

当我们再次面对困难时,由于能力与境界得到了提升,便不会再有畏惧的心态,自然能理智地分析,想出办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感恩

内心不平静的人容易产生纠结和烦恼。

别人说两句话就受不了,别人开一句玩笑也会生气。生活其实没有那么复杂,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人们追求名牌、攀比、计较,很多时候也只是在满足色身的需求。

如果没有色身,一切的攀比、计较、执着就都不存在了,没有攀比、计较和执着,就没有那么多的烦恼,没有烦恼,人就不容易生病,不生病就不会有痛苦。

障碍会形成恶性循环,而修行就是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放下我相,破除一切的尘劳妄想、分别执着。

放下我执,生活中要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感恩。

面对别人的求教,要感谢别人给自己一个布教的机会;别人求字,要感谢他给自己练字的机会;老公喜欢吃自己做的饭,要感谢他认可自己做饭的技能;给妻子买新衣服,感谢她给自己的照顾家人的机会。

一个心存感恩的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是美好的,认为身边每一个人都是来成就自己的,长此以往,做事就会顺风顺水。

当我们真正惠及别人的时候,我们会收获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感,而不是觉得吃亏,心怀怨恨。

吃得起亏的人一般都有着良好的品行和素养,这样的涵养能够帮助他成就大事。

外界很难通过一己力量改变,我们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自己。

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变自己也绝非易事,要通过不断地修为慢慢实现。

打坐要有一个渐进的步骤,刚开始每天坐十分钟、二十分钟,时长一点一点地增加,慢慢就会有进步。刚开始目标不要定得太高,定一个合理的目标,一点一点推进。

从打坐中寻找到乐趣就能够长久地坚持下去。

打坐其实也是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让自己的心静一静,想想自己昨天有哪些事情还没做,哪些事情没做好,给自己一个自我反省、自我对话的机会。

修习不是为了逃避,亦不是偷懒,而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让内心的境界得到提升,这样慢慢的会发现,饮食会变得清淡,心会变得平实,生活会变得简洁,越来越接近原生态。

当人生安于简洁,心自会渐渐变得清凉,生活也会充满幸福。

摘自《香海禅心》

End

在生活中积累福报原来可以这么简单

寂静法师依报随着正报转,如果有十朵花,那就只会吸引十只蝴蝶,如果有一千朵花,可能就会吸引一万只蝴蝶,花多蝴蝶多。同样的道理,好心和福报能够感召美好的环境。厚德才能载物,德就是功德,物就是物质,德厚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保持正念?

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保持正念?答:一、试试把左手握紧拳头,这代表紧张的身体状态。而我们的右手是张开放松的,这代表正念的能量。右手代表的正念能量可以觉察到左手的紧张,右手代表的正念能量可以包容左手

刘素云:生活中的执著怎么理解?

问:生活中的执著怎么理解?请刘老师举例,我们怎样克服?答:我不知道你怎么个执著法,比如说学历高、工资高、有职位,可能比较爱打扮,你是不是执著这名牌?你让我举例,因为我对你本人不太了解,我不知道你执著的

让开心成为一种习惯

◎ 林清玄已看惯了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的阴晴圆缺,习惯了春夏秋冬的冷暖、世间万物的改变,却很难看淡人间的悲欢离合、情仇恩怨,更难将伤心难过看得风轻云淡。经过了很多年的改变以后,将开心当成了一种习惯,于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起起伏伏,如何来对治它

净界法师问:师父您好!关于权法、实法的操作,弟子这边再具体问一些生活上面操作的细节。我们凡夫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受到业力的刺激,可能一天下来情绪起起伏伏的,有时候会烦恼。在烦恼当中当然不是那么的清醒,可能

生活中修心的三个好习惯

贤 宗打坐打坐,是回归内心、获得宁静的一种方式,也是自我反省、培养福德的方法之一。当我们的心静下来以后,思维会变得清晰,更容易看清事物的本质。如果有一天你身边的朋友突然对你破口大骂,让你感到很受委屈,

日常生活中的四念处观

◎ 圣 严修五停心得成就便入定,然后出定而观四念处,那是次第禅观。由修定得有漏慧,再以有漏慧观四念处,由观四念处发无漏慧而出三界,证解脱果,这是相当花时间的修行方法,对于一般人而言,的确难得有此因缘修

疫情过后,建议改变的7种生活习惯

一场疫情让我们明白健康的重要,平安的可贵。钱财买不来生命,利益换不回健康。最大的财富,就是活着,最大的幸福,就是平安!每个人都要对身体好一点,健康一点,快乐一点。疫情过后,希望大家改变的七种生活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怎样当好一个居士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达,作为一个居士,如何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形势?如何把佛法与现实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如何使佛法闪烁出夺目的光辉,启开人们的智慧,达到利益众

生活就是修行,因为"道"就在我们生活中!

近年来,教内外的一些道士、居士开始隐居山水静地,专心于打坐静养。静坐炼养无疑是一种悟道养身的行为,加之许多宫观古迹都是开放的旅游景区,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闲暇时能有机会静坐,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息

在日常生活中去悟道,去感受道法自然的真谛!

近年来,教内外一些道士、居士隐居山水静地专心于打坐静养。无疑,静坐炼养是一种悟道养身的行为。许多宫观名胜古迹都是开放旅游场所,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暇时静下心闭目打坐,为长时精神状态紧张的人

留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让他养成这7个好习惯!

小时候听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菩萨。有一天他们同时被菩萨请去,允许他们从众多的宝物中每人挑一样,回去送给儿子。 第一位父亲挑了一只镶嵌着宝石的银碗,第二位父亲挑

睡觉是最好的补药,6个习惯最养人,6个习惯最害人

睡觉是最好的补药,6个习惯最养人,6个习惯最害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可见,睡眠为第一大补。俗话说一夜好睡,精神百倍;彻夜难睡,浑身疲惫。睡觉可以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大补药!遵循下面6个睡眠习惯,好

如何把太极融入到生活中

太极又可以搏击,是全世界最多人练习的运动之一。很多人受益于养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观念,或多或少影响着每一个练武人。习武者要打得好、增加战斗意识,就必须有这个武无第二的自信。然而,这个观念也阻碍了新

别拿养病当养生!毁掉你健康的,正是这些“好习惯”!

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为了补足气血,注重饮食、勤运动。殊不知,这些养生方式的背后也有玄机!比如:有的人既没有经常熬夜,也没有怎么暴饮暴食和刻意减肥,也没有过度操劳或过度思虑,但就是身体非常地虚,身

毁掉你健康的正是这些好习惯:早上洗澡、多吃水果......

到底怎么补气血呢?减少思虑,清淡适量的饮食,再有适度的运动,规律的作息就好,此四条就是最好的方法,不用去花冤枉钱。现在气血亏虚的人特别多,通常都是生活习惯造成的,如果不了解就随意改掉生活习惯中的问题,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佛教与净化人心

生活中的佛教佛教与净化人心前 言谈到佛教,人们就有这样的概念:佛教是释迦牟尼开创的、是由印度传入的外来宗教。笔者认为这样讲也可以,但当你全面认真地将佛教研究一番之后,就会觉得中、印佛教有不同之处。原来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前言

生活中的佛教前 言因为我学佛有年,故常有朋友和我谈起佛教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他们大都认为佛教创立在2500多年前,当今社会进步一日千里,现在还信这古老的宗教,好像太落后于社会,有的甚至还把信佛与迷信、落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序

生活中的佛教序与时俱进是佛教缘起论的应有之义。佛法是不变的,又是随缘的。正信正行的佛教内在地具有能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属性,故佛教必然是与时俱进的。由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由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由诸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佛教景观与旅游经济的发展

生活中的佛教佛教景观与旅游经济的发展当你在祖国大地上愉快地旅游时,你会看到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的一座座寺院,耸立于峰峦秀发的高山之巅,或隐约偶露于郁郁苍松古柏丛内,或以古朴秀美的古建筑展现在高楼栉比的闹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筹建“极乐世界苑”的设想

生活中的佛教筹建极乐世界苑的设想总则本苑是一座园林式的建筑。依山傍水,环境清幽,房舍古朴玲珑,四围花木成荫,并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错落其间。不仅是老人休养终老的好地方,也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一、宗旨: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大迦叶给我们的启示

生活中的佛教大迦叶给我们的启示提要 大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为王舍城大富长者子。先与其妻共修梵行,后俱出家于山林,旋往竹林精舍归依释迦世尊,常修苦行,证阿罗汉果。据传佛曾拈花示众,付心印于他。为后世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天台忏法与社会和谐发展

生活中的佛教天台忏法与社会和谐发展天台止观向有四种三昧、二十五方便、十乘观法、十境、百法成乘等,智者大师将其概括成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和圆顿止观三种。圆顿止观不历次第,初后不二,一尘一香,法法互具,当处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内容简介

生活中的佛教内容简介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技一日千里地发展,社会在全速前进。为回答佛教是否能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本集辑录作者最新研究成果,说明佛教是能与时俱时的宗教,不管社会怎么发展,它都可为社会的不

日常生活中该怎样修行

衣服,为蔽体御寒之用,但求整齐、清洁、简单、朴素,不必奢求华丽,但也不能故意穿著垢腻破烂之衣,而表示修行。因衣服不整齐,或太华丽,将为世人所讥;若穿著太垢腻破烂,亦将为人所耻。佛陀曾教弟子于穿衣时,当

如何在生活中破除四相

很多人都是知道四相的,所谓的四相就是关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学道者若能离三心去四相,即能与菩提自性感应道交,当下与自性相会,法身自显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生活中破除四相呢?我们众生都生活在种种

女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萨道

学佛,是学会生活。因为佛法,并不在生活以外,而是在生活之中,时时处处,吃饭穿衣,行往坐卧,举目扬眉之间。许多人学佛,以为是加法,从而不断的向外驰求,想证个什么,得个什么,修个什么,结果徒劳辛苦,一无所

林崇安:生活中的禅修

生活中的禅修林崇安(讲于法光佛研所2000,3)二十多年前,我从(格鲁派)欧阳无畏喇嘛学习藏传佛教的理论,实践方面是从红教(宁玛派)刘锐之上师学习,由于根器的缘故,在生活上总觉得未能得力。五年前思考有

慧光明菩萨--念佛人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忧虑

首先你要明白,在家人念佛,应当敦伦尽分。考虑这些,也是生活的实际,应该考虑。日常生活的一切,夫妻关系、孩子教育、家庭经营都要考虑。每天念佛一万声,很好。如果觉得不够,可以加一点;如果觉得紧张,也可以略

洪启嵩:生活中的佛法

人人皆做现世的菩萨在思索整个生命的时候,因为我们生而为人的因缘,而从人类的角度来观察这世界的发展。首先不妨从自己观察起。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什么是真正的平等呢?就好象我们晚上进到一个房间,里面有很多盏

浮屠--在生活中修行,红尘中历练

有一户卖饼人家的儿子,从小心地善良,由于住在寺院旁边,所以每天送十个饼来供养寺中的道悟禅师。但道悟禅师每次都留下一个饼,并对他说:“我送给您,用来庇荫您以后的子孙。”有一日,他独自的想:“饼是我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