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居寓意◎ 德 诚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摘自《全唐诗》
法 界◎ 杨仁山无始终,无内外,强立名,为法界。法界性,即法身。因不觉,号无明。空色现,情器分,三世间,从此生。迷则凡,悟则圣。真如体,须亲证。摘自《佛教三字经》
人道和合,功罪相间;德升孽降,岂有他焉!阿修罗道是这样危险,那么人道呢?人道也有善,也有恶,所以说人道和合,功罪相间;德升孽降,岂有他焉!这个人,性情很温和的,和谁都能合得来,所以说人道和合。来做人,
妙莲法师世间有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佛弟子应该每逢佳节更怜悯众生。记得我们在大陆灵岩山寺的时候,每逢佳节大家都特别要加香诵经、念佛,回向畜类的一切众生,因为人间每逢过节就是那些畜牲过劫,劫难的劫、
法 界 无 障 碍◎ 太 虚法界无障碍者,法界即真如别名,即无分别智相应之真如。又如世言宇宙,非但指空间时间,实包一切物而言。此法界者亦复如是,乃总括此诸法而言也。诸法中无论任何一法,皆诸法之总
唐卡是藏传佛教的一种绘画。唐卡是由藏文Thang-ga音译而来的,也有唐噶、唐喀这样的叫法。关于唐卡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是起源于印度,在佛教传入西藏的时候,唐卡也随之传入西藏,也有说是因为藩汉两族交往
宾度罗跋罗堕阁尊者——坐鹿罗汉,是十八罗汉中的第一位。有诗赞曰:“端坐神鹿,若有所思;泰然自若,高雅平易”。苏东坡在《十八大阿罗汉颂》中写其:“月明星稀, 孰在孰亡。煌煌东方,惟有启明。咨尔上座, 及
金刚经注疏十一体同观法界通化 离色离相一体同观①分第十八[古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
游戏观音也是三面观音,三面观音是指具有三个面的观音雕像,正面观音手持经箧,右面观音手持莲花,左面观音手持念珠,依次象征智慧、平安、仁慈。每一尊法相蕴含一种大智能及感应功能、能增福添慧、保佑平安。正面手
赞诗神通游戏观世音 自在幻化遍知海千手千眼救倒悬 三十二应普现身安坐云端之上,表观世音菩萨的教化圆通无碍,不拘时处,示现游戏自在。相传观音菩萨云游到洛阳城内,取出一面宝镜,声称只要人们拿出三文钱,就可
阎罗王之说,在三藏十二部中多处可见,这是 世尊用世界悉檀的善巧方便来教化众生。悉檀有宗义跟遍施的意思。宗义是说用宣说三界中诸世界的别别的相貌,然后令佛法的宗旨可以遍施于有情。所以,下根器人听到阎罗王的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七卷 第十八章 释疑二 四大周遍法界 何以互不相克内容提要:众生迷惘,背觉向尘,便有风动、空晴、日明、云暗等种种世间有为相都在心中显现。佛以妙明不生不灭的境界合于如来藏,如来藏心只是清
第十八章 释疑二 四大周遍法界 何以互不相克内容提要:众生迷惘,背觉向尘,便有风动、空晴、日明、云暗等种种世间有为相都在心中显现。佛以妙明不生不灭的境界合于如来藏,如来藏心只是清净微妙的本觉之性,圆照
声闻缘觉属于小果罗汉,是小乘果位。声闻,【声】是声音,【闻】是亲耳听。是听佛讲理性、教化,瞬间即豁然开朗而得到的小乘果位。最聪明的人也要修三世才能证得。佛讲经可以振动三千大千世界,根基好的人是能听得到
佛门中的智慧是非常多的,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应该都是了解的,所以为了我们能够修行的功德更加的好,一定要坚持、诚心的修行,其中有些人就想要 知道声闻缘觉是什么意思,应该如何理解,那么我们就一起去了解吧!
贤圣是没有这种差别的!佛说缘觉的境界比声闻高,是随顺我们凡夫说的,我们以为是这样,佛才这样说。实际上圣者没有高下的分别!《金刚经》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自性是平等的,没有差别。但修行人断烦
《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第五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菩提三种。一者声闻菩提。二者缘觉菩提。三者诸佛菩提。若得菩提名为佛者。何以故。声闻辟支佛人不名为佛。若觉法性名为佛者。声
所谓“道”有外道和内明之分。外道是向真如佛性以外去追求,名为外道。第一种外道是人间道。譬如各种追求色、声、香、味、触的法,或世间的艺术。茶有茶道,剑有剑道,书法有书道,各种不同的琳琅满目的道,非常多,
声闻乘是佛教三乘之一。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声闻和缘觉二小乘,常被称为二乘。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而缘觉乘,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这是二乘的不同处。声闻乘的果位名,梵
《华严经》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汇集过程,因而即便是作为全译的两种汉译本,其结构也是有所不同的。突出表现在,六十卷《华严经》分为七处八会三十四晶,而八十卷《华严经》则分为九会三十九品。世所公认,在几种《华严
【提要】《华严法界观门》一书是最早阐释华严法界思想的著作之一,是华严宗阐述本宗教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主要阐述和发挥了有关法界的教义学说,其三重观门思想,初步确立了华严宗修行实践的理论体系。华严宗最具特
佛教有许多的菩萨,我们到寺院肯定要拜菩萨,但是八大胁侍菩萨各自所持法器及其代表寓意,你知道是什么吗?(1)、大势至菩萨,手握降魔杵和法铃,驱散邪恶,传播法音;(2)、观世音菩萨,手待杨柳枝和净瓶,能普
“一切违缘障碍悉消除无余,一切顺缘所愿善根悉皆增长,一切男女怨敌债主皆令满足欢喜,怨敌消除。”金刚降魔杵,是藏传佛教中的一种法器,可消除自身一切罪障。金刚降魔杵原也属于古印度兵器的一种,现在被佛教引用
《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入法界品〉尽管只是《华严经》的一部分,但无论从其在全经中占据的分量来看,还是从其对于印度佛教、中国佛教以及整个东亚佛教的影响来看,〈入法界品〉无疑可以
若根尘因缘。随有一念。依色心故苦。由烦恼故集。厌苦断集。非对治如何。遂依四谛。修十六观三十七品。如救头然。由四善根。得入无漏四沙门果。证二涅槃。会偏真理。不得佛法。不慕化人。如獐独跳不顾后群。如此一念
声闻法界声闻众僧,不论女男;四谛观行,隐实示权。再讲声闻法界。声闻,有初果的声闻、有二果的声闻、有三果的声闻、有四果的声闻。这里边又分出初果向——还没有正式证得初果,叫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
因常随佛旁,以闻佛声得解脱证圣果的行者们所生活的世界,就是声闻法界。佛教里讲,这个声闻众所居住的世界是六道之外,已超生死,却未究竟解脱,故居四圣界,此为声闻法界之意。声闻法界。声闻,有初果的声闻、有二
声闻法界。声闻,有初果的声闻、有二果的声闻、有三果的声闻、有四果的声闻。这里边又分出初果向──还没有正式证得初果,叫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声闻的人,又叫阿罗汉,也叫罗
声闻法界,就是刚刚超出六道,进入第七道。声闻法界也叫阿罗汉道,修证的是阿罗汉果,是四圣谛的圣果。四圣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你们如果不想轮回最起码要修到四圣谛的圣果。声闻法界。声闻,有初果的声闻
声闻法界,就是刚刚超出六道,进入第七道。声闻法界也叫阿罗汉道,修证的是阿罗汉果,是四圣谛的圣果。四圣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你们如果不想轮回最起码要修到四圣谛的圣果。声闻,在初果要断见惑;二果要
声闻法界,就是刚刚超出六道,进入第七道。声闻法界也叫阿罗汉道,修证的是阿罗汉果,是四圣谛的圣果。四圣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你们如果不想轮回最起码要修到四圣谛的圣果。因常随佛旁,以闻佛声得解脱证
因常随佛旁,以闻佛声得解脱证圣果的行者们所生活的世界,就是声闻法界。佛教里讲,这个声闻众所居住的世界是六道之外,已超生死,却未究竟解脱,故居四圣界,此为声闻法界之意。声闻法界,就是刚刚超出六道,进入第
声闻法界,就是刚刚超出六道,进入第七道。声闻法界也叫阿罗汉道,修证的是阿罗汉果,是四圣谛的圣果。四圣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你们如果不想轮回最起码要修到四圣谛的圣果。声闻,在初果要断见惑;二果要
佛教三乘之一。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佛教常识答问·僧伽和佛的弟子》:“四谛的教法,能令人断除见惑(我见、常见、断见等错误见解)和思惑(对世间事物而起的贪嗔痴等迷情),证得涅槃
若根尘因缘。随有一念。依色心故苦。由烦恼故集。厌苦断集。非对治如何。遂依四谛。修十六观三十七品。如救头然。由四善根。得入无漏四沙门果。证二涅槃。会偏真理。不得佛法。不慕化人。如獐独跳不顾后群。如此一念
佛教三乘之一。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声闻和缘觉二小乘,常被称为二乘。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而缘觉乘,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这是二乘的不同处。声闻乘的果位名,梵语叫做斯
须陀洹果:须陀洹(梵语:Srotāpanna,巴利语:Sotapanna),又译为预流、入流,佛教术语,是南传佛教中的修行位阶,为沙门四果中的初果。由于修行者的性格不同,分成随信行与随法行两种。随信行
佛教三乘之一。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声闻和缘觉二小乘,常被称为二乘。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而缘觉乘,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这是二乘的不同处。声闻乘的果位名,梵语叫做斯
佛教基本教义之一。指苦、集、灭、道四谛。“谛”为佛经中所指的“真理”。佛教认为,人世间一切皆苦,叫“苦谛”;欲望是造成人生多苦的原因,叫“集谛”;断灭一切世俗痛苦的原因后进入理想的境界,即“涅槃”,叫
四谛中的第一条真理是苦谛。苦谛是释迦牟尼在彻悟之后,对人生现象的价值判断,认为现实世界中充满了痛苦。四谛里「苦」的意义非常广,也许有人认为人生的苦乐是相对的,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某些特别的事物,各人感受
1、资粮道(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产生信奉声闻乘或独觉乘之心,获得脱离轮回之成就者可进入资粮道。所生信奉二乘之心基二对轮回之“三苦”的透彻领悟,认识众生在“三苦”中休无止的煎熬。修习者开始大量积聚福德资
佛教三乘之一。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声闻和缘觉二小乘,常被称为二乘。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而缘觉乘,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这是二乘的不同处。声闻乘的果位名,梵语叫做斯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
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巴利语pacceka-buddha。音译钵剌医迦佛陀、毕勒支底迦佛、辟支迦佛、贝支迦佛、辟支佛。又作独觉、缘一觉、因缘觉。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独自悟道之修
尸林怙主,即尸陀林护主又称“墓葬主”,尸陀林主又称「独达」或「多翠达波」,是本尊胜乐金刚及空行母的不共护法。因此一般我们会在护法的唐卡上方看到胜乐金刚像,以及在胜乐金刚或者空行母唐卡下方看到尸林护法像
因每一众生的身、语、意行为不同,感召的果报体也不一样,也就是生命层次有高低之别。主要概括为十种,叫做十法界。佛教中把生命层次划分为十个等级,称为十法界。其中又分为四种圣人与六种凡夫。四圣:指四种圣人“
十法界是指修学佛法所到达的安住之地,十法界解释因心而变现的,所谓唯心所变,唯识所现,这个心是真心,这个识就是我们妄想分别造作的妄心,在这个十法界里面佛、菩萨、缘觉、声闻是四圣法界,而所谓的六凡就是 天
十法界包括了六凡法界(六道)和四圣法界。六道从下至上依次是: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人,底下三道是三恶道,上面三道是三善道。四圣法界从下至上依次是:声望、缘觉、菩萨、佛(十法界的相似即佛)。证
《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菩提心,这个心
释迦牟尼佛、地藏王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常於此娑婆世界度化众生,与此土有情,具甚深因缘,故世称「娑婆三圣」。根据佛教的说法,一太阳一月亮照耀到的空间为小世界,1000个小世界为小千世界,1000个小千世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