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圣贤的面目
2024-10-14 13:02

◎ 明 海

《祖堂集》是现存最早的禅宗史书,它的叙述风格质朴、粗拙,与其后出现的灯录史传《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大不一样。从这本书中,我们往往能一窥古代禅门大德人性的真实面目。

在药山惟俨禅师这一篇中,我们可以读到师从惟俨禅师,后来也成为大禅师的道吾和云岩(昙晟)的一些有趣记载:

道吾和尚四十六方始出家,俗姓王,钟陵建昌县人也。云岩和尚是道吾亲弟也。云岩先出家,在百丈造侍者。道吾在屋里报探官。

一日行得五百里,恰到百丈庄头,讨吃饭。当时侍者亦下庄头,庄主唤侍者对客,侍者来相看一切后,便问:

将军是什么处人?

曰:钟陵建昌人也。

贵姓什么?

对曰:姓王。

侍者便认得家兄,便把手啼哭云:

娘在无?

对曰:忆师兄,哭太煞,失却一只眼,下世去。

侍者得消息,当日便上百丈

云岩和道吾在俗家是同胞亲兄弟,云岩年幼,但先出家(所以他俗家哥哥在后面反称他师兄),道吾出家前大概在军队里当信使(探官)。

一天,这一僧一俗的兄弟二人在寺院的田庄里邂逅了。起初,云岩(侍者)还不敢认,先试探性地问对方家乡姓氏,及至确认就是俗家兄长后:

便把手啼哭云:娘在无?

虽然出家多年,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却是久蕴心中,一见昔日亲人,便喷薄而出

兄长的回答简洁但动人心魄:

忆师兄,哭太煞,失却一只眼,下世去。

想念出了家的儿子,哭瞎一只眼,继而过世

这段叙述几乎把这二位大禅师的家世、乃至性情和盘托出了。这样的记叙方式在其他的高僧传记著作中很少见。以至于一说起高僧、圣贤,给人的印象总是高远、神秘、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

我相信,这种对高僧的误读是人们对整个佛教教义误读的一个构成部分。真与俗、空与有被打成两撅,修行、出家、开悟在人们心目中遂逐渐被定格为远离人间烟火、冷血无趣的。这不妨可以被称为圣贤佛教或离世佛教,与人间佛教的意趣恰相径庭,与佛法二谛圆融的真理也不吻合。

多数史传中对高僧概念化、去人性化的叙述其实是儒文化话语霸权的产物。综观佛教史上有代表性的高僧传或禅史,执笔者或是有良好儒学修养的高僧(如慧皎、道宣、赞宁),或者这些著作经过有佛教信仰的士大夫的删定整理(宋代杨亿之删定《景德传灯录》)。而儒家意识形态的审美取向是文质彬彬的中和之美,是大雅,是为尊者讳。它与印度佛典中真实、质朴、不避尊卑的叙事风格是不同的。

印度佛典,尤其是戒经,其叙事风格完全是朴实无华、原原本本的。举凡大小便利,男女贪染、饮食钱财之事,在这里都记录无碍,毋论所关涉者是圣是凡。

《祖堂集》的编辑者是寺院的禅僧(泉州招庆院静、筠二禅德),其语言风格是白话、口语的,有些叙述显得拖沓、冗长,但却真实、朴素。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史传存在两种话语风格,一种是儒家主流话语风格,一种是生活的、民间的、白话的话语风格。前者的叙述使圣贤的面目隐现在飘渺白云间,后者的叙述倒使圣贤们回到了人间,使我们这些在大地上摸索前行的众生们增添了许多信心!

摘自《禅》刊2008年第三期

End

圣贤的面目

◎ 明 海 《祖堂集》是现存最早的禅宗史书,它的叙述风格质朴、粗拙,与其后出现的灯录史传《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大不一样。从这本书中,我们往往能一窥古代禅门大德人性的真实面目。在药山惟俨禅师这一篇

工穷力极本来面目现

玉琳国师看那无思无为前,如何是本来面目?四威仪皆可参,要以坐为正;动静闲忙皆可参,要以闲静为正。于忙时不可厌忙,于有事时不可怕事,事忙须耐烦恼理事,理事至周至到,极有精彩。或正理事中,或理事后,猛提云

万念顿绝,打破疑情,见了本来面目

万念顿绝,打破疑情,见了本来面目1944年六月十一日云门寺开示虚云老和尚参禅下手工夫,就是诸方常说的看佛是谁这个话头,万缘放下,死心塌地,昼夜六时,行住坐卧,起居饮食,屙屎撒尿,搬柴运水,迎宾待客,总

蔡礼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一个人能真正彻底悔改,就会让人非常感动、佩服。我们曾在上海办了五天的课程,其中有一位朋友,后来我们都称他金不换。为什么称他金不换

本来面目及其内涵

本来面目及其内涵◎昌 怡不思善,不思恶是重现本来面目的前提,也是重现本来面目的途径。善恶代表相对认识的两个方面,它可以指任何对立项:黑与白、是与非、真与伪、美与丑、肯定与否定、天堂与地狱等等。我们二元

本来面目的心理经验

本来面目的心理经验王雷泉无善无恶是一个修行过程,理解无善恶的境界是容易的,灭却有善有恶的思是不容易的。实现无善恶的清净世界,还须从有善有恶开始,从为善去恶开始。首先进入和肯定有善恶的世界,熟悉这个善恶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1:真实不虚话“往生”

41:真实不虚话往生往生有活着时往生和临命终时往生两种。这方面的书籍和音像资料及亲自见闻者都比较多。科学目前还无法确切地做出解释。所谓活着往生,即是指修行者无病无疾,身心安康的情况下,提前预知自己往生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5:解悟空性很重要

45:解悟空性很重要所谓证悟空性者已是开悟了的大德了,可见学佛之人一下子就能证得空性的人并不多。对于般若空性,许多时候我们只能是望文解义,尽量保持正确的知见,用以观照我们的生活和修行,使之勿要产生太大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3:做功课有何要领?

43:做功课有何要领?修密法,参禅打坐,念佛读经等等,任何方式、方法开始都是为了入静习定,人在禅定状态中才容易开慧证果。修习禅定的心要只有一个:止观双运(注:在此仅是一种狭义而表浅的说法)。一般来讲,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7:修行的本质

47:修行的本质真正的修行就是如法修行。在于五蕴、六根、六尘所对应的点点滴滴。在于起心动念,当我念头起来,晓得此念头错了,马上把它改正和终止。这个念头,我是利己损人?我这念头起来是贪、嗔、痴、慢、疑?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4:一部经典能有多长?

44:一部经典能有多长?我们常说的佛法即是指释迦牟尼佛所传下的法。但过去未来,一切佛法的核心要义又是没有差别的,都是胜义般若波罗蜜多的方便示现。一切十方三世所有诸佛菩萨皆由般若波罗蜜多生出 。释迦牟尼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8:必须走的“中道”

48:必须走的中道所谓中道,即是不离不著,不落两边的意思。在世俗中即和儒家的中庸之道的意思非常接近。琴弦太松奏不出妙音,太紧则会崩断。世上没有非此即彼的事相。对于修行而言,中道在修持用功上,即是中观,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6:也谈禅、密、净

46:也谈禅、密、净对佛学稍有研读便能明白,一切法门莫不是都以开悟见道、明心见性或成就法身为首要基础。禅、密、净从本质上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体说起来:禅是走觉门,即返其初(自性),净是定于一(佛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9:魔障即菩提

49:魔障即菩提魔有外魔、心魔之别。外魔不过是另类较为高级的生命,也是有情众生修行不成功不圆满才会报得的一些生命样式,因为他们同我们人类不大一样,所以被我们统称为魔。当我们修行层次较高,或特定机缘下他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6:存在的“实相”

6:存在的实相所谓存在的实相即是大空性,是真空与妙有同体不二,是一切存在的本际或本然。佛门勉强以相呼之,仅是为了顺应众生的世俗习惯。从义理上来讲实相有三种含义。第一是指真如空相。指它的本然之性真实不虚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本书的缘起

本书的缘起(前言)在这里,我要先作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本人法名妙泽,公元一九六九年出生于四川成都,长在贵州。一九九0年大学毕业。于1999年开始修学佛学,现为自由职业者。或是某种层面上的因果使然,我不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2:闲话“道交感应”

42:闲话道交感应道交感应即是一种超三维空间的相应状态,指凡在修行过程中所遭遇或体验到的不合常态、常规的东西。但一般来讲,我们不必太过于执著于这一类经验或现象(已知往生时日、专修密法或有证果之征兆的除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什么是“佛法”?

4:什么是佛法?佛学中所谓的法,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什么法规法令的那个意思中的法,在佛学的义理中,法是泛指一切的事和理,及其产生、消亡的内在外在之原由。那么,从这个角度讲,世法范畴中的什么法令法规当然也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1:佛学是怎么一回事?

1:佛学是怎么一回事?从根本上来看,佛学肯定是一种假说。大智慧者、大觉悟者释迦牟尼在世时就说过,他的一切言说与表述均是假说。不过,同时他又说过,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二者看似很矛盾,但这矛盾在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5:所谓的“佛教”

5:所谓的佛教佛教中的教,其本义是教育的教,佛弟子均称释迦牟尼为本师,所以佛与我们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师生关系。所谓宗教之说,实为一种世俗流变下的产物。佛教中的许多仪式、形式只是一种人为创造的载体,因为任

静波法师:过分追求声与名,就会失去内在丧失本来面目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什么叫声名?就是名声。声就是声名远扬,说这个人一呼百应,这是声;而且所谓居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六祖告惠明大师曰:『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良久。又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後来说法时,又曰:『若仅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

净宗文章---净土宗真面目

净土为脱离六尘之清净境界,或无相,或有相,皆诸佛之所受用。其有相者,或名实报庄严土。行者通达禅宗,的的见性,自心等佛矣,然尚未能建立报土--功德开显未备也,只可寄居他佛报土之中。肉身未谢以前,预能神往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第一章 教源 第三节 小乘发展期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第三节 小乘发展期释尊在世,三乘一乘虽无所不谈,总以小乘摄机至众。当时学风一若小乘为无上正法;习大乘者甚属希有。五种法藏,亦以小乘部之经律论三藏最为需要。实践此中教法,全仗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第三章 研究 第五节 余六宗

第五节 余六宗中国佛教除上文大规模四家外,有取一经一论或戒律为研究对象,规模较小无特殊发明,而历史上有专宗之名者,凡六家:其一 涅槃宗东晋慧远著《法性论》,与涅槃妙旨暗合;鸠摩罗什大加赞叹。然仅作法身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第四章 修证 第一节 禅宗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第四章修证权实二教本来同依一乘出发,能彻心源,则无权非实;未明心者,虽勤习实教亦属权类。中国文化适宜大乘,行者罕向小乘修证;大乘之徒,初或不审权实而依不了义者。了义既彰,修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第四章 修证 第二节 真言宗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第二节 真言宗依密乘而实修,原名密宗。流入东土,分两大派:一曰唐密,大唐所习之专宗也;二曰藏密,西藏所习之专宗也。唐密特名真言宗,乃“真言陀罗尼宗”之略称,是佛自立之名(见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第二章 传译 第四节 复兴时代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第四节 复兴时代唐自贞元以后,译事无闻。武宗破佛,顿呈衰落。宣宗嗣位虽即取销乱命;然经典被毁,恢复难期。继此维持,惟赖教外别传之禅宗。历晚唐五代皆一息仅存。周世宗重加破坏,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第三章 研究 第一节 法相宗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第三章研究第一节 法相宗世亲继承无著学系,造《唯识三十颂》等大乘论五百部,广博精深;弟子未能遍学,各取部分要理而研究之。传唯识学而作释论者甚众;著名十人,以护法论师为最。唐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序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佛教真面目序佛教亦称佛学。就垂示言曰教;就参究言曰学;要以明心见性为宗。未明心前多资权教作梯阶;既见性后更资密教求究竟。其竟也,任何事理莫不洞彻根源;斯谓之佛。佛之行,积极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第一章 教源 第一节 佛身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第一章教源诸佛皆有应机大教,缘具则兴;缘尽则灭;非长存于世者。现世所传佛教,乃释迦牟尼佛之遗法,经二千余年法流未竭;吾人得遇其道而研究之,不可谓无缘。然一部《大藏》,矛盾之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绪言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绪 言吾人所能感见之事物,无穷无尽,括其要不出精神物质两界。由精神演成无量众生;由物质演成无边世界;根本究从何来?此古今学者劳心焦思终不能解决之二大问题也。有强作解释者:或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第三章 研究 第三节 天台宗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第三节 天台宗罗什学派遍及中国,北方学者于三论外兼喜《智论》;然向心部用功者尚少。北齐沙门慧文读《智论》二十七“一心顿证三智”之义,从而致力心观;更读《中论》观四谛品之偈曰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第一章 教源 第四节 大乘发展期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第四节 大乘发展期三乘一乘之分,以般若波罗蜜多为界线。超出界线之上方称一乘;未及者虽发一乘大愿,尚未入门也。释尊自云:灭度后,以大乘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付嘱文殊师利菩萨受持。见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第二章 传译 第一节 幼稚时代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第二章传译佛灭后二百余年,阿育王统治全印,小乘之教大行。中国正当嬴秦最强之时。始皇未称帝以前,相传沙门室利房等十八人入秦弘化,被逐出境(见朱士行经录)。虽未获流通之效,却为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第三章 研究 第四节 华严宗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第四节 华严宗释尊原为毗卢遮那如来之化身,菩提树下示迹成道时,称此方机宜思维应说之法,顿依毗卢力用,缘起他受用身;大开华严法会,普摄界外(三界之外)利根菩萨。阎浮提人局于界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第一章 教源 第二节 教法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第二节 教法如来垂迹,随机演化,所示教法必与众生根性相契。根性千差万别,故教法种类从而纷繁。就释尊所摄之机论之,大要可分五类:其一 向善机众生有多年阅历者,鉴于世间行恶之终

净土圣贤录:清姚氏《净土圣贤录》

姚氏,松江人。平日从夫张某,奉斗甚虔。已而姚氏患病,其姊省之,教以专心念佛,从之。甫半日,忽笑曰,我见莲华无数,大如斗,语竟即逝。(染香集)评曰,见莲华,不见化佛,持诵之功未深耳。而一生安养,终当见佛

净土圣贤录:清汪氏《净土圣贤录》

汪氏,华亭人。年十六,归周文荣。家赤贫,文荣游幕远方。汪氏女红自活,长斋奉佛。后文荣客死湖北,久无耗。汪氏抚子方容成立,乃命寻父。方容徒步数千里,卒负父骨归。学使采风,以母节子孝表其闾。方容故善书画,

净土圣贤录:清百不管老媪《净土圣贤录》

百不管老媪,失其姓,杭州人。尝问于孝慈庵道源和尚曰,修何法门,一生决离苦海。和尚曰,无过念佛。然念佛不难,而难于持久。持久不难,而难于一心。汝若能一切不管,专心持名,至诚发愿往生,临终佛来接引,即得离

净土圣贤录:清陆氏《净土圣贤录》

陆氏,娄县人,适周姓。中年茹素,受五戒。遇西禅寺僧迈春,示念佛法门,即依教行持,三十年不倦。夫死,依婿袁退庵家栖止。嘉庆十一年,感微疾。一心念佛,期生净土。临终,右胁而卧,如入禅定。室中异香,直透中堂

净土圣贤录:清吴氏《净土圣贤录》

吴氏,苏州元和人,适张姓。中年奉佛,归依画禅寺道林和尚,茹素戒杀,专心净业。后因梦中见观音大士,教以跪念,于是每念必跪,香烬始起,未尝稍懈。晚年有微疾,命子眉山,延僧数人念佛。至三日,乃曰,我见空中有

净土圣贤录:清费孺人《净土圣贤录》

费孺人,名兰襄,世居吴江县,即彭二林居士妻也。居常未尝詈人。有不如意事,默默而已。先是在家时,庶祖母王氏,好作佛事,孺人辄心慕。奉持斋禁,既嫁不辍。自归居士五六年,连举二女。已而居士修西方之业,每道出

净土圣贤录:清沈媪《净土圣贤录》

沈媪,法名善月,吴江黎里人。归陈士坊为室,生子二。年二十五,修念佛三昧。四十,断荤血,屏家务,勤行放生诸功德。既丧少子,旋孀居,功益进。日诵华严行愿品一卷,大悲咒五十遍,佛号三万声,为正课。暮年,从子

净土圣贤录:清许节妇《净土圣贤录》

许节妇,太仓钱氏女也。年二十,归太学生许照,六载而寡。乾隆三十七年,有司上闻,以节妇旌。节妇自幼信西方之教。母遘危疾,节妇祷于佛,日诵佛名千声,病寻愈。既寡,事佛益虔。时出所藏,济贫拯厄,惠及禽畜。日

净土圣贤录:清曹媪(许氏母)《净土圣贤录》

曹媪,常州柏天佑母也。天佑平生乐善,事吕真人谨,尝设鸾问仙术,退辄冥心端坐。已而至苏,或诒以西方确指一书,辟仙术,指归净土,始回向佛乘。然颇疑与仙术异,以问真人。真人曰,尔何疑哉,三灾到时,我辈亦无别

净土圣贤录:清宋孺人《净土圣贤录》

宋孺人,长洲人,归太学生顾文耀。事姑谨,姑故奉观音大士。既即世,遗宋瓷大士像,孺人供奉日虔,垂十余年。已而其子晋芳,梦两大士,身衣破衲,如有所乞。旦遇一舟子,携两轴来售,一旧刻吴道子画僧相观音,一绣像

净土圣贤录:清陶氏《净土圣贤录》

陶氏,名善,字庆余,一字琼楼,苏州长洲人,彭二林居士从子希洛之妻也。幼颖敏,通等韵之学。与妹仁,晨夕酬倡。性爱萧寂,遇佳山水,一往有遗世志,时见于诗。无何,妹得羸疾以没,遂辍诗,不复为。读大报恩经,感

净土圣贤录:清宋莱《净土圣贤录》

宋莱,字望山,苏州人。年六十余,闻净土法门,日持佛号数万。曰,我凭仗六字,了当一生矣。后馆钱万里桥江氏,馆主以其持斋念佛故,禁之不可,遂辞之。已而移席他所,师生相得。谓其徒曰,学堂甚好,我设终于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