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圣道分(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道(Path),意味著能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目的地。就如旅途的道路,譬如从这里到科伦坡、或是从这里到Anuradhapura、从此地到康提(Kandy)等的道路,从起点的地方,通过道路(Path)抵达终点目的地。一个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之间路途的道路。相同的,把世间众生从苦界的生命到达无苦的境地-「解脱」的道路,称为道(Path)。
当走在“八正道”的道路上,痛苦能逐渐慢慢减少,并逐渐慢慢的靠近解脱,最终能抵达目的地-涅槃。能具备导致体证涅槃的功能即是「道分(Maggaṅga)」,致使众生从受苦到离苦的状态。「道分(Maggaṅga)」包含了八种内涵,我们需要它以能离苦解脱,称为「八圣道分(noble eight fold path)」。
戒学
当我们身上有著痛楚的伤口,很大的伤口、十分痛苦,需要进行治疗以能康复,每天每天持续地进行伤口的治疗,直到伤口愈合完全复原。
给予治疗导致伤口愈合康复,如果没有接受治疗,那么伤口会越来越恶化。相同的,任何在世间的众生都有著很大的伤口,这些创伤带来燃烧、痛楚、忧愁,有著很巨大的伤口。这巨大的伤口的痊愈应当给予一些治疗,这治疗疗程就是「八圣道分」,而这痛楚伤口的痊愈,也就是烦恼之火的结束。
你有著痛处的伤口吗?这伤口有多大呢?很大的伤口。当贪的目标出现,喔!真痛呀!当瞋的目标出现,喔!又更是痛了呀!我慢及其他烦恼出现,唷!真是痛!这些伤口存在于生命中。世间无知的众生做错的事情,又更增加生命中伤口的痛楚,当一些问题、家庭问题发生的时候,他们去到酒店饮酒,他们想著能透过喝酒而减缓痛苦,但却更增加了痛苦,饮酒的当下暂时遗忘痛苦,但当酒醒后感觉痛苦变成双倍了!因为这是错误治疗伤口的方法。尊敬的佛陀教导我们如何克服这一切的痛苦,或许是家庭问题引发的痛苦、内心的痛苦、外在一切等等所引发种种诸多的痛苦,佛陀教导我们如何超越这些痛苦,那就是「八圣道」。当我们跟随「八圣道」能一点一点的治愈伤口、能逐渐的复原,最终完全康复所有伤口。
当走向康复所有伤口的旅程,我们需要几个条件,就是「八道分(eight fold)」。其中之一是「戒」,戒意味著良善的生命。在走向解脱的旅程,我们需要好的生命,感觉自身有著舒服的生命、对他人外在也是感觉舒服的方式互动,好的言语、好的行为、有耐心忍辱的,好的生命需要具备这些素质。只说好的、正确的话语,只做好的、正确的行为,这就是所谓良善的生命。我们会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人。不说不必要的事情,不伤害他人,即使有人责备他,也仍然忍耐、耐心。我们需要这些素质,即是有戒的素质。
我们受持戒律以训练具有戒德的素质,正语(samma vaca),意味著不说不必要的话,不妄语、不说离间语、不恶口、不绮语。正业(samma kammanta),避免杀生、偷盗、邪淫。正命(samma ajiva)正确活命方式,出家众以正确方式取得生活四资具,在家人以正确事业工作维生,避免不正当活命方式。我们需要正确活命方式、以及良好的身行与言行,以这些条件训练到很好的程度,我们说这是一个好人。在训练戒的过程中仍然会出现一些过失,训练完成过后,戒德成熟,我们称为这是一个真正具戒的人。走在朝向涅槃旅程的道上,我们需要正语、正业、正命这些的条件(conditions)。
当他人责备我们时,我们也责备回去,他人情绪化,我们也情绪化,那我们是走在朝向涅槃的旅途吗?(不是)当这样做时,和一般世间的人有什么差别?(没有)在一般世间的人,被骂的时候就骂回去,当他人情绪化也跟著情绪化。那些想走在这个旅程中的人,也做一样的事情,即使想著自己是要走向涅槃这个目标,实际上却只是一直停留在原地,和世间人一样。因此,当别人责骂,我们不骂回他,当他人情绪化,我们不情绪化,当他人没有耐心忍辱,我们忍辱,如此不同于一般世间人,这样的不同才能带我们在这旅途中前进。倘若我们和一般世间人一样,那是无法说是走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必须改正这些事情,正语、正业、正命这也即是戒的训练。
定学
定学有三个方面:正精进(samma vayamo)、正念(samma sati)、正定(samma samadhi)。正定的训练是精进的培育善的目标。当训练善的目标,没有付出精进是无法培育起来的,但是不善的目标,贪、瞋的目标很自然的精进维持在那边。而对于培育善的目标,例如:顶礼恭敬、禅修修行、巴利诵经等等,我们需要精进力,培育善的目标、禅修,精进力是很重要的。减低不善、一些弱点,如情绪化、瞋恨的减低需要精进力,增长善需要付出精进,这即是正精进。
因为付出精进能培育起善,让心充满了善的目标,心里减少了很多不善目标,心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呢?心会明亮起来,感到舒服、喜悦、快乐,这是心明亮起来而有的感受,这明亮来自哪里呢?唯有精进力能做到,因为精进力而能维持更多善心、培育善,当善充满心田,心就会明亮起来,生命也因此而得到舒适、快乐喜悦、轻安。这一切都来自让心填满了善的目标,这样的训练即是定力的训练。当训练定力时,很自然地正念能维持著、善的能量出现、定力也在那儿,这三者我们称为正精进(samma vayamo)、正念(samma sati)、正定(samma samadhi)。当具有定力,这是非常平静舒服的生命、光明的生命。这一切依靠于带起精进力培育善、精进地让不善减低。这些都是从你的一个容器(Container)里(意指心里)发生的。
现在我们明白为什么我们痛苦吗?因为内心充满了混乱、不必要、肮脏、泥泞的污垢,因此导致痛苦。当心明亮的状态意思是这些肮脏污泥暂时的消失。以斯里兰卡的俚语比喻,就是:疯女人的包包。疯女人的包包里,可能仍然有放著一些些有用的物品在里面,但是充满在包包里更多的是不必要的,每当她拿到了什么东西就往包包塞,树叶杂草也放进去、很多肮脏的物品、无用的物品也往包包放,整个包包弄脏,结果什么都不能用。相同的,我们也放了很多东西进到心里,有益的东西就只一点点,很多不必要、肮脏的东西也放满了内心,犹如疯女人的包包一样,里头放了很多垃圾,所以我们痛苦。当我们的内心充满了肮脏的东西,却期待著得到快乐、舒适、明亮,甚至期待著涅槃,这是可能的吗?(不能)

佛陀很清晰的理解这些,因此第二部分定学,我们应当必须以善的目标填满心田。当以善的目标填满心,善的目标在内心增长,早晨醒来心带起善的目标、白天时间带起善的目标、傍晚带起善的目标、晚上带起善的目标,一整天带起善的目标,第二天带起善的目标,持续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一直带起善的目标,逐渐地心转换充满了善的目标,内心善占了大部分比例,80%、90%,只有小部分比例是肮脏不善目标,因此内心更加的光明起来,定力加深、更强的光亮、感到很舒服,这意味著内心有著很多善的目标。内心带起善的目标是没有人能为我们做的,佛陀不能帮我们做到、导师不能帮我们做到,怎样能做到呢?唯有你自身透过带起精进力,持续地培育善的目标,一次善的目标在内心带起、又一次善的目标在内心带起,一次又一次保存善的目标到心里,即使感到疲累仍然持续下去,一再一再的带起善的目标,那么就有内心越来越多善。因此,这样的精进力对建立起善是非常重要的。
慧学
第三部分:智慧,慧学。正见(samma ditthi),要理解到什么是应该要修行的、要如何维持、要如何能快速的培育…等等方面的探究省察,研究、分析当在修行善法的时候,什么样的善法是适合的、什么样的善是必须要积累的、是什么方法,早上的时候如何修行、午后如何继续进行修行、晚间如何安排持续维持修行,应当要累积什么善法,已经培育的善法应当如何保护、维持,诸如此类的省察、探究,即是理解、即是正见(right view)。如此,我们知道了如何维持持续善法的培育,如何维持持续减少不善法,如果缺乏智慧地理解这些,那将会一下子善法的修习下降、不善又升起增加,如果能有智慧的理解,那不善会持续下降在很低的程度、善法的培育就能持续的保持在良好的程度上。我们需要这些见解,称为正见(samma ditthi)。当正见逐渐培育增长,进而越来越理解到自心有那些污垢是要移除的、接著要如何移除心的垢秽,进一步去审察检视、移除心的垢秽,一个烦恼一个烦恼的去探究剖析进而去除,最终心得到完全净化。一直到心完全净化之前,必得一直不断培育正见。
慧学的第二部分:正思维(samma saṅkappa)。我们必须理解内心有什么样的思考,必须得要维持好的思考,即是正思维。维持正确的思维-以解脱为目标(出离思维:nekkhamma saṅkappa)。第二保持内心没有瞋恨的心所(无恚思维:abyāpāda saṅkappa),第三维持无害的内心素质(无害思维:avihiṃsā saṅkappa)。不伤害、慈心、以解脱为目标这三者的思维,持续的维持著,即是正思维(right thought)。
八圣道(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能使受苦的生命转换到无苦的生命。每天应当审思检查:我是否正在培育增长八圣道?目前训练修行八圣道的情况是如何?是有在进步的吗?还是减少退步的状态呢?我们应当如此省察。如果是在培育著的,那好,要继续保持,若是没有在培育著,应当决意要精进地再次带起培育提升八圣道。唯有培育八圣道,才能令生命导向解脱。若是不培育八圣道,只是打坐很长、很长的时间期待著解脱,一世又一世、一百世过去了,却仍然只是停在一样的位置。

End
◎ 黄 檗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摘自《禅诗三百首》
慧远大师云:念佛三昧者何,思专想寂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悟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乃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
◎ 苏 轼幽人白骨观,大士甘露灭。根尘各清净,心境两奇绝。真源未纯熟,习气余陋劣。譬如已放鹰,中夜时掣绁。摘自《苏文忠公全集》
一念佛也不是简单的,必得通身放下,内外各种纷扰,都要摒弃,一心清净称佛名号,然后才能相应。要能将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不要有一丝疑念,其他杂念自然消除,决定会证到一心不乱。如果你们
稽首师尊,问归何处?几许疏竹,一轮明月。有时读弘一大师李叔同传《悲欣交集》,读到多处拭泪感怀。直到读到结尾,看到弘一大师圆寂前留下的最后四字--悲欣交集。泣而后合起书来,走在阳光下,心如沉到海底的平静
行者五台山叩问百岁高僧梦参老和尚:究竟应该怎么修行最近有修道者的修行人问我问题。从山西来了几位和尚,他们住在山里头,从西安拜,一直拜到五台山,拜完了之后到这儿,问我:老法师,怎么修行?我想找一个修行法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持律严谨 戒行清净新量长老(1920--2015)尼的一生持律严谨,虔诚信仰,矢志不移。文革期间,上海万佛阁被迫停上宗教活动,她白天随众劳动,早晚不辍修持,数十年如一日,素食独身,戒行清净。她主持每日
藕益大师开示: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黄念祖大德
《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黄念祖居士大德开示(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何止在座的百位左
1907年9月21日,在湖北新州李集西张湾村的一户贫穷的家庭里,一位男婴诞生了。在这个姓张的大家族,孩子出生给全家带来了欢乐,父亲为这位爱子取名志山,希望以后他的志向比山还高,将来一定能够堪成大器。小
用功人,以为自己的工夫很好,能可以把得住,坐下来身、心轻安,工夫是清清爽爽的。自己心里以为:好了!我的工夫把得住。在我来说,太苦恼了!梦还没有梦到!对于有功用的人,还可以说是得少为足;但,你要行到得少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先师虚老开示净业心要黄念祖居士一九三一年福建功德林居士念佛七,中国近代三大高僧(谛老印老虚老)中的虚老(虚老是接我入佛门的第一位恩师),正好有事在当地,听说有念佛七,他就去了。功德林居士们正在念佛,听
我最后还想说一个话题,这个话题我在其他任何道场都没有说过。我想说什么呢?就是我们在座的肯定有共产党员。因为我是共产党员,我可以堂堂正正的,我毫不隐瞒,是这样的。我觉得当你入党那一天,你肯定在党旗下宣誓
博主:以下是黄念祖大德精彩开示选录,可谓字字珠玑,画龙点睛,振聋发聩,是学佛修行不可多得一篇法宝,希望大家都能深刻学习领悟,南无阿弥陀佛。黄念祖大德开示(一)《般若境缘集》校对修订版◎色界有四禅,无色
黄念祖大德开示(二) 《般若境缘集》校对修订版◎乃至十念,你多念当然更好,到临终有十念相继就可以往生。《宝王论》里说:临终有一念都能往生。 所以持名往生称为易行之法,其余的修行都是难行之法。唯有净土法
黄念祖大德开示(三)《般若境缘集》校对修订版◎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是心要中的心要,捷径中的捷径。《无量寿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小本《阿弥陀经》以“信愿持名”为宗,这就是净土宗的宗要,也就是净
谛禅长老,俗姓侍,名完年,祖籍甘肃民勤。1926年生于民勤县,1945年依民勤县法幢寺上融下通上人,披剃出家。1954年在灵武县马鞍山甘露寺受戒。1993年正月初六(1月28日)世缘已尽,在甘肃武
李炳南居士开示:你既然是修净,怎么又去修禅?修禅修净,左右不定,怎么行呢?修禅要有师承,即使有师承,脚踏两只船,不免落水。所谓不禅不净,二门都破。如果没有师承,闭目枯坐,恐怕就会落到黑山鬼窟,全身震动
问:有人问佛度众生往西方,若度尽不是世界消灭了?请开示!(简素英)李炳南答:譬如狱囚悛悔,典有假释,内有一囚,忽劝他囚,切勿悔罪,理由即大家若都悛悔,岂不空了监狱?彼人之问,亦由是耳。
一、最简单的早晚两个课程(一)那摩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那摩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那摩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
我很幸运地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一岁半被卖入尼庵,换了一担谷子,养活了一家人。那么小就能为家庭作出贡献,我感到非常高兴。我们生在福中要知福惜福。我80年的生活中有50年在痛苦中度过,尽管解放以后生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一函遍覆」,昨天我们学习到前面第二段。第一段讲的是净土法门的正修,如何往生净土,印光大师一开端就为我们直示净宗法要,修信愿行三资粮求生净土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末学茂森非常感恩常住不断的给末学学习的机会,在我们共修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都会遇到修学上的问题,所以末学非常乐意,也非常荣幸,能够常常跟诸位法师大德一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收到一些大德的提问,但是因为印光大师的这封「一函遍覆」还没讲完,我们先把这篇文讲完,然后再来跟大家讨论问题。说不定待「一函遍覆」讲完以后,大家也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印光大师的「一函遍覆」。昨天我们讲到「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声救苦」这段,我们先把这段从头到尾念一遍。【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
民国三十一年农历十月初六日,余因送宝生老和尚灵龛入塔,特由耒阳金钱山到南岳上封寺,恰巧我们久仰的禅宗大德虚云禅师也因中央请往重庆,顺便道来岳。当时祝圣寺大众曾请他老人家讲开示,我也随众参叩听讲,特提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苏 轼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佛陀开示说,世间有四件事不能永久保存。释迦牟尼佛住在只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有一位婆罗门,有个十四、五岁的女儿,生得端正、聪明,又有口才,在一国之中,可说无人可及。她突然身染重病,不久就死了。父母非常疼爱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几句话,是说用功人一天到晚心行上的事。见得要你们动、静一如,不分昼、夜,用功是要这样的。为甚么要这样?不可以歇歇吗?要晓得:你有这样真切的工夫,将来才有真切的悟
◎ 传 印提及中国佛教,时人每以唐宋佛教兴盛为荣,而以近现代佛教衰败为耻。故学佛者多尊唐宋而薄现代,大似近现代佛门大德,其道德、修证皆不及古德前贤者。实则不然。个中既有好古薄今之习气使然,亦有时势之整
上师这些简短朴素的甘露妙语,就像一颗颗珠玉,句句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就像人生路上的明灯,足以燃亮您和您身边人的生命。不管您是不是信仰佛教,希望这些甘露妙语成为您生命中的良友,能对您的生命有所帮助和启发。
梦参老法师五祖把六祖下放到厨房去,整天在磨面,只是不停的劳动、闻法、听法压根就没他的份。六祖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是个在家的居士。他为什么能够在卖柴的时候听人家念金刚经,在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了
◎ 弘 一丰子恺皈依佛门,弘一法师给他作了一番开示。在佛法上,有下列数事,要居士谨记!弘一法师深沉而严肃地说:第一、做一个佛弟子,不能在形式上接受了皈依仪式,便算完了。当你作为佛教的宏扬人以后,你的人
圆瑛法师开示四念处观主席!各位来宾!各位道友:圆瑛今日叨承开会欢迎,实不敢当。回忆十年前,曾来此地为筹集经费,救济祖国伤难同胞,以尽国民天职。返国后,日人指为抗日分子,遂被逮捕,饱尝铁窗风味,二十八天
在这个因缘殊胜的法是什么法呢?大家想一想,法是什么呢?法是我们的心,心生一切法,那我们的这个心是什么心?当然现在说是善良的心。但是我们这个心是要成佛的心。我们要改变我们的心,因必感果,一定感果。现在我
梦参老和尚开示一、生病的时候,如何发菩提心?吃饭是佛法,上厕所是佛法,在菩提心的观照下,干什么都是佛法。那么,生病的时候,如何发菩提心呢?你说你没看见地狱,实际上,人间随时都有地狱。你身上生病,解脱不
一、讲经说法,是出家僧伽的天职,即本职工作。依佛为师,出家为僧,则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众生以利他;利他既是自利,自利完全是为利他。自他同体,若无众生,即无佛故。经中将众生譬喻为树根,把佛菩萨譬喻为枝叶
世界上人由少至老,都离不了衣食住三个字,这三个字就把人忙死了。衣服遮身避寒暑,饮食少了就饥渴,若无房子住,风雨一来无处躲避,所以这三个字一样也少它不得。人道如此,其余五道亦是一样,飞禽走兽虎狼蛇鼠,都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世间现象是相对的,有空间的,有超空间的;有生物,有非生物;有物质,有非物质;有有形体的,有没有形体的。这是相对的东西,不是绝对的。你不能说你
广钦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叫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去山门口割草,有人不理解老和尚为什么对老年人这么不慈悲,就问老和尚:他已经这么老了,您为何还要叫他去做那种粗活?老和尚说:就是因为他年纪大了,再不做一些事消业
广钦老和尚关于念佛、修行之精要开示一念佛也不是简单的,必得通身放下,内外各种纷扰,都要摒弃,一心清净称佛名号,然后才能相应。要能将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不要有一丝疑念,其他杂念自然
忏云法师开示拜佛的好处拜佛的好处一、得妙色音--多拜佛、罪障消灭、相貌会转变为好,声音和身体会庄严起来。二、出言人信--拜佛若专心诚恳,培植德威,说话会得到别人自然信服和尊敬。三、处众无畏--拜佛精进
首座和尚、班首师父、各位执事、各位护法居士:你们大家今天辛苦了!过去人讲:念佛就成佛!你们将来都要成佛的。为什么这样讲?这不是我讲的,但我经常讲这个故事,等会慢慢讲,你们各位今天到弘法寺来念佛,为什么
(一)你要往生西方,而心裏总是恋着娑婆世界的妻财子禄,古人谓之抱桩摇橹,行动尚且不能,又如何与弥陀感应道交,打成一片,往生西方净土呢?所以,首先要放下一切,你不放下怎么行呢?玉琳国师曾说过:「想生西方
要知打坐,打是打死妄念,坐是坐见本性。假如什么时候都能坐见本性,这是真打坐,不是坐在那里任妄念翻腾,装模作样为打坐。所以我们修法,要在心地上做功夫,时刻不能放松。《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不是统称某某
讲到果报这个问题,都说心业易消易转,身业难消难转。我们过去做了坏事,身子上的痛苦还是要有的。佛也显现过头痛相,因为过去世曾拿棒子打过鱼的头,现在就要受这个报。但这是佛有意要显头痛相,用以说明因果不虚,
◎ 梦 参你执著的不得了,就不能够随缘,一随缘就变了。达到随缘不变,那你必须观,观身无所取,那身业就没有了;观修无所著是意业,意业也没有了。对于一切法无所住,无所住就不执著,一切法都不执著。佛说一切法
明因识果,自能放下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