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圣心无知 无所不知
2024-10-03 12:20

永明延寿

问:以心为宗,禅门正脉;且心是名,以何为体?

答:近代已来,今时学者,多执文背旨,昧体认名。认名忘体之人,岂穷实地!徇文迷旨之者,何契道原?则心是名,以知为体。此是灵知,性自神解。不同妄识,仗缘托境,作意而知;又不同太虚空廓,断灭无知。

故《肇论》云般若无知者,无有取相之知也。常人皆谓般若是智,智则有知也。若有知,则有取著;若有取著,则不契无生。今明般若真智,无相无缘,虽鉴真谛(注:谛,指真实不虚的道理。真谛,又名胜义谛、第一义谛,是最为真实的真理。相对于真谛的是俗谛,又名世谛、世俗谛,是指世俗以为正确的道理。),而不取相,故云无知也。故经云:圣心无知,无所不知矣。又经云:真般若者,清净如虚空,无知无见,无作无缘。斯则知自无知矣,岂待返照,然后无知者哉!

只此知性,自无知矣,不待忘也。以此真如,不落有无之境,是以诸佛有秘密之教,祖师在默传密付之宗。唯亲省而相应,非言诠之表示。若明宗之者,了然不昧,寂尔常知。昭昭而溢目腾辉,何假神通之显现?晃晃而无尘不透,岂劳妙辩之敷扬?为不达者,垂方便门;今依此知,无幽不尽。

译文:

问:以心为宗旨,这是禅宗正脉;然而,心只是名词概念,它以什么为体呢?

答:近时代以来的学佛人,多半执著文句而违背宗旨,昧于心体而专认名词概念。昧于实质而专认名言的人,怎么能穷达根本?曲从文句而不明宗旨的人,又怎么能契合大道之源?因此,心是名,以知为其体。这知是一种灵明之知,其本性自能神解一切。它不同于虚妄情识,要凭借众缘、依托外境作意才能知;也不同于太虚空廓,断灭而无知。

所以《肇论》说般若无知,是指没有取相之知。一般人都说般若是智,然而有智则有知。如果有知,就会有取著;如果有取著,就不能契合无生的实相。如今辨明般若真智,既无相又无攀缘,虽然鉴照胜义谛,而并不取著形相,所以说般若无知。所以经中说:圣者之心无知,却又无所不知。又有经说:真正的般若,清净犹如虚空。无知无见,无造作无攀缘。这是知本身就是无知,岂是等泯绝灵明然后才为无知呢!

这知的本性,它自己即是无知,并非要有待于忘。因为真如不落有、无之境,所以诸佛有秘密之教,祖师在默传密付之宗。只有亲自心省才能契合,并非语言文字所能说明。倘若是亲证宗旨的人,就能了然不昧,寂然常知。好比阳光普照而满目光辉,何需借助于神通的显现?又好比灿烂光华透照一切现象,何需借助于巧妙言辞的宣传?为尚未了达佛法的人,指示方便之门:今依此知,没有不能穷尽之幽。

摘自《宗镜录》

End

圣心无知 无所不知

◎ 永明延寿问:以心为宗,禅门正脉;且心是名,以何为体?答:近代已来,今时学者,多执文背旨,昧体认名。认名忘体之人,岂穷实地!徇文迷旨之者,何契道原?则心是名,以知为体。此是灵知,性自神解。不同妄识,

一心无障碍

◎ 费 勇用无碍的念头 去化解一堵又一堵的围墙 用无碍的念头 去照亮一个又一个的暗昧 如果你的念头里全是无碍 那么,这个世界就没有什么障碍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什么障碍 那么,你的存在就是自在摘自《转念

心无挂碍 得大自在

有一个人搭船去英国,途中忽遇风暴,全船的人都惊惶失措,他看到一位老太太非常平静地在祈祷,神情安详而又幸福。等风浪过去,全船脱离险境,这人好奇地跑过去问老太太:你怎么一点都不怕呢?老太太说:我有两个女儿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卢志丹菩提达摩《二入四行论》里有一句话: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大意是,不要过多在乎得与失,一切随缘心情自然就不会有大起大落。遇到欢喜、美好的事情心不动摇,自可暗合于道。从人的正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