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胜义僧:宗说俱通之胜义僧
2025-01-26 13:02

中国地区佛法弘传,以大乘佛教为主;大乘佛教乃是人菩萨行为主,天菩萨行为辅之佛教,是故大乘佛教中,将僧宝分为凡夫僧与胜义僧。大乘在家佛子若未出家者,受菩萨戒已,得名菩萨,不名菩萨僧,未于大乘法中见道故。若得见道,虽现在家相,亦名菩萨,亦名为僧,合名菩萨僧,此乃大乘经典所说,已证大乘胜义故。然大乘胜义菩萨僧,不论出家在家之人,俱极难得;偶尔出现人间,其数非众,不易值遇承事,何况具得其意?若是宗说俱通之胜义菩萨僧,更难值遇,福薄之人往往交臂失之,不能信受;此谓胜义菩萨僧所说般若种智深妙,福薄之人若闻所未闻法,心生惊惧,往往舍之而去。

复次,宗说俱通之菩萨僧,唯在大乘,二乘所无;本书所述之宗通与说通,亦依大乘法中宗通与说通为准,是故此下不述二乘之宗说二通。大乘法中之宗说二通,层次浅深广狭有别,要在依于般若证悟所生见地,而后能起二通,未悟错悟之人所不能知。若得证悟自心藏识,即具宗通乃至说通;若未证悟领受自心藏识体性,则二通俱无,所知所解所证悉皆未到第一义谛故,是故二通唯诸证悟藏识者得。

若证悟者,于四无碍辩无有少分修学,往世亦不曾少分修四无碍辩者,则不具说通,如是人得名胜义菩萨僧,不名法师。若证悟者,少分或多分发起四无碍解、四无碍辩者,斯人则有说通,得名胜义菩萨僧,亦得名为法师,不论身着缁素;能授人以无上第一义谛,宣说法要故。然宗说二通之具足者,唯在佛地,具足四种圆寂以及四智圆明故,是故唯佛是真正法师,是真正大和尚也。

在人间,胜义菩萨僧所说诸法,非诸外道、凡夫所能评议;乃至定性二乘无学,及诸回心大乘而未证得藏识之阿罗汉与辟支佛,于此菩萨僧眼前,悉无语话分;般若中观及唯识种智,悉以触证领受藏识体性为根本故;般若中观及唯识种智所述者,皆是藏识之空性与有性故。胜义菩萨僧极难可遇,特别是已证道种智之宗通与说通菩萨;其所说法,无上甚深,能助真悟者修证道种智,一切凡夫、外道、二乘无学闻皆不解。

End

胜义僧的意思是什么

胜义僧,又名胜义菩萨僧,佛法专有名词,是指佛法中真修实证法界空性实相心的大乘菩萨,在菩萨五十二阶位中住于七住位以上。僧谓出家修行之人。僧有二类:声闻僧、菩萨僧。菩萨僧复有二类:在家、出家。复有二类:胜

胜义僧、世俗僧、哑羊僧、无惭愧僧

僧又叫作出家人,现在一般人都以为,剃了头、受了戒、烫了戒疤,就叫出家人;但是佛说:那样只是凡夫僧、世俗僧,真正的出家人叫作胜义僧。我们来看一下,在《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五中说道: “善男子!有四种僧,何

胜义僧与凡夫僧的区别

僧宝,不论大小乘,都是有凡夫僧和胜义僧的区别。凡夫僧就是世俗的事相僧宝,又名福田僧,又名世俗僧;胜义僧就是指四双八辈的声闻圣人,乃至是三贤十住的菩萨。不仅是僧宝,即整体的三宝,都是一样的。从事上而言,

凡夫僧与胜义僧

自古禅门的宗风是:“入门须辨主,当面分缁素。”证悟了才是黑衣,还没有开悟或悟错了,就是白衣。所以在大乘法中,不论出家身或在家身,只要已经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断了,并且证悟明心,就有资

什么是胜义僧

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独胜觉、若阿罗汉、若不还、若一来、若预流,如是七种补特伽罗,胜义僧摄。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

胜义僧:佛法僧三宝中的僧

佛法僧,即佛教三宝。三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简单地说,三宝指佛宝、法宝、僧宝。佛宝,指圆证佛道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泛指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宝,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经及八

凡夫僧和胜义僧的的含义

修学佛法的目的是什么呢?也许有人说:修学佛法就是要修证解脱,解脱道的法就是成佛之法。其实不然,解脱道只是佛法中的副产品,真正的佛法是法界实相的法,这才是真佛法、真解脱。二乘解脱道的法只是法界实相法里面

胜义僧:宗说俱通之胜义僧

中国地区佛法弘传,以大乘佛教为主;大乘佛教乃是人菩萨行为主,天菩萨行为辅之佛教,是故大乘佛教中,将僧宝分为凡夫僧与胜义僧。大乘在家佛子若未出家者,受菩萨戒已,得名菩萨,不名菩萨僧,未于大乘法中见道故。

胜义僧和世俗僧

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独胜觉、若阿罗汉、若不还、若一来、若预流,如是七种补特伽罗,胜义僧摄。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布萨,

胜义僧:大乘法中的僧

《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解释说:“僧伽就是汉文的众的意思;众多比丘和合共聚一处,就称为僧伽。”龙树菩萨解释说:“譬如大树丛聚在一起,就称为林;只有单一的一棵树,不能称为林;而除去一棵一棵树之后,当然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