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九、缘起性空与人生
2024-11-19 12:09

菩萨在家,

当愿众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华严经净行品》

缘起性空与人生

(一)

各位同学:今天想从一个常见的化学名词H2O讲起。原因是因为我本人是从对H2O的观察,进而对Energy能的观察而后对佛陀所说缘起性空生起了决定性的信仰。因此觉得将自己走过的路,包括有走错的,来介绍贡献各位,也许更亲切些。

记得小时候,跟着母亲念心经,对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对句,很觉得顺口,特别感到兴趣。那时候,我将色及空看作是两样东西或两种现象,是两个对立的名词。

又记得在学校里学了代数之后,曾将这四句经文写成公式,以A代表以色,B代表空,那公式是

ABBA;A=B,B=A

同学们看了莫名其妙,我自己觉得很得意。

后来年事稍长,觉得将空看作是一样东西或一种现象,总有些文不对题。等到佛法多少有些认识之后,了解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生生灭灭一直在变,而且往往是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冬去春来,看到树枝上生叶开花,可是不久又花谢叶落,于是悟到:所谓色即是空,是说花在盛开的时候(色),已蕴藏着衰谢的不可避免(空);而空即是色是说冬天树上光光的(空),实已含有茂叶浓花的生机(色),这种观念,一直要对H2O经过长久的观察,方始觉得还是不够彻底,并不是观自在菩萨讲这四句经文的全义。今天想和各位讨论的,则是以后更进一步的了解。

各位对自然界中与水有关的现象,都很熟悉。在平常的情况下,水在人的五根(眼、耳、鼻、舌、身)意识(一切脑筋作用)中是一种流体。如果外在的情况改变,流体的水也会改变。佛法叫这外在情况的改变是因缘,或简称缘。譬如外在温度降低到摄氏零度,依此因缘,流体在水就冻结成固体的冰。又譬如外在的温度升高到摄氏一百度,依此因缘,流体的水就变成气体的水蒸气。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到骤冷,依此因缘,就凝结成结晶体的小片,人们称之为雪,诗人则以疑是玉龙斗来形容纷纷下降白色如鳞的雪片。蒸气也可凝成固体的小冰块而下落,人们又给它一个名词,叫作雹。很明显地,所有这些在人的五根意识中觉察出来的东西,如水、如冰、如蒸气、如雹、或云、雾、露、霜等等,都可因外缘,或随外缘而改变,都不是永久不变,或永久如此。换句话说,都是有生有灭,变化无常。我们自有生以来,所熟悉的自然界现象,即是如是,就生活在这种有生有灭的现象界中,因为习惯了,我们的思想行动就脱离不了解这生灭无常的现象界。我是如是,您也并不例外。所以佛法解释宇宙万象,可以缘起一词包括之。

可是当我在中学是读化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水的化学成份是H2O,冰的化学成份也是H2O,水蒸气的也是H2O,乃至云、雾、露、霜都是H2O,这种科学常识启发了我一种新的观念。我了解由我五根意识所觉察到的水、冰、雪、蒸气、露、霜等等的变化无常的不同的现象中,有一个共同的本体。那是H2O,现象界尽管因外缘的改变而改变,可是本体H2O却是不变。

于是我又继续观察,发现两点有趣的结论:

第一、水、冰、蒸气等现象都有生有灭。水蒸发成气,从水的观点来讲,水是死了,从蒸气的观点来讲,蒸气是生了。同理,如冰化为水,从冰的立场来看,冰是死了,但从水的立场来讲,水是生了。这种现象界的生灭变化,都是缘起,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可是从H2O的观点来看,不论是水变成蒸气或是冰化为水,H2O还是H2O,H2O并没有生,也没有死。因此我得到第一个结论,显现在人们五根意识中的各种现象,都是缘起,有生有灭,可是这种种不同现象的本体,或叫本性,却并不生灭,恒久不变有如虚空,因此佛法中称之为空。

第二,各位中可有人看到过或摸到过H2O?可有人说得出究竟H2O是怎样一件东西?我思索再三,凡是我认为是H2O的,都是前面所提到的可以改变的形相,如冰、霜、瀑布,波浪等等。正如持在舞台上的一位名角,所看到的都只是他的扮相。可是您说H2O仅是一个名词,是没有的吧,那却又并不然;倘若没有H2O,何以我们会有水、冰、雪等等的形相呢?正如如果没有这位名角,又何来舞台上的许多扮相呢?因此我得到第二个结论,世界上人们五根意识所能觉察的现象如水、冰等,它们共同的本性H2O都是看不见,听不到,不可捉摸的,如同虚空;但却并不是空无所有,而且和看得见,听得到的各种现象即同时存在。因此这所谓空,是犹如虚空,并不是如人去楼空、一无所有了的空。

讲到此处,我想插进去说一说:在印度的梵文里,虚空是Akasa和空性Sunyata的空Sunya是两个不同的字,所以印度人不容易将这二个字混在一起,可是译成中文,这两个字都译成空,于是多少年来很多的中国人,将佛法中的空性的空,和人去楼空,一无所有的空,混作一谈,不但易失真义而且造成消极悲观的讲解,实在是一种遗憾!

言归正传,前面的二个结论,修正了我从前对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解释。现在我了解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色如水、冰、云、霜等等,因为它们的本体H2O是看不见,听不到,不可捉摸,有如虚空,所以称之曰空。因此这所有缘起的现象(色),都是当体即空。让我重说一遍,当体即空。并不是因为当花盛开时,已蕴藏着衰谢的不可避免,因而说色即是空;也不是当树叶未生时,已含有茂叶浓花的生机,因而说空即是色。浓花秃树,即色即空,即空即色;色是缘起,空是本体。

色空同时并存,所以不但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而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看见水(色)即知其本性是H2O(空)。凡有H2O(空)之处,必定有水、冰、雪等等的色。

可是那时候我虽然对色空不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遭遇的最大困难是不能证明H2O是宇宙间一切缘起现象的本体。我们虽然知道地球面上四分之三以上的面积是水及冰,空气中也到处都有水蒸气,不仅如是,看上去是固体的动植物中也充满了水。譬如以人来举例,各位可知道一位重二百磅的人,倘将他身中的水抽光,他的重量将是多少?对了,他只重八十磅。换句话话,他的重量中有一百二十磅或百分之六十是水,可是H2O虽然几乎遍地皆是,但是我无法证明H2O是一切缘起现象的本体。世界上确有很多现象,不是H2O。

更使我困感的是H2O并不是不生不灭,永久不变的,那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有一天在实验室中,老师用电解方法将H2O分化为氢及氧。这样一来,H2O不再存在,打破了本体不应该有生死的基本条件,这件事困扰了我好久一段时候。

又过了几年,1936年,那时我在大学三年级,我们在读现代物理。老师似懂非懂地为我们讲Alber Einstein的相对论(课本上还没有)。他说:实际上远在1905年这位爱因斯坦即发表了相对论,他用数学证明,世界上不仅所有非物质的原素如火,如光、如电,如热等都是Energy能的变相,而且从E=MC的平方的公式中,E代表能量,M是质量或物质,C代表光速,证明物质M也是能的变相,所以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能的变相。可是那时候全世界懂他的理论的人实在太少了,一真要到最近1930年代,方始从实验中证明爱氏理论的正确性。

这里我得指出一点,爱氏的能的定义和一般常见的能源能力等的能并不相同,也和当时物理学上本有的能的定义不同。爱氏这个能的范围包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因此用他的公式中的E来代表世界上一切现象的本体,实在非常恰当。

这位物理老师的一段话,对我讲是个极大的启发,它把我心中困扰了好几年的难题得到了解决。E圆满地替代了我以往观念中的H2O。

我说圆满地,因为E不但符合了本体不生不灭的条件,而且E恰恰是世界上一切缘起现象的本体。

各位请举目一看,在这讲堂中,光线、热气、声音、桌椅、您我的身体、思想,有那一件不是缘起的现象?又有那一件不是爱氏所谓的E?凡此种种现象包括您、我、其他的物质,一切的一切,都是E,可是E虽然即是这许多现象,和这许多现象同时存在,却没有人能看见E,或听到E,E是不可捉摸,也和前面讲的H2O一样。E没有限量,没有生灭,没有始终,一切相对的观念都用不上,有如虚空,因此非常恰当称之曰:空。

这样我解通了佛法中的缘起性空。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是缘起,而它们的本体或本性都是一样,都是E,E不可见,不可闻,不可捉摸,所以叫它是空。现象和E同时存在,所以缘起即空,色空不二。

我衷心敬佩释迦牟尼佛,他在二千五六百年前,即指出宇宙间缘起性空的真理。我现在虽然以E作譬喻似乎解通了这个真理,但我们人类的智慧实在太微小了,而我当然更是浅薄。我们人类局居在四度方的时间空间范围内,而佛的境界是N次方,N可以代表任何数目。我们至多只能体会到无限Infinity,而佛的境界是无限的无限In-finite Infinity。因此我不敢说今天的解释是否能符合佛菩萨的本意,还希望大家研讨指正。

缘起性空,听上去好像是玄妙的理论,不过,各位,如果佛法只是讲些深奥难懂的理论,不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使人离苦得乐,获得益处,我敢说这决不是佛菩萨说法度生的本怀。因此接下去我将试和各位研讨如何将缘起性空的道理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使佛法与人生打成一片。

(二)

第一个钟点结束时,我曾强调:如果说佛法只是讲深奥难懂的理论,不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使人离苦得乐,获到益处,我敢说这决不是佛菩萨说法度生的本怀。所以此刻我们将致力于研讨如何将缘起性空的道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来。

缘起是说世界上的一切现象,物质的及精神的,都依因缘聚合而显现或生起;若因缘不具足,就不能生起;若因缘离散,这现象也即消灭。

让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现在我请问各位,这张台子是依何种因缘而形成的呢?

(木材、人工、钉子、油漆)括弧内是听众的答语。

还有呢?

(设计、制造家、商铺)

还有呢?

有人答:(还有很多呀!如割树木的,运木材的,锯木材的,做工具的,说不能尽。)

很对,很对,我们追索其源,知道要有这张台子,须有很多的因缘聚合而成。各位已经列举了很多,但是还有一个极重要的因缘没有提到。现在让我再举一个例,各位请将眼睛闭起来,不要开眼,现在请讲我手上拿的一件东西是依何种因缘而形成的?

没有人开口,为什么呀?

(因为我们看不见你手中拿的是什么东西。)

很好,很好,现在让我再举一个例:

各位请开眼,现在请您想有一辆黄色出差汽车。请问这辆汽车是依何因缘而有?

(那就更复杂了!钢板、引擎、机器、工具、人工、轮子、车胎、黄色的漆,如若追索其源,那更说之不尽!)

很好,很好。各位,现在在这个讲堂中,可有一辆黄色出差汽车?

(没有。)

那末您们怎么讲得出一辆黄色出差汽车是由这许多许多因缘聚合而成的呢?

(我们在纽约城里看到过这种出差汽车。)

很对,很对。各位,现在请答我一个极重要的问题,我举这三个例,为的是什么呀?

(您的解释缘起。)

还有呢?

(您在想引起我们的注意,说在缘起现象中,人的耳目记忆等也是主要的因缘。)

对了!各位,不但也是主要的因缘,而且我是想强调使各位认识,您的五根意识(包括记忆思想),实在是与您有关的一切缘起现象的根本因缘,少不了它,否则缘不具足,缘起现象即不能生起,如前面第二个例中所示。

各位,您的所谓人生,即是由您所触觉到的一切缘起现象所构成。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说明您是一切缘起现象的主角。因为有您看到,听到、摸到、觉到、想到等因缘,方始有种种现象的生起,构成您这人生。

为什么我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呢?因为缘起性空,缘起现象的本性(E)是空,E是空,所以E能变现任何现象,可以因各种不同的因缘,生起各种不同的现象;而站在主角地位的您,无疑地,您这个因缘是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如果说您能左右影响您心目中所显现出来的一切缘起现象,也不算过甚其词。

各位对我这样肯定的说法也许会表示怀疑,有没有那一位可以举出一个例子,说明您并不是造成某种现象的因缘?

(苏联核子能电厂的爆炸,总不能说我也是一个因缘,而且是主要的因缘呀!)

请问您怎样知道苏联的核子能电厂有爆炸?

(您虽然可以说我之所以知道,是看了TV或报纸或听了无线电的报告,仍旧有我的因缘在内;但人们不能觉察放射性,却会受放射性的伤害,那又怎么解说呢?

当放射性伤害到您的时候,您已成为这一缘起现象的主要因缘。

各位,我们因一般的习惯性,及执着有我,所以往往将自己作为观察者,和缘起现象的所谓外境站在对立地位而忽略了自己也是缘起现象的一部份。所以如在第一例中,只注意台子是由木材人工等因缘造成,却忽略了若不是您的眼睛看到这张台子,这张台子的现象根本就不会在您的心目中现起。

所以您的所谓外境,完全是依您的五根意识的因缘而显起。各位,这是我今天想贡献各位的第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是:构成每个人一生的一切现象,都是依因缘而现起,简称缘起,而这个人的五根意识乃是这一切缘起现象的最主要的因缘。

现在我想讲两个故事,希望各位可更明白我们五根(眼耳鼻舌身)及意识(一切脑筋作用包括往世的习气)是如何地影响缘起现象,也就是如何地影响我们的人生。

第一个故事很可能各位中已经有人听到过,这件事发生在约一千年前的中国。那时中国的男女社交关系是非常严格的。在佛教律宗的僧团中,则戒律更是严肃。做和尚的,不但不能碰到女人的身体或在女人面前袒胸露腿,即是向女人露齿发笑,也是犯戒。

有一次有两位在律宗庙里修行多年的师兄弟出外旅行,当他们想涉水走过一条浅河时,忽然,看见上流有一个少妇也在想走过那条河,但是犹豫不决,不敢下水,正在十分为难。这位师兄看到后,就走过去,将少妇背在肩上涉水过河。过了河,即将少妇放下。那少妇非常感激,称谢而去。那师弟虽跟着过了河,心中却大感不快。当两人继续前进时,他不但忘不了这件事,而且愈想愈烦恼,奇怪师兄何以会违犯他们多年来所遵守的戒条!

天快要黑了,他们找到了一个破庙。师兄一进去躺下即睡,可是师弟却不能合眼。首先他感到失望,后来又因为师兄犯了重罪而可怜他,替他忏悔,希望减轻他的罪过。可是东想西想,愈想愈觉得不对。他今天在我面前尚且这样轻易犯戒,那末当他独自一人时,他可能会犯下了更重要的戒律呢?这位师弟翻来覆去终夜不能入眠。天快亮了,当他听到师兄甜睡的鼾声时,忍不住起了愤怒,终于吵醒了他的师兄。怎么了?师弟,您没有睡好呀?你知道你所做的事吗?什么是我们的戒律呀?你怎么可以背着一个女人走过河?我不能入睡,因为我尽力祈求减轻你的罪业,但是你却毫不在乎,并且睡得极熟!哦!你是讲那个少妇吗?师兄说:我一过河就将她放下了,可是,师弟呀!您怎么到现在还把她背在身上呢?

各位,一位躺下去就睡得很熟,一个翻覆终夜不能入眠,各位一定很明白,何以会有这两种显然不同的缘起现象。我们倘有晚上失眠或白天心中烦燥的现象时,不妨想一想,是不是有什么东西掮在背上没有放下?

我的第二个故事:

各位有没有看过一部小说叫四杰传?我记得这里面有一位祝枝山,他即是四杰之一。这位祝枝山非常喜看美女,可是他的眼睛很不争所,是极高度的近视眼,看什么都像雾中观花。那时候大概还没有像是现代人用的眼镜,可以经常戴在眼上,他只有一个圆的小玻璃砖片,叫做单照,老是挂在身边。一听见有美女来了,就赶紧过去,拿起单照放在眼前,对着美女,细细欣赏。他不但欢喜看脸还喜欢看脚,看到得意的往往当场题诗,所谓文人邪事。

祝枝山的夫人是当时一位出名的美女,有一次这位夫到诗社来找祝枝山。诗友们有意开他玩笑,将他的单照偷偷的换了一块可以放大几十培的玻砖。哄他到他夫人那里去,说是有一位非常漂亮的美女来了,祝枝山很是兴奋,赶紧跑去,提起单照,在他夫人脸上一照,不禁大吃一惊,连呼上当,上当,原来是个大麻子!

各位也许觉得这个故事很可笑,但各位请自己想一想,我们很可能天天在上当,上当,可是我们还不及祝枝山,因为我们上了当还不自知是上当。

祝枝山有三种不同的眼力:高度近视眼,用了他的单照及用了可以放大几十倍的玻砖。显然地,在他的心目中现起三种不同的缘起现象。他所看到的他夫人的脸相,可以如雾中的花的模糊,可心如美女,可以如大麻子。现在我请各位参一参,那一位愿意说,这位祝夫人的真实脸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用单照看出来的是祝夫人的真脸相。)

(多数人看到的是她的真脸相。)

(她的真实脸相是空。)

很好,很好。各位自己去参吧。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下性空。

我们在第一个钟点里,用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并借用了Einstein E=mc的平方公式中的Energy的代表字E,根据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来说明一切缘起现象当体即空。现在各位也许已经明白,您心目中的世界,也即是您的所谓人生,这一切缘起现象都是依您的五根意识为主要因缘而现起。因为缘起现象当体即空,这些缘起现象所构成的人生,也是当体即空。当体即是本性,所以称为性空。

这里的关键是在对空的认识。经论中浩如沧海的解释,常以空为中心。今天我不想用理论来研讨空,但想向各位指出:生死轮回全是缘起现象。所以我们要相脱离生死轮回就得少与缘起现象相应,而要在缘起现象的日常生活中力求与本性的空相应。

少与缘起现象相应的要诀是少执着;多与本性的空相应的要诀是念无量。

少执着念无量

是我今天供养各位的第二个结论。

执着的例子很多,因为我们时时刻刻是在执着之中,各位都很明白,我希望各位常常自己找例子,以为警惕,我不讲了。

下面所要介绍的是各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训练的念无量,使您的日常生活常与您本性的空相应。

我要介绍的第一个方法是观月。

各位可曾有在一个明月当空的大广场上观月的经验?您看到月色是如此的明亮,忽然,您的身旁又来了一个人,也在仰天观月。各位,您是不是忽然觉得您所看到的月光减弱了一半?

(不会的。)

如果周围左右又来了很多人,同来观月,您会觉得月的明亮比您一个人看时减少了些没有?

(可能的,因为人多可能将空气染污了。)

很好,很好。如果空气没有染污?

(月光的明亮不会减少。)

各位,我们的心力其实和月光一样。譬如孩子病了,做母亲的求神拜佛希望她孩子病好,其实天下无量无数的孩子,此时亦正在生病受苦,这位母亲如能将她的祈求扩大到希望天下无量无数的生病小孩都病好,她的孩子不但不减少他母亲祈求的感应力,很可能反因他母亲的无量慈悲广大胸怀的感应,病好得更快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例子很多,所可惜的,我们一举一动,一念一求,都只以自己或一个小圈子的人作为对象,很是狭窄,很少有将天下无量无数人的痛苦作为对象的,更谈不到处处以一切众生为对象的菩萨精神了,所以难和本性的空相应。我们要常常提醒自己:您的心力实在和月光日光一样,愈能遍照一切,感应亦是愈大,让您的心胸扩大到无量无边,不要让它有限量。

我要介绍的第二个方法是听静。

这是依照观音法门耳根圆通的训练。

现在请各位将眼睛闭起来,将注意力集中在听觉上,我打钟一下,当!各位听到钟声没有?

(听到。)

请各位尽可能随着钟声的逐渐减低,追寻这消失的钟声。[隔了片刻]。各位现在听到什么?

(听到室外的鸟声。)

(听到隔室搬东西的声音。)

(听不到什么。)

各位,这结都不是我希望您们听的。您可听到静?我再问一边,您可听到静?

各位,平时我们的耳目就一直在奔声逐色,好象从来没有听过静或观过空。这个训练是要您听静。各位,所有的声音都有它的出发点,因此是有方向及距离的限制,不是无限;都有生灭,不是无量。唯有静,没有出发点,没有边际,所以是无限;在吵闹的声音中,静也在那儿,静的本体并无生灭,所以是无量,听静即是念无量,即是与本性相应。

各位,这个法门您自己随时可试验训练,庄严寺即是一个极好的训练所。其实它和止观中的随息有异曲同工之妙,等和本性相应了,就也无所谓听静了。

我要介绍的第三个方法是念佛。

念佛是念阿弥陀佛,各位都常念阿弥陀佛,不过我所要介绍的也许和各位平时念佛稍有不同。各位可晓得阿弥陀的印度梵文Amita是什么意思?

(无量。)

对了,阿弥陀经里佛说: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所以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光佛。

现在我请各位注意一点,我们一眼看出去,山河大地,屋舍丛林,人物走兽,遍地都是障碍,怎么佛说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呢?

所以这第三个方法,就是要请各位体验无所障碍。各位一面念佛,一面要观想这山河大地,屋舍丛林,人物走兽,一切的一切,原来都是E(Eneryg),E的一种变相是光,如是一面念佛与一面观想,慢慢的所有一切都显现成光,无量光,这时念佛与无量光融成一片,那里还有障碍呢?这时与无量光佛相应,也即是和您的本性相应,当处即是净土。

今天我想供养各位的第三个结论是:

愿即是缘。

既然各位一生都是在缘起现象中,而各位的五根意识乃是缘起的主要因缘,因此各位的心愿即是最有力的因缘。心愿愈大,愈无量无边,缘起亦愈殊胜,愈无量无边。普贤菩萨的行愿品中说:一个人临命终时,亲爱的眷属,心疼的子女,珍贵的财富,威赫的权势,没有一样能跟着你走,唯有你的愿力,一直跟随着你,领导在前。倘您平时能和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一样在发愿力行,则刹那间,这种行愿的因缘,在您空的本性中,显现起无量光、无量寿的极乐国土。因此我奉劝各位,常常诵念华严经的普贤菩萨行愿品,要体会普贤菩萨说此十大行愿的精髓所在。这十大行愿是处处不舍众生,所以对象无量;是处处以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境界,所以境界无限;是处处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所以时间无间。以这样心愿因缘来缘起您的人生,无怪普贤菩萨说:是人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谢谢各位。

End

禅悟人生

【一】禅师问:你觉得是一粒金子好,还是一堆烂泥好呢?求道者答,当然是金子啊!禅师笑曰,假如你是一颗种子呢?其实,换个心境,或许你会得到解脱!有位禅师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

淡泊人生

淡泊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面的解释是:不追求名利,如:淡泊名利、淡泊明志等。《东观汉记郑钧传》载曰:好黄老,淡泊无欲,清静自守。这就是道家的一种处世态度:淡泊无欲,清静无为。宋代诗人秦观在《送蔡

人生的关卡可大可小

◎ 圣 严人生的关卡,可大可小。善于处理的人,举重若轻;不善于处理的人,举轻若重。所谓善于处理,就是能够掌握当前所遇到的难题、关卡,了解它的严重性究竟到了什么程度?这难题、关卡涵盖了金钱的损失、名誉的

人生虽是借宿,但也要好好把握

本性法师稍早前,经济不发达,旅店不多。许多人出行,夜幕降临,多借宿人家。僧侣,更是如此。借宿,我们自然会想到:此处非久留,只是借住,不是自己的,时时处处要谨慎小心对待,一声再见后也许永远不会再见。凡尘

东林佛号是怎么个缘起

大安法师问:请师父您给我们讲一下殊胜的东林佛号是怎么个缘起?大安法师答:第四代祖师法照大师有个五会念佛,但没有传下来。到底五会念佛是什么样的音声格调,我们不得而知。据说在日本等地还保存了五会念佛,有些

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净界法师【观性元真: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我们要知道,今生所出现的假相,是事出必有因,跟过去有关的,知道就好,把它要放下

人生总有喜怒哀乐

人生总有喜怒哀乐。我想,这是任何人都会同意的。似乎,人是个很奇怪的生物,每个人都希望一生能过得平静、幸福。可是,如果日子过得只是平平静静、幸幸福福地,他又会觉得无聊,希望有些刺激。你不否认吧?除非他是

人生的至静是一种智慧

◎ 弘 恩静,是一种至味。至味才隽永、绵长。就跟我们吃素一样,别人看你们吃素有什么好吃的,就是一些菜叶子,但是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每一样菜都感觉吃得很开心。不静,就是五味杂陈,就像世间人,总是喜欢乱吃-

人生八后悔

逢师不学去后悔:  善知识难遇难求,良师给予我们的影响非常深远,一句真实话,就足够终生受用,象善财童子不辞艰苦去五十三参,赵州禅师活到八十岁还行脚参访,都是因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如果遇到了人天师范,

生命的缘起

佛教徒不仅把生死轮回看成是一种理论,而且视其为可以被证明的真实。虽然无上佛果可以在今生即可获证,轮回仍是构成佛教的中心主题。在此轮回学说的基础之上,建立了菩萨思想,以及有关自由获证无上圆满佛果的理论。

龙树菩萨的传奇人生

龙树菩萨是南天竺国的婆罗门族,天生聪明颖悟。事情只要对他说一遍,便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在乳哺中,听到婆罗门行者诵四部韦陀典,每一部各四万偈,每偈四十二个字,听完就能背诵,而且了解其中的含义。二十岁时

幸福人生的秘诀:好事皆赞叹,善缘皆随喜

我们要对治嫉妒心,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嫉妒,还有嫉妒的根源在哪里。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嫉妒二字都用女字旁?这是中国古人造字的智慧,因为他们发现,嫉妒的情绪变化表现得最明显的,一般来说都是女性,并不是说男人

人生两大凶德,千万要戒掉

曾国藩:人生两大凶德,千万要戒掉咸丰八年,曾国藩给国荃的信中说: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两端:曰长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嚣讼,即多言也。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曾国藩在这里指出了普通人的两

佛学三故事:让夏日清凉且温暖

常常听到人们说被工作和日常的琐事困住,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自在生活,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那种自在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在就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整天吃饱饭没事干,那你就错了。无所事事能让人清闲,

黄念祖:大教缘起 第三卷

大教缘起 第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

刘素云:人生的命运可以转变

「听经十几载,改变我人生」。我就是衷心的要告诉大家,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人生的命运可以转变。谁来转变?你自己来转变。怎么转变?听经闻法。因为我这个路是这么走过来的,成功了,所以我把我这个成功的经验告诉

刘素云:人生酬业,就这四个字是我们来到人生的目的

我们也时常面对老病死,为什么我们不悟?因为我们是凡夫。菩萨高明就高明在这里,菩萨悟,我们不悟,菩萨悟了之后帮助我们悟,告诉我们人来到这个世间干什么?四个字「人生酬业」,就这四个字是我们来到人生的目的。

南怀瑾:人生在世的八大天机

一、付出越多收获越多这是宇宙正负能量之和为零法则导致的铁律,同理,收获越多,福分就会越少。二、心灵越丑痛苦越多这是宇宙因果机制的反映,意思是说,若某个人一生烦恼多、痛苦多,就证明此人心灵丑陋。三、结构

没有一番静气,人生就过得很忐忑

弘恩法师静,是一种至味。至味才隽永、绵长。就跟我们吃素一样,别人看你们吃素有什么好吃的,就是一些菜叶子,但是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每一样菜都感觉吃得很开心。不静,就是五味杂陈,就像世间人,总是喜欢乱吃--

人生

◎ 季羡林在一个《人生漫谈》的专栏中,首先谈一谈人生,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未可厚非的。而且我认为,对于我来说,这个题目也并不难写。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在人生中已经滚了八十多个春秋了。一天天面对人生,时时

李炳南答:有人李炳南答宇宙人生观真理是什么?

问:有人问宇宙人生观真理是什么?(慧香)李炳南答:人生是正报身之生命延续,宇宙是报身寄托之土,观是对此存有一种感想。若能知众生为何而来,来作何事,得何结果,有何目的,彻底清楚,有正觉悟,即是宇宙人生观

盂兰盆的缘起

盂兰盆起源于佛教的一部经典《佛说盂兰盆经》。这部经典是佛陀的弟子目犍连尊者,为救度其堕落在饿鬼道中之母亲而问佛超度之法,而由佛陀启教的一本孝道经典。佛陀慈悲,为救度未来众生的苦难,即籍目犍连之问而宣说

李炳南:佛学常识课本

小序一小序二第一课 总体第二课 教义第三课 教主略史第四课 三藏结集第五课 七众弟子第六课 世界第七课 世界数量第八课 界分内外第九课 大小乘第十课 五乘说法第十一课 因缘果第十二课 因果通三世第十三

历劫如何报佛恩 ——龚自珍与佛学

历劫如何报佛恩--龚自珍与佛学中国近代史上有三个重要人物:林则徐、龚自珍和魏源,他们既是朋友,又都在社会上大声疾呼,锐意进取,要求改革自强的风云人物,他们的思想、著述和功业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

人生无常 珍惜时光

人生无常 珍惜时光◎ 圣 严人生无常,生病有时候是对人类的一种警惕,让我们知道病苦灾难会没有预兆的来临,警惕我们要时刻把握人生,现在不做、今天不做、今年不做,不知道是否还有明天、明年可做?因而能时时

汉明帝夜梦金人,佛法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缘起

汉明帝夜梦金人,是佛法正式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的缘起。这在《后汉书》里都有记载。汉明帝刘庄,在永平十年,就是公元64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黄色的高大的人,项背后面有日月之光,来到他的庭院当中。这个梦很

谦卑的人生

夜诵《妙法莲华经》。读到《常不轻菩萨品》,常不轻菩萨的修道理念和方法让我着实有些感触。经中记载:在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一位菩萨比丘,修行很是谦虚恭敬,不但读诵经典,而且身体力行礼拜恭敬,每逢见到出家、

如何走上人生的正道

老和尚开示:第一,人的欲望如果没有止尽,就会迷失了自己的本心。第二、要知足,能够知足,能够敬业乐群,心就会安,就会定。以前有一位刘居士,他告诉师父,他已经失眠两个礼拜都没有睡觉,心很不安定,如果再这样

懂得享受人生

◎ 林语堂有些人头发刚刚转白,便自认是风中残烛,老态龙钟起来了;有些人虽已七八十,却仍是精神抖擞,童心勃勃,照样和后生小伙子一般。为什么人类的寿命有长有短?为什么有些人未老先衰,有些人老而弥健?衰老的

如何摆脱颓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大安法师大学生甲: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我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很不满意,学习不上进,整天生活很颓废,感觉每天都过得很后悔。我知道这样不对,也打算改变,可我总是发现行与心不一,十分无奈。特此想请教您,我该如何

人生究竟为何事

印顺法师人生所为何事?平常人只说学佛,但为什么要学佛?其根本意趣究竟何在?这一问题是应该明白的。可以说:学佛并不是无意义的,无目的,而是要想获得一种高尚、圆满的成果。学佛的而能够深刻的理解到学佛的根本

吉祥人生的善缘

◎ 明 海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这部经文的构成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特别是经文最初的这两个偈子,我把它归结为吉祥人生的善缘。要有一

现代人生的境况

◎ 魏 磊人生的苦境在当代表现得尤为显著。现代人造恶的动机与手段比古人更甚,苦果也就更大。冷静地观察这个世界,我们能睹见一系列的险象与危兆。诸如:精神家园的丧失、全球性的政治腐败、英雄偶像的陨落、文明

大好人生,何必自讨苦吃呢!

叶 曼常见许多太太小姐们,热络起来,同出同进,形影不离,突然间为了三言两语,鸡毛蒜皮,便发生了误会,便自相视如仇雠,每当他们义愤填膺的来找我诉说评理时,我从不偏袒来者,顺着他火上加油,我永远是装作很不

人生最胜的吉祥

(一)不亲近愚者 此事最吉祥(二)宜亲近智者 此事最吉祥(三)尊敬可敬者 此事最吉祥(四)居所宜安适 此事最吉祥(五)往昔曾修福 此事最吉祥(六)引导心向正道 此事最吉祥(七)博爱 此事最吉祥(八)善

人生什么事情最苦

人生什么事情最苦◎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

人生的四境界

依据冯友兰所著的《新原道》一文,可将人的心境分为四个层次。冯友兰提出人生的四境界是: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一、自然境界,顺习而行二、功利境界,生物之理三、道德境界,尽伦尽职四、天地境界,天地合一自

向内的人生

◎ 钱 穆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像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向往必有对象。那些对象,则常是超我而外在。人生一般的要求,最普遍而又最基本者,一为恋爱,二为财富。故《孟子》说:食色性也。追求的目标愈鲜明

珍惜人生每一秒

证严法师社会上很流行一句话: 彩色的人生。要生活得有色彩,就要用心抓住时间;心用在时间上、用在待人处事上,便能拥有一个多彩多姿的人生。人生像无法拨回的时钟,我们的生命时钟也永远无法再拨回去。因此,我们

人生不是用来享乐的

人生不是用来享乐的◎ 博 文一旦你知道你对别人还有些用处,这时候你才感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和使命。--茨威格人活着不只为了享乐,人存在的最大价值在于被他人需要。当你感到这个世界都需要你的时候,你就会产生旺

人生要懂得放弃的八个心理负担

人生是要学会珍惜,珍惜身边一切值得珍惜的事物和人;人生也需要学会放弃,放弃一切不值得珍惜的事情和东西。下面是八个人生中该放弃的东西,你已经放弃了吗?1、放下压力--累与不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心灵的房间

人生丛林

◎ 林清玄佛教把大的寺院称为丛林,特别是禅宗的寺院。那是由于僧众合和,犹如大树丛聚成林,另外还有功德丛林的意思,因此后世居士聚集的团体,也称居士林。丛林!是多么好的一个象征,在现代社会里我们的生活不也

人生要有好心情

人生要有好心情◎ 如 瑞你有个好的心情,一切负面的东西就给你转化成正能量了。那一个人要活得幸福,活得自在,不是说我在这个地方麻烦,我跑到那个地方就不麻烦了。佛法的智慧就告诉你,当下的麻烦事你能用智慧解

承受痛苦磨练的人生才能升华

承受痛苦磨练的人生才能升华◎ 叔本华舒适具有否定的性质,痛苦则具有肯定的特性。因此,一个人的一生是否过得充实和幸福,不是以他曾拥有过的快乐和享受为尺度的,而是要看他这一生承受痛苦的程度。只有承受住痛苦

缘起如幻

体方法师各位我们要明白喔,我们修行就是要达到这样的一个了知,不是一切在拒六尘,你什么都在拒,你怎么拒法?为什么要拒?你当它实有才要拒,会污染你又害怕你才要拒。如果你从正见上下手,观察一切的六尘是缘起生

人生不可救药的致命伤

人生不可救药的致命伤◎ 钱 穆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向往必有对象。那些对象,则常是超我而外在。追求逐步向前,权力逐步扩张,人生逐步充实。随带而来者,是一种欢乐愉快之满足。近

人生最苦与最乐的事

人生最苦与最乐的事◎ 梁启超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

珍宝人生

珍宝人生希阿荣博在不乏痛苦的人生面前,如果我们就此放弃希望,垂头丧气,那未免太愚蠢。对痛苦进行观察和思考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我们有可能、有希望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佛陀宣讲苦谛,目的是让我们认识轮回中生命

要把握人生

要把握人生◎ 洪应明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心之忧。天地是万古长存的,但人活在这世间的机会,却只有一次!即使得享高龄,也只不过百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