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六、佛学鸟瞰
2024-11-19 12:18

千处祈求千处应,

苦海常作渡人舟。

《观音赞》

佛学鸟瞰

亲爱的朋友们:

各位大概都知道China是亚洲的一个国家。你们中间有多少人知道这China的汉字是那两个?是中国。从字面上来讲,中就是中央或中心,国就是国家或帝国。因此,中国便是中心的国家。数千年来,中国人一直认定他们的国家是世界的中心;他们尊称他们的皇帝为上天之子,是世间的最高权威,所以中国人认为住在中国以外地域上的民族是劣等民族,他们的统治者是隶属于中国的皇帝的。在那个时代里,如果有人敢说世间还有许多皇帝,有的甚至比天子更有权势,他的头很可能就要被砍掉了。

一直到十八世纪初叶,西方文明到达中国之时,中国人才开始明白世间还有许多国家,还有许多有权势的统治者。中国人不再住在象牙之塔里;他们的视野拓展了;他们和其他的国家分担了国际事务的责任。可是,有一点很重要而必须注意的,就是:虽然他们有了这样一种认识,在他们的心目中,他们自己政府领袖的重要性,却并未因此而稍减。直到今天,他们自己的领袖仍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另外一件事:在几百年前,每一个人都还以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可是,今天的天文家说,我们所知道的太阳系,包括太阳、地球,和其他行星只是银河边缘上的一小撮天体而已。而银河里像太阳那样大的恒星已不止一万亿颗了。此外,银河又不过是宇宙间数百亿个星河中间的中等大小的一员而已。由此可见,太阳的数目是数不清的。因此,说世间只有一颗太阳,或说地球上的太阳就是宇宙的中心,都是不正确的。可是,对此一事实的认识,并减少太阳对我们的重要性。知识越进步,太阳人类生命和能的来源对我们的关系比起过去,也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重要。它对我们的生活,有最直接的影响。

大多数伟大的宗教,包括基督教在内,都是一神教。有的宗教甚至宣称只有他们的上帝是真神,其他宗教所崇奉的都是伪神。佛教不是如此。我先跟各位谈:佛教的历史背景。

两千五百多年前,在喜马拉亚山之麓,今日称为尼泊尔的国度里,有一位名叫乔答摩悉达多的人间王子。在他三十岁的那年,他体会到人间的痛苦,离开了王宫,放弃了奢侈的生活,修习了六年各种的苦行,以寻求拯救人类脱离苦海的途径。最后,他运用了他自己的止观方法,得到了正觉。之后,大家都叫他做释迦牟尼佛。佛是一个得圆满正觉的人的尊称。所谓圆满正觉就是圆满的智慧和圆满的悲心。后来,他在印度本土许多地方旅行,教导门徒和群众,游化达四十五年之久,到八十高龄方才示寂。

得到正觉后的佛陀,体悟到宇宙是无限的,其间有无数和地球一样的世界;有无数的神明,都和在他那时代受人崇拜的全能上帝一样。

现在请注意一项事实:虽然佛陀发现宇宙间有着无数的上帝,他却从未贬抑他那时代人民所崇拜的上帝的重要性。他只是简简单单地说明宇宙的实情而已。这一实情并不影响某一位上帝对某一群崇拜他的人的重要性,只因那上帝对那群人具有最直接最密切的影响力之故。

这跟中国人发现世间尚有许多统治者一样。但它并无损于中国政府对中国人民的重要性。宇宙间尚有无数太阳的事实,也同样无损于此一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是地球居民的光、热,从而至于生命的来源。

这就是我想和诸位说明的第一点:实情是世间有着无数的上帝,但这实情并无损于此一教会所崇拜的上帝的重要性。事实上,真正懂得佛教徒,应当尊重人类所崇奉的一切神明。这一态度说明了历史上佛教徒与异教徒之间从未发生战争的原因。佛教是没有宗教的领土主权的,佛不是上帝。

我想说明的第二点是:根据佛的教导,神比起人来,威势要大得多,可是他们不能免于烦恼而且也会生气。上帝的寿命可以很长。许多宗教以为上帝是永生的,就是这个缘故。但是根据佛说,古代印度人所崇拜的全能之神仍不能免于死亡和再生。因此,上帝并不能被称为佛;佛在得到正觉的时候,便已脱离生死轮回了。

第三点,也是最令人振奋的一点,是:佛在开悟的时候,发现每一个人类都可以成为一个觉者(佛)。佛发现每一个人都具有他所具有的智慧,只是那智慧被无明所暗蔽,不易自行显现而已。

我必须强调:我说每一个人类的意思,就是指在座各位中间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佛。这是佛教的一条基本教义。换一句话说,每一个人都有获得圆满智慧和圆满悲心的势能。

在开始解释人怎样能成佛之前,我先要向各位说明佛教中的两项基本观念:轮回和业。这两个名词,源出古印度的梵文。轮回是宇宙现象的一面,而非人类肉眼所能察觉的。它是众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在生死中轮转的现象。佛教说:一个众生在此生中的生与死,只是那众生无数生死之链中的一个环节。众生的死绝非一切的终结。

佛教又说众生受生,可有五种形态,谓之五趣。这五趣是天(上帝属之)、人、畜生、饿鬼、和地狱。人死后一定要到某一趣受生。他或她可以再生为人,也可以再生为天、畜生、饿鬼、或地狱。因此,人确实有到天上再生为神明的机会。地狱众生也可以再生为畜生、人等等,而天众也会死亡而再生为人、地狱众生之类。这种生存的变化延续无尽,须到生死之链断了。才告终结。而这生死之链须到某一众生觉得这生死的观念全无意义的时候才会断绝。根据佛教,这情形须到此众生得到正觉的时候才会发生。那时,生死的观念已不再适用。这种无生无死的体认,就叫做涅槃。到达涅槃境界的人,已将轮回之链迸断,不再在五趣之中受生。可是,这并不意味断灭。不但释迦牟尼佛到达了涅槃,他的许多弟子也都证得涅槃。

下一个问题是谁或是什么造成生死轮回?谁或是什么决定一个人的来生应升天堂或下地狱,或生世间为人?谁,或是什么决定世间的人,虽然同为人类,却在形容、性格、财富、寿数、健康、命运方面,有着这么大的差别?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人生下来时的环境,对他或她一生命运的影响。他生在那一种族、那一国家、他的肤色如何、父母如何,这些因素关系莫大。究竟是谁决定这些选择?如果说某人前生曾发生过某些事情,因而有这样的结果,比起说这些纯粹是偶然的或说这是上帝的旨意,是否更合理些呢?如果婴孩没有过去生,那么上帝凭什么判定它应当受奖惩,而使他或她出生在判若霄壤的环境中呢?根据佛教,这不是意外,也不是上帝的旨意。决定个人命运的是个人自己的行为。佛教主张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命。过去的行为包括一切过去生中一切的行为对于个人现在和未来的生命,有直接的影响。我必须指出,我所说的过去行为,也包括了现在的行为,因为现在只是一个不能停留的瞬间。我们刚说完这是现在,它已成为过去。

个人的行为决定个人的命运这一定律,就叫做业。在蓝顿字典,中,业的定义是:行为之能在今生或来生中为个带来不可避免的或善或恶的结果者。我要引申其义说:业是一个众生或一群众生的一项行为或一组行为之能产生效果者。这些效果或善、或恶、或为中性,即决定该一众生或该群众生的未来。善业得善果,恶业得恶果。这些善、恶业所产生的善、恶果纯粹是受自然法则所统制的自然现象,能自动的作出绝对公正的裁判,不是由像上帝的权威所作的判决。此外,此处所谓的善或恶,不是以人为的法律来定其界说,除非这些法律所遵循乃是自然的法则。举个例说,在民主政治创始之初,妇女没有投票权。在当时,甘心接受这种地位的妇女被认为是好妇人,而和这情势抗衡的妇女,则被认为是坏份子。可见,这种的判别是不正当的。自然法则是,一切人类都是平等的,因此,能给予妇女以和男性一样平等的投票权的制度,才是真正公平的制度。所以,反对不平等投票制度的人,才是真的好人。

这业的定律,或称因果律的力量是无远弗届的。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佛教说,除了已成正觉的人外,没有不受它的统制的。但在成正觉时,这因果律即失去其作用,就像生死轮回于成正觉时停止流转一样。

明白了生死轮回和业之后,也许你会乐意听到佛教中的一句话:得人身是成佛最好的机缘。我要是说:做地狱众生、做饿鬼、做畜生,要想修行成佛,其机会比做人要少。想来要容易懂些。但是,天众的地位,应该比人类为高,为什么也不易成佛呢?答案是:天上的生活太富了,欲乐之事太多了,天众只忙于享乐,那里还顾到修行。只有做人因为有脑力接受教诲,惺奔涫导?袒澹?殖怨?嗤罚???腔迹??勒褡魅パ扒罄肟嗟耐揪??任?匾?氖牵?谢?崽?欧鸱ǎ??杂心芰?馔炎约憾?煞稹?br 因此,另一件值得注意的事便是,佛教并不鼓励人生天,却鼓励人学习伟大的导师释迦牟尼佛的榜样,努力修行,以冀即生成佛。

你现在的生活也许很舒适。在这美国生活的人,大多数都过着很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你不可忘了,有许多的痛苦是人类所无法避免的。而且,世间上还有许多许多人所过的日子,并不比许多宗教所形容的地狱里的生活好多少。

我前面曾说过,痛苦能使人类振作,去寻求解脱。现在且来看看一个人所经历的有那几种痛苦。

两千五百年前的佛陀,教我们世间有八种根本的痛苦。当时的印度,物质生活的舒适比今天差得很远,人类的痛苦也自然更为明显。然而,很奇怪的,人间的八种根本的痛苦,经过这么悠久的岁月,却似乎极少变动。这八苦是:

因诞生而有的苦(生苦)

因年老而有的苦(老苦)

因生病而有的苦(病苦)

因死亡而有的苦(死苦)

因与所爱的人或所喜之物分离而有的苦(爱别离苦)

因与不喜的人或事相遭遇而有的苦(怨憎会苦)

因欲望不得满足而有的苦(求不得苦)

因个人的五蕴燃烧炽烈而有的苦,简言之,就是炽烈的嫉恨等情绪或行为所造成的苦(五阴炽盛苦)

人类文明的进步已将人类带进一个即少从事星际旅行的时代,而人间的基本八苦却迄今无法加以根除,或减轻,实在是一件憾事。你也许会同意我的话,在某种情形下,由于生活步调之加速,和物质诱惑的增添,痛苦甚且有所加深。这在后四种苦方面,更见显著。

体会和承认人间的痛苦,是佛教里一项重大的步骤。这在四圣谛中通常称为第一圣谛苦谛。其馀的三圣谛是:

爱和取是人间痛苦的主因集谛

苦可以止息灭谛

灭苦的途径道谛

我讲的已经太多,足够各位消化的了。而且时间也不容许我详细的阐释四圣谛。所以我只简单的解释一下第四圣谛灭苦之道,因为关于成佛所应取的途径,我还有几点很重要的事要说。

灭苦之道共分八个部份,通常称为八正道。它们是做人的指南针,这八正道是:

正见

正思

正语

正行

正命

正力

正念

正定

此中的关键字是正。我今将正作一定义如下,以便明了如何将八正道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正者,(一)不伤害他人,并尽可能帮助他人;(二)深明因果业律并常自省惕;(三)深知此身犹如舟航,须赖以渡登苦海彼岸,获致解脱,故应善加珍摄。

如人能遵守上面所开的指南针生活,他的爱欲与执取不舍之心便会减弱,痛苦也会随之消损。

请注意佛陀是很注重社团生活的;他对弟子们自律的要求很高。他组织了僧伽一群有组织、遵循八正道为生的出家众。这僧伽就是为群众作楷模的,使大家知道怎样去控制苦的成因,从而减轻以至消除它。任何一种活动或生活方式,即令是借宗教或佛教之名,如对社会有妨碍或为他人造成纷扰,都不得认之为真正的佛教,因为这种的活动是违反佛陀的教示的。

你如研究佛教,就会知道佛常依二谛说法,而以听众的程度为转移,第一是真谛,第二是俗谛。

在座各位中间是否有得了证悟,或能听懂佛依真谛所说的法?我不知道。我倒没有。我没有实际开悟的经验。

我来给各位讲个故事:

有一天,青蛙妈妈从岸上回到水里,开始为那些从未出过水面的小蝌蚪们讲岸上如何如何风和日丽,舒适欢畅。小蝌蚪们听不懂,请她解释。蛙妈妈用尽方法描述她的经验,统归无用。直到有一天小蝌蚪们长了腿子,自己跳出水面到陆地上去了,他们这才发现:哦,原来妈妈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今天所告诉各位的些许关于真谛的微言,只能当是一只小蝌蚪在转述蛙妈妈所讲的岸上风光给另一小蝌蚪听而已。

获得正觉之后,佛体悟到一切现象和意念都是虚妄无常的,是由于人类对宇宙的不完全与不正确的认识而起的。佛体悟到舜若多。

舜若多是获得圆满智慧的先决条件。但是什么是舜若多呢?

舜若多是个梵字,译成中文便是空。但我必须强调舜若多不是一无所有,也不是顽空。舜若多是觉者用以形容宇宙实相的一个名词。我试从两方面以讨论这题目:

第一,我要先问:在我面前的空间里有没有东西?在几百年前,大家大概都会回答说:没有,它是空的。今天,你们大家也许仍会认为它是一片虚空,但也许有些人会说它中间有空气或尘埃。有些学过化学的人也许会进一步说它含有氧气、氮气,也可能有些细菌。物理学家也会说它所含的远不止这些,它里面还有宇宙线、无线电波和许多其他只有科学家才知道的东西。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空间其实不空,我们得到不正确的结论,以空间为空,只因充斥其中的种种物体、活动不为我们的耳目所察知而已。

第二,我要再问:我的肉体如何?你说它空不空?十有八九你会说:不,这肉体是坚实的。这答案正确吗?

你一定看见过X光片,如果我让X光照射在我身上,你在照片上看到的是什么?你不再看到我的肉体,你看到的是一副人类的骨骼,和一只大猿猴的骨骼没有多少不同。再如将的肉体放在一具大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怎样?那肉体的形态也将消失,所看到的将只是一串复杂的分子的链锁。如果我们将它再放大到可以看见原子的地步,我们所能看到的,除了广大的空隙之外,只有极少的东西。在理论上讲,一切物质分析到最后便成为能,而能是无形的,不可见的,空的。

多么有趣啊!你说空间是空,它却充满事物。你说我身是实,它却偏是空的。

还有一个更容易懂的例子,我们人类说空气是空的,我们可以自由活动于其间,但是水对我们来说,即不是空的了。然而,以鱼来看,便全然不同了。鱼将认为水是空的,因为它可以在其中游行自若,而空气则不空。事实上,鱼会觉得空气像岩石一样坚实,它在空气中连一寸也动弹不得。

我可以再举许多例子,结论都一样:我们的耳、目、以及其他感官都不能使我们见到宇宙的全貌;因为这些资料不全,所以得到的结果,就可能有错误。所不幸的是,我们自离娘胎以来,所有的一切智识和活动,都是以这些感官所给予我们不完全和欠正确的资料为依据的。

在科学方面,电磁谱很明白的昭示我们,我们人眼所能察觉到的只是它中间极小的一片段光波。我们肉眼看不见远处的东西,也看不见显微镜底下的东西。

不完美的不仅只是我们的眼睛。海豚能听到频率高达每秒十五万周波的声音。狗能听到频率在每秒十五至五万周波间的声音。而人类却只能听到频率在每秒二十至两万周波间的声音。

更碍事的是,我们那死顽固的脑筋,就是不肯承认我们感官的错误。这是因为感官经常不变地向脑筋灌输不详不实的资料的原故。因此,虽然各位现在对我所讲的一切都能明白,但一转眼间便会忘却,或完全摒除不纳,因为你的耳目所渲染的景色与此完全不同,而你的脑筋习惯性地以这景色为真实。

因此,有一点极为重要,必须指出,就是:单单了解其理是不足以克服我们习惯性的以偏为全,以非为是的世界观的。所需要的是实际的觉悟。有了觉悟,你便能直接,清晰而且经常的察见宇宙的空性;察知一切现象与意念都如梦境,和晴空中来去无踪影的白云一般。到那时节,不论发生什么现象,你不会受它们的影响了,它们的本性是空寂的;它们的虚妄不实而无常的。这才是大智慧。

怎样才能开悟呢?佛自叙他的经验,说他是由修正止和正观得悟的。各位也许还记得我几分钟前所说的蛙妈妈和小蝌蚪的故事。我就像那蝌蚪,没法向各位解释开悟的经验。关于这一点,我只好到此打住,接下去要和各位谈成佛须知中的下一点:圆成大悲。

说到大悲,我要先向各位介绍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名词:菩提萨埵,简称菩萨。菩提的意思就是开悟或正觉,萨埵就是有情众生。所以菩提萨埵就是一个觉悟了的有情众生,或能使得他人天悟的有情众生。因此菩萨就是在成佛的途径中前进,而以协助其他众生开悟为誓愿的众生。

有一点要注意的:菩萨可以是比丘、比丘尼,也可以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事实上,佛教史上的大多数菩萨都是在家人。所以如此者是因为要修菩萨行,菩萨必须与社会上的群众保持密切的接触联系。

菩萨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悲心。观自在菩萨中国称观音,日本称Kannon就是大悲心的象徵。这一位菩萨是弘誓是要拯救一切众生脱离一切怖畏。有两句有名的诗句就是称颂观世音菩萨的:

千处祈求千处应

苦海常作渡人舟

请注意在这两句诗里:

(一)没有地理上的限制。

(二)没有数目上的限制不论祈求有多少处,无处不应。

(三)没有祈求性质上的限制。

(四)没有求者是谁的限制。

(五)没有时间上的限制无分日夜,有求必应。

(六)没有任何酬劳的指望。

这就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大悲。

说到这里,各位也许会想这和基督所教导的博爱颇相类似,的确不错,因为根据佛教的说法,耶稣基督实是一位伟大的菩萨。有许多次,基督教他的门徒完完全全地舍己为人。他自己甚至舍了自己的生命。

很明显的,布施是可以代表悲心的。在佛教里,这叫做檀那,也是一梵字。檀那有三种:

(一)物的檀那将物资金钱布施与需要的人。

(二)智识的檀那以智识灌输与别人,使他们起正见,脱离无知的痛苦。

(三)无畏的檀那帮助别人解除恐惧与怖畏。

对于已证悟了的人,檀那是从大悲心中流出的自发行动。它是完全无条件,无分别和无限制的。对于我们凡夫,檀那是修悲成佛途径中最重要的一项课题。

多谢各位。

End

佛学三故事:让夏日清凉且温暖

常常听到人们说被工作和日常的琐事困住,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自在生活,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那种自在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在就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整天吃饱饭没事干,那你就错了。无所事事能让人清闲,

李炳南:佛学常识课本

小序一小序二第一课 总体第二课 教义第三课 教主略史第四课 三藏结集第五课 七众弟子第六课 世界第七课 世界数量第八课 界分内外第九课 大小乘第十课 五乘说法第十一课 因缘果第十二课 因果通三世第十三

历劫如何报佛恩 ——龚自珍与佛学

历劫如何报佛恩--龚自珍与佛学中国近代史上有三个重要人物:林则徐、龚自珍和魏源,他们既是朋友,又都在社会上大声疾呼,锐意进取,要求改革自强的风云人物,他们的思想、著述和功业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

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 太 虚中国佛学,并非与发源之印度及弘扬于世界各国的截然孤立,不过从中国佛教历史研究,就有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把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讲出来,故成为中国佛学。今先讲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什么叫

觉群佛学译丛总序

◎ 觉 醒佛教源于印度,而发扬光大在中土。自东汉时输入,经诸多朝代之努力,将原为梵文(或巴利文)等古天竺文字的佛经译为汉语,并通过手工抄写到印刷技术之运用,终于使佛法深入人心,广大信众,同沾法益,此功

重刊《佛学通释》序

重刊《佛学通释》序◎ 王恩洋民国十九、二十年间,龟山书院初建,作佛学浅训,以教始业。境行及果,拟各一篇。篇若干章,章一二百字,便持诵也。平生执笔,动涉深思。思深,辞遂广。二章以往,体例顿变。缘生唯识

《阿含经》为佛学的基础教义

◎ 善 戒有句话说:学佛就要从阿含开始。更准确地讲:学佛要从阿含开始,也在阿含结束。为什么?因为《阿含经》本身是佛陀当时给弟子们开示说法的大集成,是佛陀说法的总纲,可以代表佛教的一切(《阿含经》属于三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6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六集)2007/3/3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6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在去年十一月份末学回到台湾,刚好有机缘能够到桃园的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7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7/3/4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7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首孝弟」,这个首就代表著一定要从这里

佛学可化解科学的危机

◎ 文 珠 回顾近年科学的导向,是毁灭性武器的发明,多于建设性的设备。假如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假如核子战争发生,世界人类的悲惨结局,科学家们实难辞其咎。当时代杂志,最近访问前苏联领袖戈巴卓夫,问他美苏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4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四集)2007/3/1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4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有一群鸭子,它们成群结队要跟老鹰学飞,觉得老鹰能够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3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集)2007/2/28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3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讲到了,孝道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以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5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五集)2007/3/2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5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每次在上课前都会先念佛十分钟,我们在念佛当中就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1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一集)2007/2/26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1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来到图文巴,末学心中都是一分感恩的心情。我记得在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太 虚表面看来,好像佛学与医学毫无关系,了不相涉。但如果把医学的范围放大了,作广义的讲,佛学也是医学;就是各种宗教、哲学、政治、法律,都可视作医学,归入医学范畴之内。古语说:上医医

佛教、佛法、佛学

◎ 张家成佛教、佛学、佛法是人们接触佛教文化时经常碰到的几个概念,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佛教一语的含义较为广泛,是指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佛教经

佛教与佛学

佛 教 与 佛 学◎ 罗 颢任何宗教都是以它独特的教义决定其性质特征的。教义是宗教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其它宗教相比,佛教的教义最为精致、渊博。佛教数义的范围通称为经、律、论三藏,三藏是佛学的基础,它既是

佛学之中国化

◎ 钱 穆南北朝佛学,北尚禅行,南重义解。周武毁法,北方禅宗亦避而至南。所谓佛学中国化运动,亦至是始成熟。其后禅学崛兴,则全以南方为策源地。举其要者,则有天台、华严、禅宗三家。今若以魏晋南北朝佛学为传

佛学与中医学

◎ 耿刘同佛教医学的东渐是以佛教为契机的,传教者以医疗活动为传播手段之一,在民众中产生亲和力和影响力,从而推进佛教的传播;而接受者在原有的医疗保健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治疗手段及药物。因此,借医弘佛在某种

佛学认识论

佛 学 认 识 论◎ 楼宇烈佛陀在公元前六世纪创建佛教时,他本身也是个异端,因为针对当时印度占据主导地位的婆罗门教提出来的,当时的印度有九十六个外道,佛教修行当中的八正道很多都是针对外道而言的,所以永

楼宇烈: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

圆瑛大师(1878-1953)与太虚大师(1889-1947)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为振兴佛教事业奉献出全部身心,而在佛学理论上又各有千秋的佛门双譬。1989年太虚大师诞生一百周年时,我写了一篇题为《太

佛学的本质

佛学的本质◎ 太 虚 佛学的本质,就是佛陀所说明的宇宙事事物物之真相。约分四段:一、有情无始缘起事。有情者,即有生命的生物。唯物论以生命之原始为物质的,神造说者以生命之原始为神造的,其实不然。假使问,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二、佛学一瞥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佛学一瞥诸位朋友:按照韦伯司特字典(Wedster diction-ary),宗教这个字指的是:用崇拜的方式,去礼拜和尊敬上帝,遵从神的命令,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八、学佛缘由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法句经》学佛缘由第一讲五十年来寻答案亲爱的朋友们:我出生在中国以美丽城市之一见称的杭州,这里不但景色绮秀,也有不少历史性的佛教胜迹。虽然生长在一个佛教的家庭里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九、缘起性空与人生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华严经净行品》缘起性空与人生(一)各位同学:今天想从一个常见的化学名词H2O讲起。原因是因为我本人是从对H2O的观察,进而对Energy能的观察而后对佛陀所说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六、佛学鸟瞰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观音赞》佛学鸟瞰亲爱的朋友们:各位大概都知道China是亚洲的一个国家。你们中间有多少人知道这China的汉字是那两个?是中国。从字面上来讲,中就是中央或中心,国就是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七、实相

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大般涅槃经》实相各位敬爱的朋友:今天从时代广场过来,看到两旁路上挤来挤去的男女老少,都带着匆匆忙忙的形色

沈家桢:金刚经的作用_学金刚经有何用途

金刚经的作用有哪些?金刚经教人修福修慧消业,是一部各方面都顾到的完善佛典,无怪乎佛在经中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又说:「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

沈家桢:在家人如何修行的商讨

如筏喻者自己订功课不要以为一定有明天不要批评不要为烦恼所转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我从前做船生意,对船很有缘分,因此对《金刚经》中佛说的如筏喻者,特别感到有兴趣,这里先以如筏喻者作个引子。【如筏喻者】如筏喻者

沈家桢:在家人如何修行制定适合自己的功课

怎样订您自己的功课呢?当然每个人不会相同。我也订过不少不同的功课,试验过好几种法门,我目前的结论共有四点,想贡献给大家。第一点,要决心起早,自己订一早课。晚上订的功课,极容易因一天工作的疲劳或者因为有

沈家桢:金刚经与极乐世界的关系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重要条件。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金刚经》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佛告须菩提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沈家桢:佛教五眼是什么?

在佛教的名词里,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我今天想引用这几个名称,来和诸位研讨一些佛法。首先我要指出,这里所称的「眼」,并不是单指人类的眼睛。人类的眼睛只是肉眼的一种。事实上,人眼并不十分

沈家桢: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明心见性

沈家桢居士: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明心见性>我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莫名其妙地在作文中写下了一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照佛教的教理来讲,我过去世,一定也读诵受持金刚经>,而且将这两句短文

沈家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浅谈

沈家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浅谈一我收到好几位朋友的信,认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是《金刚经》中极重要的名词,可是我却没有详加解释,轻轻带过。希望我有机会再讲的时候,能先以此

沈家桢:《金刚经》与西方极乐世界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重要条件。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金刚经》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佛告须菩提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沈家桢:如何运用《金刚经》于生活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研究《金刚经》中佛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上面我已经提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逐渐在心中占了重要地位,可是好多年来,我总觉得这个观念对人类没有好处。我的疑问是:如果大家都觉得世界上的一

沈家桢:《金刚经》能消业障

在这里,我诚心诚意的再贡献各位一点意见,在多生多劫之中,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种下很多善因,今世才会投生为人,而且能看得懂、听得懂中文的《金刚经》。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中文《金刚经》,流畅美丽,我看过数种

沈家桢:修福

今年在庄严寺夏令营中,我以「愿力」为题,作了一次讲演。其中引用了《了凡四训》中袁了凡所发的要做三千件善事求中举人的愿。最近收到一位朋友的信,他说:袁了凡的许愿,只是为了他自己想中举人,何以福报能有如此

沈家桢:怎样念《金刚经》

念《金刚经》,是老少咸宜,小大由之的。为什么说老少皆宜呢?年纪渐老,行动不便,外出听经闻法,不易随心所欲;再则佛教经典太难懂,法门又多,明师难求,缺乏经常指导,不知如何修行。《金刚经》译文流畅易读,一

沈家桢:不要以为一定有明天

各位,我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几年前,显公法师等六个人坐一辆我的车子,由一位居培诚先生开车。我坐在司机后面窗边的座位上。当车在高速公路上驰行时,右方同一方向开的一辆车,突然绕过我们的车前,撞在我车的左

沈家桢:随时随地可修的方法

下面是我想得到的几种随时随地可行的办法。每个人因为环境不同,兴趣不同,有人欢喜这一种办法,有人却以那一种较为适宜,所以我提出的办法,只是供各位参考而已,各位举一反三,一定可以自己想出更多更好更适合的方

沈家桢:菩萨在家 当愿众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菩萨在家 当愿众生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华严经。净行品》第一个结论构成每个人一生的一切现象,都是依因缘而现起,简称缘起。而这个人的五根意识乃是这一切缘起现象的最主要的因缘。第二个结论缘起现象,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一、五眼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偈五眼诸位朋友:什么叫做五眼呢?在佛教的名词里,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我今天想

楼宇烈: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

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大量史料揭示了佛学在近代中国思想界、学术界的广泛影响,认为探讨佛学与近代中国哲学的关系,是一个极重要的课题。第二部分从把佛学与西学相附和,强调佛学的哲理性,

心理学相遇佛学

心理学相遇佛学◎ 徐 钧佛学的整个修道的本质是摧毁负面情绪或具有潜在负面性的正面情绪。佛陀说,由于不如实认知,而有忧愁悲伤哭泣等烦恼左右个体,而由于如实认知就能转变这一世间的快乐和烦恼的心理规律。在这

佛学与宗教及科学

◎ 太 虚佛学的本质固为美满,而流行在世界上,必须适应于社会文化,方算真俗不二、圆融无碍的大教。现在世界文化,大致不出宗教与科学二种:宗教为富于情意的,其力量在团结人心;科学为富于理智的,其功用在能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