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一、五眼
2024-11-20 07:26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神秀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惠能偈

五眼

诸位朋友:

什么叫做五眼呢?

在佛教的名词里,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我今天想引用这几个名称,来和诸位研讨一些佛法。首先我要指出,这里所称的眼,并不是单指人类的眼睛。人类的眼睛只是肉眼的一种。事实上,人眼并不十分优越。鹰的眼睛比人眼看得远得多。猫头鹰的眼睛对于光,远比我们的眼睛敏感,所以猫头鹰能在黑暗里看见我们看不到的东西。

为了说明人眼的限制,我要介绍这张由现代科学家所绘制的叫做电磁光谱图表(见附图)。这张图表告诉我们,人眼只能看见宇宙里非常狭窄的一段,我们称它为可见光带(指图中的彩色部份)。人眼看不到红内线波长和比这波长更长的一切,也不能看到紫外线波长和比这波长更短的一切。

那就是说:在人类还没有发明别的工具来帮助他肉眼探测可见光带以外的宇宙前,人类所看到的,并认为是完全的、真的、确实的世界,实际上是极不完全的,它只是整个宇宙的极小一部份。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宇宙,已经比几百年前不知要大了多少,可是还只是整个宇宙的微乎其微的一部份;这个极重要的事实真理,一向是被人类所忽略的。想想两千五百年前佛陀便能不靠我们今日所拥有的任何工具指出同样的结论,那确实是令人惊服的。

这里有个比喻,也许可以帮各位更清楚地了解我们人类的肉眼是如何拙劣,以及天眼和肉眼的比较是怎样的。

试想像在一个大城市的中心,如果有一幢完全关闭的屋子,只开了一个很小的窗子,从这个窗口,一个人只能看到层叠的高楼和上面一小块蓝色天空,以及有限的人们活动。假设有一个小孩,在这屋子里出生长大,那么他对世界的印象可能是什么样儿呢?无疑地,他对他的世界的印象是根据透过这个小小的窗口所看到的一切。你如为他描述海景浩瀚的美丽和日出日落的奇观,无论说得怎样天花乱坠,他都很难了解,很难欣赏。我们人类的肉眼所能给我们的便只有这些。事实我们是住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透过一个很小的窗口我们的眼睛去看世界,然而我们却坚持地说,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完全整体,确切而又真实的世界!

现在假设另有一所完全封闭的房子建在山顶上,并且开有一个很大的风景窗,从这儿可以看见无际的天空和无限的旷野。为了让它更显得美妙些,我们不妨说,到处都是鲜花园地,还有少女们在园中曼舞婆娑。在这个屋里也有一个小孩出生成长。

那第二个孩子所看见的世界无疑地比那个从小窗口看出去的拥挤都市要来得伟大与美丽。如果说第一个孩子只有肉眼,那末我们可以譬喻地说,第二个孩子是具有天眼了。

通常我们都说只有天上的神或女神才有天眼,然而按照佛教义理,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我们人类也能得到天眼,有两个方法可以使我们做到:一是透过禅那(Dhyana),这是一个梵文字通常译为冥想(Meditation)。另一个方法是在肉眼上加仪器(要知道肉眼本身也是一种仪器,在今天甚至可以移植了)。虽然第一个方法比第二个高明得多,第二个方法却可能易于为现代人所接受。现代人依靠高度望远镜可以看得很远很远。用显微镜可以看到肉眼所不见的微生物的活动。今天,一个人可以藉着人造卫星及电视看到万千里以外发生的事。有许多奇景在佛陀的时代是天眼所独享的,现代人也能看到了。在佛陀的时代,禅那可能是使人类能够超越肉眼限制的唯一方法。其实人的看的能力原是无限的。我们之所以不能发挥这看的能力,乃是受了我们肉眼的限制。很明显,佛陀深知这一真理。经过多年的禅那,佛陀发现肉眼的障碍可以打破,人原来的看的能力可以充分发挥。当一个人发挥了他原来的视力时,他将毫无困难地把视界扩展到天眼所能达到的范围。

说到这儿,我相信诸位不难了解肉眼是什么,天眼是什么了。在佛陀的时代,使人类了解天眼是困难的。但是在现代,实际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某种程度的天眼,因此,我们也就比较容易领会得到。

现在让我们来谈慧眼。

为了描述慧眼,我介绍一个很重要的佛教基本概念,这个概念在梵文里叫做Sunyata,通常把它译为空,更正确些,是译成第一义空。这个教义是很独特的,在别的宗教教义里可不容易找到。佛教浩瀚的经典有极大部份致力于研究空。我今天所能贡献给各位的,实在只是从汪洋大海中掬出来的一滴水,但我愿意尽我所能。以下是介绍佛陀常常使用的三种分析方法。而每一个方法都归结到宇宙万物万象本体原皆是空。

第一种方法我叫它分解分析法。

我这里有一架收音机,让我用它来做例子。这是一架我们叫做收音机东西,现在我把它的扩声器拿了出来,诸位是否把这一个扩声器叫做收音机呢?答案是否定的。诸位将称它为扩声器。现在我又拿出电晶体,诸位把电晶体叫做收音机吗?又不是的,那是电晶体。电容器、电阻器、塑胶套子、电线等等,又怎样呢?这些部分无一可称为收音机。现在请大家注意,当各个部分都拆散移开了后,诸位能告诉我收音机在那里吗?收音机没有了。因此收音机只是我们为暂时合在一起的许多零件的集合体所取的一个假名称。当一个人在心中把它分解时,它就失去了存在。因此收音机并不是一个永久性的实体,收音机即是空。(请注意这个空不是实和空相对的空,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因此佛法中更精密地称之为第一义空。桢注)

不仅收音机是空,扩声器也是空。假如我拿出扩声器中的磁铁,诸位称它为扩声器吗?不会的,诸位一定称它为磁铁,假如我移掉架子,诸位称它为扩声器吗?也不会的,诸位将称它为架子,当所有的零件都拆开移去时,你还到那里去找扩声器呢?所以,我们分解了扩声器,它就失去它的存在。扩声器不是一个永久性的实体,扩声器是空。

分解的分析法非常重要。诸位可以把这个方法应用到世上的每一样东西上而引出相同的结论。每一样东西都能分解,没有一样东西是永久性的实体。不管我们称呼它为什么,它总是空。佛陀的这个方法应用到他自己身体上。他假想从他身体上去掉他的头,而后问道:这头是否还能称为人身或自我?答案是:否,它是一个头。他从身上取去手臂,这可以叫做人身或自我吗?答案又是:否,它是一只手臂。他取出他的心,问道:这是否人身或自我?也不是的;现在我们甚至于更精确地了解到一个人的心可以移植给另一个人,而不把另一个人改变成这个人。他取去身上的每一部分,发现这些部分没有一个可以称为人身或自我。最后,在每一部分都移去之后,自我在那里呢?因此他下结论说:不仅肉体是空的,就连自我的观念也是空。

第二个方法我叫它归纳分析法。

虽然我们在世界上看到成千成万不同的东西,人却能将它们归纳为少数基本原素。比如说,基于化学的特性,人类把黄金列为基本原素之一。虽然成千的金制物品,从复杂的黄金铸像到简单的金条,有各种不同的名称,但每种金制物品都可以熔解并再铸成另一形状,它们都是可变的,不恒久的。能保持不变的是共同的化学特性。因为有这共同的特性,所以我们就把所有的这些物品叫做金子,换句话说,它们都可以归纳成一个称为金子的单一元素。

在佛陀的时代,印度哲学家将宇宙间的森罗万象归纳为四种基本元素,就是:地、水、火、风。佛陀则宣称这四种元素还可以进一步归纳为空。并用金子做例子,佛陀的意思是:虽然我们已经抽出这一切金制物品的共同特性,称它为金子,可是我们能指出金子是怎样的一种东西吗?能指出金子究竟在那里吗?凡是我们所能够指出的都只是金子的某一种特殊形状,例如金条,可是金条不能代表金子,因为金条是可以变的,并不是永久不变的。因此金子这二个字只是我们给某些特性的一个名称,是没法拿出来你看的。所以佛说金子是空。基于同样的推论,一切固体,都即是空。

不仅固体是空,液体又何尝不是空。液体的特性也是没有永久性,固定的形状,是可变的,是无从捉摸的,是空。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说,宇宙每一样东西都归纳为空。(这即是色即是空的注释。不但色法是空,心法也是空,因为欧美人着重物质,所以我这篇讲词中偏重了色法,请读者注意。桢注)

西方科学家也获得一个与此类同的结论,那确是很有趣的事。在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之前,西方科学家把宇宙万物归纳为两个基本元素,说这两个元素是恒久常存的;一个叫做物质,另一个叫做能。爱因斯坦用数学方法证明,将这两个元素统一了起来,说:物质也是能的一种形态,正和电是能的一种形态,光是能的一种形态等一样。他由此下结论,说宇宙万物万象都只是能的各种不同的形态。可是我们如进一步问,什么是能的原来性质呢?你能拿出能的本体来给我们看看吗?虽然我不敢武断地说西洋科学家的所谓能,同于佛法的所谓空,至少我说能的本体也是没有固定形状,无从捉摸,类似于空。

第三个方法我叫它透视分析法

佛陀用禅那来实施这种方法,我们没有这样的功夫,不容易照办,幸好现代的科学成就,提供了许多工具仪器可以大大地帮助我们了解这个透视分析法。

让我们再来谈谈这张电磁光谱(见附图)。我们知道人类的肉眼只能看到宇宙中这个在谱上叫做可见光带的很小的范围。但是靠某种仪器的帮助,例如红外线仪,X光,显微镜等,现代人已能够看到可见光带以外的若干宇宙领域。为了更容易帮助诸位透彻了解起见,请诸位再看这张图表(见附图)。这张图表所显示的,是藉不同的仪器,在不同的电磁波长下所看到的一个通常我们所谓的人。我在这张图表上标明了一到五。在一底下,诸位看到一个主要由红、黄及绿三种颜色所构成的形像,那是藉红内线仪所看到的人的样子。在二底下是肉眼不用其他仪器所看到的人。在三底下是透过X光所看到的人,皮和肉都不见了,然而骨架仍在。下面一个标明四的,是用显微镜所看到的人身各部份的分子的构造图。最右边标明五的是一片空白。

诸位看到了这个图,请不要误会,说这四个图和那一片空白是代表不同的实体,它们是同一个人。也不要误会,认为从左到右它们占据着不同的空间。实际上,它们是在同一个空间里的。为了再说得清楚一点,请诸位把我当作我所谈的那个人。请试想像,如果诸位的眼睛能看到红内线,那么诸位所看到站在这里的我便是红、黄、绿三色组成的形像。现在,再改用诸位日常使用的仪器来看,在诸位的肉眼里,我的身体显现出来了。再想像诸位的眼睛能看到X光,那么皮肉及血液都消失了,诸位现在看见的,便只是我的骨骼。再换另一种仪器显微镜的眼睛来看,现在站在这里的则是一个复杂的分子结合了。我们更进一步深入探讨,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分子是由原子组成,而原子则由质子组成,最后一切质量都可以转变成能。能的原本性质是我们看不见,也抓不到,无形无色,无从捉摸的。让我们称它为无形之形,这个就是五底下的空白处。

请诸位注意这一事实:我仍是同一个通常所谓的人,但现在却以不同的形像在诸位的面前呈现一个彩色的影像,一个肉体、一架骨骼、一个分子微体的结合,以及诸位从各种不同的境界看成的其他许多形态。最后则是无形之形。

这第三个方法透视分析法,也引到同样的结论:宇宙间的万物万象都可以深究到它的根源,科学家称它为能而佛陀称它为空。

有一点极其重要,要请诸位注意,前面我所说的都是意识理解,而空都是直接的经验境界。容我重复地说一遍:空是直接的经验境界。据说当一个人达到那境界时,他便会经验到一种极大的快乐感,比一般人所经验到的任何快乐感都要强几百倍。不仅这样,空是一种没有变动与无常之感的境界。

现在让我再推进一步。诸位都知道,认识了人的痛苦是导致悉达多太子放弃宫廷生活,做一个苦行僧,去寻求人类解脱大道的直接原因。佛陀列出了人类的八苦苦在梵文里是dukka。这八苦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无常(也即是五蕴炽盛)。我没有时间为诸位更详细地解释八苦,但是,如果诸位细心地将它们分析一下,就可以断定,这八苦统统都跟我们所具有的肉体,以及我们称为自我的意识有关,或者也可以说,肉体和自我意识是造成一切痛苦的根源。

因此显而易见,在空的境界中,肉体与自我意识已不再存在,苦又怎么还能存在呢?当一个人达到那种境界时,宇宙万物,包括他自己在内,都成空观。所有人类的痛苦以及生死都消失了,都不再执着,这种人,我们说他有了慧眼。

这就像忽然从一个极沉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这就像慈母和他失去了多年的爱子不期而遇的心境;这就像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大海中绝望地航行时,忽然发现一条地平线时的狂欢。这些是佛经上对一个人得到慧眼时,所经历的大喜悦的一点描写。

很多佛陀的弟子都达到了这种境界。在佛教里他们被称为阿罗汉,他们已是圣人。然而佛陀却向他们发出严厉的警告:不要停顿在慧眼上!佛陀指出,人的最大的病是执着;当人只有肉眼或天眼的时候,他把不完整、易变的,因而也是虚妄不真实的世界看成完全的、恒久的、真实的。他就执着于他所看到的世界,一切痛苦由此而生,这是一个极端。可是当一个人用慧眼看见了宇宙万物是无常的,不真的,空的时候,他喜乐留恋于这个空的境界,这就成了对空的执着,是另一个极端。无论是对有或对空,一旦有了执着,那个构成一切无明和痛苦之根的自我意识便不能完全绝灭,人也就不能澈底解脱。因此,法眼的获得乃是佛法中再进一步的教旨。

什么是法眼呢?一个得到了慧眼之后,能不停滞留恋在空的境界里,却体认到:虽然他在不同的境界里所看到的都是虚妄不实的幻相,然而对那一个境界而言,这些幻相即是真的,这个人得到了法眼。

现在让我们再参考第二个图表。一个只有肉眼的人会坚持只有肉眼所看见的一切是真的,他缺乏对其他境界的知识。一个拥有天眼的人会说红内线的形像、肉体、骨架、分子的复合体等等都是真的,并执着于这一切。一个拥有慧眼的人看出这个图上的一切形像全是无常、无实体和虚妄不真的幻相,唯有空才是真实恒久的状态,因此便执着于空。

现在一个拥有法眼的人会说,虽然这一切形像确实是无常、虚妄的假相,它们却不是与空分得开的另一实体,它们都是同体。然而就它们所在的境界领域而言,它们全都是真的,实有的。

空的直接体验给人以大智慧;然而若能把一切虽然都是假相,可是在它自己的境界领域里却是真的这一点认识了,那就会自然产生一种条件、无差别的、遍及一切的爱与慈悲。我们认为这种人拥有法眼,在佛教里则称他为菩提萨埵,简称菩萨。

一旦一个人达到了空的境界而又能克服了对空的执着,无条件、无差别、遍及一切的爱与慈悲,便自然而然地从一个空的直接经验里产生出来,那真是人类的奇迹,也因此使得佛教成为最独特、最精深的实践教义。

让我告诉诸位一个故事,用它来说明得到慧眼的阿罗汉与拥有法眼的菩萨间不同之处。

一座大厦失火了,只有一个导向安全的门。许多人男人、女人、小孩在这大厦里玩,他们之中只有少数人知道火灾的危险。这少数知道危险的人,努力寻求一条出路。路是又长又难走的。最后他们冲出浓烟,出了大厦,当他们再度在户外新鲜的空气里呼吸时,他们是如此地高兴,以致他们就只是躺在地上,再也不想做任何事情了。然而,他们之中却有一个人,不这样想。他记得许多人仍在这大厦里,而不明白火的危险;而且即使他们明白了,他们也不知道通到门口的路。所以,他便不顾自己的疲倦和危险,一再跑进大厦,去引导别人走出这危险的地方。

这个人就是菩萨。

另一个有名的故事,由赫士唐史密斯教授(Prof.Houston Smith,他的中文名字是施锡恩)在他的杰作《人类的宗教》里介绍给西方的读者。故事是这样的:三个人为了到远地寻宝而旅行横贯沙漠。他们在烈日下走了一段很长的路,又累又渴,急切需要一个荫凉的地方休息,和一些水或水果来解他们的焦渴。忽然,他们来到一个有围墙的庄院。他们之中一个人爬上墙头,高兴地喊起来,就跳进了那庄院,第二个旅行者跟着也跳进了庄院。接着第三个旅行者也爬上了墙,他从那里看到一所美丽的花园,在棕榈树的荫蔽下,还有一个喷泉的大水池。在渴累交迫,赤日黄沙的景况下,这是何等的诱惑!正当他要跳进庄院去的时候,他想起还有许多许多的旅行者仍旧在那可怕的炎日沙漠里拖着沉重的脚步彷徨,不知道有这个绿洲。他终于拒绝了跳进庄院的诱惑,忍耐着一切的苦,再爬下墙来,回到那漫无边际,炽热的沙漠里,去接引别的旅行者到这个荫凉休息的地方来。

我相信在座在每个人都不难了解,这第三个人是菩萨。

这里必须指出:这样的慈悲并不是表面的,而是发自内心,深不可测的。它没有诸如因为我喜欢你或因为你服从我一类的先决条件。它是无差别的、无条件的。这种慈悲和爱是从空的直接体验而生。是从完全调和、完全平等、没有任何执着的境界而生。

为了帮助各位正确地了解法眼,我必须提出非常重要的两点。第一、法眼能观照真理的无限方面。正如在无边无际的太空中,天文学家指出许多银河、恒星、行星等等一样,在空的体验中看出无穷无数的境界,无穷无数的天堂、人间,无穷无数有情众生和不可计数的活动。第二,具有法眼的菩萨是没有执著的。在金刚经里佛陀一再地说,当菩萨救度众生时,他对主体,例如自我;对客体,例如你;对其余的事物,例如行为;或对时间的概念都没有任何执着。因为如果菩萨对任何事物有丝毫执着,他便不能称为菩萨。

说到这里,我希望诸位对肉眼、天眼、慧眼及法眼这四种眼已经有了清楚的观念。下面是禅宗里两首有名的偈及关于它的故事。

中国唐朝时候,有一次禅宗的五祖要他的弟子们都定一首偈给他看,以显示他们对佛法的了解。神秀上座呈了如下的一首: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五祖评论说,神秀只到了门口,还没有登堂入室。

一个名叫惠能的俗人也在寺内。虽然他没有接受过五祖的教诲,却是一个有大利根的人。当惠能听到这首偈时,他不以为然,便说:我也有一首偈。于是就宣读他的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后来,惠能做了五祖的弟子并证到大觉大悟,成为禅宗史上最有名的六祖。他对不同根性的人施以不同的教诲。虽然没有这样的记载,我敢说,六祖毫不犹疑地告诉一个来求教的初学者: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现在我想问:神秀是用了那种眼作他的偈?惠能又是用了那种眼不同意神秀而念出他的偈?为什么在他成了六祖之后,他却可以用他先前所不同的意的偈来教人?现在六祖用的又是那一种眼呢?我不回答这些问题,愿意把它们留给诸位,以便诸位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答案。

现在我们来谈谈佛眼。

到此为止,我正勉强说了一些关于前四种眼的解说。可是关于佛眼,我确实无法说什么,因为无论我说什么,都是隔靴抓痒,不会中鹄的。

但我也很明白,我不能就此停止,站在这里,一声不响,像佛陀那样,就只举起一朵金色莲花。不仅我没有像佛陀那种透过沉默能够传达了解的辐射力,而且诸位也不会满意。那是可以了解的,因为不但我们的眼是肉眼、我们的耳朵和意识也同样都是肉体的,所以我们必须使它们满足。因此,我总得说上一点儿:

1、诸位一定会注意到,当我谈到前面四种眼的时候,总有一个主体和一个客体。譬如说,就肉眼而言,人是主体,世间现象是客体;就慧眼而言,阿罗汉是主体,空是客体;当我说法眼时,菩萨是主体而宇宙间万千境界是客体。然而,现在谈到佛眼时,倘若说佛是主体而宇宙是客体,那就绝对错了。因为佛与宇宙之间区别已经不再存在;佛就是宇宙,宇宙就是佛。倘若说佛拥有佛眼,这话是同样的错误,因为佛与佛眼之间也没有差别;佛眼就是佛而佛就是佛眼。简而言之,诸位所能提到的任何相对观念,在佛眼下都不再存在。甚至空也不存在,因为空就是佛,而佛就是空。

2、我对佛眼想说的第二点,是关于无限的无限概念。我说无限的无限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说人类宇宙观的概念是无限的,那么拿它和佛陀宇宙观的体验相比较,只就有如一个泡沫在大海之中。这是不可信的吗?是的,这是难信的。但是让我们想想数学里说些什么。诸位知道一次乘方是一条直线;两次乘方是一个平面或面积;三次乘方代表一体积或空间,其大小已经可能是无限的了。现在四次乘方怎样呢?五次乘方以至若干次乘方又是怎么样的呢?如果诸位能向我解释若干次乘方代表的是什么,诸位对佛陀的宇宙观无限的无限就已有点了解了。

3、我对佛眼想说的第三点是瞬息性和一发即到性,这又是一个很难为人们了解的概念,对我们来说,时间的持续是一件确确实实的事。因为有这个时间的因素,人从一个婴孩长大为青年、成年和老年等等。若说在佛眼之下时间是不存在的,这是我们不能了解的。那就是佛眼之所以为佛眼。亿万年无异于一刹那。照我们的宇宙观看来,距离地球以亿万光年计的世界,佛可以在一瞬间到达,这是如何的奇迹!

4、关于佛眼的第四点是互摄互入的总体性与无不涵摄性。诸位中可能看过一部叫黄色潜艇的电影。在那电影里,有一个真空吸管的怪物,它能吸进任何遇到的东西,在它吸完世界上一切东西以后,它开始吸它所站着的大地。真空吸管是如此有力,以致它把整个地球吸到了自己的身体里面,于是它也吸进了它自己。这一个描写可以给诸位一些无不涵摄的概念。综结而言,我对佛眼提到了下列四点:

1、无主体与客体,那是绝对待,没有相对概念;

2、无限的无限,那是绝空间,没有空间概念;

3、瞬息性和一发即到性,那是绝时间,没有时间概念;以及

4、总体性和无不涵摄性,那是无空无,没有空无所有的概念。

这是佛眼的四种概念。

在我结束今天的讲话前,我要给诸位再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对夫妇,常要争吵,后来他们听到了五眼的说法。有一天他们又开始吵嘴了,看起来那又将是一次像往常一样的争吵,弄得夫妻两人都恼怒非常,气愤颓丧,以致他们可以好几天见面不讲话。正在这当儿,忽然丈夫说:现在我在用我的天眼,呀!你只不过是一具骨架,我为什么要跟一具骨架争吵呢?妻子静默了一会儿,然后放声大笑。丈夫问她:你现在干什么?妻子说:我正用我的慧眼,你已经消失了。现在没有什么可以恼我的。我很快乐的在空的境界里。然后他们两个都大笑着说:还是让我们都用我们的法眼吧。虽然我们都是假相,但让我们在这个境界中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吧。

今天我们庆祝这位伟人释迦牟尼佛的生日,智海法师还要赠送诸位一个大生日蛋糕。我现在所赠送的只是一些生日糖果而已。我的生日糖果是这句忠告:不要总是用你的肉眼,要把视界扩大。不要让你的心老是被这个细窄地段中所见到的事物弄得神魂颠倒。把窄带打破,把视界扩大,发展张开你的天眼。渐渐地发展张开你的慧眼。到了这个境地后,请诸位想着在广大炽热的沙漠中和生死挣扎的许多同胞以及别的可怜众生;张开你的法眼。最后我希望诸位全都有佛眼,诸位都成佛。

谢谢诸位!

End

佛学三故事:让夏日清凉且温暖

常常听到人们说被工作和日常的琐事困住,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自在生活,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那种自在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在就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整天吃饱饭没事干,那你就错了。无所事事能让人清闲,

李炳南:佛学常识课本

小序一小序二第一课 总体第二课 教义第三课 教主略史第四课 三藏结集第五课 七众弟子第六课 世界第七课 世界数量第八课 界分内外第九课 大小乘第十课 五乘说法第十一课 因缘果第十二课 因果通三世第十三

历劫如何报佛恩 ——龚自珍与佛学

历劫如何报佛恩--龚自珍与佛学中国近代史上有三个重要人物:林则徐、龚自珍和魏源,他们既是朋友,又都在社会上大声疾呼,锐意进取,要求改革自强的风云人物,他们的思想、著述和功业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

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 太 虚中国佛学,并非与发源之印度及弘扬于世界各国的截然孤立,不过从中国佛教历史研究,就有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把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讲出来,故成为中国佛学。今先讲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什么叫

觉群佛学译丛总序

◎ 觉 醒佛教源于印度,而发扬光大在中土。自东汉时输入,经诸多朝代之努力,将原为梵文(或巴利文)等古天竺文字的佛经译为汉语,并通过手工抄写到印刷技术之运用,终于使佛法深入人心,广大信众,同沾法益,此功

重刊《佛学通释》序

重刊《佛学通释》序◎ 王恩洋民国十九、二十年间,龟山书院初建,作佛学浅训,以教始业。境行及果,拟各一篇。篇若干章,章一二百字,便持诵也。平生执笔,动涉深思。思深,辞遂广。二章以往,体例顿变。缘生唯识

《阿含经》为佛学的基础教义

◎ 善 戒有句话说:学佛就要从阿含开始。更准确地讲:学佛要从阿含开始,也在阿含结束。为什么?因为《阿含经》本身是佛陀当时给弟子们开示说法的大集成,是佛陀说法的总纲,可以代表佛教的一切(《阿含经》属于三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6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六集)2007/3/3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6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在去年十一月份末学回到台湾,刚好有机缘能够到桃园的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7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7/3/4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7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首孝弟」,这个首就代表著一定要从这里

佛学可化解科学的危机

◎ 文 珠 回顾近年科学的导向,是毁灭性武器的发明,多于建设性的设备。假如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假如核子战争发生,世界人类的悲惨结局,科学家们实难辞其咎。当时代杂志,最近访问前苏联领袖戈巴卓夫,问他美苏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4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四集)2007/3/1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4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有一群鸭子,它们成群结队要跟老鹰学飞,觉得老鹰能够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3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集)2007/2/28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3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讲到了,孝道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以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5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五集)2007/3/2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5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每次在上课前都会先念佛十分钟,我们在念佛当中就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1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一集)2007/2/26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1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来到图文巴,末学心中都是一分感恩的心情。我记得在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太 虚表面看来,好像佛学与医学毫无关系,了不相涉。但如果把医学的范围放大了,作广义的讲,佛学也是医学;就是各种宗教、哲学、政治、法律,都可视作医学,归入医学范畴之内。古语说:上医医

佛教、佛法、佛学

◎ 张家成佛教、佛学、佛法是人们接触佛教文化时经常碰到的几个概念,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佛教一语的含义较为广泛,是指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佛教经

佛教与佛学

佛 教 与 佛 学◎ 罗 颢任何宗教都是以它独特的教义决定其性质特征的。教义是宗教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其它宗教相比,佛教的教义最为精致、渊博。佛教数义的范围通称为经、律、论三藏,三藏是佛学的基础,它既是

佛学之中国化

◎ 钱 穆南北朝佛学,北尚禅行,南重义解。周武毁法,北方禅宗亦避而至南。所谓佛学中国化运动,亦至是始成熟。其后禅学崛兴,则全以南方为策源地。举其要者,则有天台、华严、禅宗三家。今若以魏晋南北朝佛学为传

佛学与中医学

◎ 耿刘同佛教医学的东渐是以佛教为契机的,传教者以医疗活动为传播手段之一,在民众中产生亲和力和影响力,从而推进佛教的传播;而接受者在原有的医疗保健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治疗手段及药物。因此,借医弘佛在某种

佛学认识论

佛 学 认 识 论◎ 楼宇烈佛陀在公元前六世纪创建佛教时,他本身也是个异端,因为针对当时印度占据主导地位的婆罗门教提出来的,当时的印度有九十六个外道,佛教修行当中的八正道很多都是针对外道而言的,所以永

楼宇烈: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

圆瑛大师(1878-1953)与太虚大师(1889-1947)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为振兴佛教事业奉献出全部身心,而在佛学理论上又各有千秋的佛门双譬。1989年太虚大师诞生一百周年时,我写了一篇题为《太

佛学的本质

佛学的本质◎ 太 虚 佛学的本质,就是佛陀所说明的宇宙事事物物之真相。约分四段:一、有情无始缘起事。有情者,即有生命的生物。唯物论以生命之原始为物质的,神造说者以生命之原始为神造的,其实不然。假使问,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二、佛学一瞥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佛学一瞥诸位朋友:按照韦伯司特字典(Wedster diction-ary),宗教这个字指的是:用崇拜的方式,去礼拜和尊敬上帝,遵从神的命令,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八、学佛缘由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法句经》学佛缘由第一讲五十年来寻答案亲爱的朋友们:我出生在中国以美丽城市之一见称的杭州,这里不但景色绮秀,也有不少历史性的佛教胜迹。虽然生长在一个佛教的家庭里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九、缘起性空与人生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华严经净行品》缘起性空与人生(一)各位同学:今天想从一个常见的化学名词H2O讲起。原因是因为我本人是从对H2O的观察,进而对Energy能的观察而后对佛陀所说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六、佛学鸟瞰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观音赞》佛学鸟瞰亲爱的朋友们:各位大概都知道China是亚洲的一个国家。你们中间有多少人知道这China的汉字是那两个?是中国。从字面上来讲,中就是中央或中心,国就是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七、实相

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大般涅槃经》实相各位敬爱的朋友:今天从时代广场过来,看到两旁路上挤来挤去的男女老少,都带着匆匆忙忙的形色

沈家桢:金刚经的作用_学金刚经有何用途

金刚经的作用有哪些?金刚经教人修福修慧消业,是一部各方面都顾到的完善佛典,无怪乎佛在经中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又说:「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

沈家桢:在家人如何修行的商讨

如筏喻者自己订功课不要以为一定有明天不要批评不要为烦恼所转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我从前做船生意,对船很有缘分,因此对《金刚经》中佛说的如筏喻者,特别感到有兴趣,这里先以如筏喻者作个引子。【如筏喻者】如筏喻者

沈家桢:在家人如何修行制定适合自己的功课

怎样订您自己的功课呢?当然每个人不会相同。我也订过不少不同的功课,试验过好几种法门,我目前的结论共有四点,想贡献给大家。第一点,要决心起早,自己订一早课。晚上订的功课,极容易因一天工作的疲劳或者因为有

沈家桢:金刚经与极乐世界的关系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重要条件。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金刚经》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佛告须菩提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沈家桢:佛教五眼是什么?

在佛教的名词里,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我今天想引用这几个名称,来和诸位研讨一些佛法。首先我要指出,这里所称的「眼」,并不是单指人类的眼睛。人类的眼睛只是肉眼的一种。事实上,人眼并不十分

沈家桢: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明心见性

沈家桢居士: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明心见性>我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莫名其妙地在作文中写下了一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照佛教的教理来讲,我过去世,一定也读诵受持金刚经>,而且将这两句短文

沈家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浅谈

沈家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浅谈一我收到好几位朋友的信,认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是《金刚经》中极重要的名词,可是我却没有详加解释,轻轻带过。希望我有机会再讲的时候,能先以此

沈家桢:《金刚经》与西方极乐世界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重要条件。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金刚经》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佛告须菩提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沈家桢:如何运用《金刚经》于生活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研究《金刚经》中佛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上面我已经提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逐渐在心中占了重要地位,可是好多年来,我总觉得这个观念对人类没有好处。我的疑问是:如果大家都觉得世界上的一

沈家桢:《金刚经》能消业障

在这里,我诚心诚意的再贡献各位一点意见,在多生多劫之中,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种下很多善因,今世才会投生为人,而且能看得懂、听得懂中文的《金刚经》。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中文《金刚经》,流畅美丽,我看过数种

沈家桢:修福

今年在庄严寺夏令营中,我以「愿力」为题,作了一次讲演。其中引用了《了凡四训》中袁了凡所发的要做三千件善事求中举人的愿。最近收到一位朋友的信,他说:袁了凡的许愿,只是为了他自己想中举人,何以福报能有如此

沈家桢:怎样念《金刚经》

念《金刚经》,是老少咸宜,小大由之的。为什么说老少皆宜呢?年纪渐老,行动不便,外出听经闻法,不易随心所欲;再则佛教经典太难懂,法门又多,明师难求,缺乏经常指导,不知如何修行。《金刚经》译文流畅易读,一

沈家桢:不要以为一定有明天

各位,我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几年前,显公法师等六个人坐一辆我的车子,由一位居培诚先生开车。我坐在司机后面窗边的座位上。当车在高速公路上驰行时,右方同一方向开的一辆车,突然绕过我们的车前,撞在我车的左

沈家桢:随时随地可修的方法

下面是我想得到的几种随时随地可行的办法。每个人因为环境不同,兴趣不同,有人欢喜这一种办法,有人却以那一种较为适宜,所以我提出的办法,只是供各位参考而已,各位举一反三,一定可以自己想出更多更好更适合的方

沈家桢:菩萨在家 当愿众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菩萨在家 当愿众生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华严经。净行品》第一个结论构成每个人一生的一切现象,都是依因缘而现起,简称缘起。而这个人的五根意识乃是这一切缘起现象的最主要的因缘。第二个结论缘起现象,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一、五眼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偈五眼诸位朋友:什么叫做五眼呢?在佛教的名词里,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我今天想

楼宇烈: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

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大量史料揭示了佛学在近代中国思想界、学术界的广泛影响,认为探讨佛学与近代中国哲学的关系,是一个极重要的课题。第二部分从把佛学与西学相附和,强调佛学的哲理性,

心理学相遇佛学

心理学相遇佛学◎ 徐 钧佛学的整个修道的本质是摧毁负面情绪或具有潜在负面性的正面情绪。佛陀说,由于不如实认知,而有忧愁悲伤哭泣等烦恼左右个体,而由于如实认知就能转变这一世间的快乐和烦恼的心理规律。在这

佛学与宗教及科学

◎ 太 虚佛学的本质固为美满,而流行在世界上,必须适应于社会文化,方算真俗不二、圆融无碍的大教。现在世界文化,大致不出宗教与科学二种:宗教为富于情意的,其力量在团结人心;科学为富于理智的,其功用在能分

于凌波:一代佛学家吕澂

一代佛学家吕澂于凌波吕秋逸,名澂,秋逸其字,又作秋一、鹫子,早年以吕秋逸一名为人所熟知。他是江苏省丹阳县人,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秋逸早年毕业于江苏省立镇江中学,继之考入常州高等实业学校

陈兵:中国佛学的继承与重建

中国佛学的继承与重建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西方文化的强烈冲撞,中华传统佛学遇到了一系列挑战。如何适应时势人心而继承革新的问题,突出地提到了热心弘法者的面前。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佛教革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