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沈家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浅谈
2024-11-19 12:59

沈家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浅谈

我收到好几位朋友的信,认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是《金刚经》中极重要的名词,可是我却没有详加解释,轻轻带过。希望我有机会再讲的时候,能先以此为题,加以申述。我很感激这几位朋友的意见。

话从唐朝丞相问不空三藏法师说起

现在我先给各位讲一个故事,听完这个故事,看各位能得到什么启发?

中国唐朝代宗皇帝时,佛法十分兴盛,那时有一位国师名叫不空三藏。有一天代宗和不空三藏在讨论佛法,当时的丞相名叫鱼朝恩,他对佛法已了解很多,也一同在座。谈论之间,鱼丞相问国师:「佛说一切众生都原有佛性,那么无明从何而起?」不空三藏说:「你不配问这个问题!」鱼朝恩听了这句话之后大为不悦,可是在皇帝的面前,不敢发作,只好忍著气,满脸气愤,不空三藏缓缓的说:「无明即从此而起」。

各位,现在我想请问您们一个问题:如果有人问您「什么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您对他说:「你这个人不配问这个问题。」您看这个发问的人会怎么样?有的说「这个人会反问;为什么我不配问这个问题?」有的说「这个人含怒形于色」,有的说「这个人会说:你说什么?」总之,这个人生了气,如果当时您很平静的向他说:「朋友,这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也许会因此而恍然开悟,您的功德就无量无边了。

再引述歌利王和忍辱修行人的故事

我再给各位讲一个故事,这是佛陀在《金刚经》中讲的,佛在过去世曾有一次是修忍辱的修行人,住在山洞里修禅。那个地方的统治者名叫歌利王,歌利是残暴的意思,歌利王则是因为他的残暴而得名。有一天歌利王带了一批宫女到郊外游玩,到了这位修行者所在的山上,他疲倦了坐下来休息,不知不觉中睡著了。年轻的宫女们看到国王睡著了,就四处散去游玩采花。其中有一位宫女发现山洞里坐著一位修行人,她好奇的招呼姊妹们一起去看修行人,并请修行人为她们说法。当大家正听得出神时,歌利王找过来了,歌利王见他的宫女们正在听一位青年的修行人讲话,心中很生气,就跑过去问修行人:「你是不是阿罗汉?」修行人答:「我不是。」国王再问:「那么你是不是斯陀含?」修行人答:「也不是。」歌利王听后大声责备:「你既然还没有证果,而且年轻,就免不了有贪欲,你怎敢贪色,和我的宫女在一起?」修行人答:「我虽未断欲结(注一),然心实无贪。」王曰:「胡说!仙人炼气,不食人间烟火,尚且有贪,而你正值盛年,敢说无贪。」修行人答:「见色不贪,并不要服气食果,而是一心系念于不净、无常。」歌利王愈听愈气,厉声呵喝:「你小看仙人,诽谤仙人,犯了大戒!」修行人说:「我是一个持忍辱戒的人,绝对不说谎,人诽谤我,我尚知忍辱,怎么会去诽谤人呢?」歌利王说:「好一个持忍辱戒的人,让我割下你的耳朵,看你能不能忍?」歌利王边说边抽出佩剑,擦擦两声,轻而易举的割下修行人的两个耳朵。只见这个修行人毫无反应,宫女们急得哀求歌利王:「大王,不要伤害圣人啊!」可是这个时候歌利王已气得无法控制自己,不但不听劝阻,反而大声的说:「我可看不出他是个圣人,我倒要看看他能忍多少?」说著挥动手中的利剑,在修行人身上乱砍,把修行人的鼻子手脚都砍下来,这时忽然天地变色,飞砂走石,原来是护法四大天王动怒了,洒下金刚砂。这一来,歌利王非常恐怖,赶紧跪下求修行人饶他,修行人说:「大王,我心中毫无嗔恨。今我发愿,如我真实并无有一念的嗔恨者,令我此身平复如故。」修行人发了誓愿后,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那些被节节斩断的手足耳鼻都还复如旧。修行人又发愿:「愿我成佛时,第一个先度大王。」这位修行人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而这位歌利王就是佛陀成佛后,去鹿野苑度五比丘中的第一位憍陈如的前身。

回过头来看看《金刚经》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各位,现在让我念一段《金刚经》的经文,以说明今天讲这个故事的缘由。佛说「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反过来讲,如果生气怀恨,即是著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换句话说,生气动火,就是极明显也是最容易犯的我、人、众生、寿者的形相。是什么人在生气呀?是我,这是我相。生气一定有个对象,这是人相。生气是为了各种不同的缘由,这是众生相。生了气可以一天不吃饭,这是寿者相。

各位,请您想一想,您在这一生之中可曾生过气?我自己呢?惭愧得很,我就生过好几次的气,有时甚至可以为一件极小的事而生气。去年庄严寺的夏令营中,许多可爱的小朋友表演苏东坡「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的故事。有一天,苏东坡自认在禅方面已有很大的收获,遣仆送一首偈呈对江的佛印禅师,禅师打开一看「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禅师阅后在原纸上批「放屁」。仆人把信带回给主人,苏东坡一见禅师批了放屁两个字,立刻过江去质问。苏东坡之所以过江去和禅师算帐,表示他生了气,所以虽然自以为八风吹不动了,还是被一屁打过江去,这就是因为著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当然生气有轻有重,皱皱眉头,心里不高兴也是生气,这是轻的;可是,是谁在皱眉头呀?是我在皱眉头,即有我相。为了谁而皱眉头呀?有了人相。是什么原因在皱眉头呀?乃是众生相。皱了一秒钟的眉头叫寿者相。所以皱眉头虽然是极轻微的生气,也著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怒发冲冠、拔枪相见,这是重的生气。怀恨在心、寻求报复,这是更重的生气,都一样的著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以上举了几个例子,希望各位对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个粗浅的印象,现在就文字的意义做一简单的说明:

经注中对四相的解释很多,有深有浅,根据我有限的知识,以《圆觉经》中的经文为最深入,可是这部经是佛陀对大菩萨们讲解的道理,对我们来讲恐怕太深,不易了解,若好高骛远,也许反而不易帮您修行,不过各位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读一读《圆觉经》的净诸业障菩萨品,可以对我、人、众生、寿者(该经中译寿者为寿命)的深度有一个印象。今天的题目是浅谈,就照浅而易于明了的意义来说明。

有的人说:「一个人在一生中字眼用得最多的是『我』这个字。」这个结论正确与否,我们姑且不去管它,但每个人将「我」看得十分重要,则是事实。在座的可曾听过陈纲居士在大觉寺的演讲,他的题目就只是一个「我」字。他将「我」的涵义发挥得淋漓尽致,后来在美佛慧讯的第二、第三期中也刊登了,各位不妨将这篇讲词再拿出来看一看。

我相不仅是说有我的形相,也包括了表现在外的我的观念、见解、情绪,凡一切由我为中心而产生的脑筋作用都是我相。所以前面的例子中生气光火是我相,嗔恨也是我相。生气嗔恨总有个对象,这对象就叫做人相。人相不一定是人,你对狗也可以生气。再如一件事你老是做不好时,你说我真恨死了,虽然你自己也不清楚到底是恨你自己呢?还是恨这件事?或者恨其他什么的,这些也都是我相人相。如果对象不止一个,就成了众生相。凡是有时间观念的,即是寿者相。不论是多久,或者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或只是一刹那都是寿者相。所以有一次赵真觉居士用空间时间来表明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也有他独到的见地。总之,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实在包括了人生的一切,而这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我们却沉醉在这四相之中,跳不出来,把它认为实有、执著不放,一切烦恼苦痛都由此而生,一切无明流转也由此而起。所以佛陀在《金刚经》中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又说「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又说「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即是「则名诸佛」。由此可见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不仅重要,而且是学菩萨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必经之途,非将四相彻底破除,不得圆成佛道。

破除四相并不容易,今天我们是浅谈,所以我只贡献各位一点我自己的经验,即是减少生气,您气生得愈少,对四相的执著也就愈少。至于怎样方可以减少生气呢?要看每个人的宿业因缘,但有一个要诀,就是不要怨人。

各位不妨自己体验一下,您如果在怨人或责备人的时候,是不是往往会生气?而且可以因为生气,就愈怨人愈责备人;而愈怨愈责备,气就愈大。反之,责己往往会自己原谅自己,一下子就忘了,气也生不起来。古人说「责己严而待人宽」确实是经验之言,可以减少生气嗔恨。从佛法的观点讲,就是可以减轻对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著,愿各位得到受用,谢谢各位。

(注一)欲结:有欲望的缺点。

一九九一年一月廿日讲于纽约大觉寺

再谈「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根源,简单的讲,即是我相。因为有了我,有了一个我的观念,这是我的,我认为这是对的,那是错的;我喜欢,我讨厌等就有了我相。有了我,而后就有你、有他、有大众、有一切的一切、有空间、有时间、有世界、有生死,也就是说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这四相的根源是我相。今天我们再谈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将以我相为主题。各位只要掌握住我相,其他三相自会自动追随。

我相和我见

《金刚经》里面佛陀除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个名词外,还用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用最简单的解释,凡见诸形相的叫做相,譬如脸孔涨得通红,大声和人争辩,是我相;在争辩的背后就有一个我见(见解或者是意见的见)。正因为有了这个我见,才会和人争辩,才会现出脸红大声的我相。相可以见(看见的见,包括其他的感觉如听见),但见(见解的见)的本体却不能看见,所以见比相更深一层。

相并不一定必须先有见。譬如我这个身体──五官四肢,也是我相;婴儿呱呱地叫,是人一出世就有的相;皮肤破了,血会向外流,这也是相。这些都可以说是自然现象,并不需要先有我见。所以见固然比相深,可是相的范围比见广,而且有许多的我相并不重要,实在不需要破除。譬如说,饥来吃饭、倦来眠,一个开悟的人也有这些相。可是强词夺理,拔刀相斗就不是应该保留的相,而应该明白它背后的见。

因此修行从见上著手,要远比在相上做功夫为重要,心净则国土净,如果贪嗔痴慢疑等我见能逐渐减轻消除,则沉沦六道造业受苦的我相,也自然会淡薄泯灭。

上次在纽约大觉寺讲「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浅谈」之后,有一位朋友对我说:「您说生气、怨人、责备人即是著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正好说到我的毛病,谢谢您给我的指点,以后我见了人一定尽量恭维、称赞。」各位,你们听了,觉得怎么样呢?当然赞叹称誉他人,总比怨人责备人好,可是在一个人还没有证悟之前,赞叹称誉往往是有动机、有目的的,尤其是恭维。所以还是著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是什么人在称赞呀?是我,这是我相;恭维谁呀?恭维某某人,这是人相;因为这种种贪嗔痴的理由而恭维,这是众生相;继续的恭维是寿者相,所以一样是著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不仅如此,如果你说我既不责备人、也不恭维人,我心中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那就对了吗?还是不对!是谁心中空空洞洞呀?这还是著了我相。甚至于发愿要往生西方,想成佛作祖,都是著了我相。《圆觉经》中佛对大菩萨们说:「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我相的难除如是,各位,让我们慢慢的研究下去。

《金刚经》里有几句经文,大家都熟悉,现在我们一起来念一念:「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各位,上次我们讲一个人生气、怨人、责备人是著了我人众生寿者相,这很明显的都是心中取了相。佛说: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这一段我想大家没有疑问。

责备人是不好,要赞美人,这是一种教法,也可以说是佛法中的修行办法,所以是法相。这第二种人,他心中不怨人不责备人而是赞美人,这是他取了法相。现在佛说,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换句话说,似乎法相也不应该取。可是佛法即是法相,诵经拜佛、忏悔求福、十善道、布施持戒,甚至于发愿往生西方,念阿弥陀佛,都是法相,现在佛说,若取法相,也著我人众生寿者,这就比较难以理解,须得细心研究。

第三段「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这就更难懂了。首先,什么叫非法相?各位,有人欢喜讲一讲吗?很好,我们归纳起来,有两种人,佛说是取了非法相。

第一种人是不明因果、不信因果,满脑的贪嗔痴慢疑,认为一切法(包括法律)都不能束缚他,所谓无法无天,这种人是取了非法相。

第二种人是误解佛法的空,以为什么都是空无所有,既没因果,也无所谓善恶,这种人不是消极沉寂,就变成任性乱为、造恶多端,这种人也取了非法相。这比取法相更难破除,所以佛说,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什么人在取非法相呀?是我。

所以佛在《金刚经》中接下去说:「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如筏喻者划船的四个阶段

佛接著又说:「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各位,佛在《金刚经》中说了两句经文,对我们一般人讲,实在非常重要,各位念《金刚经》的时候,不知有没有注意是那两句呢?一是「如筏喻者」,另一句是「如所教住」。

「如筏喻者」,意思是拿筏来作譬喻,筏是竹木所编造的渡河工具,等于是船。这个譬喻是说,一个人如果在河的此岸,要想到彼岸,应该怎么办?佛陀是常在印度的恒河边上说法。恒河很宽,很多地方是看不到彼岸的,上面没有桥,那个时代也没有直升机这一类的航空工具,也没有大汽轮或渡轮,唯一的渡河工具就是竹木编成的小船。经文中用筏,筏通常是指一个人划的竹排或木排,多少含有渡河修行必须靠自己的深意。

「如筏喻者」其实是个相当复杂的譬喻,我们可以将划船渡河分为四个阶段来看:

第一个阶段是人尚在此岸,尚未上船,连船都还没有上,自然谈不到能到彼岸。世界上万万千千的人都是尚未上船的,已能上船的实在是极少数。前面我们讲的第一类人(若心取相)及第三类里的第一种人(心取非法相,不信因果、不分善恶的),都还在这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已经上了船,拿到了桨,在学著怎样划船,不但希望船能向前进,还希望它不要兜圈子。这个阶段主要的是在学划船的方法,努力地,一直线地向前划去,彼岸虽仍渺茫,只是一个概念,但是至少已不在此岸,已经向河的中心划去。此时的心仍取相,特别是强烈的法相,我相仍坚。各位,我们极大部份的同修,可以说都在这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彼岸在望,划船的方法(法相)已很纯熟,不必著意(我相渐断)用功,只要一直线地向彼岸划去,自然能到达彼岸。

第四个阶段是船靠彼岸,你得将桨放下,一切划船的本领都已无用,连船也得放弃,赶紧跳上岸去,这个时候渡河划船,恍如一梦。

《金刚经》里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就是说:我应为求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努力。这一切众生是不分怨亲憎爱,不分国族老幼,这就是佛陀在《金刚经》里教我们的划船方法。佛又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这就是佛陀在《金刚经》里教我们掌舵的方法,要逐渐的训练不取相、不取我相、不取人相、不取布施相,使船能一直线的向对岸划去。最后佛说:「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就叫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不要三心两意,也不要怕住相取相,只要照佛所教的划船撑舵的方法,努力一直线的划去,我相人相众生相自然会逐渐淡薄,这就叫做「如所教住」。《金刚经》中佛又说:「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众生实灭渡者。」这时候众生都无,那里还有我,这就是所谓的彼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相一空,此岸即是彼岸。

张澄基教授常讲的一个故事

我的正文实在讲到这里为止,不过还有几分钟可讲,我为各位说一个故事。这是从前我的老师张澄基教授常欢喜讲的一个故事:

有一位老师父,他有三个徒弟。有一天,小徒弟站在老师父的身后,正在侍候师父,大徒弟和二徒弟则在门外争辩。忽然二徒弟气冲冲地跑进来,对师父说:「某本经典里面,佛陀讲的这个道理,我认为应该这样解释,可是他(指大徒弟)不以为然,和我争辩,师父您看我的解释对不对?」师父听了说:「你的解释不错。」二徒弟欢欢喜喜的跑出去了。不一会儿大徒弟跑进来说:「师父啊,他只是依文解义,没有明白佛陀所讲的真实义,我想解释给他听,可是他却和我强辩,现在他说师父您也说他的解释是对的。」老师父听了大徒弟的解释后,说:「你的解释不错。」

这一来小徒弟方面可有问题了。「师父,如果大师兄是对的话,那么二师兄就是错了;如果二师兄是对的,大师兄的解释就应该不对。怎么可以二师兄是对的,而大师兄也是对的呢?」老师父回过头去看看小徒弟说:「你也对。」

各位,为什么三个徒弟都认为自己是对,而别人是错,可是这位老师父却说他们都是对的呢?这个问题我留给各位自己去参了,谢谢各位。

一九九一年四月十四日讲于纽约大觉寺

End

浅谈佛教中的菩萨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由常不轻菩萨浅谈至诚恭敬

由常不轻菩萨浅谈至诚恭敬◎ 妙 理序 论诸善知识,凡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之行者,无不为常不轻菩萨之精神感叹。经云: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

何处觅心安——浅谈佛教安心之法

何处觅心安--浅谈佛教安心之法宽运法师说到佛教的安心法门,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起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与二祖慧可的一段公案;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感人且深具启发性的故事:传于北魏孝明帝神龟三年(公元520年)12月,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二、佛学一瞥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佛学一瞥诸位朋友:按照韦伯司特字典(Wedster diction-ary),宗教这个字指的是:用崇拜的方式,去礼拜和尊敬上帝,遵从神的命令,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八、学佛缘由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法句经》学佛缘由第一讲五十年来寻答案亲爱的朋友们:我出生在中国以美丽城市之一见称的杭州,这里不但景色绮秀,也有不少历史性的佛教胜迹。虽然生长在一个佛教的家庭里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九、缘起性空与人生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华严经净行品》缘起性空与人生(一)各位同学:今天想从一个常见的化学名词H2O讲起。原因是因为我本人是从对H2O的观察,进而对Energy能的观察而后对佛陀所说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六、佛学鸟瞰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观音赞》佛学鸟瞰亲爱的朋友们:各位大概都知道China是亚洲的一个国家。你们中间有多少人知道这China的汉字是那两个?是中国。从字面上来讲,中就是中央或中心,国就是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七、实相

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大般涅槃经》实相各位敬爱的朋友:今天从时代广场过来,看到两旁路上挤来挤去的男女老少,都带着匆匆忙忙的形色

沈家桢:金刚经的作用_学金刚经有何用途

金刚经的作用有哪些?金刚经教人修福修慧消业,是一部各方面都顾到的完善佛典,无怪乎佛在经中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又说:「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

沈家桢:在家人如何修行的商讨

如筏喻者自己订功课不要以为一定有明天不要批评不要为烦恼所转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我从前做船生意,对船很有缘分,因此对《金刚经》中佛说的如筏喻者,特别感到有兴趣,这里先以如筏喻者作个引子。【如筏喻者】如筏喻者

沈家桢:在家人如何修行制定适合自己的功课

怎样订您自己的功课呢?当然每个人不会相同。我也订过不少不同的功课,试验过好几种法门,我目前的结论共有四点,想贡献给大家。第一点,要决心起早,自己订一早课。晚上订的功课,极容易因一天工作的疲劳或者因为有

沈家桢:金刚经与极乐世界的关系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重要条件。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金刚经》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佛告须菩提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沈家桢:佛教五眼是什么?

在佛教的名词里,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我今天想引用这几个名称,来和诸位研讨一些佛法。首先我要指出,这里所称的「眼」,并不是单指人类的眼睛。人类的眼睛只是肉眼的一种。事实上,人眼并不十分

沈家桢: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明心见性

沈家桢居士: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明心见性>我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莫名其妙地在作文中写下了一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照佛教的教理来讲,我过去世,一定也读诵受持金刚经>,而且将这两句短文

沈家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浅谈

沈家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浅谈一我收到好几位朋友的信,认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是《金刚经》中极重要的名词,可是我却没有详加解释,轻轻带过。希望我有机会再讲的时候,能先以此

沈家桢:《金刚经》与西方极乐世界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重要条件。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金刚经》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佛告须菩提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沈家桢:如何运用《金刚经》于生活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研究《金刚经》中佛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上面我已经提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逐渐在心中占了重要地位,可是好多年来,我总觉得这个观念对人类没有好处。我的疑问是:如果大家都觉得世界上的一

沈家桢:《金刚经》能消业障

在这里,我诚心诚意的再贡献各位一点意见,在多生多劫之中,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种下很多善因,今世才会投生为人,而且能看得懂、听得懂中文的《金刚经》。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中文《金刚经》,流畅美丽,我看过数种

沈家桢:修福

今年在庄严寺夏令营中,我以「愿力」为题,作了一次讲演。其中引用了《了凡四训》中袁了凡所发的要做三千件善事求中举人的愿。最近收到一位朋友的信,他说:袁了凡的许愿,只是为了他自己想中举人,何以福报能有如此

沈家桢:怎样念《金刚经》

念《金刚经》,是老少咸宜,小大由之的。为什么说老少皆宜呢?年纪渐老,行动不便,外出听经闻法,不易随心所欲;再则佛教经典太难懂,法门又多,明师难求,缺乏经常指导,不知如何修行。《金刚经》译文流畅易读,一

沈家桢:不要以为一定有明天

各位,我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几年前,显公法师等六个人坐一辆我的车子,由一位居培诚先生开车。我坐在司机后面窗边的座位上。当车在高速公路上驰行时,右方同一方向开的一辆车,突然绕过我们的车前,撞在我车的左

沈家桢:随时随地可修的方法

下面是我想得到的几种随时随地可行的办法。每个人因为环境不同,兴趣不同,有人欢喜这一种办法,有人却以那一种较为适宜,所以我提出的办法,只是供各位参考而已,各位举一反三,一定可以自己想出更多更好更适合的方

沈家桢:菩萨在家 当愿众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菩萨在家 当愿众生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华严经。净行品》第一个结论构成每个人一生的一切现象,都是依因缘而现起,简称缘起。而这个人的五根意识乃是这一切缘起现象的最主要的因缘。第二个结论缘起现象,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一、五眼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偈五眼诸位朋友:什么叫做五眼呢?在佛教的名词里,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我今天想

徐恒志:浅谈心中心法!

佛法有无量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佛法很广大,它是伟大的真理,对宇宙人生都有很深刻的阐述。心中心法也是无量法门中间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兴起的。心中心初祖就是大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四章 众生相种种

第四章众生相种种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众生一词,本是佛典中梵文萨埵(Sattva)的意译,正译有情,《唯识述记》卷一释为有情识即所有具情(感情、情绪、性情等)和识(心识)的东西。用这个词来概括同属有情识的一

雪漠:浅谈菩萨

浅谈菩萨菩萨并不专指某一个人,而是指利众精神,只要具有利众精神的人就是菩萨。菩萨全称“菩提萨埵”,意为觉悟有情(让有情得到一种觉悟或者已经觉悟的有情)。而“觉悟有情”有两种方式,一种用语言,讲经说法,

浅谈五百罗汉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有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

浅谈华严宗的修行体系

华严宗因奉《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华严经》为经中之王,为根本大法。《华严经》不仅是佛教哲学理论的精华,而且是非常注重观法实践的。行者通过观法以达诸法实相,契入佛的境界,达到佛教修习实践的目的。《

蔡惠明:浅谈明心见性

浅谈明心见性蔡惠明建立对心性的认识建立对心性的认识,是学佛的一个重要关键。什么是心性?这个问题历来在思想界中纷争不已。一般哲学家、心理学家用归纳、演绎、内省、观察等方法探讨,结果,也仅研究到“心”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