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处讲悉空寂,诸蕴是讲性永离,都是无性。你不要以为说它有什么,有个别的自性没有错,但那些自性都是短暂又虚幻的——木头有木性没有错,金属有金属性也没错,但那都是短暂的,所以都叫悉空寂,都叫如聚沫、犹如幻都是这些。但是他们凑在一起就「如机关动转」,就能动,就能够「示现种种事」,就能够「妄现于世间」。

这里头已经讲了两个东西:一个是本质上的东西,一个是形相上的东西。形相上的示现种种事,你看哪种事都是示现的,示现出来如机关动转,它在这世间出现的是虚妄的。这三个东西它分开个别解释,可是三个东西的理论是连结在一起的。

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就是十二处、十八界是同一个东西。所以从名色到六入的时候,你看——识、名色、六入,就在最根本的地方就出现了。所以我们讲「界分别观」是十八界的分别观。六根是物质结构,六尘是物质,六根之用与六尘的对应是纯物理现象。所以它接过来就是综合法尘。从这个过来是六识,六尘产生的时候,它有根识产生的当体记忆对转,所以由第一识、第二识,到第二识的第六意识、第六分别意识,就产生综合法尘。这是指这个界分别观。

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就产生色受想行识——「想」是根的当体记忆,「行」根识对转为「识」的当体记忆。所以五蕴为生命入住身体的过程,此为五蕴识,又叫五阴。识的累积为八识识,此为第六意识,此去为知识加工即为第六分别意识。
End
十八界是梵文的意译。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所作的分类。或说,人的一身即具此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界、声界、香界、味
"十八界", 即"六根"、"六尘"、"六识"三者。十八界是以人的认识为中心, 对世界一切现象和事物所作的分类。 一人一身即具此十八界。 其中的六根有认识功能; 六尘作为认识对象; 六识则为随生的感受与
五蕴的“蕴”是“坎蕴”(巴利语:khandha)的简称,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五蕴
十八界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是一切苦厄烦恼的原因。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因为这根境识三种作用变化,而互成因果,展转无穷。只有修得甚深般若妙法,慧眼时刻观照,才能证到真空妙境,由是摆脱一切根尘识界,了然本来是空
十八界皆虚妄,非因非缘非自然相,它不是真实的!我们的真实面目是无相的。佛在《楞严经》里为我们做了一个虚空花的譬喻。我们的自性就好比虚空,眼睛在清明的虚空中瞪视久了之后,出现了疲劳相,眼前出现了虚空花!
十八界十二处,于心境开合,各有不同。若详言心而略言境者,五蕴是也。观于凡夫一切心行,不出五蕴。蕴者旧译作阴,又作众。阴者积集之义,众者众多和聚之义,皆云数多积集,显有为法之自性也。有为法之作用,无纯一
十八界中的六根、六尘,看起来都有处所,而生出的六识是妄心。十八界则是把心与色混合在一起说,叫心色互开。我们要见性首先就要除这个十八界,十八界里最要紧的是六识,按照普通人的说法是真的有根、有尘、有识,因
诸处讲悉空寂,诸蕴是讲性永离,都是无性。你不要以为说它有什么,有个别的自性没有错,但那些自性都是短暂又虚幻的——木头有木性没有错,金属有金属性也没错,但那都是短暂的,所以都叫悉空寂,都叫如聚沫、犹如幻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所作的分类。或说,人的一身即具此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和由
在佛教看来,人的认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意识的活动,不仅能认识外界事物,同时也能对五根活动所得到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认识分析。此六种对象是认识的六种外界知识,佛教称为“六境”。它们与“内六处”一一对应
第六课 十八界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 (1) 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六根又名内六处,处是出生之义,谓出生六识之处,指六根缘六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