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十八物的详细介绍
2025-02-06 12:28

1、杨枝:即齿木,为用来磨齿刮舌以清除口内污物之用的木片。

《五分律》卷二十六中记载:有诸比丘不嚼杨枝,口臭食不消。有诸比丘,与上座共语,恶其口臭,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应嚼杨枝。嚼杨枝有五功德,消食、除冷热蜒唾、善能别味、口不臭、眼明。”

由此可见,在古印度,佛陀提倡嚼杨枝是一种很卫生的观念,主要是为了以这种方式保持口腔清洁,去除舌苔、口臭。

2、澡豆:指由大豆、小豆、豌豆等磨成的粉末,为沐浴、洗涤时所用。

《五分律》卷二十六中记载:“有诸比丘浴时,出外以背揩壁树木,还入水灌伤破其身。佛言:不应尔。听用蒲桃皮、摩楼皮、澡豆等诸去污物。”这是说佛陀在世时,有比丘洗澡以水无法完全洗净身体,便以背与树皮摩擦去垢而受伤,佛陀便授其用澡豆去污。

《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记载:诸比丘刍以汤洗时,皮肤无色,佛言:以膏油摩。彼便多涂腻污衣服。佛言:以澡豆揩之。

3、三衣:是指依佛教戒律的规定,比丘所可拥有的三种衣服。即: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此三衣总称为支伐罗。由于三衣依规定须以坏色(浊色,即袈裟色)布料制成,故又称为袈裟。

(1)、僧伽梨:即大衣、重衣、杂碎衣、人聚落衣、高胜衣,为上街托钵或奉召入王宫时所穿之衣,由九至二十五条布片缝制而成,又称九条衣。据说有一次,释尊觉得天气很冷,担心比丘的衣物不够保暖,因此有大衣的制定。如人所知,大衣是由九块布缝成的,因此准于以上二衣,也称为九条。

(2)、郁多罗僧:是专为掩盖上半身而披的,规定可用七块布疑缝成,因此准于上述,也称为七条,即上衣、中价衣、入众衣,为礼拜、听讲、布萨时所穿著之衣,由七条布片缝制而成,故又称七条衣。

(3)、安陀会:即内衣、中宿衣、中衣、作务衣、五条衣,为做日常劳务时或就寝时所穿著。规定用五块布缝成,掩盖腰部以下。由于它的作法,后来也称为五条。

4、瓶:指净瓶,《释氏要览》中说:“净瓶,梵语军迟,此云瓶。常贮水,随身用以净手。”即以陶或金属等制成,用以盛水的器具。又有分装饮用水之“净瓶”与洗手用之“触瓶”之分。

5、钵:又称应量器,为比丘乞食盛装食物的用具。

佛陀在建立佛教初期,为了去除弟子们对金钱财物的贪执,所以规定只许乞食物,以资身命,不许蓄积金银财物。而每次出去托钵乞食,不许过七家。若过七家还乞不到食物,那今天就饿肚子。所以佛门有句话说: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

6、坐具:梵文为尼师坛,意译为敷具、铺具、坐卧具、坐衣、衬卧衣、随坐衣。略称具。即坐卧时敷于地上或卧具上之长方形布。系为防御地上植物、虫类以保护身体,避免三衣及寝具之污损。

7、锡杖:又作声杖、呜杖,头部挂环的杖,步行时,环振动出声,以警策路上的虫类;或乞食之时,振动锡杖,代替敲门,使人闻知;或为年老者扶身之用。于后世则成为法器之一。或于施主家门口托钵时,以振锡。

8、香炉:炷香招请诸佛的器具。亦为佛前与佛坛之三具足、五具足之一,常与花瓶、烛台一齐供养于佛前。

9、漉水囊:又称滤水罗、漉囊或漉袋,指用于滤过水中之虫的布囊。

按照经佛经记载,漉水囊的种类不是一样的,“其滤物有五种,一谓方罗,二谓法瓶,三君特迦,四酌水罗,五谓衣角”。其中,“方罗”是用细密绢布制作的方形过滤器,长度大约一至三尺,也可以根据需要决定大小;“法瓶”是布萨时用来盛香汤及香水的瓶子;“君持迦”就是澡瓶;“酌水罗”是把滤水器放在勺面上,在舀水时使水过滤;“衣角”是用一柞手大小的方形密绢,系在瓶口上或放在钵盂中,以便滤水。

漉水囊在使用过之后,还必须把它再放人水中,轻轻地摆动,以使沾在绢布上的小虫,重新回归到原水中上。

10、手巾:拭手的布,也包括拭面巾、拭身巾、拭脚巾等。

11、刀子:即僧人用于裁衣、剃发、剪爪等的刀子,《僧史略》中说:“及持澡罐、漉囊、锡杖、戒刀、斧子、针筒,此皆为道具也。”由于系戒律所听许,故又称戒刀。另外,把戒加在刀的前面,是提醒出家人要严守戒律。

12、火燧:打火的器具。

13、镊子:拔鼻毛或拔刺的用具。

14、绳床:绳制的床,又作坐床、坐禅床,便于比丘坐卧,安坐禅观。在印度多为长方形,坐、卧两用;中国、日本多称为椅子。

15、经:佛所说的经典。

16、律:即戒本。

17、佛像:为供养而随身携带之。

18、菩萨像:为供养而随身携带之。

又,关于此十八种物的分合,有异说。智顗《菩萨戒义疏》卷下所出如前;胜庄《梵网经菩萨戒本述记》卷下(末),开三衣为三,合经与律、佛像与菩萨像各为一;义寂《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下(末),则除杨枝和澡豆,开三衣为三,以成十八种。

End

无住详细介绍

这些人读过佛经虽没得到实益。可是,只要一入阿赖耶识田中,终能成为得道种子,所以说佛经不可不读。一、专注力提高读佛经,可默念也可出声阅读,小声大声根据自已感受舒服为佳,这样心、眼、口一并到位,来不得半

天皇道悟禅师的详细介绍

荆州天皇道悟禅师,石头迁禅师之法嗣,俗姓张,婺州(治所在今浙江金华)东阳人。道悟禅师自幼就生得神仪超俗,迥异常儿,不好世乐,有出世志。十四岁时,道悟禅师就想出家,但是没有得到父母的允许。不得已,他只好

尸陀林主的详细介绍

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菩萨和护法,而尸陀林主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尸陀林主是护法,但对他了解的人并不多。为了对尸陀林主有有一定认识,我们来看看尸陀林主的详细介绍吧!尸林怙主,即尸陀林护主又称“墓葬主

摄摩腾的详细介绍

昔日有次前往天竺一附庸小国讲《金光明经》时,正值外国军队侵犯国境。摩腾说道:据经上讲,能说此经法,为地神所护,使所居安乐。今将爆发战争,这不是以经法使人民获益的好机会吗?他因此发誓牺牲自己的利益,亲身

省常大师的详细介绍

省常大师,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弘传净土教法的一位高僧。字造微,浙江钱塘人,俗姓颜,生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幼年时即显天资聪慧之相,才七岁便由家亲送往寺院中礼师剃度出家,这时是北

僧人的十八物指哪些

十八物则指古代大乘比丘随身携带的十八种物,《梵网经》说:“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是哪十八物呢?具体如下——一、杨枝:又叫齿木,是用来清除口内臭气的木片。二、澡豆:指

古代比丘修行有哪十八物

所谓比丘十八物,又称头陀十八物,即是指古代大乘比丘日常生活中所使用常随身携带的十八种物品,又称为道具,一般以十八物为主要代表。这十八种物品通常有:一、杨枝;二、澡豆;三’、三衣;四、瓶;五、钵;六、坐

十八物的作用是什么

十八物,除了在生活中具有实用价值之外,在佛教中还具有一定精神意义。在《大乘戒疏云》中,对上面十八种物,所表的法是这样说的:1、杨枝:用净口业。2、澡豆:以净身业。3、三衣:除三毒。4、瓶水:涤意业。5

十八物的详细介绍

1、杨枝:即齿木,为用来磨齿刮舌以清除口内污物之用的木片。《五分律》卷二十六中记载:有诸比丘不嚼杨枝,口臭食不消。有诸比丘,与上座共语,恶其口臭,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应嚼杨枝。嚼杨枝有五功德,消食

什么是十八物

一、杨枝即齿木,为清除口内臭气之用的木片。《华严经》概括“嚼杨枝具十德”:一销宿食,二除痰病,三解众毒,四去齿垢,五发口香,六能明目,七泽润咽喉,八唇无皴裂,九增益声气,十食不爽味。从义净《南海寄归内

十八物是谁的东西

十八物指古代大乘比丘常随身携带的十八种物。盖此十八物为大乘比丘所应护持,亏其一则犯轻垢罪。其中又有重中轻三品,即离三衣为舍堕,是重垢;离钵为突吉罗,是中垢;其余为轻垢。此中,小乘比丘仅用六种,即三衣、

十八物的简介

十八物指古代大乘比丘常随身携带的十八种物。盖此十八物为大乘比丘所应护持,亏其一则犯轻垢罪。其中又有重中轻三品,即离三衣为舍堕,是重垢;离钵为突吉罗,是中垢;其余为轻垢。此中,小乘比丘仅用六种,即三衣

十八物指的是什么

⑴杨枝(dantakas!t!ha)︰即齿木,为清除口内臭气之用的木片。⑵澡豆︰指由大豆、小豆、豌豆等磨成的粉末,沐浴、洗涤时所用。⑶三衣︰指僧伽梨(san%gha^t!i^)、郁多罗僧(uttara

头陀十八物是什么

「头陀十八物」,亦称「十八物」、「比丘十八物」,是指佛教僧侣在「头陀行」(梵语为dhūta)的苦修生活当中,随身携带的日常十八种物品,分别为杨柳枝、澡豆、三衣、水瓶、钵、坐具、锡杖、香炉、漉水囊、手巾

十八物有什么意义

锡杖:锡者,轻也,依倚是杖,除烦恼,出三界故;锡者,明也,得智明故;锡者,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结究故;锡者,疏也,持者与五欲疏断故。因此锡杖又名智杖、德杖,彰显智行功德本故。佛制持杖,一来用以防身,再

十八罗汉的详细介绍有什么

十八罗汉是佛教传说中永存世间、正义之法的阿罗汉,是由十六罗汉加两尊者演化而来,都是释迦摩尼的底子。从宋代开始,十八罗汉的概念开始盛行,其流行是至今可能于中国人偏爱十八这个数字有关。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

青面金刚的详细介绍

尼蓝婆(青颈)金刚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主——大自在天的化身。释迦牟尼住持的我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的最高天主,位居十地。义译:大自在天,梵文音译:湿婆,简称:大天,别称:青颈者。阿底峡尊者去拜见

菩提偈的详细介绍

第一首菩提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

那延罗目尊者的详细介绍

五百罗汉第拾柒尊那延罗目尊者,又作那罗延窟尊者。为过去世佛,早于佛陀之前出世,弘传教法。尊者涅槃后众人为他建住持大塔据《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十七载,佛陀曾对弟子们说:那延罗目等过去诸佛的住持大

鸟窠道林禅师的详细介绍

唐代鸟窠道林禅师,浙江富阳人,俗姓潘。九岁出家,初随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和《大乘起信论》,后学禅,参谒径山国一禅师得法,并成其为法嗣。南归后,因见杭州秦望山有长松,枝繁叶茂,盘曲如盖,便居于

居士五戒的详细介绍

为了能让居士更好的去修行,所以佛门中规定皈依的居士需要遵守五戒,这样可以让居士有一个修行的基础,也能帮助居士更好的去修行。那下面一起来看看居士五戒的详细介绍吧!佛教中的戒,因有出家与在家的分别,而有繁

鬼子母神的详细介绍

鬼子母亦作欢喜母,爱子母,佛教护法神。原为一外道鬼女,专事食人子女。关于她皈依佛教的故事,佛经中有许多记载。据《毗奈耶杂事》所记,古代王舍城有独觉佛出世,举行庆祝会,有五百人赴会。途中遇一怀孕牧牛女,

德自在尊者的详细介绍

德自在尊者,即大自大天。为古印度的生殖神。梵名为摩诃首罗。摩诃意为“大”,首罗意为“自在”。其本然的形象为无头无足,无臂无手,无眼耳鼻舌,浑然一体的术状物,即男根。后演绎为世界的创造者,居于色界之顶,

多闻天王的详细介绍是什么

北方多闻尊天王,普天身护法像,是中国大乘佛教寺庙中“天王殿”中的伽蓝,一般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慧伞左手握持神鼠——吐宝鼠。“毗沙门”梵文译音,翻译为“多闻"。尊王据须弥山天北方世界,尊手持慧伞,用以

多罗那他尊者的详细介绍

在藏历阴木猪年(明万历三年,1575年)箕宿月(藏历六月)十八日,尊者生于曲科顶地方。父名南杰平措,母名多杰布噶拉姆。他出生时被包在五彩胎衣中,将其破开后里面是一个婴儿,手足有法轮之相,身上发出藏红花

得大势菩萨详细介绍

据《悲华经》卷二称,删提岚世界的无诤念王有一千个儿子,长子名不眴,次子名尼摩。后无诤念王成佛为阿弥陀如来,不眴太子为观世音菩萨。而尼摩太子则成了大势至菩萨 菩萨跟随佛学法修菩萨行,经过许多阶段之后,才

大颠宝通的详细介绍

大颠(732-824),俗姓陈(或说姓杨),讳宝通,祖籍颖川。唐开元末年,出生于潮州。幼年时即志慕云林。大历中,与信丰人药山、惟俨同到潮阳城西郊的西岩,拜惠照和尚为师。惠照,《传灯录》称为神照。他精持

净宗三祖承远大师的详细介绍

承远大师(公元712-802)唐代高僧,是一位著名的净宗实践家。俗家谢氏,汉州(今四川锦竹县)人,年青时即有志于四方“甫志学始游乡校”,宿根善利且天资聪颖超乎常人。自小接受儒家的教育,随着年岁的增长和

曹山本寂禅师的详细介绍

曹山本寂为曹洞宗的创建者之一,他发展并完善了由洞山良价开创的曹洞宗基本理论。本文对曹山的五位君臣、五相偈、三种堕等理论及其机缘语句进行了具体的解释,指出对自由的极端追求才是曹洞宗的真精神,而这一精神是

步掷明王的详细介绍是什么

步掷明王,梵名 Padanaksipa。音译为播般曩结使波明王。八大明王之一。又作步掷金刚。全称步掷金刚明王。据《大妙金刚大甘露军荼利焰鬘炽盛佛顶经》载,此明王系普贤菩萨之化现,右手持一旋盖,左手握

宝志禅师的详细介绍

宝志禅师,修行、参禅、圆寂于天柱山。山谷寺始建于梁武帝时,为高僧宝志禅师首创。相传:南朝梁时,白鹤道人、宝志和尚两人都想在此建道场,梁武帝命他两各施法宝识地,得者居之,道人放白鹤,和尚抛锡杖,鹤飞在前

波旬详细介绍

魔王波旬的前世【杂宝藏经】 (八一)佛在菩提树下魔王波旬欲来恼佛缘 昔如来在菩提树下。恶魔波旬。将八十亿众。欲来坏佛。至如来所。而作是言。瞿昙汝独一身何能坐此。急可起去。若不去者。我捉汝脚。掷着海外。

不空罥索观音的详细介绍

不空罥索,梵名Amogha -pa^s/a 。又作不空罥索观世音菩萨、不空王观世音菩萨、不空广大明王观世音菩萨、不空悉地王观世音菩萨、不空罥索菩萨。六观音之一。位于胎藏现图曼荼罗观音院第三列第四位。此

八大明王的详细介绍

密宗最重要的明王有八位,称“八大明王”分别是:孔雀明王、马头明王、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军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金刚夜叉明王、无能胜明王。孔雀明王——因身坐孔雀而得名。能息灾除难,护持佛法,利益众生。

阿格旺波尊者的详细介绍

阿格旺波尊者身上生来就有彩色五方佛的法器像,顶轮上自然显现有“嗡”字,胸间自然显现一“吽”字,鼻尖上有自生的“阿”字。灌顶时,弟子们全都千真万确地看到、尊者身上的这些诸佛身语意的种子字闪闪发光!噶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