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妙法莲华经》中,释迦佛就与多宝佛见面并对话了,这是为什么?
诸位道友,因为我们这是地藏道场,专弘地藏法门,而关注本道场一起共修的道友基本都是修地藏法门的,所以很少细说法门之外的经典;但是因为道友们提出的这个问题又是反证《地藏经》密言的,所以给道友们简略地分享一下这部经的部分胜妙之处。
修《法华经》的道友都知道,佛在一生中先说《华严经》,最后说《法华经》,可是说《华严经》时,小乘人不能接受,慈悲的佛陀,又改说《阿含经》,次说《方等经》,再说《般若经》,等弟子们回小向大,机缘成熟,才开权显实,说这部《妙法莲华经》。
可以这么说,在你未获得宿命通以前,不晓得此经的因缘;未证得天眼通以前,看不到此经的境界。尤其是不发菩提心的人,修《法华经》只能种缘,因为在经中明确说了,此经是为菩萨众说法。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修《法华经》,却不得法之妙的原因。
再回到道友们提到的问题本身,我们从《法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中就能看到,释迦世尊与多宝佛共坐一处。这之前,有无量世界佛土的释迦佛分身全部放弃说法来到娑婆世界“并供养多宝如来宝塔”,也是“皆遣侍者,问讯释迦牟尼佛”。

这里有两个关键细节要多思维,第一,为什么必须是释迦佛的全部分身要到场?第二,十方世界的诸佛分身来供养的是多宝如来的宝塔,也就是舍利,而不是真身。有缘众能在法华会见到多宝如来,也是仰承释迦世尊开启了多宝塔。如果把这两个问题想明白了,再结合多宝如来
“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
”就完全能明白佛与佛之间为何不互相见面问讯了,却在此会有共坐对话的情境。
再从《法华经》“见宝塔品”的品题上来看,这里的“见”字意义很深很妙。我们一般人是用眼见,其实我们所见,不单单用眼睛看见,还要用心去看;不仅仅心能看见,本性也能看见,因为多宝如来也在众生的本性里边。现是现本性的如来,见则是见本性的如来,也都是见宝塔。
所以这里的“见”,不是眼见,而是见性的见。因为眼睛有见性,所以能见。若是没有见性,它就不会见。在《楞严经》上有一句话:
“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见也要离开这个见,为什么你看不见呢?因为见是没有的嘛!若按照这个道理来讲,你看见的东西,也是不存在的。有人说:“这个道理,我不相信。”就因为你不相信,所以不懂《法华经》的道理。
《法华经》是破你的一切执著,你所见物质的见,是从八识的相分所现出来,其实也是假的,看不见的那个才是真的。那个就是你的自性,圆融无碍。若能把假的放下,真的就知道了。这个道理,越深入越妙,还是前面说的,这是地藏道场,就不细说《法华经》的胜妙了。
最后提醒大家一定记住一句话:《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End
问: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呢?(林秀艳)答:释尊法身,遍满虚空,娑婆世界,处处应现,不过我辈凡夫,睹面不识。隋朝智者大师,人以释迦呼之,此其显者,暗示者则不知凡几矣。再者,释尊之舍利,与众圣典记律
问:释迦佛是否现在说法,在何处?(郭家宁)答:尽虚空遍法界,在在说法。其法身说法也,智者知之。若夫报应二身说法,有缘者遇之。
◎ 明 海寒山顶上月轮孤,照见晴空一物无,可贵天然无价宝,埋在五阴溺身沤。 因众生不识本心,所以,世尊以无尽悲心示种种法门,欲令众生尽此一生即可圆转五浊,成就菩提道果。而在诸多法门之中,净土持名一法则
◎ 心 律不少信众在现实中会遇到不少的误解。有的人,一提起佛教来,第一反应就认为是迷信;还有的人,一说到学佛,就以为不过是吃斋念佛,出家当尼姑和尚;还有的人则说,我们不学佛多好,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做什
具有觉悟的慧眼才能看见人间真相有一次,大学士黄山谷去拜访祖心禅师,见禅师日日轻松安稳,处处安详自在,于是总觉得禅师肯定有处世秘术未曾传授。一日,他们一起走在山坡上,道路两旁开满了各种鲜花,姹紫嫣红,散
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创立◎ 赖永海据佛教经典记载,释迦太子刚出生时,浑身呈黄金色,更有三十二种异相,所以净饭王替他取名为悉达多,意为奇异吉祥。相关资料还记载,悉达多太子生下来就能说会走,他向东南西北各走七
1、提到韩红,你首先想的是什么?著名高音歌唱家、心直口快的个性、还是身材发福的中年女人?在我们的既定印象中,她似乎一直是那个歌声悠扬的歌手,舞台上也是云淡风清的样子。除此之外,我们知道的少之又少。最近
南怀瑾,当代国学大师,堪称中国古典文化的活字典活史书,是近代少有的能够贯通儒释道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物,也是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捷径。同时他又是一个有着数十年扎实功夫的修行者,很多话语都能带
释迦牟尼为什么能悟道成佛,关于这个命题,原本是不太想写的,只想抛出问题让很多读者深入反省下,为什么修行多年一直没有很大的突破,但是最近有很多人告诉我,他们自己修道学佛几十年了,都麻木了,堕落了,越来越
内容导读吴女士刚生完孩子不久,发现自己现在经常忘东忘西,找手机是常事,还经常烧水不开开关,洗衣服不放洗衣液听说一孕傻三年,好像确实是这样啊!但从医学上来说,这种说法靠谱吗?1、问:一孕傻三年的说法有科
编者按:很多人不太清楚硒对身体健康有哪些作用,其实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另外硒在防癌抗癌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被科学家称之为人体微量元素中的抗癌之王。那么,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硒的神奇作用以及哪些食物
关于喝水,我曾经觉得世界上最懂的人,就是我妈。自从离家,我妈跟我的对话,有三分之一都是多喝水、多喝热水、你记得多喝热水。跟大家一样,我都是嘴上说着好好好,心里翻白眼你真是比网上的直男还直男,整天劝人喝
匆匆岁月百来年, 悲欢离合唯心牵。 纵然不是山河主, 亦让子孙笑墓前。 来时红烛伴喜泪, 别时缕烟伴冢眠。 活着永耀一盏灯, 离去无憾乐黄泉。 活着的时候,我们如同盏盏明灯,燃烧着
1、忍是一种心境,忍不是纵容,是我们心里不要起嗔怒,用慈悲心来忍辱2、上马杀贼、下马学佛从慈悲而非嗔恨的角度令恶性众生命断,也是慈悲的体现,虽是杀业,但内心出发点不一样,果报当然也不一样。3、对付懈怠
1.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 这意味,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修行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修行指的是什么呢?修行,就是一个人心灵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心性提高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生命层次提升的过程。那么,修行的准确定义具体又是什么呢?修行的定义,就是一个人自主、自愿、主
有一个说法在网上热传:人一生只能吃9吨食物,谁先吃完谁先走。这种说法真是惊悚啊,人的寿命真的跟吃多少东西有关吗?真相到底是什么?人的一生只能吃9吨食物?真相是这样的少吃一点能延长寿命?其实,人一生只能
素食者更加聪明? 科学研究揭秘真相《大戴礼记》云:食肉勇敢而悍,食谷智慧而巧。这是素食可提高智慧之说,见于我国最早之古代典籍。此说对年轻的知识分子来说非常重要,可惜后之提倡素食者,多从因果业报和戒杀护
空寂明朗的真相悟此空性体,明空大觉性。过去诸如来,见性而成佛。别无法可修,亦别无所得。当你悟到空性体时,内心便空空荡荡、明明朗朗。那么,什么是“空性体”?梵语叫“舜若多”,翻译过来就是“空性”,它也是
【经典原文】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盼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楞严经》【
一个素食者在你心目中,是有怪癖之人,还是聪明之人呢?我的母亲告诉我:在我幼小的时候,人家把肉类放入我的口里,我就立刻吐出来。当时她有一种见解,以为食肉可以帮助我的发育――许多母亲都是如此的想法――因此
一、佛教创立佛教发源于印度,中国佛教的源头在印度。考察中国佛教的思想内容及其历史发展,简要回顾印度佛教的思想渊源及其时代的思想文化背景是十分必要的。(一)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前565年前48
在没有佛出世的时候,会有菩萨下到人间来教导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而唯有佛才可以传真正可以解脱生死轮回的圆满的佛法,要了解释迦牟尼佛的功德,
在住劫时期,如果还没有佛出世,就会有菩萨降临到娑婆世界。菩萨会引导众生种十善业的种子,免堕恶趣。但是这不能断除生死。只有佛出世了,才能教导众生最圆满的佛法,并引导众生真正永断生死,脱离轮回。《梵网经》
五蕴的真相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五蕴理论。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
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陀,世尊。这些都可以用来称呼释迦牟尼佛,也可以用来称呼他方世界的佛。“世尊”,英文翻译The World-Honored One,
1, 第一个可以区分的地方就是看他们身边的服侍菩萨是什么样的,释迦牟尼佛du两边的菩萨是他的两个弟子,因此外形是和尚相,而阿弥陀佛的两边是观世音菩萨和大智势菩萨;2,如果两个佛在一起放,那么释迦牟尼佛
《大宝积经》记载:在燃灯佛的时期,燃灯佛世尊到达了一个城市的时候,释迦佛陀的前世在那时是个梵志(修道士)。菩萨(佛前世未成道时)听说世尊来了,也和满城的人一样争着想买花供佛,但已被人都买下了,他买不到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的创始人,公元前五百余年释迦牟尼出生于北印度迦毗罗卫国,是国主净饭王的太子。成道后,被世人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为“释迦族的贤哲”。1.释迦牟尼出生释迦牟尼原名乔达
「释迦」是佛的姓,「牟尼」是佛的名字。「释迦牟尼」是梵语,「释迦」翻译成中文就叫「能仁」。「牟尼」是佛的一个名字,这也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寂默」。寂是寂然不动;默是口不言,不单口不言,心也不思,这
释迦牟尼佛解说道:“无论苏频陀在上世积累了什么样的业力,在今世都一定要得到报应,没有任何人能够逃脱他自己种下的业果的报应。无生命的四大元素(土、水、火、风)不能使这些业果成熟,只有那些具有形体和心智,
文/净界法师前面是破坏,空观的智慧是把所有的妄想——好的妄想、坏的妄想全部停下来,把生命归零。现在重新借假修真,借娑婆世界的假相让你厌离娑婆,借极乐世界的假相让你欣求极乐。所以现在这个相怎么样?重新要
释迦牟尼佛是智慧,慈悲,真理的象征,经常会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的事情,在遇到烦心的事情的时候佛陀会帮助我们开导,所以我们要恭敬他们的。在生活中我们要多加学习它,那你知道释迦牟尼佛是怎么成佛的吗?释迦牟尼佛
皈依 发心桑吉秋当措杰巧南拉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向却瓦德达呢嘉森且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达给因所吉波所南吉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卓拉潘协桑吉哲巴效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三遍四无量心森坚檀嘉得瓦当得沃
那么释迦牟尼佛和如来佛祖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物呢?答案是否定的。在佛教中,“如来”的真实意义为: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如”在佛经中称“真如”,就是绝对真理,“如来”,是说佛是掌握着绝对真理来到世上说法
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是人生旅途的甘露得到了妙法才是真正得到了幸福快乐。迦牟尼佛的本愿,是要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信愿真切,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是什么意思释迦牟尼佛,本是古印度迦
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简介释迦牟尼佛,梵名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又作释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释迦牟曩、释迦文。略称释迦、牟尼、文尼。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
念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可以起到:1消除业障;2增长智慧;3积累福报;4与佛建立感应。——不止是释迦牟尼佛这样子,阿弥陀佛啊、药师佛啊,所有佛菩萨的名号都有这个效能。每个佛的成佛愿力不一样,阿弥陀佛这句佛
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的功德利益成佛后的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民间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称呼佛祖、如来佛祖。在佛教中记载着农历的四月初八是佛的鼻祖释迦摩尼诞辰日。念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要以仁慈
释迦牟尼佛在我国人们的心中的地位是非常的高,因为它是创立的佛教。在佛教中的意义是非常的大的,所以我们要坚持的修持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留给了我们很多经典的精华,那你知道什么是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呢?什么
学佛之人都知道,佛教是入世的宗教,也是解读人生真相的宗教,或许正因为如此,佛教才广受欢迎的原因吧!因此,我们平时很多常用的词都来自于佛教,如因果、因缘、轮回等概念。甚至很多当代人流行的心灵鸡汤都来自于
一天,佛陀和弟子们在罗阅只城外的一颗大树下休息,有一位新出家的比丘名叫见正,心里正在琢磨一个问题:佛陀说人有前世,为什么人都不记得?若有后世,为何又不见有人回来报告呢?我要问一下佛陀。还没开口佛陀已知
天台宗将毗卢遮那作为法身,与卢舍那(报身佛)、释迦(应身佛)合为三身。法相宗亦有三身说,只是名称不同,他们把毗卢遮那佛作为自性身,以卢舍那佛为受用身,以释迦佛为化身。华严宗则根据《华严经》认为毗卢遮那
佛教认为,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化身(应身),有的宗派又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以理法聚而为法身,智法聚而为报身,功德法聚而为化身,一佛具此三身,三身即成一佛。与此相应,又有“三身佛”之说:法身佛
[拘留孙佛],梵语拘留孙,华言所应断。谓断一切烦恼,永尽无余。于贤劫中第九减劫,人寿减至六万岁时,出世知成佛,为千佛首。[拘那含牟尼佛],梵语拘那含牟尼,华言金寂,谓金则明现,寂则无碍也。大智度论,又
问:释迦牟尼佛是怎样升天的。其诸大声闻弟子等是否同行。俗谓十二月初八日(即腊八日)为佛得道日。确否。范古农答:佛之得道。是断尽诸障。得大智慧。身相改变。辩才无碍。并非升天也。况未得道前。并未成佛。未有
问:本师释迦天人之师。历劫修成。觉行圆满。然淫欲为生死根本。自当永远断绝。无娶妻生子之事。为何未出家以前。尚纳瞿夷和耶输陀罗二妃身处王宫。极受五欲之乐。以致生育罗侯罗等佛子耶。此理不明望详开示。范古农
问:释迦牟尼在雪山修行。禅宗直指谓行住坐卧俱可用功。然则修行何必雪山。范古农答:行住坐卧俱可用功。与在雪山修行未尝抵触。问意得毋有误会处。兹且不论。但就世尊在雪山修行之旨言之。要有二因。作事须要缘胜。
问:本师释迦牟尼佛住世说法四十九年。其所说法之区域。并不出五印度。何以大悲经起首一句为如是我闻。佛地普陀落迦山观世音宫殿。是否吾国定海之落迦山。或当时在印度别有一山名为普陀落迦耶。范古农答:我佛说法不
有一次,大学士黄山谷去拜访祖心禅师,见禅师日日轻松安稳,处处安详自在,于是总觉得禅师肯定有处世秘术未曾传授。一日,他们一起走在山坡上,道路两旁开满了各种鲜花,姹紫嫣红,散发着香气。祖心禅师问黄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