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世间宝藏 为物所覆
2024-11-08 08:11

◎ 永 明

问:如来无密语。迦叶不覆藏。则众生心常自明现。何须教观开示。广论横竖。

 答:只为佛之知见蕴在众生心。虽然显现。而迷者不知。以客尘所覆。妄见所障。虽有如无。似世间宝藏。为物所覆。莫有知者。是以须的示其宝处。令亲得见。遂获其宝。利济无穷。此亦如是。因斯方便之门。得见心宝。遂以缘了。资发。亲得现前。智藏丰隆。法财具足。有兹胜利。教迹非虚。如大涅槃经云。譬如大海。虽同一咸。其中亦有上妙之水。味同于乳。喻如雪山。虽复成就种种功德。多生诸药。亦有毒草。诸众生身。亦复如是。虽有四大毒蛇之种。其中亦有妙药。大王。所谓佛性非是作法。但为烦恼客尘所覆。若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能断除者。即见佛性。成无上道。所以古德云。开物性原者。良以众生性含智海。识洞真空。但衣蔽明珠。室埋秘藏。要假开示令其悟入。须凭观慧以契无生。又欲广其义用。须明横竖法门。竖唯一心。横遍一切。心非横竖。横竖是心。隐显同时。卷舒无碍。念念相即。法法融通。将竖约横。则无横而不竖。一一法皆至心原。将横约竖。则无竖而不横。具一切句。及一一句。皆广等法界。所以义海云。体无别异。举则全锋。理不殊途。谈皆顿显。良由二边相尽。差别体融。随智卷舒。应机屈曲。是故言起即起。谁云路之不通。举多即多。孰谈法之无在。故知立教皆为对机。机宜不同。教分多种。且如观色一法。五教证入不同。初小乘。见是实色。不说性空。初教。见此色法。从缘所成。必无自性。即空无所有。如波归水。终教。见色空无碍。以真空不守自性。随缘成色。即是幻色。遂赖空成。即此赖空之色。虚相无体。恒自性尽而空现。是故色即空而常泯。空即色而常存。要由自尽之色。方是空色。成色之空。乃是真空。举体互融。无有障碍。如水入波。顿教。一色法。无非真理所收。是故此色。即真理一味等。更无别法而可显说。水波双绝。圆教。起即全收。一多互摄。同时成立。一块圆明。随举即色。随举即空。义味自在。随智取用。何以故。随举一门无不显现。古德云。皆本一心而贯诸法。夫一心者。万法之总也。分而为戒定慧。开而为六度。散而为万行。万行未尝非一心。一心未尝违万行。然则一心者。万法之所生。而不属于万法。得之者。则于法自在矣。见之者。则于教无碍矣。本非法。不可以法说。本非教。不可以教传。岂可以轨迹而寻哉。故知但研精一法。内照分明。自然柔软。入神。顺法界之性。无心合道。履一际之门。所以大智度论云。以人心多散。如狂如贼如醉。一心敬慎。是诸功德初门。摄心得禅。便得实智慧。得实智慧。便得解脱。得解脱。便得尽苦。如是等事。皆从一心得。华严私记云。无缚无着回向者。只了一切皆如故。所以无缚着耳。知一切皆无缚脱。一法既尔。一切法皆然。所以一切法即一法。一法即一切法。若一切法皆无性。即是分身佛集。宝塔出现。须弥入芥耳。如是洞达。一解千从。则知佛向无所有中出生。法于毕竟空中建立。以无生无性故。回转由心。遂得集散同时。大小即入。所以森罗义趣。报化影像。乃至无量德业。广大神通。于宗镜中。一时显现。且如龙蜃等类。全是业果生死之身。尚现不思议之力用。何况悟根本心。具如实智。而不能现广大之神用乎。如华严经云。佛子。如罗睺阿修罗王。本身长七百由旬。化形长十六万八千由旬。于大海中出其半身。与须弥山而正齐等。佛子。彼阿修罗王。虽化其身长十六万八千由旬。然亦不坏本身之相。诸蕴界处。悉皆如本。心不错乱。不于变化身而作他想。于其本身生非己想。本受生身。恒受诸乐。化身常现种种自在神通威力。佛子。阿修罗王。有贪恚痴。具足桥慢。尚能如是变现其身。何况菩萨摩诃萨。能深了达心法如幻。一切世间。皆悉如梦。一切诸佛出兴于世。皆如影像。一切世界。犹如变化。言语音声。悉皆如响。见如实法。以如实法而为其身。知一切法本性清净。了知身心无有实体。其身普住无量境界。以佛智慧广大光明。净修一切菩提之行。乃至如有幻师。随于一处。作诸幻术。不以幻地故。坏于本地。不以幻日故。坏于本日。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无国土。现有国土。于有国土。现无国土。于有众生。现无众生。于无众生。现有众生。无色现色。色现无色。初不乱后。后不乱初。菩萨了知一切世法。悉亦如是。同于幻化。知法幻故。知智幻。知智幻故。知业幻。知智幻业幻已。起于幻智。观一切业。如世幻者。不于处外而现其幻。亦不于幻外而有其处。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于虚空外入世间。亦不于世间外入虚空。何以故。虚空世间无差别故。住于世间。亦住虚空。菩萨摩诃萨。于虚空中。能见能修一切世间种种差别妙庄严业。于一念顷。悉能了知无数世界。若成若坏。亦知诸劫相续次第。能于一念现无数劫。亦不令其一念广大。菩萨摩诃萨。得不思议解脱幻智。到于彼岸。住于幻际。入世幻数。思惟诸法。悉皆如幻。不违幻世。尽于幻智。了知三世与幻无别。决定通达心无边际。如诸如来住如幻智。其心平等。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知诸世间。皆悉如幻。于一切处。皆无所着。无有我所。如彼幻师。作诸幻事。虽不与彼幻事同住。而于幻事亦无迷惑。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知一切法。到于彼岸。心不计我能入于法。亦不于法而有错乱。

摘自《宗镜录》

End

世间慈悲人

◎ 唐黄檗希运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自有一双无事手,为作世间慈悲人。【作者简介】黄檗希运(?-约859),唐朝福州人氏,品性端凝,学贯内外。参百丈怀海禅师,得其旨。后于洪州高安县鹫峰山建寺弘

在世间上要完成四个缘

通过跟三宝学,你就是世间的楷模,就是菩萨。摄律仪戒,你要守法,守戒;摄善法戒,所有的善法,你要去行动,如果你做不到,那你要随喜,要赞叹;摄众生戒(饶益有情戒),你很欢喜地帮助别人,这就是菩萨戒的三个标

不见世间过

惠 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摘自《六祖坛经》

嗟见世间人

嗟见世间人◎ 拾 得嗟见世间人,个个爱吃肉。碗楪不曾干,长时道不足。昨日设个斋,今朝宰六畜。都缘业使牵,非干情所欲。一度造天堂,百度造地狱。阎罗使来追,合家尽啼哭。炉子边向火,镬子里澡浴。更得出头时,

世间觉四首

世间觉四首◎ 赵文竹心物 不执唯物不唯心, 心物一元莫可分。 参破器世物何在? 离物觅心亦痴人。命运 不问前程不算命, 当下状态把得定。 现时祸福前世造, 前程还从脚下行。智愚 不贵聪明不怕愚, 世人

佛陀的开示:世间有四件事不能长久!

佛陀开示说,世间有四件事不能永久保存。释迦牟尼佛住在只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有一位婆罗门,有个十四、五岁的女儿,生得端正、聪明,又有口才,在一国之中,可说无人可及。她突然身染重病,不久就死了。父母非常疼爱

人世间最大的苦恼

人世间最大的苦恼◎ 证 严凡夫经常有分别心,有特别亲爱的人,就有特别讨厌的人,无法由烦恼中解脱出来。所以学佛者要训练自己,以对最亲爱之人的心,去对待讨厌的人。 有人或许会说:说得容易,哪里能够做得到

世间的种种障碍

德光法师俗话说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起伏不定,得失无常,有遗憾的烙印,也有美好的回忆。但是相比之下,总觉得美好的特别少,烦恼障碍非常多。当世间种种障

世间第一大事

◎ 绍 云我们在这个堂中是办世间第一大事,何为第一大事?生不知何来,死不知何去。我们在座的这么多人,世界上六、七十亿的人,谁知道他是从哪里来的,死了要到哪里去吗?不知道这个事,你再有多高的地位、再多的

世间无僧宝 大地皆沉沦:请尊重每一个出家人

世间无僧宝 大地皆沉沦:请尊重每一个出家人◎ 佚 名轻视:  第一种,星星之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以摧灭整个宇宙;第二种,国王的小太子。他虽然小,但动他一根手指头,后果不言而喻;第三种,龙子不可欺

世间一切成败得失都离不开因果法则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来偈说得好:端正者从忍辱中来,贫穷者从悭贪中来,高位者从礼拜中来,下贱者从骄慢中来,喑哑者从诽谤中来,盲聋者从不信中来,长寿者从慈悲中来,短命者从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从破戒中来,六根具

世间四事不可轻视

世间四事不可轻视证严法师做人最根本的原则就是礼节,要懂得敬老尊贤,也不可轻视年轻人。佛陀刚成道时年纪还很轻。那时,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刚建好不久,舍卫城的人民每次听到佛陀来到精舍,全城的人就会很踊跃来听

佛眼中世间的快乐都是痛苦

◎ 容 通在佛的眼中世间的快乐都是痛苦,而我们众生因为太苦,所以世间的苦稍微轻一点,就觉得快乐,是一种傻傻的痛并快乐着。佛教说苦有三种,苦苦,行苦,坏苦。世间所谓的快乐,充其量也就是坏苦,乐极生悲,快

《开宝藏》之影响

◎ 成建华 《开宝藏》是我国佛教史上的第一部雕版印刷大藏经,刻印于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四年(971),故此得名;又因其开雕印制地位于益州(今四川成都),故又称之为蜀版大臧经。开宝藏》属宋代官版大藏经,从雕

世间宝藏 为物所覆

◎ 永 明问:如来无密语。迦叶不覆藏。则众生心常自明现。何须教观开示。广论横竖。 答:只为佛之知见蕴在众生心。虽然显现。而迷者不知。以客尘所覆。妄见所障。虽有如无。似世间宝藏。为物所覆。莫有知者。是以

世间无僧宝 大地皆沉沦

◎ 智 者世间有几种事物不可以轻视:第一种,星星之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以摧灭整个宇宙;第二种,国王的小太子。他虽然小,但动他一根手指头,后果不言而喻;第三种,龙子不可欺,为什么?蛇龙得智便兴云雨

世间哲学

世 间 哲 学◎ 伦 哲世间的最高智慧即古圣贤人经过几千年的岁月沧桑对生活乃至人生宇宙的客观观察所得出的自然规律,或者说是客观定律而编撰出的学问,被称为哲学。从中国到西方,从孔圣人到牛顿和柏拉图等人,

世间没有不好的东西

世间没有不好的东西◎ 夏丏尊新近因了某种因缘,和方外友弘一和尚(在家时姓李,字叔同)聚居了好几日。和尚未出家时,曾是国内艺术界的先辈,披剃以后,专心念佛,见人但劝念佛,不消说,艺术上的话是不谈起了的。

善教儿女是世间最大的功德

善教儿女是世间最大的功德◎ 印 光【原文】学佛之人,必须各尽其分。所谓尽分者,务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此八种事,一人皆备。上有父母,则是子职。下有儿女,则是父职。自己用人,

元音老人: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元音老人开示(问:上师,我想请教,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那更容易。你们大概对经文读不懂哦,哎,可惜,真可惜。告诉你们,修佛法,尤其密宗,先要通经文。所以密教就分,外

世间最大的苦就是自己想不开

证严法师凡夫经常有分别心,有特别亲爱的人,就有特别讨厌的人,无法由烦恼中解脱出来。所以学佛者要训练自己,以对最亲爱之人的心,去对待讨厌的人。有人或许会说:说得容易,哪里能够做得到?要原谅敌对的人似乎很

世间第一等的福报是修行!

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这是真正的福报!有机缘天天听经、念佛,是天下最有福报的人!真正修道人,生活朴实节俭、随缘自在,诸佛护念,所以要知道,能放下的人,真正有福! 一天到晚背好多包袱,那人可怜,没有福!定

世间最大的功德,莫过于善教儿女

世间最大的功德,莫过于善教儿女印光大师原文学佛之人,必须各尽其分。所谓尽分者,务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此八种事,一人皆备。上有父母,则是子职。下有儿女,则是父职。自己用人,

于凌波:五蕴世间

五蕴世间《八大人觉经》上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世间、国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什么是世间,什么是国土?世间何以无常,国土又何以危脆呢?现在就先来讨论关于世间的问题。世间二字,

一日禅| 这世间最大的遗憾,是不曾好好告别

《千与千寻》里说,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准备下车时,即使心里不舍得,也该挥手道别。人生就好像一场结伴的旅行,来到分岔路口,他说要去河边

《左传》经典三十句 教你如何看清世间万事

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干的坏事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左传》(资料图 图源网络)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译文】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

一日禅|世间最美好的友情,是懂得彼此

曾看到有句话说:世间最好的默契,是懂你的欲言又止。是啊,曾以为能读懂自己的言外之意之人,也算是默契十足了,其实,随着时间推移,才慢慢发现,这不过是一种聪明而已。苏学士曾夜游承天寺寻张怀民,在那种寂寥的

一日禅: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这是指导我们物质生活的第一个智慧的原则。为我所用,非我所有。清风明月都能够为我所用,大地山河都能够为我所用,为什么要执着它呢?非我所有。不要执着,要随缘利物,能够为我所用,

韩清净:世间三大势力

世间万事万物万类差别、尽人所能见、尽人所能闻、乃至尽人所能觉知者、而于其中静审观察,实有尽人所不见闻、乃至尽人所不觉知、潜隐随逐不可屈伏之势力。由此势力,世间万事万物万类、皆为毒染,令渐败坏。任何世间

韩清净:十义量 世间有情义第一

世间有情义第一一切世间、一切有情云何起耶?为本无今有起耶?为本有为因起耶?若谓本无今有而起,本无无因,无因今有不应道理。若谓本有为因而起,本有为因,由因有耶,非因有耶?若由因有,因更须因堕无穷过;若非

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闲事

编者按:人生之事,莫过于生老病死!世俗凡人的烦恼太多,多是由于不明白因果道理造成的,被世俗心牵着走,非常被动。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心悭意固,

雪漠:世间法的最高境界

世间法的最高境界世第一法者,能断障碍慢。摄受增上乐,舍离加行观。心灭实非灭,无缘非无缘。能所似无分,寂静不缠绵。为什么叫“世第一法”呢?世第一法亦称“世第一位”。《成唯识论》中说:“依无间定,发上品如

雪漠:发现自家的宝藏

发现自家的宝藏“明心性品”,是为了让你发现自家的宝藏,让你明白什么是心性,什么是真心。吾有陀罗尼,亦名金刚心。欲得胜道果,当下即见闻。佛教所说的真理是一种生命本有的智慧,它有很多个名字,有时叫爱,有时

一日禅:认识自家宝藏,打开快乐之门

在比较、攀缘中,我们迷失了自家宝藏,追逐名利、财富、权势、色欲,形成了极不和谐的现象:物质在进步,素质在下滑;欲望在膨胀,精神在萎缩。我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这就是痛苦的根源。所以,认识自

静波法师:菩萨行怎么修?要在世间完成四个缘

通过跟三宝学,你就是世间的楷模,就是菩萨。菩萨容易当吗?容易。为什么容易啊?摄律仪戒,你要守法,守戒;摄善法戒,所有的善法,你要去行动,如果你做不到,那你要随喜,要赞叹;摄众生戒(饶益有情戒),你很欢

五大虚空藏菩萨对应的世间利益

佛法的根本目的是出离,然佛法不悖世间法,故世间利益亦是修行目的之一。就行者而言,先须自利,方能利人。如果佛法实践中没有利益体现,修行大约是碌碌无功的。利益,不仅行者自身心利益亦涵括利他,若广义言之即十

世俗谛是世间游戏规则

它是世间的法则、世间的真理,而这个真理是相对的!一尺对一丈而言是短,对一寸而言又是长!能说它是绝对的吗?没有绝对的!你看你三十岁,你说自己老了,对二十岁的人而言,你确实老了;对四十岁的人而言,你还比较

奇光如来--世间因果,有时肉眼是看不到的

从前,在扬州有一个卖米的人,这个人,本来是一个很贫困的人,白手起家。后来他耍点小聪明,在卖米的秤斗做了手脚。做了手脚以后,就看起来比实际的要重,事实上没有,就这样偷斤短两。经过几年以后,他努力的经营,

救脱菩萨讲世间的九种横死因

阿难问救脱菩萨:“善男子,为什么生命已尽时,死相现前的人还可以得救而且寿命还得延长呢?”救脱菩萨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如来讲九种‘横死’吗?之所以要劝告人们悬挂续命神幡和点燃长命慧灯,修诸佛德,就是要

世间的苦苦、坏苦和行苦

这个世间从实质上三界里面的有苦苦,我们这个世界能业力感召五蕴的色身这已经是很苦恼了。如果很苦恼到又加上碰得生病啊!冤家对头碰面,想追求的一些财色名食睡,追求不到的求不得呀!乃至一忽然碰到天灾人祸啊!金

世间苦事无量 佛法能使人离苦得乐

要说佛法能使人离苦得乐,先来说明苦,迫恼身心,使人们不得安然谓之苦。世间苦事无量,如三苦、八苦、十苦、百苦……说不能尽。单举现世所受的三灾,和死后所堕之三途苦报来说,所谓三灾:一、饥馑,二、刀兵,三、

【法眼看世间】解惑:佛教认为有第一位佛吗?

既然诸佛依法成佛,那么第一位佛依什么法成佛?依法成佛,佛又说法,无法众生成不了佛,无佛众生也说不了法。佛生于法,因此,将般若法称作“佛母”。诸佛出世,第一大事是说法,因此,法生于佛。“佛法”虽然是佛说

【法眼看世间】佛教强调的是智慧的信仰

当佛入灭以后,因对佛的崇敬首先导引出对佛本身的崇拜。这样信仰逐渐由对法的崇拜转而为对佛的崇拜,又发展至对僧的崇拜。对佛力的无限崇敬,变成为对佛的无限依赖。所谓“念佛一声,功德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恒沙。

宝藏天女心咒功德利益

修行宝藏天女心咒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功德利益,所以我们要经常去修行宝藏天女心咒。但还有很多人在修行了宝藏天女心咒之后并没有收获到功德利益。1.赐予一切福德。2.满足财富上的需求。3.所求官位、学位等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