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 者
世间有几种事物不可以轻视:
第一种,星星之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以摧灭整个宇宙;
第二种,国王的小太子。他虽然小,但动他一根手指头,后果不言而喻;
第三种,龙子不可欺,为什么?蛇龙得智便兴云雨,龙子虽然小,但一样会行云布雨;
还有一种,佛子不可欺。一出家,就站在了生命起跑线的前面。他和佛陀的生命链接了,所以佛子不可欺。请尊重每一个出家人!
佛陀进入涅槃前将三宝的事业托付给了凡夫僧。他只提了一个条件--只是说你们出家就好。佛陀说只要这个人愿意出家,出得了家,他就能够护持三宝不灭。至于他个人不圆满怎么办?佛陀讲我来供养他。
佛陀传给出家人一个钵,出家人吃的是清净食。一位罗汉一份斋,罗汉不来斋不来,没有饿死的修行人,如果觉得这个修行人是你的负担,你可以不供养,但这个修行人一定饿不死。
皈依三宝的弟子要有正知正见,这是什么意思?出家人有他们的规则,出家人会去管出家人,在家人不要管,你管不好把自己也陷进去了。你亲近出家人,叫做亲近三宝。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佛陀尊重每个人的自由。但是一个人想增长自己的福德,不供养出家人,就很难得到。为什么?因为出家人与三宝相通,用现在的话来说,他的一生在为公共事业做奉献,所从事的因缘不同,所以感召的果不同。出家人如何让世间人生福、生善、生慧呢?因为袈裟的缘故。这身袈裟是佛陀亲自加持过的,众生看到袈裟,就会得到很多福利,得到佛陀的祝福。是佛陀在祝福他,并不是这个袈裟。
我们看到现在网络上很多文章对出家人真的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因为社会上的人不了解,以讹传讹,特别随性。这点不对,最起码要懂得一点点如理的思维。末法时期,很多人对这些基本的东西都不懂。特别是皈依后成为佛弟子,皈依了还不知道所皈是何,还这样随意、随性看出家人过失,你们在三宝门中福没有求来,却求到了祸。所谓的僧宝是一个僧团集体的运作,独木不成林,佛教的存在并不是哪一个出家人的功劳,而是所有出家人的功劳。不仅仅是佛教徒,而是所有人都不应该这样太感性。由于人类有很多社会的丑陋现象,大众也是置身其中没有办法,所以他对三宝寄予的愿望非常真切,希望一切皆如他所想,这是不现实的。
从现实来讲,每个人都在真实地活着,都很不容易。大家不明白出家人的不容易,所以把出家人看成圣人,看成不食烟火的人,这都偏离了中道,就会有一些过激的看法。有些甚至有点莫名其妙,比如看见出家人拿手机、坐汽车都要说一说,在这个时代离开这些行吗?如果还待在深山老林里面,怎么样去弘法呢?不要说弘法了,要怎么样去做人呢?中国人有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的想法不能太偏颇。
有些人可能自身福报不具足,觉得出家人比他的福报还要大。他不明白,出家人本来就比任何人福报都大,他福报不大能出得了家吗?他吃十方供养,为十方带福带财,没有一点福报,几天就折腾没了,命就保不住了。所以你个人没福报,不代表出家人就应该比你没福报。出家人愿意苦修,但并不代表他就是穷苦之人,应该显穷苦之相。出家人上陪帝王,下陪乞丐,你光看到他陪帝王那一会儿了,没看到他在陪乞丐。出家人的教育就一句话来总结:欲从千人头上过,先从万人足下行。
在佛法当中,大家多见一些世面,以后再见到什么现象就不会生邪见。有些人就会问:是不是见到所有的出家人,我们都要恭敬呢?恭敬是一种礼节,我们不是恭敬哪一个人,而是恭敬三宝。你看到的出家人不代表个人,而是三宝,这样去作意,就不会觉得给一个出家人顶礼有失身份;对于有智慧的人来说,他是不会有这样的怀疑的。古代受儒家的影响,帝王都会礼拜出家人,而不管帝王拜不拜,出家人是不会拜帝王的。这是佛陀的面子大,不是出家人面子大。所以对于有智慧的帝王来讲,他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有一次,唐太宗问玄奘大师:我想供僧,但听说许多僧人无有修行,应当如何?
大师开示说:昆山有玉,但是混杂泥沙,丽水产金,岂能没有瓦砾?土木雕成的罗汉,敬奉就能培福,铜铁铸成的佛像,毁坏则会造罪,泥龙虽不能降雨,但祈雨必须祈祷泥龙,凡僧随不能降福,但修福必须恭敬凡僧。
唐太宗听后恍然大悟说,我从今以后即使见到小沙弥,也应如同见佛一般。
僧伽住持正法,续佛慧命,为人中第一福田,至尊至贵;纵使持戒不周,德行有污,在家居士不能比,譬如金刚虽有残缺,一切众宝所不能及!在家居士务须深信佛语,相信僧宝是人中福田,而竭尽谦恭低让,委曲将护之能事。
纵然这个时代出家人有些问题,但是佛弟子要明白一个原则,好不好是他个人的事,我们恭敬他是自己受益。好的僧人,你就去跟他修行、学习,不好的,你就可以远离,但不能诽谤。这就叫做中道,也是一种智慧。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你想学习就要去学校,但学校里不是每一位老师的专业、人格和语言都很圆满,没有那样的学校。要懂得相处之道,你是去学知识的,老师教得好你就好好学,教得不好可以自学。人要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
我们一定要懂得在生活中修行,但是我们要有原则,我们皈依三宝是为了什么?寻求慈悲和智慧,不是寻求宗教。
摘自《祖道影》
End
◎ 唐黄檗希运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自有一双无事手,为作世间慈悲人。【作者简介】黄檗希运(?-约859),唐朝福州人氏,品性端凝,学贯内外。参百丈怀海禅师,得其旨。后于洪州高安县鹫峰山建寺弘
通过跟三宝学,你就是世间的楷模,就是菩萨。摄律仪戒,你要守法,守戒;摄善法戒,所有的善法,你要去行动,如果你做不到,那你要随喜,要赞叹;摄众生戒(饶益有情戒),你很欢喜地帮助别人,这就是菩萨戒的三个标
问:山河大地是众生共业所造,现钴弹可以毁灭全人类及生物,设全人类及生物悉数死亡,然则地球亦随之毁灭乎?月球半月为昼,半月为夜,昼则酷热,夜则奇寒,不生生物,何来业力,不知此球何以成之哉乎?先有根器界后
惠 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摘自《六祖坛经》
嗟见世间人◎ 拾 得嗟见世间人,个个爱吃肉。碗楪不曾干,长时道不足。昨日设个斋,今朝宰六畜。都缘业使牵,非干情所欲。一度造天堂,百度造地狱。阎罗使来追,合家尽啼哭。炉子边向火,镬子里澡浴。更得出头时,
世间觉四首◎ 赵文竹心物 不执唯物不唯心, 心物一元莫可分。 参破器世物何在? 离物觅心亦痴人。命运 不问前程不算命, 当下状态把得定。 现时祸福前世造, 前程还从脚下行。智愚 不贵聪明不怕愚, 世人
佛陀开示说,世间有四件事不能永久保存。释迦牟尼佛住在只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有一位婆罗门,有个十四、五岁的女儿,生得端正、聪明,又有口才,在一国之中,可说无人可及。她突然身染重病,不久就死了。父母非常疼爱
人世间最大的苦恼◎ 证 严凡夫经常有分别心,有特别亲爱的人,就有特别讨厌的人,无法由烦恼中解脱出来。所以学佛者要训练自己,以对最亲爱之人的心,去对待讨厌的人。 有人或许会说:说得容易,哪里能够做得到
德光法师俗话说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起伏不定,得失无常,有遗憾的烙印,也有美好的回忆。但是相比之下,总觉得美好的特别少,烦恼障碍非常多。当世间种种障
◎ 绍 云我们在这个堂中是办世间第一大事,何为第一大事?生不知何来,死不知何去。我们在座的这么多人,世界上六、七十亿的人,谁知道他是从哪里来的,死了要到哪里去吗?不知道这个事,你再有多高的地位、再多的
世间无僧宝 大地皆沉沦:请尊重每一个出家人◎ 佚 名轻视: 第一种,星星之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以摧灭整个宇宙;第二种,国王的小太子。他虽然小,但动他一根手指头,后果不言而喻;第三种,龙子不可欺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来偈说得好:端正者从忍辱中来,贫穷者从悭贪中来,高位者从礼拜中来,下贱者从骄慢中来,喑哑者从诽谤中来,盲聋者从不信中来,长寿者从慈悲中来,短命者从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从破戒中来,六根具
世间四事不可轻视证严法师做人最根本的原则就是礼节,要懂得敬老尊贤,也不可轻视年轻人。佛陀刚成道时年纪还很轻。那时,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刚建好不久,舍卫城的人民每次听到佛陀来到精舍,全城的人就会很踊跃来听
◎ 容 通在佛的眼中世间的快乐都是痛苦,而我们众生因为太苦,所以世间的苦稍微轻一点,就觉得快乐,是一种傻傻的痛并快乐着。佛教说苦有三种,苦苦,行苦,坏苦。世间所谓的快乐,充其量也就是坏苦,乐极生悲,快
◎ 永 明问:如来无密语。迦叶不覆藏。则众生心常自明现。何须教观开示。广论横竖。 答:只为佛之知见蕴在众生心。虽然显现。而迷者不知。以客尘所覆。妄见所障。虽有如无。似世间宝藏。为物所覆。莫有知者。是以
◎ 智 者世间有几种事物不可以轻视:第一种,星星之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以摧灭整个宇宙;第二种,国王的小太子。他虽然小,但动他一根手指头,后果不言而喻;第三种,龙子不可欺,为什么?蛇龙得智便兴云雨
世 间 哲 学◎ 伦 哲世间的最高智慧即古圣贤人经过几千年的岁月沧桑对生活乃至人生宇宙的客观观察所得出的自然规律,或者说是客观定律而编撰出的学问,被称为哲学。从中国到西方,从孔圣人到牛顿和柏拉图等人,
世间没有不好的东西◎ 夏丏尊新近因了某种因缘,和方外友弘一和尚(在家时姓李,字叔同)聚居了好几日。和尚未出家时,曾是国内艺术界的先辈,披剃以后,专心念佛,见人但劝念佛,不消说,艺术上的话是不谈起了的。
善教儿女是世间最大的功德◎ 印 光【原文】学佛之人,必须各尽其分。所谓尽分者,务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此八种事,一人皆备。上有父母,则是子职。下有儿女,则是父职。自己用人,
南北朝后魏时代,台山灵鹫寺,每到春天三月,依例举行无遮斋会,不论出家、俗家、也不分善男或信女、老的或少的、有钱的还是穷人,甚至乞丐,都可以平等参加,饱食一餐,平等施食,适时表示佛法平等,无人我之分别。
问: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怎么理解?元音老人答:世间法都是桑田沧海,瞬息万变,不常久。我们的身体也不常久。苏东波在《前赤壁赋》里有两句说得很清楚: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你们看水和月亮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元音老人开示(问:上师,我想请教,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那更容易。你们大概对经文读不懂哦,哎,可惜,真可惜。告诉你们,修佛法,尤其密宗,先要通经文。所以密教就分,外
证严法师凡夫经常有分别心,有特别亲爱的人,就有特别讨厌的人,无法由烦恼中解脱出来。所以学佛者要训练自己,以对最亲爱之人的心,去对待讨厌的人。有人或许会说:说得容易,哪里能够做得到?要原谅敌对的人似乎很
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这是真正的福报!有机缘天天听经、念佛,是天下最有福报的人!真正修道人,生活朴实节俭、随缘自在,诸佛护念,所以要知道,能放下的人,真正有福! 一天到晚背好多包袱,那人可怜,没有福!定
世间最大的功德,莫过于善教儿女印光大师原文学佛之人,必须各尽其分。所谓尽分者,务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此八种事,一人皆备。上有父母,则是子职。下有儿女,则是父职。自己用人,
奇迹就是在大地上行走◎ 一 行 艾伦说,自从把陪伴乔伊和苏的时间当成他自己的,他就有了无限的时间。但是,艾伦也许只是原则上拥有这个无限的时间。因为毫无疑问,在和乔伊温习功课时,艾伦有时会忘了把乔伊的时
文:明向大和尚病了,感受不到天地的恩德?病了也是在使用恩德,因为一切都是天地、父母他们的恩德。为什么会病?是我们自己的业障、阻碍。病就是阻碍。谁障碍我们了?没有。是天地、父母给我们一切的恩德,怎么会障
五蕴世间《八大人觉经》上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世间、国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什么是世间,什么是国土?世间何以无常,国土又何以危脆呢?现在就先来讨论关于世间的问题。世间二字,
《千与千寻》里说,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准备下车时,即使心里不舍得,也该挥手道别。人生就好像一场结伴的旅行,来到分岔路口,他说要去河边
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干的坏事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左传》(资料图 图源网络)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译文】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
曾看到有句话说:世间最好的默契,是懂你的欲言又止。是啊,曾以为能读懂自己的言外之意之人,也算是默契十足了,其实,随着时间推移,才慢慢发现,这不过是一种聪明而已。苏学士曾夜游承天寺寻张怀民,在那种寂寥的
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这是指导我们物质生活的第一个智慧的原则。为我所用,非我所有。清风明月都能够为我所用,大地山河都能够为我所用,为什么要执着它呢?非我所有。不要执着,要随缘利物,能够为我所用,
世间万事万物万类差别、尽人所能见、尽人所能闻、乃至尽人所能觉知者、而于其中静审观察,实有尽人所不见闻、乃至尽人所不觉知、潜隐随逐不可屈伏之势力。由此势力,世间万事万物万类、皆为毒染,令渐败坏。任何世间
世间有情义第一一切世间、一切有情云何起耶?为本无今有起耶?为本有为因起耶?若谓本无今有而起,本无无因,无因今有不应道理。若谓本有为因而起,本有为因,由因有耶,非因有耶?若由因有,因更须因堕无穷过;若非
位于山西洪洞县的广胜寺是汉传佛教寺院中至今还能完整保存古代风貌的少数者。广胜上寺、下寺及水神庙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历代的重修和重建,基本完整地保存了元、明两代的建筑群以及雕塑、壁画和琉璃,在
编者按:人生之事,莫过于生老病死!世俗凡人的烦恼太多,多是由于不明白因果道理造成的,被世俗心牵着走,非常被动。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心悭意固,
世间法的最高境界世第一法者,能断障碍慢。摄受增上乐,舍离加行观。心灭实非灭,无缘非无缘。能所似无分,寂静不缠绵。为什么叫“世第一法”呢?世第一法亦称“世第一位”。《成唯识论》中说:“依无间定,发上品如
通过跟三宝学,你就是世间的楷模,就是菩萨。菩萨容易当吗?容易。为什么容易啊?摄律仪戒,你要守法,守戒;摄善法戒,所有的善法,你要去行动,如果你做不到,那你要随喜,要赞叹;摄众生戒(饶益有情戒),你很欢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七卷 第十七章 释疑一 为何禅定中忽然生出山河大地有为相之一内容提要:世尊解答富楼那的疑问。禅定中忽然生出山河大地有为相的原因有三:一、颠倒妄想世界相续,二、颠倒妄想众生相续,三、颠倒
卷第七第十七章 释疑一 为何禅定中忽然生出山河大地有为相之一内容提要:世尊解答富楼那的疑问。禅定中忽然生出山河大地有为相的原因有三:一、颠倒妄想世界相续,二、颠倒妄想众生相续,三、颠倒妄想业果相续。前
佛法的根本目的是出离,然佛法不悖世间法,故世间利益亦是修行目的之一。就行者而言,先须自利,方能利人。如果佛法实践中没有利益体现,修行大约是碌碌无功的。利益,不仅行者自身心利益亦涵括利他,若广义言之即十
它是世间的法则、世间的真理,而这个真理是相对的!一尺对一丈而言是短,对一寸而言又是长!能说它是绝对的吗?没有绝对的!你看你三十岁,你说自己老了,对二十岁的人而言,你确实老了;对四十岁的人而言,你还比较
从前,在扬州有一个卖米的人,这个人,本来是一个很贫困的人,白手起家。后来他耍点小聪明,在卖米的秤斗做了手脚。做了手脚以后,就看起来比实际的要重,事实上没有,就这样偷斤短两。经过几年以后,他努力的经营,
阿难问救脱菩萨:“善男子,为什么生命已尽时,死相现前的人还可以得救而且寿命还得延长呢?”救脱菩萨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如来讲九种‘横死’吗?之所以要劝告人们悬挂续命神幡和点燃长命慧灯,修诸佛德,就是要
问:世间的成功,太虚法师讲,是由于四大种子为因,众生业力为缘。据此两语观察,众生业力为缘一语,似指情世间说,四大种子为因一语,似指器世间说。尚不知其如何为因,如何成功。请发明其理。范古农答:因是生果之
问:世间分情世间器世间,情世间之成功易解,不知器世间如何成功。范古农答:情世间即众生之正报,器世间即众生之依报。正之于依,犹物之于器,既有物矣,必有承物之器,同为业力所感,赖耶所变也。
问:十六特胜能发无漏通明禅,通明禅能发六通三明,应是出世间,何以亦为世间禅。范古农答:以皆是因息摄心,其始与四禅四定无殊,故亦为世间禅。然以其终有出世间效果,故此二者又名亦世间亦出世间禅。
这个世间从实质上三界里面的有苦苦,我们这个世界能业力感召五蕴的色身这已经是很苦恼了。如果很苦恼到又加上碰得生病啊!冤家对头碰面,想追求的一些财色名食睡,追求不到的求不得呀!乃至一忽然碰到天灾人祸啊!金
《四法宝鬘》导读 第一篇导读 七、出世间法九乘出世间法的九乘,大别为二,即共因乘,与不共果乘。前者指小乘及大乘的显宗,后者则总括密乘各次第而言。共因乘分三,即声闻乘、缘觉乘及菩萨乘。前二为小乘,后者为
要说佛法能使人离苦得乐,先来说明苦,迫恼身心,使人们不得安然谓之苦。世间苦事无量,如三苦、八苦、十苦、百苦……说不能尽。单举现世所受的三灾,和死后所堕之三途苦报来说,所谓三灾:一、饥馑,二、刀兵,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