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世间哲学
2024-11-10 08:54

世 间 哲 学

◎ 伦 哲

世间的最高智慧即古圣贤人经过几千年的岁月沧桑对生活乃至人生宇宙的客观观察所得出的自然规律,或者说是客观定律而编撰出的学问,被称为哲学。从中国到西方,从孔圣人到牛顿和柏拉图等人,他们都是古时的智者。为何可称为大智者呢?就在于他们所发现的人生哲理和处世哲学,经过了成千上万的捶打精炼却始终不离其神髓:即古人的发现的真理确实是字字珠玑不能动其分毫,只能不断在此基础上添加而已。所以真理是永恒不变穿越时空,对于现实社会沉沦物欲而不省自身的人来说,无疑是一贴最好的精神良药。

什么是思维呢?现在说个最简单的例子:太阳西下,水往低处流,乃至星辰变迁人之生老病死等等世间自然现象,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经过很多年的提炼,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或者判断往往皆依靠其知识或经验以及他人的东西来作为一种既定的处世态度或者行为准则。久而久之,成了人类社会所公认的行为准则或道德典范。人们的所思所感一般不会超越其周围的范围(即环境),而总是依循一些既定的模式来活动。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首先当然是好的一面,人们有时只需要学习就可以了(通过书本或前辈的教导),而他所取得的成就不可能超出其种族地位和教育环境。有利必有弊。人们太过相信自己的逻辑思维判断:比如路面湿了按常理一定觉得刚下过雨。这个例子带有普遍意义即所谓思维的漏洞。大多数人的思维模式都是既定的。他甚至有时根本不看事实而完全凭其社会经验和常理来认知推断某些事物。所以人们只能看到眼前的东西(表面的)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个就是思维漏洞。如果用数学度数来表示,那么人的知见只有180度;对于未闻或未见的就视为虚幻或想象。

综上所述,这个人类的思维漏洞就是所知障:你的知识和经验往往会让你走入误区成为你彻悟真理最大的绊脚石,带你走迷宫反复绕圈。虽然有明达之人明白这个道理,可是在现实中该如何实行来彻悟真理呢? 鄙人认为想彻悟真理者有三重境界(借用古人的智慧) 一:衣带渐宽,为伊消得人憔悴。 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看似容易,如果你真的是寻求大智慧或者出世间智慧者,那么必须能够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寂寞、非议、猜忌,不解或嫉妒等等。因为你鹤立鸡群的行为所造成的种种误解。

结合上述三种境界和禅宗思想:1.对于追寻真理的过程精进不懈(六度万行)。2.独自探索,学习后再推翻所有前人智慧。终到顶峰却还不见道。(穷世间语言却只到门外)3.踏破铁鞋无觅处,原来梦里寻他千百度,还是在眼前人。(恍然大悟真理不由外寻全在内心探索,此乃真实智慧受用者,谓明心见性者) 4. 悟后真修,次第渐进(中下根),顿悟顿修(上根)。独上高楼后终归无所得又重新回到世俗平常之中,自觉觉他履行社会责任和奉献一颗真心。

摘自《佛缘》

End

世间慈悲人

◎ 唐黄檗希运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自有一双无事手,为作世间慈悲人。【作者简介】黄檗希运(?-约859),唐朝福州人氏,品性端凝,学贯内外。参百丈怀海禅师,得其旨。后于洪州高安县鹫峰山建寺弘

在世间上要完成四个缘

通过跟三宝学,你就是世间的楷模,就是菩萨。摄律仪戒,你要守法,守戒;摄善法戒,所有的善法,你要去行动,如果你做不到,那你要随喜,要赞叹;摄众生戒(饶益有情戒),你很欢喜地帮助别人,这就是菩萨戒的三个标

不见世间过

惠 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摘自《六祖坛经》

嗟见世间人

嗟见世间人◎ 拾 得嗟见世间人,个个爱吃肉。碗楪不曾干,长时道不足。昨日设个斋,今朝宰六畜。都缘业使牵,非干情所欲。一度造天堂,百度造地狱。阎罗使来追,合家尽啼哭。炉子边向火,镬子里澡浴。更得出头时,

世间觉四首

世间觉四首◎ 赵文竹心物 不执唯物不唯心, 心物一元莫可分。 参破器世物何在? 离物觅心亦痴人。命运 不问前程不算命, 当下状态把得定。 现时祸福前世造, 前程还从脚下行。智愚 不贵聪明不怕愚, 世人

佛陀的开示:世间有四件事不能长久!

佛陀开示说,世间有四件事不能永久保存。释迦牟尼佛住在只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有一位婆罗门,有个十四、五岁的女儿,生得端正、聪明,又有口才,在一国之中,可说无人可及。她突然身染重病,不久就死了。父母非常疼爱

人世间最大的苦恼

人世间最大的苦恼◎ 证 严凡夫经常有分别心,有特别亲爱的人,就有特别讨厌的人,无法由烦恼中解脱出来。所以学佛者要训练自己,以对最亲爱之人的心,去对待讨厌的人。 有人或许会说:说得容易,哪里能够做得到

世间的种种障碍

德光法师俗话说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起伏不定,得失无常,有遗憾的烙印,也有美好的回忆。但是相比之下,总觉得美好的特别少,烦恼障碍非常多。当世间种种障

世间第一大事

◎ 绍 云我们在这个堂中是办世间第一大事,何为第一大事?生不知何来,死不知何去。我们在座的这么多人,世界上六、七十亿的人,谁知道他是从哪里来的,死了要到哪里去吗?不知道这个事,你再有多高的地位、再多的

世间无僧宝 大地皆沉沦:请尊重每一个出家人

世间无僧宝 大地皆沉沦:请尊重每一个出家人◎ 佚 名轻视:  第一种,星星之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以摧灭整个宇宙;第二种,国王的小太子。他虽然小,但动他一根手指头,后果不言而喻;第三种,龙子不可欺

世间一切成败得失都离不开因果法则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来偈说得好:端正者从忍辱中来,贫穷者从悭贪中来,高位者从礼拜中来,下贱者从骄慢中来,喑哑者从诽谤中来,盲聋者从不信中来,长寿者从慈悲中来,短命者从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从破戒中来,六根具

世间四事不可轻视

世间四事不可轻视证严法师做人最根本的原则就是礼节,要懂得敬老尊贤,也不可轻视年轻人。佛陀刚成道时年纪还很轻。那时,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刚建好不久,舍卫城的人民每次听到佛陀来到精舍,全城的人就会很踊跃来听

佛眼中世间的快乐都是痛苦

◎ 容 通在佛的眼中世间的快乐都是痛苦,而我们众生因为太苦,所以世间的苦稍微轻一点,就觉得快乐,是一种傻傻的痛并快乐着。佛教说苦有三种,苦苦,行苦,坏苦。世间所谓的快乐,充其量也就是坏苦,乐极生悲,快

“吠陀经”与东方哲学

◎ 杨 路近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提及印度文化源头--吠陀经。第一次是2014年9月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印度文化对他的影响,印度跌宕起伏的历史深深吸引了我,我对有关恒河文明、

世间宝藏 为物所覆

◎ 永 明问:如来无密语。迦叶不覆藏。则众生心常自明现。何须教观开示。广论横竖。 答:只为佛之知见蕴在众生心。虽然显现。而迷者不知。以客尘所覆。妄见所障。虽有如无。似世间宝藏。为物所覆。莫有知者。是以

世间无僧宝 大地皆沉沦

◎ 智 者世间有几种事物不可以轻视:第一种,星星之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以摧灭整个宇宙;第二种,国王的小太子。他虽然小,但动他一根手指头,后果不言而喻;第三种,龙子不可欺,为什么?蛇龙得智便兴云雨

世间哲学

世 间 哲 学◎ 伦 哲世间的最高智慧即古圣贤人经过几千年的岁月沧桑对生活乃至人生宇宙的客观观察所得出的自然规律,或者说是客观定律而编撰出的学问,被称为哲学。从中国到西方,从孔圣人到牛顿和柏拉图等人,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世间没有不好的东西

世间没有不好的东西◎ 夏丏尊新近因了某种因缘,和方外友弘一和尚(在家时姓李,字叔同)聚居了好几日。和尚未出家时,曾是国内艺术界的先辈,披剃以后,专心念佛,见人但劝念佛,不消说,艺术上的话是不谈起了的。

善教儿女是世间最大的功德

善教儿女是世间最大的功德◎ 印 光【原文】学佛之人,必须各尽其分。所谓尽分者,务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此八种事,一人皆备。上有父母,则是子职。下有儿女,则是父职。自己用人,

元音老人: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元音老人开示(问:上师,我想请教,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那更容易。你们大概对经文读不懂哦,哎,可惜,真可惜。告诉你们,修佛法,尤其密宗,先要通经文。所以密教就分,外

世间最大的苦就是自己想不开

证严法师凡夫经常有分别心,有特别亲爱的人,就有特别讨厌的人,无法由烦恼中解脱出来。所以学佛者要训练自己,以对最亲爱之人的心,去对待讨厌的人。有人或许会说:说得容易,哪里能够做得到?要原谅敌对的人似乎很

世间第一等的福报是修行!

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这是真正的福报!有机缘天天听经、念佛,是天下最有福报的人!真正修道人,生活朴实节俭、随缘自在,诸佛护念,所以要知道,能放下的人,真正有福! 一天到晚背好多包袱,那人可怜,没有福!定

世间最大的功德,莫过于善教儿女

世间最大的功德,莫过于善教儿女印光大师原文学佛之人,必须各尽其分。所谓尽分者,务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此八种事,一人皆备。上有父母,则是子职。下有儿女,则是父职。自己用人,

楼宇烈: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

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大量史料揭示了佛学在近代中国思想界、学术界的广泛影响,认为探讨佛学与近代中国哲学的关系,是一个极重要的课题。第二部分从把佛学与西学相附和,强调佛学的哲理性,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冯友兰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道德经:迂回,做人首要智慧;后退,成事第一哲学

《道德经》全文虽只有五千多字,却指明了天地人世的运行发展规律,告诉了我们每一个人修身养性、行事为人所应遵循的法则,指导着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世界、周围以及自己。通过体悟以下《道德经》两大根本智慧,可以让

罗安宪:性心情的三维向度与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

中国哲学标举性、心、情,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由性、心、情展开的三维向度,其主体是心性之学。心性之学涉及三个基本的维度,亦即三个主要的概念,一是性,二是心,三是情。一、性者,人之天性,本

专访哲学大师楼宇烈 | 中医是一种生命哲学

中医是一种生命哲学楼宇烈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大师,也是纪录片《中医》总导演周兵非常敬重的老师。尽管年事已高,这位曾经师从冯友兰的老先生,现在依然是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平

于凌波:五蕴世间

五蕴世间《八大人觉经》上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世间、国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什么是世间,什么是国土?世间何以无常,国土又何以危脆呢?现在就先来讨论关于世间的问题。世间二字,

一日禅| 这世间最大的遗憾,是不曾好好告别

《千与千寻》里说,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准备下车时,即使心里不舍得,也该挥手道别。人生就好像一场结伴的旅行,来到分岔路口,他说要去河边

一位哲学家写给十八岁女儿的信

亲爱的女儿:在你即将进入十八岁、即将步入成人社会的时候,我和你妈应学校的要求给你写信。其实,即使学校不举行成人仪式,我们也想在你上大学离家前给你写封信,作为永久的纪念。你一定知道老舍先生在《忆北京》一

《左传》经典三十句 教你如何看清世间万事

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干的坏事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左传》(资料图 图源网络)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译文】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

一日禅|世间最美好的友情,是懂得彼此

曾看到有句话说:世间最好的默契,是懂你的欲言又止。是啊,曾以为能读懂自己的言外之意之人,也算是默契十足了,其实,随着时间推移,才慢慢发现,这不过是一种聪明而已。苏学士曾夜游承天寺寻张怀民,在那种寂寥的

一日禅: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这是指导我们物质生活的第一个智慧的原则。为我所用,非我所有。清风明月都能够为我所用,大地山河都能够为我所用,为什么要执着它呢?非我所有。不要执着,要随缘利物,能够为我所用,

韩清净:世间三大势力

世间万事万物万类差别、尽人所能见、尽人所能闻、乃至尽人所能觉知者、而于其中静审观察,实有尽人所不见闻、乃至尽人所不觉知、潜隐随逐不可屈伏之势力。由此势力,世间万事万物万类、皆为毒染,令渐败坏。任何世间

韩清净:十义量 世间有情义第一

世间有情义第一一切世间、一切有情云何起耶?为本无今有起耶?为本有为因起耶?若谓本无今有而起,本无无因,无因今有不应道理。若谓本有为因而起,本有为因,由因有耶,非因有耶?若由因有,因更须因堕无穷过;若非

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闲事

编者按:人生之事,莫过于生老病死!世俗凡人的烦恼太多,多是由于不明白因果道理造成的,被世俗心牵着走,非常被动。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心悭意固,

雪漠:世间法的最高境界

世间法的最高境界世第一法者,能断障碍慢。摄受增上乐,舍离加行观。心灭实非灭,无缘非无缘。能所似无分,寂静不缠绵。为什么叫“世第一法”呢?世第一法亦称“世第一位”。《成唯识论》中说:“依无间定,发上品如

温金柯:评《新雨》的〈谈龙树的哲学〉

评《新雨》的〈谈龙树的哲学〉龙树菩萨的历史评价龙树菩萨诞生于佛陀以后六、七百年,佛教史家称他是‘印度佛教史上著名的第一位大乘论师。\’[注一]中国佛教受他的影响很大,誉为大乘八宗的共祖,三论宗、禅宗、

静波法师:菩萨行怎么修?要在世间完成四个缘

通过跟三宝学,你就是世间的楷模,就是菩萨。菩萨容易当吗?容易。为什么容易啊?摄律仪戒,你要守法,守戒;摄善法戒,所有的善法,你要去行动,如果你做不到,那你要随喜,要赞叹;摄众生戒(饶益有情戒),你很欢

五大虚空藏菩萨对应的世间利益

佛法的根本目的是出离,然佛法不悖世间法,故世间利益亦是修行目的之一。就行者而言,先须自利,方能利人。如果佛法实践中没有利益体现,修行大约是碌碌无功的。利益,不仅行者自身心利益亦涵括利他,若广义言之即十

麻天祥:宗教哲学方法的理论探索

哲学是爱智之学,宗教哲学是以智慧思虑、认识无限或本体之学。智慧是如何认识无限的进路,或者说怎样实现终极关怀的合理性过程。就学术研究而言,宗教哲学显然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哲学的研究方法及领域可以概

魏德东:方立天教授关于佛教哲学体系的概括

方立天教授关于佛教哲学体系的概括作者:魏德东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关于佛教的特质,也就是佛教是宗教还是哲学的问题,在现代学术史上争论很大。方立天教授继承了汤用彤先生佛法亦宗教亦哲学的观点,认为佛教

世俗谛是世间游戏规则

它是世间的法则、世间的真理,而这个真理是相对的!一尺对一丈而言是短,对一寸而言又是长!能说它是绝对的吗?没有绝对的!你看你三十岁,你说自己老了,对二十岁的人而言,你确实老了;对四十岁的人而言,你还比较

奇光如来--世间因果,有时肉眼是看不到的

从前,在扬州有一个卖米的人,这个人,本来是一个很贫困的人,白手起家。后来他耍点小聪明,在卖米的秤斗做了手脚。做了手脚以后,就看起来比实际的要重,事实上没有,就这样偷斤短两。经过几年以后,他努力的经营,

救脱菩萨讲世间的九种横死因

阿难问救脱菩萨:“善男子,为什么生命已尽时,死相现前的人还可以得救而且寿命还得延长呢?”救脱菩萨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如来讲九种‘横死’吗?之所以要劝告人们悬挂续命神幡和点燃长命慧灯,修诸佛德,就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