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说什么叫真学佛,什么叫假学佛,我给你们说几个标准,你衡量衡量。第一个,你学佛学到现在,你是愈学烦恼愈少,快乐愈多,还是学到现在烦恼还是那么多,没有品尝到学佛的快乐?这是一个很根本的衡量标准。如果
问:什么叫观自在?元音老人答:观照自己在本位上不动摇。这个自己不是肉身的自己,了了灵知才是自己。但又不住了了灵知。
恒河大手印和禅宗一模一样,它也不讲用什么法修,而是讲无修无得无证,直指人心成佛。但无修无得无证这是真如本性的自然智,我们要证到这种境地,才谈得上无修无得无证,而不是空口说白话的。如果仅懂得一些义理,而
什么叫养生,扎一针一天有效的叫做激素;几天见效的叫做药;坚持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一年没有任何副作用才叫养生。治病花钱,钱是费纸!养生花钱,产生价值!现在养生与不养生的人10年以后比,别人老去了10岁
斋是斋心,就是清净心的意思。斋与素食没有关系。斋是过中不食,不能讲过午不食,因为午时指十一点至一点,斋是过了日中不能再吃。在家同修守八关斋戒,着重在斋,斋是修清净心。人要保养身体,身体好才能精进修行。
慈诚罗珠堪布:接下来我们就讲佛教里面的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修行、修法。什么叫做大乘佛教,什么叫做小乘佛教,大和小的区别是什么呢?小乘佛教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的问题而学习修行,所以叫做小乘佛教。只是
一,色。就是指物质。是一切有形态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聚合,就叫色蕴。色蕴包括内色和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色蕴又可分为地、水、火、风四大基本属性,相当于我们
无明之人指的是看不清事物本质,不知道万物空无自性,而执着于本质为空的事物上的人。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执为实不坏我,故令阿赖耶识起行支,依于末那之执我而执名色,遂至轮转生死。大乘佛法把无明分成两个
瑜伽十一卷三页云:复次于诸静虑等至障中,略有五盖。将证彼时,能为障碍。何等为五?一、贪欲盖,二、嗔恚盖,三、惛沉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一)贪欲。贪什么?贪,不是单单是个“贪”,是贪欲。这
"分别"是指虚妄分别,简单来说,即执著名(名称名字)言(语言文字)概念来看世间,离名言概念,则无分别。如果了彻空性,心无分别,则为无分别智。分别很难称之为智的。分别,是指的我们众生迷惑颠倒而起的分别心
佛教五乘教法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释迦牟尼佛为教化众生,依众生根机不同,将佛法分为五种佛法,依此五乘教法而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度至涅槃彼岸。好比一个人生病了,病因、病理不同,用的药也就
菩萨须内具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怎样叫做无量呢?无量是没有边际,也是没有人我的领域。当修习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时候,对每一个人,甚至整个国家,整个世界的众生,不管是人类或其他
一、示寂示寂,佛教指佛、菩萨或高僧死去。示寂是比较谦虚的说法,圆寂的证量是比较高的,一般人达不到,一些高僧大德往生会用圆寂,但也不是特别的恰当,只是一种称赞也敬意在里面。只有佛才能称得上圆寂二字。二
很多人都是知道四大皆空的,虽然有的人知道四大皆空,但是却是不了解四大皆空。很多人可能会脱口而出的说:“不就是酒、色、财、气吗!”其实这跟佛教讲的四大皆空,完全是两码事。因为佛教讲的四大,指的是“地、水
佛告阿难:是诸有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 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堕恶趣者,无有是处。这一段的重点就是八个字:“至心受持,不生疑惑”。任何一种佛法,只是有人做到这八个字,没有不成功的。所以说,只念
「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什么叫「受持」?每天念一遍就叫受持?不是这个意思。两个字的意思都错会了,「受」是把经典里面讲的理论方法,我完全接受,依教奉行,这叫受持;经上讲的道理、方法,不能落实在自己日常生
“三乘五性皆醒悟”,过去四匹马拉一辆车子叫乘,按照佛教来讲,声闻、缘觉、菩萨这叫“三乘”。但佛陀曾说:我讲的法只有一乘──佛乘,也就是自性法门、大解脱法门。不过一般人达不到佛的这种智慧解脱,怎么办呢?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
菩萨自度度他,自他平等,不如此修,与本性不相应。正觉是觉悟觉察绝对正确。地藏王菩萨凡夫迷而不觉,小乘罗汉及辟支佛均为正觉,以正法自觉谓之正觉。小乘人不平等,自度而不发心度人,是被动的度生,不求他,他不
净业三福,佛学术语,净宗修学以净业三福为基础。净业三福分别为: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采取儒家的《弟子规》。《弟子规》的内容,就是在家做一个孝顺
所以,佛教自古以来是真正的共产民主,财物是共产,怎么样来行动是民主。不能说一个人说算数,住持方丈不可以,住持方丈要提出来,让大家表决。这好制度,世俗里头,社会要推动这种制度,好!大公无私。这真正是积德
圣严法师你们是为了慎终追远,报答亲恩,或是为了超度眷属,纪念故友,或是为了植福延寿,消灾免难等等的因缘,来作一番庄严而隆重的佛事;你们花费了很多的物力财力和人力,来成就此一善举,但是,真正做佛事的意
法名,宗教语,指和尚或道士出家之后由师傅根据谱排起的名字,是道号和法号的统称。佛教语。谓皈依佛教后,由法师起的名字。《法苑珠林》卷八:“与其法名,大曰 法缘 ,小曰 法彩 。”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
佛教密宗护法神之一。梵文为“摩诃迦罗”(Mahakala),藏语称“滚波恰朱巴”(mgon po phyag drug pa),意为“六臂护法趣”或“六臂依怙尊”。藏密讲此尊为大日如来为降伏恶魔示现之
禅林,初指僧人的陵地,后借指寺院。一般常指佛家修行的寺院。指寺院。僧徒聚居之处。 北周庾信《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春园柳路,变入禅林;蚕月桑津,回成定水。”倪璠 注:“言本住宅,改为佛寺。”唐
佛七,也称打佛七,指的是净业同修集中时间,在统一的地点,在规定的日期,洒净结界,排除干扰,集中精力,相互激励,以念佛为主,共同经行的佛事活动,是净业行人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精进办道的重要修行方式之一。
大乘佛教认为:“身”有“体”之意,有“聚积”之意。所谓聚积,是指由聚积功德和觉悟而成就的佛体。于是发展为佛有二身、三身、四身、五身以及六身等说,其中以佛具三身为最基本的说法。三身,梵文 Trikāyā
功德主为佛教的说法,佛教诞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而功德主指施主,
“八难”,佛学词汇。“难”是讲遭受灾难、遭遇到困难,这是专指没有机缘接触到佛法。佛经上经常说,一切众生最严重的灾难、最大的灾难是没有机会闻佛法;换句话说,三途地狱灾难都小,都不是真正严重的灾难,真正严
这是佛家一种罪行的名称,是一种极重的罪,用世俗话说就是死刑。你犯了这个戒就是死刑,我们说杀人偿命,肯定法律枪毙你。法律枪毙了,但是因果还不饶你,还得受因果的制裁。法律是在这个国家范围之中,因果是在这个
禅宗祖师接化弟子之方式。禅家宗匠接引学人时,为杜绝其虚妄思惟或考验其悟境,或用棒打,或大喝一声,以暗示与启悟对方。碧岩录第二则(大四八·一四一中):‘直饶棒如雨点,喝似雷奔,也未当得向上宗乘中事。’相
一、资料使用说明首先,即修白骨观和不净观最起码要对人体基本的骨骼系统及脏腑系统有个基本的认识。因此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的《系统解剖学》第七版。2其次,关于如何修习白骨观和不净观,在《禅秘要法经》上有详
佛法的修持讲色空不二,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实际上修气脉,是从有进手,证得空相,最后达亦空亦有的境界。有和空是无差别的。以修气脉而言,气是风大,脉是水大、地大和火大的综合,气脉通不了,色法就空不了,实
白骨观即观想人的身体成为白骨的修法。贪欲炽盛的众生为制伏贪毒,可修此观。又作骨想观。依《俱舍论》卷二十二,此观法可分成初习业位、已熟修位、超作意位三个阶段。(1)初习业位∶行者先将心念安住于自身的足
《楞严经》上有言,一旦有人学佛向道,发出厌离的心,要脱离六道,这时候魔王的魔宫就会震动,魔王就会认为他们的眷属要离开他,而宫殿会空,这时魔王和他的魔子魔孙便开始施加各种方便,来破坏修道人的清净,扰乱
初学者怎么修白骨观。首先我们最好先找一个人体骨骼模型,又或者三维立体的图片,反复的看,要将这骨骼的形象印在自己的脑海里,等到这骨骼的印象能够深刻地印在脑海里并且能够在平时的生活里任意自在的显现出来,
观想身体,观想的方法如前,所以不在这反复介绍了。当然,从观想到肌肉浮肿腐烂掉落露出白骨并且露出的白骨发出很亮的白光来,是需要相当的修持时间和功夫的。所以,只有通过长期的精进努力专心修持,才能达到的一
最近看南怀瑾老师的《南禅七日》讲法(光碟),他的台湾学生在南普陀禅堂汇报,谈到修白骨观某个半夜忽然痛苦撞墙想要自杀,情急之中给南老师打电话说想自杀,南老师电话里甩给一个当头棒喝:“那你就自杀吧!”这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云:白骨观,又作骨铄观。应先观本身额上,皮肉烂坠,唯见白骨。逐步从狭至宽,想于一头,皮肉烂坠,见于白骨。甚至全身,皆见白骨。既见本身一具骨铄清楚现已,复观余人,烂坠亦尔。观第二
白骨观实修心要㈠.不净观;㈡.白骨观;㈢.白骨流光观;㈣.白骨生肌观。㈠.不净观观本身发红,发肿,发胀,发青,发紫,发黑,肌肤腐烂,全身上下坏血涂漫,血逐步地化成脓,肉烂得一块一块地往下掉。五脏六腑
修白骨观的目的:破除贪执、了脱生死白骨观告诉我们,要特别执著自己的身体,哪怕落上一点小火星也忍不住,别人稍微撞你一下,或者说你身体不好,也会勃然大怒。譬如在庞大的身体中,鼻子是一块小东西,假如别人说
问:什么叫五时?赵朴初答:此宗把释迦如来所说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称为五时教,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的名称,主张佛陀所说的经教不出这五个时期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