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什么是少欲知足
2025-01-26 10:24

佛经中所常期勉信众的生活态度。对于自己尚未得到之物不贪求,谓之少欲(alpeccha),对于已得之事法,即使少得亦觉满足谓知足(sam!tus!t!a)。

《长阿含经》卷十二〈自欢喜经〉云(大正1·79a)︰“郁陀夷,汝当观世尊少欲知足。今我有大神力有大威德,而少欲知足不乐在欲。”又,《佛遗教经》云(大正12·1111b)︰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中略)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解说:“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你们各位众生,不要单说比丘,所有的众生啊!应该知道多欲之人,没有餍足,贪而无餍,贪求不已。有了一百块钱,说我若有两百元可不错;有了两百,又想我若有两仟元也很好;到有了两仟元,又想有两万元;有两万元的时候,又想要有两佰万元,这无穷无尽的贪心,无底的深坑,总也不停止。“多求利故”:为什么他贪求呢?就因为他想得到利益,得到很多的好处,对自己有好处,利益自已。“苦恼亦多”:因为他贪得多,苦恼就跟著来了,求不得就有了苦恼,所以苦恼亦多。“少欲之人”:若是没有贪欲的人。‘无求无欲’:也没有所贪求,也没有所想要的。贪欲一点也没有了,‘则无此患’:那么就没有这些苦恼了。各位来研究研究:一贪,就有苦恼了。我说这个,你们不相信,每一个人自己想一想,你所求的东西,求不著了,又哭、又喊,又睡不著觉,又吃不下饭,又要自杀,又要自活的,又要自生自死的,搞颠颠倒倒一大堆,都跑出来了,这就因为你有所贪求,无求无欲,什么问题也没有了,一切的问题都解决。

此中,关于少欲与知足的不同,北本《涅盘经》卷二十七云(大正12·526b)︰

“世尊,少欲知足有何差别?善男子!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之时心不悔恨。少欲者少有所欲,知足者但为法事心不愁恼。(中略)不求未来所欲之事是名少欲;得而不着是名知足。不求恭敬是名少欲,得不积聚是名知足。善男子,亦有少欲不名知足,有知足不名少欲,有亦少欲亦知足,有不知足不少欲。少欲者谓须陀洹,知足者谓辟支佛,少欲知足者谓阿罗汉,不少欲不知足者所谓菩萨。”

少欲知足为修道之要谛,散说于诸经论中。其中,《中阿含经》卷十八〈八念经〉、《八大人觉经》及《佛遗教经》等以之为八大人觉之初二法;《放光般若经》卷四〈治地品〉以之为菩萨四地中应行之十事法的第二、第三;《大般涅盘经》卷二十七以其为可见佛性之十法中的初二法;《十住毗婆沙论》卷十六〈护戒品〉提出少欲戒、知足戒二种。又,《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三合此二者作为十事功德之第一;《俱舍论》卷二十二亦合此二者作为身器清净三因中之第二因。

End

心中少欲知足、无贪无求,才能轻安自在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心中少欲知足、无贪无求,才能轻安自在;人生什么都是幻化无常,假使存着计较的心,只会造成身心的苦难。所以《八大人觉经》的第二个警觉,就是让我们知道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

佛法提倡少欲知足的人生

◎ 济 群 什么是欲  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人类的基本欲望可归纳为财、色、名、食、睡五种,生活在欲界的每个人,

少欲知足

佛言: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 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

欲知来世果 今生作者是

【经典原文】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楞严经》【经文解释】办道的先决条件--深信因果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涂少他不了。佛云。欲知前世因

少欲知足究竟是什么

所谓知足少欲,就是认识到你现在已经相当好了。如果能知足少欲,无论你现在是什么身份,什么条件,当下你就圆满了。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缺这个,少那个:“我还要争取,还要努力。”这就是不知足,不少欲,所

少欲知足有什么好处

何人稍财能知足,彼者财富用不尽,若无知足求财者,恒临痛苦如雨水。任何一个人,稍微得到一点钱财就能知足的话,那么他的财富就多得享用不尽。如果毫不知足地求取财富,痛苦就象雨水一样恒时连绵不断地降临到他的头

什么是少欲知足

佛经中所常期勉信众的生活态度。对于自己尚未得到之物不贪求,谓之少欲(alpeccha),对于已得之事法,即使少得亦觉满足谓知足(sam!tus!t!a)。《长阿含经》卷十二〈自欢喜经〉云(大正1·79

少欲知足有什么功德

8.“云何八生法?谓八大人觉:道当少欲,多欲非道;道当知足,无厌非道;道当闲静,乐众非道;道当自守,戏笑非道;道当精进,懈怠非道;道当专念,多忘非道;道当定意,乱意非道;道当智慧,愚痴非道。——《长阿

少欲知足的好处有什么

【修于少欲。舍诸愦闹乐于寂静。舍诸世话观于实义。初夜后夜远离睡眠。观察思惟随行修习。舍于众务及诸戏论。修出世道慈念众生。】这一段是教给我们应当要修的。下卷经文到这个地方这是纲领,后面经文都是要详细跟我

为什么经常说少欲知足

佛教对欲望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呢?同样是遵循中道法门。佛陀不主张偏离中道的禁欲:他通过六年苦行,体会到一味禁欲对修道并无意义。盲目的自苦,既没有理论根据,也没有实际作用,就好比砂中榨油,不会有任何结果。但

索达吉堪布讲解:少欲知足的功德

若人无所求,彼福无穷尽,乐长身贪故,莫令有机趁。(《入菩萨行论》)昨天已经讲了,假如没有知足少欲的心,一个人即使拥有世间上的一切也不满足。那么今天以旁述方式(因为这里主要在讲身体的过患)宣讲知足的功德

为什么说少欲知足的人是幸福的人

挑灯夜读,十分欣赏明代王朝宗室朱载堉的散曲《十不足》:“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头缺少美娇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

为什么少欲知足是真正的快乐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有很多快乐的感受。例如功成名就时,别人对我们的称赞;或是当生活安定,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成人时,也会觉得很满足、很幸福。无论在家庭、事业或社会环境上,我们都会有许多快乐的想法或感受。

为什么说学佛的人要少欲知足

佛说三藏十二部经,归根结底,无非是教导世人对治烦恼的法门。佛并非神,佛弟子首先必定是无神论者,佛并不能赐予人解脱,生活中的烦恼,其实都是庸人自扰。所以,想要过得清净自在,就要成为向佛陀学习,成为像佛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