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使比丘
现在,假使我们依照一般人所听过的,尤其是那些老年人的口头禅--三法印来说,就是无常、苦、无我,这又是另一种佛教的主要宗旨。这些是我们必要知道的,若仍不知其所以然的话,就可说是不明了佛教。无常、苦、无我所要显示出来让人们明白的就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万物皆无常,皆是苦;因缘和合或没有因缘和合,皆是无我,这就是佛教原则。对什么是什么这个问题,最圆满、最贴切的答覆是无常、苦、无我,再也没有其他的解说方式能这么深入圆满地来解说什么是什么。
所谓无常,即是万物时时刻刻都在转变中,甚至连一刹那都在改变,没有什么是属于万物本身的。万物皆是苦,亦即万物本身已具足了难以忍受的苦的状态,当我们看出苦的性质,就会感觉到令人厌恶,难以忍受。至于所谓万物皆无我,这是提示我们:万物没有任何值得我们去执着为我或我的,也没有办法可以执着是我和我的。假如我们去执着,一定会演变成苦。这也是告诉我们万物比火更为可怕,更为危险。当烈火熊熊燃烧时,我们能清楚地看见它而不靠近它。但愚痴的我们却看不清万物就是火,所以我们才用一颗很自然、很情愿的心去拥抱、执着这火堆,就存有苦了。在这里,我以三法印的角度来告诉各位什么是什么,并且明确指出:佛教即是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
当我们明了什么是什么,就不再有疑问,而能正确的对待万物。反之,当我们不明了什么是什么,却想正确对待万物,那是不可能的。因此想要正确实行戒、定、慧,而又不要求获得万物是什么的智慧,那不但是不可能的事,而且是愚痴的想法。因此我们必须从修行中明了什么是什么,才可看出它们有什么好处和价值。
我们领悟到这个原理,就必须要知道万物是什么和要怎样去处理,才好真正符合万物的普通性和自然法则。对于这个问题,巴利文经典中的一个主题--OVADAPATIMOK 的法则,就是一个很好的答案。所谓 OVADAPATIMOK 译为一切教诲都是以它为前导,并由它而延伸出来。
OVADAPATIMOK 有三个要点,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是遵守万物真理的重要法则。当我们明了万物不是永恒的、是苦的,执取不到也不能迷恋的,这时,我们就必须很小心谨慎地以正确的态度去接触万物。远离一切恶行,即是舍弃贪爱,但由于习气的趋使而想要造恶,就做出种种不对的事情来,这正是因为不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缘故。我们不应该有违反道德或破坏风俗习惯而去造恶这是不值得的。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遵守智者们所认定的善事而去行善。以上这两项,相信各位将不会有疑问,必定知道它是善法,但这只是道德层次或普通的修行层次,而且是每个人所必须奉行的。只有这样,才能有安稳、有秩序的社会生活。这也是做人应尽的责任,世间上大多数的人都是从这里得到世俗的和乐。至于第三项自净其意,净化内心,远离一切的忧悲,苦恼,我们可以直接说:那就是佛教的精华,或者直称为佛教。
当我们的心净化,无垢染或没有忧悲苦恼时,即能将心从万物中解放出来。假如我们的心还不能脱离万物的控制,仍时时刻刻被外境的变幻左右,却还妄想着要拥有一颗清净的心,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唯有心中时常保持醒觉并且对世间的一切明了什么是什么,那时心才能真正的从万物中解脱出来。当一个人不明了什么是什么时,他必定会沉迷、爱恨着任何事物,不可避免的,心又怎么能自由呢?爱与嗔,喜欢和讨厌、满意与不满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然感受。巴利文称这两类感受为 APICANA 和 DOMANA 。无论在什么时候,当人们接触任何事物将会随着一般世俗人的心识状态去执着,因而产生的APICANA 和 DOMANA 的感受。APICANA 译为满意、喜欢:DOMANA 译为不满意、不喜欢。更深入一层的解说,这些事物不曾使我们有碍手碍脚的感觉,它只是捣乱我们的视线。只要那一刹那在心中生起一丝的不快,就称为 DOMANA。也就是说:我们的心成为情绪的奴隶,不能自主,这是一般普通人的心理状态。当我们在这世间上有着数不尽的情绪时,也将成为数不尽的情绪之奴隶。
总而言之,不了解情绪或一切事物是什么,就是不明了什么是什么,因而生起喜欢或讨厌的感受和满意或不满意的感受。APPICANA 的心态是不论任何事物,都想将它占为己有;至于DOMANA 却是一种排斥的心理。请不要将这两种感觉只局限于爱欲,它所包含的意义更广阔、更为深远;虽然不关系到爱欲,没有爱欲的存在,却仍然使我们生起一种精神上满足而且想要占为己有的感觉,那也就是满意了。反之,如果生起想要拒绝或者出现要将它毁灭掉的心态时,那就是不满意了。假如我们还存有这两种感觉,就不能自由自在,换句话说即是我们尚未能正确明了什么是什么,心仍有执着,仍会不断沉迷于爱恨中,心还不能脱离万物的控制,所以还是不能清净。因此佛法较深层的原则是否定(拒绝)凡夫们所执着的爱恨贪嗔。然而愚痴的人们却一直迷失在爱恨中,深陷于善恶而不能自拔。最后,佛法甚至教导我们连善、恶一并拒绝,不再执着一切善恶,心才能真正的清净、自在,不再为万物所蒙蔽。
在此我再重覆这三个主题:(一)诸恶莫作,(二)众善奉行,(三)自净其意,即是使心不再受到支配,才是究竟自由自在及清净的。主要是在清楚地让我们了解世间万物,若我们不想成为情绪的奴隶,就不应该对事物攀缘、执着。这些教诲是在解说什么是什么,使众生明了什么是什么才是最究意的,相信没有其他学说能做出更好、更恰当的解释。虽然其他人或团体,持有各自的理论,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是喜善厌恶,并执着于善而直到沉迷、攀缘着善事,既是他已达到最高善良的境界,有如天帝般,也不过局限于此罢了。佛教却是早已超越了这一切,它已不愿对任何事物攀缘了。在此请大家稍微思考一下:攀缘善法,在佛法这不过是中级的修行,并不是最圆满、最究竟的修行方法。首先,我们应将恶断除,然后才按步就班地奉善法,最后使心真正从善恶中超越出来,自由自在,才是佛教的最终目的。
攀缘善业功德,不是究竟脱离一切的苦,也不是究竟的知识,还不是真正明了什么是什么。因此,我必须做一个扼要的解释,希望各位回去亲自思考。坏人有坏人的苦;好人有好人的苦;甚至最高级的天神--梵天神,也有梵天神的苦。想要没有苦就得超越出世间的善业,即是出世境界--圣界了,或着假设为圣人的世界。但请各位别把圣人与与善业混为一谈,甚至把圣人视为这种人或那种人,我觉得这是非常愚痴的,因为这些善业只限于世间的范围内是我们的习气和世间假有的事物而已,大家都知道圣人早已超越世界,怎可把圣人与世间法混为一谈呢?
善恶好坏都是世间的假有,若心能脱离假有,超越善恶,那即是不喜善或不厌恶的心境,这才像圣人的出世或没有苦的境界。这是三个层次的修行,即是净化心识,已没有种种的忧悲苦恼,这些都是正确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结果,也是最圆满和最正确的佛教原理。精进依着它而奉行,总有一天,我们会有能力明了万物的特性,并知道它不值得我们去攀缘,就能不应执着,应该将自我从万物中拔除,心超越万物,自由自在。没有苦恼,即是圆满智慧的心,能真正的明了什么是什么,使心确实没有苦,便可成为阿罗汉,如果还未圆满,则为初果圣人。但是每一个阶段的圣者,都是了悟什么是什么的智者,能看清万物的无常、苦、无我。
肯定且彻底明了什么是什么之后,才制定 OVADAPATIMOK 这个修行原理,并规定这样的行持--止恶行善,让心超越一切的忧悲苦恼,不再受任何事物的纠缠,也不受任何情绪所摆布,不再成为它的奴隶。
End
惠空法师无常的道理,对初学者来讲,是很重要的观念。比方说,我们从学校毕业了,到社会上谋职,事业或顺利或不顺利;然后来到学院,一幌又二个学期、三个学期。又比如:我们刚才做早课、做早操,现在吃饭,而早饭马
慈心感化 万物有灵──老鼠得道往生的故事宽运法师在寺院里,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信徒,尤其是法会节庆,善信络绎不绝,有来上香参拜的,有来参加法会的,当然也有一心来听经闻法的,所以,无论多么的忙,法会期间,我
无常重要,死亡无常更重要,所以《了义炬》总结了死亡无常的三个根本和九个理由,我们将在这一节与大家分享。三根本是什么?第一、必定会死;第二、死时不定;第三、死时除佛法无能解脱。每个根本又各有三个理由,一
我们要如何观修无常呢?这个世界及其中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尤其是众生的生命如同水上的泡沫。我何时会死而变成一具尸体是不确定的,但在那个时刻,唯有佛法能帮助我,我现在就必须精进地修行。无常的第一种禅修方法是
问:宇宙万物,以及人之原始由来,曾闻皆由上帝创造,请问此说对不对呢?(詹金枝)李炳南答:佛学主张,万法皆系众缘和合而生。既说众缘,则前不能说其始,后亦不能说其终,生生不已,变化无极。若必求创道者,则仍
人生无常 珍惜时光◎ 圣 严人生无常,生病有时候是对人类的一种警惕,让我们知道病苦灾难会没有预兆的来临,警惕我们要时刻把握人生,现在不做、今天不做、今年不做,不知道是否还有明天、明年可做?因而能时时
关于修持无常,塔波仁波切从三个层次教诫我们:开始的时候,害怕生死所追,务必像鹿子逃出笼子一样义无反顾;中间的时候,务必像农夫辛勤耕耘田地那样,做到死而无憾;到了最后,要像大功告成的人一样,做到心安理得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以前常常教诫我们要精进修法,即便是在示现涅槃之时,也谆谆告诫所有修行者,应该把自己一生的时间都用在实修之上。因为要把意识转变成智慧,闻思虽然不可缺少,但实修更不能轻视,不修学
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念生死苦》中云:粪秽丛中,十月包藏难;脓血道里,一时倒下可怜!少也可知,东西莫辩;长而有识,贪欲便生。须臾而老病相寻,迅速而无常又至。无常大鬼不与人期,冥冥而至。此时的人们正享
人生无常,钱再多都无用!证严法师有位名人,曾对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他的朋友跟他说:生死很可怕,随时都有变化,不一定能让我们有个完整的生涯规划,谁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活多久,但是人们往往订下很长远的
无常的种种形式嘎玛仁波切导语:无常与我们的生命时刻相伴相随,生死、聚散、冤亲、苦乐、贤劣等,一切的一切在没有证得无我空性之前,都是短暂易变的。心念的刹那变化,都会受业力左右。将心专注于正法上,不费心于
守培法师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生者,缘生无性,正示生无所生也。人为万物之灵,万物为人之所知。愚者但具其灵,而不求其所知,以副其灵,徒负其灵而已。智者对于万物,虽知其然,而亦未知其所以然,终有愧于灵。以不安于
◎ 一 行第一觉悟解释和阐述了佛教禅修的四个基本主题:无常、苦、无我和不净。禅修者必须铭记这四项原则,并逐一禅修。正如经里说,对这些实相做禅修的人,能够逐渐从生死轮回中解脱。无常无常是指世间万物时刻在
无常信◎莲 池谚有警世语:谓一老人死见阎王,咎王不早与通信。王言:吾信数矣!汝目渐昏,一信也。汝耳渐聋,二信也。汝齿渐损,三信也。汝百体日益衰,信不知其几也。然此特为老人言耳。今更续之:一少年亦咎王云
慧广法师问:法师,我们怎么去理解无常呢?怎么去面对无常所带来的种种痛苦呢?慧广法师答:常听人感叹人生失意,这种挫败感很多时候正是对无常的体验。看看这世界,人们整天忙忙碌碌,无非为逃避无常,苦恼、挣扎那
佛使比丘现在,假使我们依照一般人所听过的,尤其是那些老年人的口头禅--三法印来说,就是无常、苦、无我,这又是另一种佛教的主要宗旨。这些是我们必要知道的,若仍不知其所以然的话,就可说是不明了佛教。无常、
万 物 的 分 类◎ 永 进 佛法中万物又称万法、万有、一切法等。佛法对万物的分类法有特别的独到处,不同于现代学科中所分的大纲科目。一切法不过二种,一者有漏,二者无漏。又一切法可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
如觉法师世间生命皆难以避免会遭受生、老、病、死等无常之苦,一旦遇到有些人便会非常痛苦,抑郁烦恼,甚至想舍命赴死,倍增苦痛。究其原因,则皆因不识生命无常苦空之理,所以遇到家人生病或其它意外事件时,就会陷
认识无常的功德生根活佛认识无常的功德有两种:短暂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第一,短暂的利益。认识无常,今世不会有恐惧,就好比部队训练士兵一样,当冲上战场面对敌人时,不会产生任何恐惧与紧张,因为他们提前有了足
诸法皆是因缘和合◎ 果 如该怎么修行才能出苦离苦呢?首先,要知道一切皆是因缘和合的假有,并没有真实的存在。但是,因为自己还没办法体认、亲证这个的道理,所以仍要借假修行,等到你修到了净除妄念、妄觉、妄分
许鞍华说:天下万物都有定时,哭有时,笑有时,生有时,死有时。当你不执着于过去,不只看到当下,也不盯着未来,时间花在了对的事情上,就能经营出美好的人生。
人生数十年,顺境逆境皆是常事。顺境使人顺悦的同时,亦容易让人懈怠;逆境则相反,虽容易让人倍觉焦躁痛苦,可一旦坚忍跨过,则更上一个台阶。所以当我们遇到逆境的时候,心里定要坚定信念,与其自怨自艾,更不如将
无常与无我我们上一次讲五蕴世间,曾引用过《八大人觉经》的经文: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八大人觉经》有八段经文,第一段经文是:第一觉知、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
【经典原文】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
《道德经》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虚和静是儒释道的大智慧,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人生大智慧。一、静能生百慧静,这是中国古人推崇的大智慧《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静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气。《大
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这是指导我们物质生活的第一个智慧的原则。为我所用,非我所有。清风明月都能够为我所用,大地山河都能够为我所用,为什么要执着它呢?非我所有。不要执着,要随缘利物,能够为我所用,
今年总有种时间匆忙的错觉,秋天来了又走,转眼,就要立冬了。转季有一种自然交迭的仪式感,尤其秋冬相会,总让我有种厚重沉淀的感知,落叶跌宕,晨风变凉,隔着玻璃的阳光显得愈发暖而珍贵,南方的天气也开始不再那
人生充满无常,无常即苦。佛法告诉我们,生命的无常是无法回避的,我们应该面对它、认识它、超越它。一说到苦,很多不了解佛法的人总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是悲观的。其实不然,佛教认为苦是一种客观存在,世间的一切都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编者按:佛说世间万象如梦变化无常,我们要知道的是世间的一切都想是睡梦,水泡一般转瞬即逝,所以我们何必要执着呢!佛说世间万象如梦变化无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
【经典原文】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经文解释】此是永嘉禅师。回思感叹之意。往世已至今生。不知已经几多生死。故曰几回生。几回死。不可得
诸行无常为佛教的三法印之一。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三法印的真谛必须要通过正法实修来证得。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这三者
《涅盘经》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佛说,所有事物的运行都是无常变化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而只有有了生与死的概念,才会感到所有事物的无常生灭;如果没有生与死的分别,就不
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所谓我的存在只是相对的生理和心理幻象;“涅槃寂静”是说
三法印同时也是佛教与在其之前的婆罗门教,以及其他宗教所较不同之处。佛教许多方面承袭或相似于婆罗门教,如禅定、苦行等,但三法印即是佛教与婆罗门教的不同处,三法印为佛教自身所创。此外,三法印也是佛教的核心
佛曰:“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这句话的意思是: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变化无常的,一切都有苦难。万法最高境界是无我 。只有死去了才能正真的安乐。诸行无常:现实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固定的,随着
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意指世间一切事物,皆在刹那间迁流变异,无一常住不变。有为诸法概皆无常,众生执以为实,认假作真,而起诸妄想,或求
“诸行无常、bai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三du法印。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zhi槃寂静印。诸行dao无常是说世间一切事物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化,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
《涅盘经》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佛说,所有事物的运行都是无常变化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而只有有了生与死的概念,才会感到所有事物的无常生灭;如果没有生与死的分别,就不
诸行无法:现实bai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固定的,随着时du间和环境的变化,zhi这些事物都会发生变化。比如说泰国本来dao是旅游的好地方,但经过近几年的集会和内乱,再加上这几天的洪灾,那里变成了乱糟糟
变化是世间常态,世界在变化,生活在变化,我们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面对变化,通常我们是矛盾态度,我们恐惧失去美好的东西,失去拥有的东西,所以,就希望美好和拥有可以永恒不变。但生活从不偏私任何一个人,不管我
佛教对于宇宙万有的解释, 有四个论点实际只是两个论点——‘无常’和‘无我’。 ‘无常’就是生灭相续,它不仅包括‘刹那生灭’的意义,而且包括‘因果相续’的意义。‘无我’就是没有主宰,没有一身之内的主宰,
有位名人,曾对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他的朋友跟他说:“生死很可怕,随时都有变化,不一定能让我们有个完整的生涯规划,谁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活多久,但是人们往往订下很长远的计画。其实错了,我要重新规划自
无常(anicca),是变动不居,没有恒常、不变化、不坏灭的意思。在阿含经中,经常出现鼓励观察自身五蕴无常,由观察而实现解脱的经文,如说: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