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什么是总持
2024-12-29 10:44

【陀罗尼(梵 dhāraṇī,藏gzun%s)】

意译为总持、能持、能遮。指能令善法不散失,令恶法不起的作用。后世则多指长咒而言。按梵语,系依具‘持’义的语根所形成的名词。意为能总摄忆持。《大智度论》卷五云(大正25·95c)∶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中略)能遮者,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

又据《佛地经论》卷五所述,可知陀罗尼是一种记忆法,即于一法之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之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之中,持一切义;依记忆此一法、一文、一义,总持无量佛法。

又,经论中,言及陀罗尼时,计有二种用法。其一系指智慧或三昧;即以慧为体,摄持所闻所观之法,令不散失。其二指真言密语(明咒),即明咒之一字一句,具无量之义理,若诵之,则除一切障碍,利益广大,故名陀罗尼。此外,一说谓咒语之具长句者为陀罗尼,短句者为真言。

◎附一∶〈三陀罗尼〉(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一)三种陀罗尼∶梵语陀罗尼,译为能持,谓于一切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又翻为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原出于《大智度论》卷五所说五百陀罗尼中最初的三种。

(1)持陀罗尼∶谓耳闻一切语言诸法皆不忘失。

(2)分别陀罗尼∶谓分别了知诸众生诸法。

(3)入音声陀罗尼∶闻一切言音而不喜、不嗔、不着、不动。

然而,《大智度论》卷二十八以‘字入门陀罗尼’代替此三种中的‘分别陀罗尼’。‘字入门陀罗尼’,谓‘阿’等四十二字能摄一切语言名字,故闻‘阿’字时,入一切法初不生,闻其余诸字时,亦悉入一切诸法实相中。

(二)指旋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法音方便陀罗尼三种∶出于《法华经》〈劝发品〉。天台宗以之配于三谛。即以此三者为空持、假持、中持。相当于空假中三观。

(1)旋是旋转之义。旋转凡夫执著有相差别的假,令入平等的空,成为一空一切空之从假入空的空持,名为旋陀罗尼。

(2)旋转平等的空而出于假,通达百千万亿法,成为一假一切假之从空出假的假持,名为百千万亿旋陀罗尼。

(3)以空假二者为方便而入于绝待的中道,成为一中一切中之中道第一义谛的中持,名为法音方便陀罗尼。

其中,旋陀罗尼居三陀罗尼之首,故又称为一旋陀罗尼或初旋陀罗尼。相传天台智顗尝证得此三者之首的旋陀罗尼。

(三)指大悲心陀罗尼、佛顶尊胜陀罗尼、消灾妙吉祥陀罗尼∶此为晡时讽经(晚课讽经)所诵的三种陀罗尼。

◎附二∶〈四陀罗尼〉(摘译自《佛教大辞汇》等)

四陀罗尼,即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咒术陀罗尼、忍陀罗尼。语出《菩萨地持经》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等。陀罗尼,语译作总持,故四陀罗尼又称四种总持,略称四持。

此四陀罗尼之解释,显密不同。显教之意,依《大乘义章》卷十一所释云∶

(1)法陀罗尼∶谓闻持佛之教法而不忘。因闻而不忘,故又名闻陀罗尼。其修得方法有六∶先世之业因缘、在之神咒力、药力、在之修习力、禅定、以实慧深入法界陀罗尼门等。

(2)义陀罗尼∶谓于诸法无量之义趣总持不忘。其修得方法亦有六,与上述法陀罗尼之修得类同。

(3)咒术陀罗尼∶谓菩萨能依禅定起咒术为众生除患。其修得方法有三∶现在之修习力、禅定、以实智深入法界咒术法门等。

(4)忍陀罗尼∶谓安住法之实相而忍持不失。其修得方法有二∶先世之久习力、现在之修习力。

以上之四陀罗尼,若约闻、思、修、证而言,则法陀罗尼是闻慧;义陀罗尼是思慧;咒术陀罗尼是依禅而起,摄末从本,修慧从本;忍陀罗尼是证心住理,属于证行。若约位而言,则法、义、咒术三陀罗尼是由初僧只劫入净心地所成就者,必定不动,最胜最妙,中间所得或因愿,或由禅定力不定不住。忍陀罗尼则起在解行,成就在地上,若通论种性以上亦能起之。若约大小乘有无之义而言,通而论之,小乘在得,如阿难之闻持第一;别而论之,唯在大乘,小乘则无。此乃因小乘人但求戒定慧等出离生死,不求一切诸大功德,所以不修诸陀罗尼,即使如阿难之闻持第一,若与菩萨相较之下,则仍属少。故谓‘小乘中无’。若约辨其因而言,如《地持经》说‘具四功德,乃能得之’,所谓四功德,即不习爱欲、不嫉彼胜、一切所求等施无悔、欣乐菩萨藏及摩德勒伽法。其中前二离过,后二摄善,故能得之。

又,密教之意,谓真言一一字能摄持一切教文诸法而不失,是为‘法持’,又名文持。真言一义能摄持无量义理而不失,是为‘义持’。真言具除灾招福等诸功德,故名‘咒持’。真言能令行者证得菩提智,认知诸法实相,故名‘忍持’。

此外,不空三藏《总释陀罗尼义赞》亦揭示法、义、三摩地、文等四种陀罗尼。此亦有显密二释。

◎附三∶大村西崖《密教发达志》卷一(摘录)陀罗尼者,总持之义也,外道所无。外道之咒,梵言曼怛罗,以表思语为义,明梵言毗地耶,以智为其义,其用并在祝祷禁厌。陀罗尼固不同之,其初非必有口诵语言,唯能记持诸法名相、义理而不忘失,一忆起之,则说法得无碍自在,是名云陀罗尼。故谓得陀罗尼,行陀罗尼,而不言诵陀罗尼,盖心中总持诸法者也。

夫《大论》者,释《大品般若》也,《大品》梵本成于龙猛以前明矣。而《大论》间引《密迹金刚力士经》、《法华经》等,二经亦成于龙猛以前无论。《法华经》〈序品〉云∶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法轮。《大品》〈序品〉云∶菩萨摩诃萨,皆得陀罗尼及诸三昧,行空无相无作,已得等忍,得无碍陀罗尼。《大论》卷五释之云∶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是陀罗尼,或心相应,或心不相应,或有漏,或无漏,无色,不可见,无对,一持,一入,一阴摄(法持、法入、行阴),九智知(除尽智),一识识(一意识),阿毗昙法,陀罗尼义如是。

复次得陀罗尼菩萨,一切所闻法,以念力故,能持不失。复次是陀罗尼法,常逐菩萨,譬如间日疟病,是陀罗尼不离菩萨。譬如鬼着,是陀罗尼常随菩萨,如善不善律仪。复次是陀罗尼持菩萨,不令堕二地坑。譬如慈父爱子,子欲堕坑,持令不堕。复次菩萨得陀罗尼力故,一切魔王、魔民、魔人,无能动,无能破,无能胜。譬如须弥山,凡人口吹不能令动。

问曰∶是陀罗尼有几种?答曰∶是陀罗尼多种。一名闻持陀罗尼,得是陀罗尼者,一切语言诸法,耳所闻者,皆不忘失。复有分别知陀罗尼,得是陀罗尼者,诸众生、诸法,大小好丑,分别悉知。如偈说诸象、马、金、木、石、诸衣,男女及水种种不同,诸物名一,贵贱理殊,得此总持,悉能分别。复有入音声陀罗尼,菩萨得此陀罗尼者,闻一切语言音,不喜不嗔,一切众生如恒河沙等劫,恶言骂詈,心不憎恨(中略)。复有名寂灭陀罗尼、无边旋陀罗尼、随地观陀罗尼、威德陀罗尼、华严陀罗尼、净音陀罗尼、虚空藏陀罗尼、海藏陀罗尼、分别诸法地陀罗尼、明诸法义陀罗尼,如是等略说五百陀罗尼门,若广说则无量,以是故,言诸菩萨皆得陀罗尼。又(同上)云,问曰∶前已说诸菩萨得陀罗尼,今何以复说得无碍陀罗尼?答曰∶无碍陀罗尼最大故,如一切三昧中三昧王三昧最大,如人中之王,如诸解脱中无碍解脱大(得佛得道时所得也),如是一切诸陀罗尼中,无碍陀罗尼大,以是故重说。

复次先说诸菩萨得陀罗尼,不知是何等陀罗尼?有小陀罗尼,如转轮圣王、仙人等所得。闻持陀罗尼、分别众生陀罗尼、归命救护陀罗尼、不舍陀罗尼,如是等小陀罗尼,余人亦有是。无碍陀罗尼,外道、声闻、辟支佛、新学菩萨,皆悉不得,唯无量福德智慧大力诸菩萨,独有是陀罗尼,以是故别说。复次是菩萨辈,自利已具足,但欲益彼,说法教化无尽,以无碍陀罗尼为根本,以是故,诸菩萨常行无碍陀罗尼乃知。

《大品》、《大论》等所谓陀罗尼者,所以总持诸法义理,由是得无碍辩,而能转法轮之心地法门,与三昧及等忍,俱为菩萨必须之资德,大乘不共之特色,与后来陀罗尼有文可诵,而似外道明咒,全不同焉。惟大乘教门,广大深严,书写至难,而印行未兴。其耳闻心记之劳苦,有殆不可测,陀罗尼之起,实非无故,则所以其可重,不须复论也。

◎附四∶温特尼兹(M. Winternitz)《印度文献史》〈佛教文献〉第九章(依观摘译)陀罗尼(dha^ran!i^,护咒)在大乘文献中占极重要的地位。古时,吠陀中,尤其《阿达婆吠陀》中的真言,被用于攘灾、祝祷。它们在印度人心中甚为重要,因而即使佛教亦无法将它废除。锡兰佛教徒将若干优美的经典当作明护(paritta、pirit,即咒语)使用。同样的,印度的大乘佛教徒也将若干大乘经典改为咒文。而且,大乘佛教中存在着数量极庞大的佛、菩萨、诸天的咒语。又,《夜柔吠陀》的祭仪中,已可见到非常神秘的语言及音节。与陀罗尼的防护或增益有关的不可思议力,主要是在于陀罗尼中所含的智慧,而不是其语言与音节具有任何神秘意义。但是,不能否认的,陀罗尼中含有此‘咒语性的语句’(mantrapa-da^ni^)。

例如最短小的‘般若经’——《小字般若经》(Alpa^ks!ara^ Prajn~a^ramita^),即被当作陀罗尼使用。而《般若心经》(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也是一样。这些经典是般若波罗蜜多的‘心’(hr!daya),亦即减轻一切痛苦的真言,含有智慧之完成的意味。亦即‘去!去!到彼岸去!大家都去!愿正觉的速疾成就。’此语句被认为某种程度的表现了‘般若经’教义真髓,不过,其精神上的水准不比《佛顶尊胜陀罗尼》(Us!n!i^s!avijaya-dha^ran!i^)高。《西藏大藏经》的〈甘珠尔〉,将甚多‘般若经’编入陀罗尼中。又,〈甘珠尔〉中的陀罗尼,其效能之一是有助于理解《十万颂般若经》及其他较长的‘般若经’。

陀罗尼与经典之间,未必常有明确的界线。有些大乘经典除了陀罗尼,什么也没有。《无量寿(陀罗尼)经》(cAparimita^yuh!-su^tra)不仅有梵本,尚且有古和阗语译、汉译及藏译。而此经全卷也只是在赞叹陀罗尼而已。《大乘集菩萨学论》中所引用的〈宝光明陀罗尼〉,被类别为大乘经典。此《大乘集菩萨学论》,部帙颇广,全经主要在阐述大乘教理,此外,也述及菩萨不单只是渴望解脱,为了利益有情,他们需要一再转生,投身于各种行业及宗派中。经中并列举一长串的职业及宗派名。

《大云经》(Megha-su^tra)中的陀罗尼具有咒法的性质。如同其他大乘经典,该经卷首也如此叙述∶‘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难陀(Nanda)、优波难陀(Upananda)龙王宫殿……。’诸龙王向佛作礼后,有一龙王白佛言∶‘世尊!云何能使诸龙王等灭一切苦得受安乐。受安乐已又令于此赡部洲时降甘雨,生长一切树木、丛林、药草、苗稼皆生滋味。令赡部洲一切人等悉受快乐。’对此,佛答曰∶‘龙王!汝成就一法令一切诸龙除灭诸苦,具足安乐。’‘何者一法?’‘所谓行慈。汝大龙王若有天人行大慈者,火不能烧,刀不能害,水不能漂,毒不能中,内外怨敌不能侵扰,安乐眠睡,安乐觉寤,以自福护持其身。(中略)是故,龙王!以慈身业,以慈语业,以慈意业应当修行。复次,龙王!有陀罗尼名施一切众生安乐。汝诸龙等常须读诵继念受持,能灭一切诸龙苦恼与其安乐。彼诸龙等既得乐已,于赡部洲即能依时降注甘雨,使令一切树木、丛林、药草、苗稼皆得增长。’‘何者名为施一切乐陀罗尼句?’

其次,世尊即说陀罗尼。此陀罗尼是由诸佛、菩萨的咒语组成,其中穿插着祓除不祥及祈请大龙降临的祈祷文,以及如‘娑逻、娑逻、四唎、四唎、素漏、素漏、那伽喃、阇婆、阇婆、侍毗、侍毗、树附、树附’之类的咒语。经中并叙述如何以此陀罗尼施行咒法,且谓旱魃求雨诸法中,以此经所说为最。

有很多陀罗尼只是以写本的方式单独流传,有些则被汇集在一起。从中,吾人可以看到有∶趋吉避凶、消灾免难、往生极乐、召请菩萨等等的咒法。由五种陀罗尼合集成的,是《五护陀罗尼》(Pan~caraks!a^)。此经在尼泊尔颇受重视。其中∶(1)《大随求陀罗尼经》(Maha^pratisara),是对罪恶、疾病,及其他灾祸的防护;(2)《守护大千国土经》(Maha^-sahasrapramardini^)是对恶鬼的防护;(3)《大孔雀经》(Maha^ma^yuri^)是对蛇毒的防护;(4)《大寒林陀罗尼经》(Maha^si^tavati^)是对灾星、野兽、毒虫的防护;(5)《大护明大陀罗尼经》(Maha^〈raks!a^〉mantra^nusa^rin!i^)是对疾病的防护。第三的《大孔雀经》中屡屡提到‘Vidya^ra^n~i^’(女明王),其名与孔雀的除蛇有关,但经中也有对治一般疾病的疗法。诗人巴那(Ba^n!a,七世纪)在《Hars!acarita》第五章中,述及哈鲁夏瓦鲁达那之父王崩殂后,他如何进入其父之宫殿,以及如何行祭仪等等。其中更提及《大孔雀经》之读诵。此陀罗尼与《Moraja^taka》诗句中,以及巴瓦写本中蛇咒法的咒文有相同的起源,这是可以确定的。

陀罗尼在古代大乘经典中,份量极广。在后世附加的《法华经》第二十一章与第二十六章,以及《入楞伽经》的最后二章皆可见之。在西元443年首次汉译的《入楞伽经》,尚未成立此最后二章。因此,吾人可以认为这些陀罗尼在大乘经典中其成份较新。然而,吾人却不能认为它是佛教文献中最新时代的产品。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在四世纪的汉译本中,已有陀罗尼存在。如果《无量寿经》中所言及的‘往生极乐者受陀罗尼’之文已被编入于二世纪译成汉文的原典中,则吾人不得不认为陀罗尼在当时早已存在。不过,将陀罗尼的出现追溯到佛教初期,应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溯及至释尊本人。释尊生长于相信咒力的环境中。对于释尊,就吾人所知,他希望传给众生的,是与古婆罗门仪礼有别的东西。陀罗尼应成立于印度佛教开始逐渐与印度教同化的时期。随着岁月推移,陀罗尼与怛特罗中的真言(mantra),逐渐没有区别,及至最后,陀罗尼完全被真言取代。《西藏大藏经》的〈甘珠尔〉中,陀罗尼分别列于经部及怛特罗部。东土耳其斯坦尝出土不少中亚地区多种语言的陀罗尼断片。而从《西藏大藏经》的〈甘珠尔〉及汉译三藏中,陀罗尼占大部分看来,可知此文献颇盛行于一切佛教国家,其传播极广。

End

念佛专精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念佛集句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水本静而流动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以佛心为心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智威与慧威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居士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静心曲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诗 四 首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怎样发心报恩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居家的修行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看不见的网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禅诗赏识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理法不依言传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论出家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示 众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念 佛 偈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养生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一月在天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关注存在的善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无声经行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折福与积德的事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相从心转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报冤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莫离世间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认人为兄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法供养与伎乐供养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

禅在当下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禅家自静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   --真净禅师 看禅诗请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个角度,那你将不知他个中的奥妙。所谓禅家,讲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

春 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摘自《弘一法师文集》

独觉

独 觉柳宗元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作品鉴赏  首联两句写景,写诗人清晨刚醒来时的所见所闻。第一句诉诸视觉,诗人略开睡眼,扫视窗外,路上别无行人,田野

禅 诗

◎佛 印麻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堪笑坐禅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选自《禅诗百首》

老 僧

老 僧景 云日照西山雪,老僧门始开。冻瓶粘柱础,宿火焰炉灰。童子病归去,鹿麂寒入来。斋钟知渐近,枝鸟下生台。         摘自《全唐诗卷808)

插秧诗

契 此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摘自《禅诗精选》

闲居

◎ 唐永明延寿闲居谁似我,退迹理难过。要势危身早,浮荣败德多。雨催虫出穴,寒逼鸟移窠。野径无人翦,疏窗入薜萝。 摘自《诗僧集》

扫地

唐齐己日日扫复洒,不容纤物侵。敢望来客口,道是主人心。蚁过光中少,苔依润处深。门前亦如此,一径入疏林。 摘自《全唐诗》

偏与正

◎ 费 勇 什么是偏、正呢?从前,吕文懿辞掉宰相的职位,要回自己的家乡。当时他的声望犹如泰山北斗,受到大家的敬仰。不想他刚回到老家,就有一个喝醉了的同乡,在吕家门口破口大骂。吕文懿并不生气,交代自己的

分身有术

◎ 周国平智慧和聪明是两回事。聪明指的是一个人在能力方面的素质,例如好的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反应灵敏等。具备这些素质,再加上主观努力和客观机遇,你就可以在社会上获得成功。但是,无论你怎样聪明,如果

刘经臣居士悟道因缘

◎ 法 宝签判(官职名)刘经臣居士,智海本逸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兴朝。少年时以才高俊逸,登上仕途。当时他对佛法并不相信。三十二岁时,刘经臣偶然与东林照觉常总禅师相识,相谈甚欢。在常总禅师的启迪下,刘

怀让

◎ 吴 平怀让是金州(今陕西安康)人,俗姓杜,在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四月八日佛诞节这天出生。相传他出生的时候,不但满室芬芳,而且全身发出白光。这道白光一直射进京都长安,被掌管天象的官吏观察到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