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什么心态能对上师生起信心
2025-01-30 11:01

放下一切,无计无力,净信上师。放下对红尘的牵挂,不要去算计一些东西,放下对今生的所有执著,甚至放下成佛的欲望和念想。

早年,我甚至不去发愿往生哪个佛国。如果有来生的话,我也愿意帮上师来弘扬佛法。因为许多时候,成佛也是一种执著。真正的光明大手印是对大手印也不执著。当你真正地证得实相光明之后,就消除了我佛之间的二元对立,就会明白自己本身就是佛,也根本没有谁往生谁的净土的问题。

我发现许多修行人仍有许多放不下的东西。他们仍然不明白上师的真正珍贵在什么地方。好多人只明白法的重要,但却不明白要是对上师没有信心,你修那些法是不起作用的。而哪怕你不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只要对上师有信心,你立马就能证悟空性,而且可能是究竟证悟。密法的殊胜就在这里。要是不明白这些,你修呀修呀,修上无量劫,你修的仍是那个心外的不究竟的东西。

有些弟子没有心机,像孩子一样单纯,他们看起来傻乎乎的,却可能是上根之人。只要他们对上师有信心,机缘一成熟,上师一为他开示心性,他立马就明白了。这类人的气脉明点可能在上一世或是前半生就修圆满了,这一世一修密法,或是一见上师,就会气入中脉,契入大手印。

上根之人由心性入手,进而心解脉开;中下根之人,由生圆二次第入手,打开脉结,气入中脉,明心见性。

上根之人中,有顿悟顿证者,也有顿悟渐修者,也有渐悟渐修者。我以对上师的信心来衡量根器的大小:对上师信心大者,为大根器;对上师信心小者,为小根器;对上师无信心的,是绝不会契入密乘的。有些弟子,初对上师有信心,后来却生了邪见者,就是坏根之人。坏根之人,是不可能成就的。一棵树要是根坏了,它无论移到哪儿,肯定活不了。所以,我一发现这类人,就会远离他。当然,有时候,还会有一种阳奉阴违的人。我以前有个学生,外相上出家了,因遭遇恶友坏了信根。他一方面当面奉承上师,背后却又诋毁上师,这类人,已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底线。这种人无论披了啥衣服,无论修啥法,是绝不可能成就的。因为按密乘的传统说法,诋毁上师的人,是要堕入金刚地狱的。这金刚地狱,是“万劫不复”的另一种说法。

对上师俱足信心者,凭借上师加持之力,可以一箭透三关,当下悟证。即使不能穿透三关,也会见性,悟后起修,是很容易成就的。这一切,都取决于对上师的信心。

End

依止真实信心念佛,才会把光明显现出来

净界法师我们手去摩头的时候,产生那个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看佛陀回答: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所以我们知道,当我们的手去摩触头的时候,它其实就是一个因缘所生法

从信心上修成定慧学

◎ 太 虚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

上师是你在镜子前映出的那张脸

对于任何想走灵性道路的人来说,上师或者老师是非常关键的。 这种讲法就算在世俗的生活也是这样,譬如你想学骑自行车、学游泳,如果有老师教,你会学得比较快。当然,你也可以通过读书,或看视频来学,但是我们每个

修行或做事应断除的两种心态

少闻浅学无智者,急躁从事如涌潮;随心所欲乱身心,此乃放逸之过失。孤陋寡闻、学问肤浅无智者,其性情急躁,做起事来就像涌潮一般随心所欲,并因此而扰乱身心,此亦为放逸之过。有一种人虽然对佛法闻思比较少,所学

保持不求回报的心态

◎ 罗 金你总是期待别人为你做些什么吗?或是,经常质疑自己付出那么多,却为何没有人愿意为你付出吗?很多人以为自己对别人有所付出,别人也理应为我们付出。只是,有时候就算收到了回馈,却还是达不到自己所预期

关于信心与念佛的譬喻

◎ 净 宗有人误解信顺阿弥陀佛,信心一念就可以往生,现在我们有信心了,就不用念佛了。他怎么知道自己有信心呢?因为有一天,他听到阿弥陀佛的本愿,他欢喜得掉眼泪了,他感动得哭出来了,欢喜踊跃,跳起舞来了,

心态若兰,意志如水

一、兰居幽谷,虽孤独亦芬芳,不争不抢,此乃一种淡泊;梅开偏隅,虽寂静亦流香,不愠不火,这是一种优雅;水滴顽石,虽遇阻而不滞,不疾不徐,这是一种坚韧。人就一辈子,别指望来生。心态当若兰,凡事都能看得通透

笑口常开,心态常好

笑口常开,心态常好◎ 刘江川英国有句谚语:一副好的面孔就是一封好的介绍信。面对他人,自然而然流露出的微笑既能展现自己的友好、热情,更能显示一个人的自信、教养,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在对方的心灵中投下

生起这两个念头最快增长福慧

佛法有两个目的,第一是修福,第二是修慧,即福慧双修。福主要指我们外在所依存的环境;慧就是我们内心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对人生宇宙的认知。整个佛法的体系可以说成是讲修福和修慧的方法。今天这个世界充满着竞争,

修行是调整心态,而不是挑选法门

达真堪布修行,就是在生活中、工作中,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调整自己的心态。现在我们这些人学佛修行就像到了超市似的,挑这个,选那个。今天觉得这个好,学一学,过几天又不行了,又扔了,又选一个。学佛修行哪有

信心是净土法门最大的难处

信心是净土法门最大的难处◎ 道 安 净土宗很难的就是信心,信心一定要具足。真信一定要用教理来判。小乘要见道证初果,大乘的根性初住,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才能算真信。见道就是修真性啊,可是,哪几个见道

念佛的几种心态

念佛的几种心态◎ 大 安我们开始念佛,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念佛?我们常常讲发心,要发什么样的心?一个念佛人要发四种心:第一是惭愧心,第二是欣庆心,第三是悲痛心,第四是感恩心。怎么叫惭愧心呢?我们没有学

念佛,心态一定要正确

信愿念佛,资粮具足,唯说弥陀本愿海。师父在修行上经历了许多转折,而这些转折与磨练也更坚定了她的信愿。师父初出家时,拼命念佛,她说:那时候在拼昼夜二十四小时念佛,一直拼的时候,因为我病已经这么严重了,死

慈悲与信心

慈 悲 与 信 心◎ 宗萨仁波坐在这很高的座位上,大家这样看著我,令我非常紧张,我从来都不习惯坐这种座位。在西藏有一种传说:有一个法座,大威德金刚曾被摄于法座里面。因此每一次坐在法座上,就觉得底下有个

常生起慈悲心,利他也利己

圣严法师感同身受的慈悲,可以帮助我们破除执着、抗拒诱惑。但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上,虽然自己对别人处处慈悲,别人未必会以慈悲回馈自己。因此,面对名利、财色的争夺时,难免担心自己会吃亏。对别人慈悲,从眼

易经:心态好的人,一辈子都好

心态,决定命运古时候,有个读书人第三次进京赶考,住进前两次考试时住过的店里。当天夜里他连着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是自己在墙上种高粱,第二次是天下大雨,他戴着斗笠,还打了把伞。第二天读书人去找算命的解梦。

一日禅:保持正常的心态

要保持平常心,不动荡的心,就要有定力,智力。有些道理似乎明白,但就是做不到;有些事知道是好的,也无法去做。那怕很小的事,能一生坚持到底,就很了不起。人能平淡点,正常点,低调点,无论好坏的环境,保持正常

一日禅:心态是你真正的主人

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就是生命驾驭你。一个人能否成功,取决于他的心态。成功人士与失败之间的差别是:成功人士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

陈兵:发现“上师”有很多不如法的地方,应该怎么办?

问:一个朋友认识了一个上师,道理讲得非常令人尊重,后来又发现这个上师还有神通,她就皈依这个上师。但后来发现这个上师有很多不如法的地方,并要求她做她不愿意的事情,她应该怎么办?答:选择上师这件事情,在密

心态 是做人最大的本钱

生活中,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乐观豁达;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战胜面临的苦难;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淡泊名利,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积极的心态能帮助我们获取健康、幸福和财富。

智敏上师:说戒律过时是没有见道的表现

道生律仪即无漏戒,是无漏法得到之后,同时生起的道共戒。见了道得了无漏法之后,他对三宝的信心不会被破坏了,对戒的信心也不会被破坏了,法尔,能够有些坏事不做。凡夫在没有见道之前,总是感到戒麻烦,束缚人的,

好心态决定好命运

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生活,就会发现许多美好的东西;而当我们以消极的心态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沮丧的东西。生活的快乐与烦恼,全在于你对生活的态度。乐观向上,好运不断;失落沉沦,厄运陪伴。逆境时,不妨换一个角度

智敏上师:凡夫说一切不执著 听起来高深但是假的

我们修行的人,见、行两个是不能分割的。见,就是我们的知见,由闻、思、修,要从听闻正法来的。这个见解,最高的见解就是自性空与缘生因果、二互不违而相助出生。世俗的正见,我们说就是因果不昧。一切法,应该知道

如果想长寿 首先你要有这种心态

佛教对生命实相的观察、透视,无非是让我们知道生命存在的痕迹是可变的,也是不可靠的。既然这样,你就不要去执着它。人的生命现象是非常复杂的,人和人的相貌、因缘等都不一样,古德云:四大元无主,五蕴本来空。将

一日禅:好心态决定好命运

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生活,就会发现许多美好的东西;而当我们以消极的心态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沮丧的东西;生活的快乐与烦恼,全在于你对生活的态度。乐观向上,好运不断;失落沉沦,厄运陪伴。逆境时,不妨换一个角度

雪漠:无执无伪的信心

无执无伪的信心1、没有信心,便没有一切◎问:信心到底指的是什么?老师为何您那么自信?●雪漠:信心者,一是坚信自己是佛,二是视师如佛,三是相信修炼佛法能够成佛。我自知,也知他,故自信。◎问:在读经、持咒

雪漠:用誓约之力坚定你的信心

用誓约之力坚定你的信心你要明白,世界是无常的,生命也是个巨大的幻象,无常一旦袭来,除了信念,什么都靠不住,因为什么都是因缘聚合之物,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你要发下大愿,用一种誓约的力量,来坚定你修行的信

雪漠:信心是修道的资粮

出离心产生之后,我们就进入了自由之旅的第二站:集资粮。它是五级证道之首,没有资粮这张门卡,你就没法开门进入名为究竟成就的这栋大厦,更谈不上获得终极解脱了。集资粮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修生起次第叫集资粮,皈

智敏上师:不能断恶 即便修善也非真善

我们说佛的功德主要的分三科:一是断德,二是智德,三是悲德。那么第一个断德是最重要的,在断(恶)的前提下,才能求智慧,才能有悲心,才能起作用。如果断的功德没有,你智慧再大,帮助你的烦恼,你悲心也不会纯粹

宽见法师:如何帮助不信佛的病人树立念佛的信心?

问题:弟子故乡四川有一位外姓的姐姐,因为风湿性骨病变,手指和脚趾骨节严重变形,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多年,痛苦折磨难以诉说。我很想帮助她,曾打电话给她,让她念佛,祈求阿弥陀佛救拔脱离苦海,可是她婉拒了,不愿

助念要有什么心态

助念最重要的——首先必须要正心诚意求佛,有一份恭敬供养对方的菩提心,而不重在仪式、形式;还有所请的人是谁?人数有多少?这些都不重要。助念也不可以应人情,去虚应故事,或勉强去凑凑数,或者自以为很会开示,

依止上师有哪几个阶段

依止上师有三个阶段:观察、依止、修习上师的意行。首先要用智慧来仔细地观察、分辨,当自己能确认他是个具德的上师善知识,再去依止。具德的上师肯定会有无伪的慈悲心、广大的智慧、清净的传承,也一定有圆满的灌顶

须菩提之听故事长信心

「她们穿著宫妃的服饰,珠光宝气,使人一看,就知她们不是天上的仙女,定是人间的王妃。她们手拉着手,嬉笑着走到我的面前,向我问道:「『修道者!你为何一个人在这深山丛林里修道?难道你不怕虎豹豺狼会伤害你吗?

黄国达:苦的生起与息灭

人生历练丰富的人多半能感受到人生如苦海的意思,所谓的怏乐只不过是苦的暂时解除而已。那么,苦是如何生起又如何去息灭呢?人生有什么样的苦?成佛之道偈颂: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国家

上师与活佛的区别

上师有传法上师和金刚上师的不同。传法上师具有一定的修证,可以传法,但没有灌顶的资格。金刚上师必须具备相当的证量,并经过大成就者或传承的认定,不是“自封”的。只有金刚上师才具备灌顶、传法、引导的资格。藏

上师指的是什么

上师是指佛学的老师,是在寺院教育或佛学教育当中最权威、直接、无上的导师。因为他的慈悲高尚、智慧无上,因为他对佛弟子所传授的心法乃是最殊胜、最圆满、最上层的教育,所以称他为上师,或最无上的引导者。西藏佛

上师是什么意思

上师两个字在汉语或汉地学佛群里真是个令人好奇、敏感、敬畏、带有强烈佛学色彩的词汇,很多人都对此很感兴趣。上师是指佛学的老师,是在寺院教育或佛学教育当中最权威、直接、无上的导师。因为他的慈悲高尚、智慧无

什么心态能对上师生起信心

放下一切,无计无力,净信上师。放下对红尘的牵挂,不要去算计一些东西,放下对今生的所有执著,甚至放下成佛的欲望和念想。早年,我甚至不去发愿往生哪个佛国。如果有来生的话,我也愿意帮上师来弘扬佛法。因为许多

上师的含义是什么

佛说:“谁想到我,我就在谁的面前。”现实中,想到佛的人很多,但见到佛的人却极少,是佛没有守约吗?有一个故事永远具有深刻的启示---创立唯识学的那位尊者无著,曾入山闭关十二年,专修弥勒菩萨观想法,期望见

上师和根本上师的区别

上师和根本上师的区别:我们皈依的师父、传一些佛和菩萨心咒的师父、传教显宗佛法的师父、讲一些佛法的师父、一般密法灌顶的师父,都可以叫作“上师”。上师不是上师宝,也不是根本上师,你拜了一位上师之后,还可以

上师对修行人的意义是什么

“上师”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修行道路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引路人。上师是指佛学的老师,是在寺院教育或佛学教育当中最权威、直接、无上的导师。因为他的慈悲高尚、智慧无上,因为他对佛弟子所传授的心法乃是最殊

对上师如何称呼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名讳,《事师五十颂》中也说,对上师不能直呼其名,须冠以“最尊贵的”、“尊敬的”等敬语。同时在尊长面前,也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从而藐视长辈。“称尊长,勿呼名”:我们在日常行为中,

上师是佛吗

上师两字在佛门中占有重要位置,影响也非常大,而且想要修行变得顺利也是离不开上师指引的。因为上师对修行有很大帮助,也能为修行指引方向,所以有的人就想知道上师是佛吗?关于这个问题来看看以下的回答吧!显宗里

上师具备什么功德

所谓的具德上师,一定要具备如下的功德:第一、相续清净从未违犯过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密三昧耶戒。相续中无比清净,这甚为殊胜。第二、博学广闻长时间清净地闻思修佛法,对经律论三藏的学习系统、细致、全面、深

僧璨大师的信心铭

相传僧璨曾著《信心铭》,佛学界对此提出异议。《信心铭》综合佛教、道教义理,又综合大乘空、有两宗。《信心铭》的第一名话就是:“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意思是说,修禅的最高境界,就是消除虚妄分别。还讲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