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兵 《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二据不同成因,分梦为四种;《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七说做梦有五因缘;大乘论典《大智度论》卷六举出梦之五因;《瑜伽师地论》卷一列举了做梦的七种原因。总结诸说,梦的成因略有10
要改造命运就必须决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造恶业,就不会有苦果或凶事。善要积得广,才能产生受用。否则一边行善,一边造恶,那岂不像愚笨的人一手拿扫把,一手在洒土,地永远也扫不干净。然而,诸恶莫作,众善奉
唐卡的种类多种多样,依所使用的材质来区分,大致可以分为笔绘唐卡、刺绣唐卡、贴花唐卡、织锦唐卡、缂丝唐卡、版印唐卡等。笔绘唐卡笔绘唐卡也称彩绘唐卡,属于工笔重彩,多数绘在画布上,少数是在绢框和纸面上绘制
梵语pratyeka-buddha,巴利语pacceka-buddha。音译钵剌医迦佛陀、毕勒支底迦佛、辟支迦佛、贝支迦佛、辟支佛。又作独觉、缘一觉、因缘觉。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
阿罗汉:梵语arhat,巴利语arahant。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指断尽三界见
用以警策办道者,称为“警策香板”;用以惩诫违规者,称为“清规香板”;用以警醒坐禅昏沉者,称为“巡香香板”;于禅七中使用者,称为“监香香板”。方丈使用的香板:长二尺,划三道杠(意为透三关);班首使用的香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 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 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五蕴之中。二、受蕴:受
如果是诽谤佛法僧三宝,尤其是诽谤重要佛经,比如《妙法莲华经》等,是要下无间狱,受无量罪的。诽谤人则主要看被诽谤者的福德,被诽谤者的福德越大,诽谤人的遭报越重;诽谤得越厉害,遭报也越重。其次是在佛教中未
(1) 叫做顽类人,顽类,顾名思义,就是顽强难化之人,很难度化,可以说放弃了,虽然是有教无类,孔子讲的;但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2) 个是庸类人,庸类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平庸的,从出生
升疏上表乃是道(佛)教各种法事必务的一道手续。各种法事皆有专用的疏文。疏文的种类可以分飞道教疏文(表)、佛教疏文(表)。疏文的种类可以分飞吉祥疏(表)和超度疏(表)两种。吉祥疏表:请福延生,消灾免难。
一是肉身舍利:就是佛道高僧,修行到一定境界后,他的身体圆寂后会肉身不腐,并且被涂上金粉供奉起来。在距离云居寺不远的上方山的华严洞中,现在就保管着一具成为肉身舍利的高僧遗体。当我们临近洞穴的时候,就会有
授记的种类。(一)《首楞严三昧经》中说,有四种:1、未发心而与授记这是说有众生虽然往来于五道之中,但是诸根猛利,又好乐佛法,所以就先为之记别,说经历多少劫后会发菩提心,然后证得无上菩提。2、发心即与
檀那波罗蜜梵语檀那,华言布施。运心普周曰布,辍己惠人名施。经云:菩萨为令众生心满足故,内外悉舍,而无所著,是名檀那波罗蜜。(内即内身,谓头目身命等;外即外财,谓金银财物等也。)尸罗波罗蜜梵语尸罗,华
通常所说的三宝,多指住持三宝。所谓住持,即传承并弘扬佛法,使其在世间薪火相传。其中,以佛像为佛宝,经书为法宝,现前僧团为僧宝。佛陀灭度之后,佛法主要依住持三宝得以流传。须知,住持三宝虽不是究竟意义上的
羯磨(梵语:karma),也译为羯摩,拼音为jié mó,是佛教术语,僧团的制度,在结夏安居,布萨诵戒之后举行,类似于民主制度中的投票表决。负责举行羯摩仪式的上座比丘称为羯摩和尚。在佛教中,既是“作持
相信诸位师兄对于金刚杵是不陌生的,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作品中也是经常听到金刚杵的。不过在佛教中,金刚杵象征着所向无敌、无坚不摧的智慧和真如佛性,它可以断除各种烦恼、摧毁形形色色障碍修道的恶魔。不过金刚杵
按层级分:三十七重塔﹑十七重塔﹑十五重塔﹑十三重塔﹑九重塔﹑七重塔﹑五重塔﹑三重塔等。按形状分:方塔﹑圆塔﹑六角形塔﹑八角形塔等,另有大塔﹑多宝塔﹑瑜祗塔﹑宝箧印塔﹑五轮塔﹑卵塔﹑无缝塔﹑楼阁式塔﹑
塔是一种佛教建筑,所以也称佛塔。塔最初产生于印度,他是埋藏佛舍利的纪念性建筑,把佛的舍利埋藏于地下,在它的上面堆筑出一座半圆形的土堆,外面用石材包砌并有雕刻装饰,名称为“Stupa”,翻译为“塔波”或
佛陀真身血舍利舍利是梵文,意为骨身,或灵骨,或谓坚固子。在佛教中,舍利通常指佛陀,高僧圆寂后遗留下来的身骨,头发或遗体,火化时结成的结晶体,它作为佛教的圣物而受到尊崇。舍利有身骨舍利和法身舍利之两种。
关于天盖的种类,在堂内诸尊头上悬挂,以示庄严的天盖称为“佛天盖”;而悬挂于礼盘上导师头上的天盖,或密教阿闍梨行道或葬仪等导师头上的大伞,则称为“人天盖”。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继续看看吧!天盖的种类关于天盖
禅有不同层次或等级。禅主要是佛教内的,也有佛教外的,即俗世禅。《楞伽经》中分为四种禅,一是愚夫所行禅,即执有法不空而行禅。二是观察义禅,即于定中对义谛作静虑之禅。三是攀援如禅,即圭峰宗密禅师所说“欣上
禅定的种类很多,《瑜伽》卷十一《三摩多地》中归纳为四类,即静虑、解脱、等持、等至。静虑,为梵语“禅那”之汉译,即于一所缘境系念寂静、正审思虑之意。静虑有四种,通常所说的四禅。(一)初禅,离生喜乐。即离
不论是行善或为恶,都有一定的果报。果报的变化和大小轻重,不像世间上做买卖一样,可以秤斤算两的。真正果报的因缘和变化,只有伟大的佛陀最清楚,所以说果报是不可思议的。果报的种类有四种:异熟果、等流果、增上
以种类而言,般若有二种、三种、六种之别,二种般若有如下之三者:一 共般若与不共般若。共般若,即为声闻、缘觉、菩萨共通而说之般若;不共般若,则仅为菩萨所说之般若。二 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即以般
出家阿阇黎又作出家阇黎。五种阿阇黎之一。阿阇黎,为梵语a^ca^rya 之音译,意即师范。出家阿阇黎即指传戒时之戒师。又初出家时所依之授业师,亦称出家阿阇黎。羯磨阿阇黎又作受戒阿阇黎,梵语karmac
我国禅宗自六祖慧能之后,以百余年间,禅徒仅以道法相授受,多岩居穴处,或寄住于律宗寺院,龃龉时生,马祖道一开创丛林,以安禅侣;其后又有百丈怀海以禅众聚处,尊卑不分,说法住持未合规制,制定百丈清规。自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