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受五戒与不受五戒有很大的区别
2025-02-03 10:39

佛教是彻头彻尾地围绕了一个核心:断烦恼。从开始,修戒开始,为的是要把烦恼的范围缩小。我们居士持一个五戒,这个并不是小事情,持了五戒里边不杀戒,对整个的法界的有情宣布:不伤害你。这是很大的一个力量了。那么不偷盗,对整个的法界有情宣布:我不拿你的东西。不与取,没有给的东西我不拿;不邪淫,当然,出家人是不淫欲,就宣布对一切女人不做不净行;在家的呢,他这一条也力量很大,对整个法界的一切女性,除了他自己的正式配偶之外,全部宣布:不做非礼的事情。那都是很大的功德。再一个不妄语,对整个法界有情宣布:不骗你,什么话都老老实实。中间还包括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这个是对整个法界宣布的,在佛面前说这个话,对象是一切有情。所以说这个五戒的力量很大,不要说二百五十条,就是五戒也够大了。

我们很多人,他经常有这个观念:我只要不做坏事好了,我也不要受五戒,受了五戒,犯了戒,还要下地狱、堕恶道,我不受,很自由,功德也有了,地狱也不去。好像两全其美,自以为很聪明,其实是很笨。你不受五戒,犯了前面四个性戒,同样要下恶道。同时,受戒的功德,你半点都没有。人家对整个的法界有情宣布不杀、不淫、不盗、不妄语,这个功德是多大?你现在不受五戒,你一个功德也没有——你没有宣布。你虽然不杀,那仅仅是今天没有机会杀,你没有杀;明天你机会来了,你会杀。所以说这个自己没有约制自己的,戒条没有。你仅仅是不做坏事,最多说你没有做坏事,没有杀、没有偷,你没有功德,德是没有的。我们持一个五戒,同样也不杀、不盗、不邪淫,却是功德无边。而且我们学过业品知道,这个无表色,每一刹那、每一刹那都七倍七倍地长大,这是不得了的功德。假使我们一辈子,活长一点,活了一百年,你受戒,要是你十几岁就受五戒了,那么九十来年的功德,刹那刹那地增加,不晓得有多少!所以我们劝大家一些没有受五戒的不要胆小。

我们在温州就有很多人不敢受五戒,他们说,不是不想受五戒,就是有一条最麻烦,温州人都做生意的,做生意的人都要请酒,请酒的时候,一定要吃酒,你自己不吃酒,还得拿酒给人家吃,那都是犯酒戒的。那怎么办?那你问他:你是要下恶道呢,还是要不方便一点?你做生意,(人家)请你酒的时候,你不拿酒,拿饮料,你说我是佛教徒,人家不会骂你吧?我们佛教徒不吃酒,为什么胆子那么小呢?还怕人家骂起来了,这个第一个是对自己的佛教看得太低了,好像自己信佛教,很惭愧。某些人是这么看,(觉得)信教不上台面的,(在人)面前都不敢说,这是对佛教认识不够。再一个,你自己也是为了生意经,把真正的自己下辈子或者这辈子的苦乐的报都不管了。我们早就说这个话,该发财的,你不做(请)这个酒,也会发财,不请酒也会发财;不该发财的,你天天请也发不了财,这是业报的问题。过去有布施、供养的,你现在很小的因缘,就会发财;过去没有布施供养的,你现在拼命地争,还会破产,这个事情是业报问题。

End

南怀瑾 :善的心理行为与生理有很大的关系

《宗镜录略讲》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所以啊,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所以叫作客尘,这是中国文学加上

李炳南:佛与圣人有何区别?

问:佛与圣人有何区别?(李中心)答:圣人种种不一,有世间及出世间两大类,此两类又分若干种,世间圣人,仅以我国而论,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伯夷柳下惠等皆是也。出世间圣人,十地菩萨降而至缘觉声闻等皆是也。佛则与

李炳南:佛与圣人的区别

李炳南:佛与圣人的区别问:佛与圣人有何区别?(李中心)答:圣人种种不一,有世间及出世间两大类,此两类又分若干种,世间圣人,仅以我国而论,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伯夷柳下惠等皆是也。出世间圣人,十地菩萨降而至缘

刘素云:回向和不回向的区别

普皆回向,这是回向实际;实际是什么?是指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普遍十方,尽虚空遍法界,无穷无尽。回向是破执著,我们要把所有一切所修的福报、功德,都分配给大众分享,就是不要留给我们自己;我们所修的一切福德

宗教与迷信之区别

宗教与迷信之区别◎ 惟 贤 宗教与封建迷信是有很大的区别。一、产生的来源不同封建迷信来自民间,涉及民间的习惯、民间的传说、民间的理想、民间的愿望。而宗教的产生有其历史、教主及教义,既有产生的历史根源

如来禅与祖师关之区别

◎ 谛 闲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

佛法和佛教有区别吗?

◎ 大 安请问法师:佛法和佛教有区别吗?宗教都是讲究信,不可怀疑。但佛学是讲究理性,理性则是讲究独立之精神,好的吸收,坏的批判。可是佛法研究不是学佛。弟子一直在理性和感性中纠结,已经严重影响自己心性,

是否开悟的区别

是否开悟的区别来果禅师没有悟的人,与大悟以后的人,前途各有不同。大略替你们讲一下子,不然,笼统下去,是不容易分别。未悟的人,眼睛是没有打开的,犹如瞎子一般。你们想想:这个瞎子还有甚么好处?一脚踏到狗屎

汉传佛教和印度佛教的区别

能弘法师我们汉传佛教和印度的佛教有什么不同?事实上,从教理上是一样的。教理上解脱道的四圣谛、十二因缘、三法印,或者大乘佛法的三大系--性空唯名、法相唯识和真如唯心,这个全世界的佛教都是一致的。讲解脱道

教忍辱与压抑的区别

◎圣 严问:对治瞋怒之道,心理治疗法鼓励不要压抑内在情绪并建立宣泄的管道,例如在独处时大声叫喊、捶打枕头,或是找合适的对象倾吐,具有丢出去的倾向。但是佛法反其道而行,要人们忍一口气并靠自己消化之,属于

超度的功德和意义:对去世多年已投胎者仍利益很大

超度的功德和意义:对去世多年已投胎者仍利益很大先人即使去世很久,假使中阴身已经投胎,阳上为其所做功德仍然可以回向助其转业,可使他们在所生道中,获得福德资粮。有一个佛典故事:释迦牟尼佛之功德主,他的小儿

佛与圣人的区别

◎ 李炳楠 圣人种种不一,有世间及出世间两大类。此两类又分若干种,世间圣人以我国而论,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伯夷、柳下惠等皆是也。出世间圣人,十地菩萨降而至缘觉声闻等皆是也。佛则与此两类皆

开悟前后的区别

开悟前后有何区别◎ 来 果没有悟的人,与大悟以后的人,前途各有不同。大略替你们讲一下子,不然,这样下去,是不容易分别。未悟的人,眼睛是没有打开的,犹如瞎子一般。你们想想:这个瞎子还有甚么好处?一脚踏到

陈兵: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的区别是什么?

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的区别是什么?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完全是两码事。第六意识是自主的,我要思考什么问题、我想要怎么样这些都是第六意识主管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反省到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与现代心理学讲的无意识有相

雪漠:保持警觉,区别真假明空

保持警觉,区别真假明空人不能改变过去,不能预知未来,就连当下也不在人的控制之内,因为每个当下都在不断成为过去,想留也留不住。所以,对于所有的妄念,你都不要执著它,不要让念头牵着你走。不要因为妄念而快乐

雪漠:如何区别骗子与信仰者?

◎陈亦新:如何区别骗子和信仰者?●雪漠:我的长篇小说《西夏咒》出版之后,许多读者对其中的关于反思宗教的内容很感兴趣。书中有两种打着宗教烙印的人:一类是真信仰者,如久爷爷、琼、雪羽儿、吴和尚等;另一类则

宽见法师答:有时不免要打妄语,怎么受五戒?

弟子问:我是销售医疗器械的,利润大,有时不免要打妄语,怎么受五戒? 宽见法师答:在做一个(不是邪命的)行业的时候,如果刚开始你实在是做不到不妄语,可以暂时先不受五戒里头这条不妄语戒,或方便舍掉这一条

宽见法师:方便语和妄语的区别

问:弟弟每次钓鱼给我,我如果说放生就不送给我,如果说吃的话就给我,于是我就回答说吃。这算是打妄语吗?宽见法师:这不算是妄语,这叫方便语。五戒是有开遮持犯。为了利益众生的发心而讲妄语,不算欺骗。打个比方

真言宗和东密的区别

尽管东密与台密有一些差别,但日本所传密法,都是在唐代由中国传去的,然由于传授师门之异,到了日本又分为“东密”和“台密”两派。唐时日本空海(弘法)大师来华求学,传不空三藏门下高徒惠果之大法,回国后于于京

准提佛母和准提观音有什么区别?

准提观音在我们生活中很是熟悉了,这个菩萨主要是以救助众人为主的,这个菩萨的感应是非常的灵验的,有着很大智慧,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多去学习它们。那你知道准提佛母和准提观音有什么区别?吉祥金刚阿阇梨:从

化身和真身的区别是什么

化身,在各宗教中,通常指神或精灵等超自然力百量,通过某种方式,以人类或动物的形态,实体化出现在人类世界之中。在宗教文献中,神明由天堂来到人间,通常以化身方式出现,度他的本体仍然在天堂或灵问界,出现在

六斋日和十斋日区别是什么

六斋日和十斋日区别:六斋日又称作六斋。指每个月的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小月二十八日、二十九日)。僧众每月于此六日集会一处,布萨说戒,在家二众乃于此六日受持一日一夜八关斋戒

助念和超度有什么区别

助念与超度,区别有四:一、对象不同。助念的对象主要是临终、新亡之人,超度的对象为地狱、饿鬼道众生。二、目的不同。助念的目的是令亡人往生极乐。超度的目的主要在脱离地狱、饿鬼道。三、方法不同。欲求超生净土

药师净土和弥陀净土有区别吗

这是讲药师佛的善巧方便,能使众生往生西方净土世界,前面讲的都是恶的,这是讲的善意。「若有四众」,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就是近事男、近事女。这些佛弟子若有人受持八支斋戒,八支斋戒

药师净土和西方世界功德的区别

世间的功德都是一样的,无论是东方药师净土的功德,还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功德,它们之间是没有任何差别的。药师净土是药师佛的大愿所形成的净土,在东方过娑婆世界十座恒河沙佛之土之外,名为净琉璃世界。因为药师佛的

优婆塞,优婆夷,和居士有哪些区别

一、要求受过三皈依才能算优婆塞(优婆夷),然后根据受五戒条数不同,又称为一分、少分乃至多分、满分优婆塞,而居士则无此限制,也就是说,称为优婆塞者,至少是受过三皈依的。所以不能把优婆塞/优婆夷和居士相等

阎摩罗王与阎罗王的区别

阎王,又名“阎摩罗王”、“阎魔王”等,汉译为“缚”、捆绑、捉拿有罪过之人。他能判决人生前之罪,加以赏罚。阎王的职责是统领阴间的诸神,审判人生前的行为并给与相应的惩罚。在佛教中,阎王信仰有很多各自不同但

声闻缘觉辟支佛与佛的区别

《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第五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菩提三种。一者声闻菩提。二者缘觉菩提。三者诸佛菩提。若得菩提名为佛者。何以故。声闻辟支佛人不名为佛。若觉法性名为佛者。声

高僧离世为啥叫“圆寂”,和死亡有什么区别?

圆寂,其实是“涅槃”的另一种说法,是对“涅槃”一词的大体解释。“圆寂”这词儿是最常见的,此外,“灭度”、“入灭”都是同样的意思。中国人比较喜欢“圆”而不太喜欢“灭”,所以,在古代通用的“入灭”、“灭度

圆寂与死亡有何区别?

圆寂是佛教用语,一般只有离世的高僧才称“圆寂”,“圆寂”这词儿是最常见的,此外,“灭度”、“入灭”都是同样的意思。中国人比较喜欢“圆”而不太喜欢“灭”,所以,在古代通用的“入灭”、“灭度”这些说法就渐

声闻乘与缘觉乘所证的果位有哪些区别

声闻乘是佛教三乘之一。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声闻和缘觉二小乘,常被称为二乘。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而缘觉乘,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这是二乘的不同处。声闻乘的果位名,梵

佛教密、显宗的区别是什么

1、从空性方面看,密宗不需要因明思维(逻辑推理)的过程,现在就能掌握心的本性——光明;2、从现象的角度看,显宗认为肉眼能见的所有物质都属于轮回,是不清净的,必须要断除,却从不知这些是佛的本性,是清净

密宗和显宗的区别在哪里

很多修行佛法的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密宗和显宗之间有什么不同?佛门中讲解的智慧和含义是有很多的,其中有不同的高僧大德就会分为不同的法门修行,其中就有显宗和密宗。 1.这个差别在于如何达到“身口意”

如何看待密宗显宗的区别

区别在于如何达到“身口意”与佛相同的途径上。显宗认为只要按照那些公之于世的佛经去做就可以了,所以显宗主张公开宣道弘法,显宗被称为显宗也是因为他们的这个观点。而密宗认为要想达到“身口意”,除了公开的佛

信愿行与信行愿的区别

首先我们学习传统的“信愿行”。这一提法,古代很多祖师都曾经有过专业的著作,我们就挑选一部很多人都熟悉的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这部《要解》是蕅益大师对于“信愿行”三法的解释。“信”是六信,“愿”是厌离

想蕴和识蕴的区别是什么?

表面看上去,貌似“想”和“识”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经文中有一处关键的地方,就是佛陀在描述识的时候用了“刺激”、“不刺激”,“咸”、“不咸”两个对立的概念。正是这两个对立的概念,区分了“识”和“想”。“识

降魔杵和金刚杵有什么区别

降魔杵,又名普巴杵,一端为金刚杵,另一端为铁制三棱杵,中段有三佛像,一作笑状、一作怒状,一作骂状。此法器通常为修降伏法所用,用以降伏魔怨。这种杵代表:可消除自身一切罪障,使三昧耶过悉皆清净,使胜共悉地

降魔杵与金刚橛的区别是什么

降魔杵:一头灯笼状,一头是三棱尖降魔杵即金刚降魔杵,藏语音译普巴杵,又名羯磨杵,是藏传佛教中的一种法器,原也属于古印度兵器的一种,现在被佛教引用为法器之一。其一端为金刚杵的样子,另一端为三棱带尖之状,

西方三圣和娑婆三圣有什么区别

1、西方三圣和娑婆三圣指的三圣不同:西方三圣又称阿弥陀三尊,是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娑婆三圣是指释迦牟尼佛、地藏王菩萨与观世音菩萨。2、西方三圣和娑婆三圣界定不同:西方三圣属于另外一个银河

修福跟没有修福的区别是什么

慧律法师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可不得了,那是成圣的一念之间,这个没有大福德、大因缘碰不到的。所以,你就晓得,我们福报大的人,身体健康、经济非常好,面相庄严,六根圆满具足。福报不够的人,一出生,没钱、残废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到底有何区别?

据说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时,有许多信徒。佛陀因人设教,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传教方法,而弟子们又各有不同的理解和发挥。他灭度后,佛教逐渐分成不同的宗派,主要有“大乘”和“小乘”两大派。“大乘”是梵文“摩诃衍那

佛教和小乘佛教有区别吗

大小乘之区别主要在于“小乘”把释迦牟尼视为教主和传教士,是唯一的佛,大乘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小乘”追求“自我解脱”,“大乘”宣传大慈大悲、普渡众生,以建立净土佛国为目标;在修习方面,小乘以“四谛

我执和法执有何区别

我执,就是执着认为有个“我”。法执,有的修行人听闻佛法后,知道自己只是五百蕴四大的和合,“我”其实度是不存在的,但是组成“我”的这些四大五蕴应该是实有的吧(如果这些也是不存在的,那又怎么组成知这个身体

无为法和有为法的区别

有为法和无为法,是佛学分析、阐释宇宙人生之现象与本所使用的一对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哲学术语。有为法,即有所作为,有所造作的意思。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的一切世间现象,认为表象的世界,处于相互联

杨维中:佛性与禅悟——南宗禅三系心性思想的区别

慧能之后,南宗禅大略而言有三系较重要些:一是荷泽神会系,史称荷泽宗:二是南岳懹纟,此系一至马祖道一时宗门大盛,史称洪州宗;三是青原行思系,此系至石头希迁时有大发展,史称石头宗。行思是否为慧能弟子,留存

唯识宗和禅宗有什么区别

唯识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

唯识宗和其他宗派有何区别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地为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